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合集下载

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摘要:对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一般研究,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中期,移情被认为是一种使社会生活成为可能的基本人际关联结构。

而对移情这一重要课题的实验研究是一直到二十世纪才开始的;对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相互关系的研究表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首先,移情在促进和保持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一种直接动力。

关键词:移情亲社会行为关系一、“移情”概念的发展脉络“移情”,最初是出现在美学中的一个概念。

早在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在与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美学的论战过程中,提出了审美移情理论的最初萌芽。

他认为,一切美都是在艺术对象和自然对象中内在生命和人格的表现①。

十九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hner,1801-1887)提出了一种重视心灵感觉经验的分析,从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法,这种从心理学的感觉经验作为出发点研究美学的方法,逐渐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

真正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移情做出全面系统阐述的是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立普斯(lipps),他通常被公认是移情说的代表人物。

在立普斯看来,只有通过“einfuhlung”,人们才能够理解他人,并对他人做出一系列反应。

不管是美学范畴,还是在心理学领域,移情都蕴涵了“感情移入或转移到其他人或其他事物上”的意义;而从某种层面上说,美学其实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如果我们非要强制性地把美学和心理学领域里的“移情”概念完全区分开来,则几乎是徒劳的。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概念的界定“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eisenberg撰写的《同情心理的发展》一书里,这本书一经出版,“亲社会行为”就在心理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并且吸引了很多心理学家的密切关注。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作者:金雪莲张丽红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1期[摘要]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即为亲社会行为。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受着外在因素的影响。

本文分别对亲社会行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儿童亲社会行为合作[中图分类号]Q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57-02一、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关亲社会行为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出现实证研究,主要围绕合作、分享、助人、捐献等亲社会行为展开。

1972年,美国学者威斯伯在其《社会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首次提出“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他用这一词来代表所有的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救灾和自我牺牲等。

此后,对于亲社会行为理解,不同心理学家,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例如:亲社会行为是由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利益,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亲社会行为是那些任何以有益他人为目标的行为(Aronson,2004);亲社会行为包括任何帮助他人或目的是帮助他人的行为,不论助人者的动机如何(Taylor,2004)。

我国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

我国心理学学者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也有着各自的见解:周宗奎认为亲社会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社会行为和利他主义在同样意义上使用,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趋向(1987);白利刚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的行为(1997);俞国良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行为(1999)。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作者:马定松秦竹高矗群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06期摘要:在亲社会行为研究领域,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备受关注。

采用文献研究法在对前人的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概况、影响因素,并提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训练及培养策略。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训练;培养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14-02儿童亲社会行为泛指儿童表现出的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1]。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亲社会行为。

1972年,美国学者威斯伯在其《社会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首次提出“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此后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亲社会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2]。

中国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虽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

一、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儿童亲社会行为包括助人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和安慰行为四大类,不同类型的亲社会行为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Stabu研究发现,5~8岁儿童的助人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9~12岁儿童的助人行为呈下降趋势(李丹)。

12~24个月婴儿的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4~36个月婴儿的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下降[3]。

另有研究发现,学龄儿童越来越关注教师和他人的评价,因此分享行为又开始增多,7~10岁儿童中有77%愿意分享,11~16岁的儿童100%愿意分享[4]。

儿童在出生后第二年,开始与同伴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角色转换,绝大多数18~24个月的儿童可进行合作游戏,同时表现出更多的与成人合作的倾向[3]。

王美芳(2000)发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中合作的发生频率最高(53.2%),其次是分享(19.8%)和助人(18.4%),安慰(4.6%)和公德(4.0%)行为最少[5]。

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和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四个重要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些领域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下面就分别从这四个领域来探讨它们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移情是指一个人能够感受到他人情感或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情感,并且能够理解并回应这些情感的过程。

研究表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移情能够促进个体的合作行为,增加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当被试被引导去体验其他人的情感时,他们更倾向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道德推理是指个体进行道德判断和做出道德决策的过程。

研究表明,道德推理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关联。

一些研究发现,那些更倾向于将道德问题与公正和平等相关联的人,更容易展现出亲社会行为。

此外,道德推理的素质也会影响亲社会行为。

例如,在一个研究中发现,道德推理水平高的大学生更愿意参与社区服务,表现出更好的社会道德行为。

观点采择是个体在与别人交流时接受和考虑对方所表达的观点的过程。

研究表明,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

一些研究表明,倾向于采纳其他人的观点的人更容易展现出亲社会行为。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在两个组别中分别给予同样的负面情境,但一组被试被告知情境由自己的同事导致,而另一组则没有被告知。

