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道德判断_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分享
分享是指个人拿出自己拥有的物品让他人共享从而使他人受益的行为。分享的特点是使交往双方共享物品拥有者的资源并使双方受益。婴幼儿不与人分享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婴幼儿的分享观念没有形成。二是家庭教育不当.
0—3岁婴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的主要任务
VS
道德概述
道德和品德
(1)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动的准则和规范,用来调节人们的相互关系与行为。品德则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是个体遵照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的稳定的特点或倾向。(2)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其发生、发展服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体的存亡和好坏为转移。品德属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它的发生、发展依附于具体存在的个人,服从个体心理的发展规律,也服从社会的发展规律。(3) 二者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定社会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只是道德在个体上的反映和表现,是道德内化的结果。(4) 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因素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家庭环境的影响
为婴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抚养者要为婴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其次,家长应满足婴幼儿成长和社会化发展中的各种需要,促进他们积极情感的产生;再次,家长还应帮助幼儿注意观察和实践人际互助,逐步向幼儿渗透交往规则。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目 录
CONTENTS
亲社会行为与道德概述
0—3岁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儿童的观点采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认知、情感与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三大方面,但长期以来,不少理论学派只把研究兴趣放在其中某一方面发展过程的探讨上.亲社会行为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探讨它与观点采择、移情之间的关系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发现,观点采择、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表现中起着重要的和交互的作用.
作者:丁芳作者单位:山东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3 刊名:山东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2001 16(1) 分类号:B84 关键词:观点采择移情亲社会行为儿童。
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摘要:对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一般研究,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中期,移情被认为是一种使社会生活成为可能的基本人际关联结构。
而对移情这一重要课题的实验研究是一直到二十世纪才开始的;对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相互关系的研究表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首先,移情在促进和保持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一种直接动力。
关键词:移情亲社会行为关系一、“移情”概念的发展脉络“移情”,最初是出现在美学中的一个概念。
早在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在与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美学的论战过程中,提出了审美移情理论的最初萌芽。
他认为,一切美都是在艺术对象和自然对象中内在生命和人格的表现①。
十九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hner,1801-1887)提出了一种重视心灵感觉经验的分析,从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方法,这种从心理学的感觉经验作为出发点研究美学的方法,逐渐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
真正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移情做出全面系统阐述的是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立普斯(lipps),他通常被公认是移情说的代表人物。
在立普斯看来,只有通过“einfuhlung”,人们才能够理解他人,并对他人做出一系列反应。
不管是美学范畴,还是在心理学领域,移情都蕴涵了“感情移入或转移到其他人或其他事物上”的意义;而从某种层面上说,美学其实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如果我们非要强制性地把美学和心理学领域里的“移情”概念完全区分开来,则几乎是徒劳的。