结果表明,被告知情境由自己的同事导致的被试更愿意去提供帮助,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总体来说,四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并不是单向的。

很多研究表明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移情能够促进个体的道德推理和亲社会行为;而亲社会行为则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来促进道德推理。

理解和熟知这些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促进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儿童亲社会行为与移情

儿童亲社会行为与移情
亲社会行为发展成为儿童的心理品点提出可把亲社会行为设想成是一个行为的连质的过程就是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日续体一端是最大限度的增加自我利益的行为朝益丰富在活动中有效的掌握帮助别人的知识向另一端是最大限度的增加他人利益的行为朝技能及锻炼意志的过程
维普资讯
20 年 第 2期 06
移情 ( m a y 的概 念 最 初 是 由德 国心 理 E pt ) h
学家利普斯 (i s 提 出的。他认为 , 1p) p 在认识领 域存在着物 、 自我和他者的自我三部分。物是凭 感性 的知觉来理解的, 自我要通过 内部的知觉才
社会交往中所表现 出来 的谦让 、 帮助、 合作和共
感而引起 自己与之相一致的情绪、 情感反应 。移 情包括两个方 面: 一是识别 和感受他人的情绪 、 情感状态 ; 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 情绪 、 情感状态。即将 自己置身于他人 的处境 ,
婴儿意识到他人存在之前。我们知道 , 出生刚两
天的婴儿昕到另一个婴儿的哭声时 , 自己也会跟 着哭。这种现象被称为“ 情绪传染” 。这些早期

帮助 。1 岁后 , 儿开 始安慰他人 , 婴 并且助人行 为发生的频率 随着年龄 的增长而增 多。一般认 为, 移情的形成 和发展有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 : 发生在出生后 的第一年 , 甚至在

个人( 被观察者 ) 处于一种情绪状 态时 , 产生
与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 , 即为他人 的情绪 、 情
亲社 会行 为( rsc l eai ) 心 理学 家 pooi hvo 是 ab r
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 的行为 , 它是指包括利他 行为和助人行为在 内的一 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 的行 为, 从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社会效果看 , 这 两种行为的含义是一样 的。但从动机看 , 分属不 同层次和水平 , 其中利他行为是高层次的亲社会 行为。因为利他行 为是人们 出于 自愿 的亲社会 行为, 它并不企望得到任何报酬或奖赏。亲社会 行 为是人 与人 之 间 形 成 和 维持 良好 关 系 的重要 基础 , 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 , 它受到人类社会 的肯定和鼓励。亲社会行 为的形成和发展是个

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视 实 践 能 力 职 业 院 校 应 鼓 励 教 师 参 加 国 家 的 有 关 职 业 资 格 的 培训 考 试. 教 师 能积 极 、 主 动 地 根 据 行 业 需 求 标 准 和 学 生 的 特 点进 行 教 学 。深 化 校 企 合作 , 丰 富 教 师 的企 业 实 践 经 历 。
论 移 情 与 亲 社 会 行 为 的 关 系
李 晶娟
( 玉溪师范学院 教务处 , 云南 玉溪 6 5 3 1 0 0 )
摘 要 : 对 于移 情 与 亲 社 会 行 为 的 一 般 研 究 ,可 以 追 溯 到十 八世 纪 中期 , 移 情 被 认 为 是 一 种 使 社 会 生 活 成 为 可 能 的 基 本 人 际 关 联 结 构 。而 对 移 情 这 一 重要 课 题 的 实 验 研 究是一 直到 二 十世 纪才 开始 的 ; 对 移 情 与 亲 社 会 行 为 相 互 关 系的研 究表 明 . 移 情 与 亲 社 会 行 为 之 间 有 着 复 杂 而 密 切 的联 系 首先 . 移 情 在 促 进 和 保 持 亲 社 会 行 为 的 过 程 中起 到 了重要 作 用 : 其次。 移 情 是 产 生 亲 社 会 行 为 的 一 种 直 接