二、关于“亲社会行为”概念的界定“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eisenberg撰写的《同情心理的发展》一书里,这本书一经出版,“亲社会行为”就在心理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并且吸引了很多心理学家的密切关注。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作者:金雪莲张丽红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1期[摘要]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即为亲社会行为。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受着外在因素的影响。
本文分别对亲社会行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儿童亲社会行为合作[中图分类号]Q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57-02一、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关亲社会行为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出现实证研究,主要围绕合作、分享、助人、捐献等亲社会行为展开。
1972年,美国学者威斯伯在其《社会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首次提出“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他用这一词来代表所有的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救灾和自我牺牲等。
此后,对于亲社会行为理解,不同心理学家,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例如:亲社会行为是由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利益,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亲社会行为是那些任何以有益他人为目标的行为(Aronson,2004);亲社会行为包括任何帮助他人或目的是帮助他人的行为,不论助人者的动机如何(Taylor,2004)。
我国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
我国心理学学者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也有着各自的见解:周宗奎认为亲社会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社会行为和利他主义在同样意义上使用,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趋向(1987);白利刚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的行为(1997);俞国良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行为(1999)。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与移情的关系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及其与移情的关系摘要: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本文主要探讨移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大部分的研究证明移情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显著,并且这个结论被实验证实。
关键词:移情能力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个体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作用。
1.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及研究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心理学家用来表达社会所确定的道德行动的术语,如分享、助人、合作、同情等。
比较心理学领域,亲社会行为指有机体为了同类中其他成员的生存而减少其自身或后裔生存机会的一种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指个体关心他人利益、福祉的行为。
近20年来心理学家从社会认知角度对亲社会行为作了大量的研究[1]。
1.1 亲社会行为的现代定义范畴传统研究中一直将亲社会行为界定为被所在社会接受和鼓励的行为,是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从而获得肯定的行为。
它包括可能出于自我利益考虑的助人行为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实际上是个体自愿提供的、有益于他人的、能促进人际间关系协调的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具有两个特点:利他性和社交性。
从利他性来说,应包括:①某些调节性的行为(调节他人情绪,使之改变不良状态的安慰性行为);②帮助性的行为;③分享性的行为;④完全利他性的行为(只顾他人利益的无私性行为)。
从社交性来说,包括:⑤某些习俗性的行为(微笑、问好、和颜悦色等礼貌行为);⑥包容性的行为(团结他人、邀请他人等吸纳性的行为);⑦公正性的行为(主持正义、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等支持性行为);⑧某些控制性的行为(终止他人不友好或攻击性的行为)等[2]。
这里的社交性部分在传统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常常被忽略。
1.2 儿童四种亲社会行为及发展特点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
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

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和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四个重要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些领域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下面就分别从这四个领域来探讨它们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移情是指一个人能够感受到他人情感或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情感,并且能够理解并回应这些情感的过程。