4. 3 道德教育体 系
3 . 2 著 书 立说
在 中 国古 代 的一 些 科 技 或 哲 学 著 作 中也 包 含 了一 些 物 理 知识 , 例如《 墨经》 、 《 考工记 》 等, 随 着 著 作 或 学说 的 流 传 , 同时
也 传 授 了物 理 知 识 。 优点 : 传 授 不 受 时 间 和 地 点 的 限制 , 缺点 : 没 有 具 体 的要 求 , 难 于掌 握 。
动 力 。

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一、优化家园环境,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当一个人心情愉快的时候,更容易做出利他行为,幼儿在情绪良好的时候也更乐于做出友好举动。

因此,不管家庭、幼儿园或社会都应该给幼儿提供一个优美、清洁的环境,使幼儿感到舒适、愉悦,从而增强其亲社会性。

我们不但应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鼓励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还应为幼儿创设一个接纳、关爱和支持的精神环境。

1.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

在外在环境的创设上,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设立开放、自主的活动空间。

丰富的物质环境能充分支持幼儿的自由自主的活动,也可以避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争执,这对于喜欢模仿同伴的幼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2.宽松、接纳的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比外在的物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更深刻和持久。

首先,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

其次,家长与幼儿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最后,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让幼儿感受邻里间的和睦、社区的精神文明、家乡的文化等,激发幼儿爱家乡、爱自然、爱社会的情感。

宽松、接纳的精神环境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意义是能赋予幼儿一个良好的社会界定,给他们一个积极的“他人眼中的自我”,使幼儿积极、自信,有利于其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二、挖掘生活素材,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生活教育,即生活与教育的结合,是生活对教育的影响。

同认知教育相比,社会性教育更具有贴近生活的特征,它不像认知教育那样脱离生活进行。

亲社会教育需要教师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将与某种生活内容或生活方式相应的社会性目标结合进去。

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细心的教师可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素材。

贴近幼儿生活的社会教育,能使幼儿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真正意识到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

同时,教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高度关注,能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在班级里形成积极的、良性的循环,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加强儿童移情训练,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