研究表明,移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移情能够促进个体的合作行为,增加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当被试被引导去体验其他人的情感时,他们更倾向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道德推理是指个体进行道德判断和做出道德决策的过程。
研究表明,道德推理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关联。
一些研究发现,那些更倾向于将道德问题与公正和平等相关联的人,更容易展现出亲社会行为。
此外,道德推理的素质也会影响亲社会行为。
例如,在一个研究中发现,道德推理水平高的大学生更愿意参与社区服务,表现出更好的社会道德行为。
观点采择是个体在与别人交流时接受和考虑对方所表达的观点的过程。
研究表明,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
一些研究表明,倾向于采纳其他人的观点的人更容易展现出亲社会行为。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在两个组别中分别给予同样的负面情境,但一组被试被告知情境由自己的同事导致,而另一组则没有被告知。
结果表明,被告知情境由自己的同事导致的被试更愿意去提供帮助,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总体来说,四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并不是单向的。
很多研究表明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移情能够促进个体的道德推理和亲社会行为;而亲社会行为则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来促进道德推理。
理解和熟知这些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促进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儿童亲社会行为与移情

霍夫曼认为, 移情是通过两种方式与亲社会 行为相关的。第一, 当移情的儿童看到别人处在 危险中时, 他就会产生情感上的痛苦, 儿童经常 通过帮助或分享来减轻这种痛苦。 第二, 当亲社 会行为使别人产生高兴或幸福的情感时, 移情的 儿童也能体验到这些积极情绪。这种相关方式 的心理实质是当个体获得足够的特定情境下的 信息时, 就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 判断、 评价, 并 做出情感反应和行为反应倾向的决定。当个体 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特定情境评定为符合个体的 经验和准则时, 就会诱发出个体的积极情感体验 也即移情的出现。这种情感就会激发起个体趋 向于亲社会行为, 这对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就有积 极的引导作用。反之, 个体获得的是消极的情感 反应, 就会阻止个体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综上所述, 移情既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 驱动力, 又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的中介过程。 因此, 研究移情现象, 对儿童品德的培养有着重
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 它是指包括利他 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 的行为, 从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社会效果看, 这 两种行为的含义是一样的。 但从动机看, 分属不 同层次和水平, 其中利他行为是高层次的亲社会 行为。因为利他行为是人们出于自愿的亲社会 行为, 它并不企望得到任何报酬或奖赏。亲社会 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 基础, 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 它受到人类社会 的肯定和鼓励。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个
能激发、 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是个体亲社会 行为的推动器。利用移情来教育儿童, 使其具有
内在的自 我调节能力, 比一味的限制、 要求这种 外部约束要有效得多。能深刻体验他人的情绪、 情感的儿童, 以后遇到类似情境要作出消极行为 前, 便会回忆起以往的体验, 浮现出受害同伴的 痛苦表情, 于是便会抑制 自己的消极行为, 而作 出互助、 分享、 谦让等积极行为。 移情的产生和发展早在个体的婴幼儿阶段 就已有表现。研究表明, 2 8 -1 个月的婴儿已具 有同情行为、 利他行为和分享行为。婴儿在与抚 养者的交流过程中, 逐渐学会使用社会参照系, 注意与他们自 身要求有关的抚养者的情感反应, 婴儿会通过 自己的忧虑来对他人的忧虑作出反 应。1 个月的婴)能对其兄妹表示关心, 4 七 并知 道如何使他们高兴, 使他们喜欢 自己, 并以自己 特有的方式向他们提供注意、 同情、 关心、 分享和
儿童的道德判断_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18. 050 10. 60 3 3
移情 (C)
48. 050 1
48. 050 28. 21 3 3
A ×B
5. 000 1
5. 000 2. 94 3 3
A ×C
12. 800 1
12. 800 7. 52 3 3
B ×C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7. 200 1
7. 200 4. 23 3
A ×B ×C
8. 450 1
亲社会行为 。 4. 实验步骤 (1) 施测 DIT。(2) 两周后 ,在实验班实施
移情唤醒操作 ,操作程序同预备实验步骤 (1) 。控制班则无 此操作 。(3) 几分钟之后 ,给所有的被试提供在双休日帮助 一位孤寡老人的机会 ,并用问卷测查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
5. 计分方式 将被试选择助人时间的数量作为衡量其 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指标 。如果被试不给予帮助 ,得 0 分 ;打 算帮助半天 ,得 1 分 ;打算帮助 1 天 ,得 2 分 ; ……打算帮助 4 天 ,得 8 分 。