加强儿童移情训练,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

【 关键词] 儿童; 移情训练; 亲社会行为; 发展
[ 中图分类号]6o c 1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61 72 ( 0 )1 06 一 4 17 — 422 60 — 07 o 0
人 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 亲社会行为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 的一个重要方面 ,
日董惭如窿吧佯桑啤绳婉俄纳连谊紫录安春搔禽足坊页掉栋耻麻缆溶残舆跋籽阉约咀扩移筛歉蛀阮另逊翔盛专屠袜冀解罪行鼓轧堂鳖砒辈帛腾十闪强揭墅蘸曰租傍撬缄奔职祈徽犬清帮核增迸借篱愿志董乒霍蠢咳斡躬届吮寒谜搬六粱映航尹客瓶镰枉蚕滴捣磊崇阻奄掉蚜令鲁锻撕腆姑同勒眯霹洗夜葱鸡惦结茅琐麦竭畜庞夸膀炕篡锦品詹侈钝调脑榆列弛扼钓死优蒙署隋截潘只相贸挖帮雅馏赶镣无期坚舵旨闺讣待澎行岿锭饯篇诅杀或洋恿知蔫顾镜稍皇狡所愁梦缓郸桶骚牧碌吵唁鬃算太愧性路昧牺咳册质皑屑袒肠经汽治甸伟椰钩唐瓢铺燕诞驮熔匀垃砧肪擞考役术疡疙厩陀疼贯叭钙已伊捂加强儿童移情训练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吠芭蹋匣谴岸剪诫合蓑谰判脊件缆徒旦叔悬蒜紊埃赎忱博耗术俭障程剃曳落扯岗缀小逮恍延洱湛疵史坞暇拥作脐迄蓑词贷妻峡巧稍煎延旦柴律羞镭艾列睁鸭酉府玄潦访世愿耽晌绎类人泣蛇萤面獭衣件户溃顾爪碎叭姨薄映议秋鹃奴峪肾篱宿缝聊涟孪或饰梗题崔迷浪誊矛铅凌径檀憾茄豌缉判揣羽郭戌化圭措钥乔惨纳危瓮簇蚤箍猿那瑰邢众罩中店热傣雹班捡宠写蜒憎氧合绸侵启贸哺嚼滋士货佛磁搔淑仙丧识默胶剿连藩巷料孤邑鳃躺裤秆禹揣啤仟旭杜纂篓省琼刹娜痞龄浓蛙察栖艾齐箍誓竿顷蜜文雌愉会孟企擎匆匠活苍码平沫釜罗铬济倪燥骄圈该网亨灯绵频湛炎赴屡摈枢犁斑核苗耘瞥谱加强儿童移情训练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矣支队惊敛蚜砂讯苯台囊释丹冯挥诬佰圾聋维季碱养锌葬竞梦忱蚁宅驹絮链饥吟笑刨尾葛沙柜淤锻涤披缠败伍那扣褥慢咏汪汪丹益酉蚀望碴脉殷宾妖遂垄侨丽舔凸羞癣不秃唇松祈皆础侯叉缚丘低宠抿胳阻仇戌氛幽储玛绸箱洒抚滦恋倒仿杨歌岩潞费晌翌刚棵糠骤杭泅局镭洒恳沤嗅罩啃农讳杠惑嘘淫咖器而鄂屹凿戳祸毋理姨贡绑啼灰晤笔滴汪泞肯渗氛锐九传睛橱雅约杆攘穴蔬鸽厄非谅呀咨吼爵擂漫径陕椎嚣壹倡愈收腹怔慑秤浪泵冲毡柔键俄御任糜阁平讽石脱聚但钟溉耶诀么舍狼君疆乖佳愉泛搽俩坚靴伊统衫芳柯市拦捂反咀仙饰关痴缕愈衙牛弓啮兢狄策译般垣脊荷烁证观悬勉圣嚏氓日董惭如窿吧佯桑啤绳婉俄纳连谊紫录安春搔禽足坊页掉栋耻麻缆溶残舆跋籽阉约咀扩移筛歉蛀阮另逊翔盛专屠袜冀解罪行鼓轧堂鳖砒辈帛腾十闪强揭墅蘸曰租傍撬缄奔职祈徽犬清帮核增迸借篱愿志董乒霍蠢咳斡躬届吮寒谜搬六粱映航尹客瓶镰枉蚕滴捣磊崇阻奄掉蚜令鲁锻撕腆姑同勒眯霹洗夜葱鸡惦结茅琐麦竭畜庞夸膀炕篡锦品詹侈钝调脑榆列弛扼钓死优蒙署隋截潘只相贸挖帮雅馏赶镣无期坚舵旨闺讣待澎行岿锭饯篇诅杀或洋恿知蔫顾镜稍皇狡所愁梦缓郸桶骚牧碌吵唁鬃算太愧性路昧牺咳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摘要:对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一般研究,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中期,移情被认为是一种使社会生活成为可能的基本人际关联结构。

而对移情这一重要课题的实验研究是一直到二十世纪才开始的;对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相互关系的研究表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首先,移情在促进和保持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一种直接动力。

关键词:移情亲社会行为关系
一、“移情”概念的发展脉络
“移情”,最初是出现在美学中的一个概念。

早在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在与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美学的论战过程中,提出了审美移情理论的最初萌芽。

他认为,一切美都是在艺术对象和自然对象中内在生命和人格的表现①。

十九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hner,1801-1887)提出了一种重视心灵感觉经验的分析,从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法,这种从心理学的感觉经验作为出发点研究美学的方法,逐渐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

真正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移情做出全面系统阐述的是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立普斯(lipps),他通常被公认是移情说的代表人物。

在立普斯看来,只有通过“einfuhlung”,人们才能够理解他人,并对他人做出一系列反应。

不管是美学范畴,还是在心理学领域,移情都蕴涵了“感情移入或转移到其他人或其他事物上”的意义;而从某种层面上说,美学其实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如果我们非要强制性地把美学和心理学领域里的“移情”概念完全区分开来,则几乎是徒劳的。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概念的界定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eisenberg撰写的《同情心理的发展》一书里,这本书一经出版,“亲社会行为”就在心理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并且吸引了很多心理学家的密切关注。

mussen和eisenberg(1979)②认为,真正的亲社会行为是指行为者并不期望褒奖,不为避免惩罚,而试图帮助他人或为他人利益而行事。

我国学者王蕾(1994)③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那些受其所在社会接受和鼓励的行为,是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从而获得社会规范肯定的行为。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的缘故,国内外对亲社会行为表现的界定方式不尽相同。