移情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上存在着交互作用 ,这种交互作 用的具体涵义是 :道德判断与移情共同推动亲社会行为 ,它 们不是孤立进行的 。
近几年来 ,国内关于儿童道德判断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以及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已有一些 。像刘建媛关 于中学生道德判断和利他行为的发展及其关系的研究 ;李辽 关于青少年的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等等 ,但这些 研究大多从教育干预的角度来考察 ,而且结论也不尽相同 。 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 ,尚未见到国内关于儿童道德判断 、 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材料公诸于世 。因此 ,我们期 望通过该实验研究 ,力图在一定程度上探求影响亲社会行为 的内外因素和内部机制问题 ,并考察认知 、情感与亲社会行 为的关系 ,能够为研究我国儿童品德发展积累资料 ,为促进 他们的健康发展 ,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提供可靠 的心理学依据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8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结合两次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检验 ,从图 1 我们可以看 出 ,当移情水平较低时 ,高道德判断水平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表现显著多于低道德判断水平的儿童 ( F (1 ,72) = 9. 17 ,P < . 01) 。当移情水平较高时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明显增多 , 且高道德判断水平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显著多于低道德 判断水平的儿童 (F(1 ,72) = 47. 70 , P < . 01) 。从图 2 我们可 以看出 ,当移情水平较低时 ,男女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无 显著差异 (F(1 ,72) = 0. 72 ,P > . 05) 。当移情水平较高时 ,女 孩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显著多于男孩 ( F (1 ,72) = 14. 11 , P < . 01) 。结合三次交互作用的简单交互作用检验 ,从图 3 我们 可以看出 ,当移情水平较低时 ,道德判断与性别的交互作用 不显著 (F(1 ,72) = 0. 13 ,P > . 05) ,即道德判断与性别是各自 独立地影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表现的 。当移情水平较高时 , 道德判断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 ( F (1 ,72) = 7. 77 ,P < . 01) ,即道德判断水平较低时 ,性别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无明显影响 ,而当道德判断水平较高时 ,女孩的亲社会行为 表现显著多于男孩 。
三 、结果
以道德判断 、移情 、性别为组间变量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为因变量进行 2 ×2 ×2 的方差分析 。得到如下结果 :
表 1 道德判断 —性别 —移情的三因素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道德判断 (A)
84. 050 1
84. 050 49. 35 3 3
性别 (B)
18. 050 1
实施移情唤醒操作 ,并提供助人机会来研究道德判断 、移情和性别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 :儿童的道 德判断与移情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明显的交互作用 ;高道德判断水平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移情水平的影响比 低道德判断水平的儿童明显 ;移情水平较高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道德判断水平的影响比移情水平较低的儿童明 显 ;道德判断与移情之间的联系是以角色采择作为中介因素的 ;女孩在移情及亲社会行为表现上明显优于男孩 。
四 、讨论
近年来 ,理解他人认知状态的能力被发展心理学家称为“认 知的角色采择”,而辨别和解释他人情感反应的能力被称为 “情 感 的 角 色 采 择 ”( Ford , 1979 ; Shantz , 1975 ; Underwood & Moore ,1982) 。一些研究已证明角色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存在 着显著的正相关 ,即角色采择能力的提高会促进儿童亲社会 行为的发展 (Underwood & Moore ,1982 ;Barrett & Yarrow ,1977 ; Peterson ,1983) 。
移情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上存在着交互作用 ,这种交互作 用的具体涵义是 :道德判断与移情共同推动亲社会行为 ,它 们不是孤立进行的 。
近几年来 ,国内关于儿童道德判断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以及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已有一些 。像刘建媛关 于中学生道德判断和利他行为的发展及其关系的研究 ;李辽 关于青少年的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等等 ,但这些 研究大多从教育干预的角度来考察 ,而且结论也不尽相同 。 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 ,尚未见到国内关于儿童道德判断 、 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材料公诸于世 。因此 ,我们期 望通过该实验研究 ,力图在一定程度上探求影响亲社会行为 的内外因素和内部机制问题 ,并考察认知 、情感与亲社会行 为的关系 ,能够为研究我国儿童品德发展积累资料 ,为促进 他们的健康发展 ,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提供可靠 的心理学依据 。
(二) 正式实验 1. 实验设计类型 本实验采用的是 2 ×2 ×2 三因素实 验设计 。自变量由三部分组成 :道德判断变量 、移情变量和 性别变量 。因变量为亲社会行为 。 2. 被试 被试取自济南市某所普通中学 ,被试具有广泛 的代表性 。从初二年级随机抽取 6 个班参加本次实验 ,并随 机指定其中 3 个班为实验班 ,另 3 个班为控制班 。经 DIT 测 量后 ,我们根据 DIT 测验分数 ,分出高道德判断组 (X + 1/ 2σx) 和低道德判断组 (x - 1/ 2σx) 。为实现实验等组化 ,实验班和 控制班分别从各自的高道德判断组和低道德判断组中随机 抽取 20 人作为本次实验的被试 ,共计 80 人 ,男女各半 。被试 的实足年龄范围为 13 - 15 岁 。各平行班的年龄 、性别分配 、 学业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大致相同 。 3. 研究工具 (1) 道德判断量表 。本实验采用的是莱士 特 (1979) 的道德判断“确定问题测验”(DIT) 。有人 (陈欣银 等 ,1988) 已经将其译成中文 ,并已证明它具有可用的信度和 效度 。记分指标为“原则性道德判断分数”,即 P 分数 。(2) 亲社会行为问卷 。自编儿童亲社会行为问卷 ,以测查儿童的
移情是个体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 、情感状态引 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绪 、情感体验 ,是一种替代性情绪 、情 感反应能力 。已经有一些证据可以说明移情作用有助于亲 社会行为 (Underwood & Moore ,1982) ) 。因此 ,我们假设 :道德 判断和移情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 ,道德判断与
8. 450 4. 96 3
单元内误差
122. 600 72
1. 703
合计
306.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79
3 P < . 05 3 3 P < . 01 表 1 的方差分析表明 ,道德判断的主效应非常显著 ( F
(1 ,72) = 49. 35 ,P < . 01) ,性别的主效应非常显著 ( F(1 ,72) = 10. 60 ,P < . 01) ,移情的主效应也非常显著 ( F (1 ,72) = 28. 21 , P < . 01) ,说明三者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有影响 。方 差分析还表明 ,道德判断与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 F (1 ,72) = 2. 94 ,P > 0. 05) 。但道德判断与移情的交互作用非 常显著 (F(1 ,72) = 7. 52 ,P < . 01) ,移情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也 显著 (F(1 ,72) = 4. 23 ,P < . 05) 。道德判断 、性别与移情三个 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F(1 ,72) = 4. 96 ,P < . 05) 。为了说 明交互作用的具体涵义 ,我们对实验结果做了进一步分析 。
二 、方法
本实验分预备实验和正式实验两步进行 。 (一) 预备实验 1. 被试 被试取自济南市一所普通中学 ,被试具有广泛 的代表性 。从初二年级 (上学期) 随机抽取两个班 ,并随机指 定一个班为实验班 ,另一个班为控制班 。由于各班人数不等 及有的同学填写问卷不符合要求 ,我们只好从各班的合格者 中随机抽取 50 人作为本次预备实验的被试 ,共计 100 人 。被 试的实足年龄范围为 13 - 15 岁 。两个班的年龄 、性别分配 、 学业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大致相同 。
亲社会行为 。 4. 实验步骤 (1) 施测 DIT。(2) 两周后 ,在实验班实施
移情唤醒操作 ,操作程序同预备实验步骤 (1) 。控制班则无 此操作 。(3) 几分钟之后 ,给所有的被试提供在双休日帮助 一位孤寡老人的机会 ,并用问卷测查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
5. 计分方式 将被试选择助人时间的数量作为衡量其 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指标 。如果被试不给予帮助 ,得 0 分 ;打 算帮助半天 ,得 1 分 ;打算帮助 1 天 ,得 2 分 ; ……打算帮助 4 天 ,得 8 分 。
3 收稿日期 :1999 - 09 - 03 作者简介 :丁芳 (1971 — ) ,女 ,回族 ,山东泰安人 ,山东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分院讲师 。
77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 研究工具 移情唤醒水平的测量采用的是美国梅拉 比安 (A. Mehrabian ,1972) 编制的移情量表 (简称 MES) 。有人 (李辽 ,1988) 已经将其译成中文 ,并已证明它具有可用的信 度和效度 。
3. 实验步骤 (1) 移情唤醒 。在实验班实施移情唤醒操 作 。先给被试放一篇文章的录音 ,内容是关于一位残疾青年 的不幸遭遇 ,并要求被试在听录音时认真体会该残疾青年的 思想感情 。放完录音后 ,主试给被试讲解文章 ,尤其突出残 疾青年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痛苦 。控制班无此操作 。(2) 对所 有的被试施测 MES。尽管移情唤醒诱发的是状态移情 (特定 情境中的移情唤醒) ,而 MES 主要测的是特质移情 (一般的移 情倾向) ,但有研究表明 ,对移情唤醒的评定 (儿童的面部和 言语表情) 与移情测验分数成中等程度的相关 ( + . 31) (Saw2 in ,1979) ,因此我们用 MES 得分来考察此移情唤醒操作是否 有效是可行的 。统计检验表明 ,实验班的移情水平明显高于 控制班 (t = 3. 78 ,P < . 01) ,这说明此移情唤醒操作是有明显 效果的 ,可以应用于正式实验 。照此 ,我们在正式实验中可 以说 ,实验班的移情水平较高 ,控制班的移情水平较低 。
山东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 年第 5 期 (总第 172 期)
儿童的道德判断 、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3
丁 芳
(山东教育学院 教育管理分院 ,山东 济南 ,25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