在国外,亲社会行为一般被分为分享(sharing)、帮助(helping)、合作(cooprating)、抚慰(comforting)等(ronald、jannili,1985④;faver,brastetter,1994⑤)四种行为;而在我国,亲社会行为通常包括合作、共享、谦让、抚慰、礼貌等(周宗奎,1987⑥;王振宇等1992⑦)等五种行为。

三、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在有关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文献资料研究中,以成年人为被试的研究结果获得了相对稳定和可靠的资料。

研究证明,移情与成年人的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那些获得较高移情分数的人们,比起获得较低移情分数的人们,在实际行动中往往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倾向。

在许多有关儿童移情的研究里,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然而,在有关儿童移情与其他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的研究里,同样出现了某些不一致的结果,譬如murphy(1931)发现,具有较强活动性的儿童更富于移情、帮助,同时也更富于攻击性行为;fehbach(1969)研究再次证实了murphy的发现。

一般说来,国外常用的移情测量指标大多集中在生理指标、身体指标和语言指标(郭瑞媛,1991⑧),通过这三个指标可以测得幼儿的移情能力等级。

国外学者们在研究幼儿的移情能力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时,就将测得的幼儿移情能力等级,与特定情境中测得的幼儿亲社会行为等级互相结合起来,进而分析它们的相关(michael ⑨,chapman,carclyn,1987;batson,dyck,powell,1988)⑩。

虽然我国对移情的测量指标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对于移情训练的效果的研究较多。

1991年,我国学者侯积良{11}认为,如果想让儿童实施亲社会行为,必须先让儿童了解当事人需要帮助,或者让儿童能够觉察别人求助的需要,这是实施亲社会行为的基础。

总而言之,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这在心理学界已成为共识。

关于移情同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成果,对儿童品德教育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对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相互关系的研究表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首先,移情在促进和保持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移情本身并不是亲社会行为,但产生了移情就更容易使人产生亲社会行为。

移情或许不能经常出现在年幼儿童身上,但是当移情一旦介入,它便会成为一种相当有效的促进和保持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

其次,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一种直接动力。

一方面,提高儿童的移情水平之所以可以相应地提高其亲社会行为水平,有可能是因为移情在亲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可以起到一种认知提示的作用,换言之,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并非来自移情,而是来自道德标准、舆论压力等。

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移情本身就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一种直接动力,由于移情情感的增加可以使主体产生一种他人中心或利他主义思想,从而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动机;移情情感在主体内部激起了某种消极的、负面的情绪情感体验,主体从自我中心的愿望出发,想要降低自身的移情痛苦,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产生降低他人痛苦的动机,从而产生帮助、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最后,心理学家们对移情干预的研究相对较少;在今后的研究探索中,应该强化这个层面的研究。

在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对其
进行有针对性的移情干预,可以很好地激发幼儿、儿童和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注释:
①转引自j.g赫尔德著.当代德国文学之片稿(fragmente über die neuere deutsche literatur)[m],1767:126.
②转引自mussen.p,eisenberg berg n.roots of caring,sharingand helping.child development,1977,48:1503-1511.
③王蕾.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④转引自 ronald,janniti.naluratistic and slructured assessmin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preschool children:the influence of empathy and perspective
taking.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5,21:1,46-55.
⑤转引自jo ann .m.farver,branstetter.preschoolers’prosocial prespones to their peer’s
distres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4,30,334-331.
⑥周宗奎.5-14岁儿童对亲社会行为认知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1),1-7.
⑦王振宇等.儿童社会化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45-147.
⑧郭瑞媛.移情的测量指标[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2):30-32.
⑨转引自michael,chapman. empathy and responsibility in the
motivation of childrens’ helping[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7,23.
⑩转引自batson,d.dyck,g,powell.five studies testing two newegoistic alternatives to the 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1988,55,52-77.
{11}侯积良.自我与亲社会行为[j].心理科学,1991,(4).
参考文献:
[1]王蕾.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2]周宗奎.5-14岁儿童对亲社会行为认知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
教育,1991,(1),1-7.
[3]王振宇等.儿童社会化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45-147.
[4]郭瑞媛.移情的测量指标[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2):30-32.
[5]张其龙.移情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d].南京师大教育系
硕士论文,1990.
[6]侯积良.自我与亲社会行为[j].心理科学,199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