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道德的发展.ppt
合集下载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0—3岁婴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的主要任务
分享
分享是指个人拿出自己拥有的物品让他人共享从而使他人受益的行为。分享的特点是使交往双方共享物品拥有者的资源并使双方受益。婴幼儿不与人分享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婴幼儿的分享观念没有形成。二是家庭教育不当.
0—3岁婴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的主要任务
VS
道德概述
道德和品德
(1)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动的准则和规范,用来调节人们的相互关系与行为。品德则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是个体遵照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的稳定的特点或倾向。(2)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其发生、发展服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体的存亡和好坏为转移。品德属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它的发生、发展依附于具体存在的个人,服从个体心理的发展规律,也服从社会的发展规律。(3) 二者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定社会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只是道德在个体上的反映和表现,是道德内化的结果。(4) 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因素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家庭环境的影响
为婴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抚养者要为婴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其次,家长应满足婴幼儿成长和社会化发展中的各种需要,促进他们积极情感的产生;再次,家长还应帮助幼儿注意观察和实践人际互助,逐步向幼儿渗透交往规则。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目 录
CONTENTS
亲社会行为与道德概述
0—3岁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分享
分享是指个人拿出自己拥有的物品让他人共享从而使他人受益的行为。分享的特点是使交往双方共享物品拥有者的资源并使双方受益。婴幼儿不与人分享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婴幼儿的分享观念没有形成。二是家庭教育不当.
0—3岁婴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的主要任务
VS
道德概述
道德和品德
(1)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动的准则和规范,用来调节人们的相互关系与行为。品德则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是个体遵照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的稳定的特点或倾向。(2)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其发生、发展服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体的存亡和好坏为转移。品德属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它的发生、发展依附于具体存在的个人,服从个体心理的发展规律,也服从社会的发展规律。(3) 二者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定社会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只是道德在个体上的反映和表现,是道德内化的结果。(4) 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因素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家庭环境的影响
为婴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抚养者要为婴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其次,家长应满足婴幼儿成长和社会化发展中的各种需要,促进他们积极情感的产生;再次,家长还应帮助幼儿注意观察和实践人际互助,逐步向幼儿渗透交往规则。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目 录
CONTENTS
亲社会行为与道德概述
0—3岁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课件

2 有助于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社会教育,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道德观,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3 有助于增强儿童的适应能力
通过社会教育,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道德观,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4 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通过社会教育,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道德观,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社交技巧
教授学前儿童基本的社交 礼仪和沟通技巧,如分享 、轮流、协商等。
解决冲突
引导学前儿童学会处理与 同伴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规范认知
规则意识
让学前儿童了解并遵守基 本的社会规则和家庭规则 ,如交通规则、餐桌礼仪 等。
法律常识
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学 前儿童普及基本法律常识 ,如不伤害他人、不偷盗 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长或教师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评 价。
反思与实践
总结词
教师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进行反思与实 践,提高教育质量。
VS
详细描述
反思与实践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师需要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进行深入的 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并积极改 进。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 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前 儿童的社会性道德品质、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为其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奠定 基础。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
社会认知阶段
大约在2-3岁左右,儿童开始对 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兴趣,与同 龄孩子和成人进行简单交往。
道德认知阶段
大约在5-6岁左右,儿童开始对 道德概念有所认知,能够判断是 非、善恶和美丑。
第七章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 辛德勒是纳粹统治下欧洲犹太人的营救者。二战时,希特 勒政府有计划地杀害了上百万的犹太人。
❖ 对一些人来说,这场大屠杀象征了人类本质最丑恶的一面, 不仅仅是刽子手们凶残的行为和纳粹有计划的谋杀,还包 括国际社会的无动于衷。
❖ 然而在大屠杀中也涌现了一些伟大的利他主义英雄,一些 冒着生命危险庇护犹太人的英雄。
❖ 1992年10月,勃兰特因患癌症以78岁的高龄逝世。一生 都在致力于担任“和平使者”。
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婆,反被诬陷索 赔
蒋婆婆摔倒后,手里死死抓住一位9岁小朋友的手。小朋友家人 表示,3个孩子当时是去搀扶老人,却被诬陷。蒋婆婆则称是小孩将
。 自己撞倒
如果是您的话,您是扶还是不扶? 为什么?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概述
❖ 结果发现,进行过开锁训练的儿童都主动提供 了帮助,而控制组的儿童由于没有接受过训练, 年幼儿童大多未能提供帮助。说明儿童是否受 过亲社会行为的训练会影响其亲社会行为的事 实。
(五)学前儿童同情心的发展与教育
同情心:是适应社会和群体合作的道德基础,是 一种对他人的处境、遭遇在感情上能激起共鸣, 能分担他人的苦难忧愁,并发自内心地在行动 上给予应有的慰藉、关心和帮助的道德情感。
❖ 活动过程:
一、游戏“拼红心,找朋友”,引起幼儿交往兴趣。 1.教师提出游戏要求:今天我们要去公园,请你找一个 好朋友手拉手。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每名幼儿手拿半个红心去和别人 拼,如果能拼成一个红心,就可以成为好朋友。提示:你 应该怎么说,才能让人家愿意和你拼红心? 3.幼儿合作操作,找朋友。 4.游戏小结 (1)提问:小朋友都找到好朋友了吗,你怎么找到的? 你怎么说的? (2)小结:跟人家——起做事时态度要友好,要有礼 貌,这样,人家会觉得你很客气,然后就愿意和你一起做 事。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ppt

06.
缺乏自信:学前 儿童在社交场合 中表现出胆怯、 害羞,不敢与人 交流。
攻击行为:学前 儿童在与其他孩 子相处时表现出 身体或言语上的 攻击行为。
过度依赖:学前 儿童过分依赖父 母或监护人,难 以独立处理问题。
社交障碍:学前 儿童在与其他孩 子交往时存在沟 通障碍,难以融 入群体。
家庭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XXX, 副标题
汇报人:XXX
CONTENTS
输入标题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展的概述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 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情感 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 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展的问题与对策
01.
02.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展是指儿童在成长 过程中,通过与周 围人的互动,逐渐 形成和发展自己的 社会性和人格特质
的过程。
添加标题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展对于儿童的身心 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良好的社会性发展 有助于提高儿童的 人际交往能力、情 感管理能力、学习 能力和未来的社会
适应能力。
添加标题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 展受到家庭、学校、 社区等多方面因素 的影响,其中家庭 是最重要的影响因 素之一。家长的教 育方式、家庭氛围 等都会对孩子的社 会性发展产生深远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有重要影响。 教育因素: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有直接作用。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儿童自身因素:儿童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等也会影响其社会性发展。
03.
概念: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 是指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对自 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 则和文化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_图文_图文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方面以道德认知发展和移情能的能力发展 为基础,另一方面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习得。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一)责任分散假设 拉坦内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没有像媒体那样用人的良心泯灭来
可能跟女性更善于寻求帮助有关。
2、相似性
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 相似性产生喜欢,喜欢又产生帮助。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3.外部特征 受助者的外部形象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一个有魅力的求
助者比那些缺乏魅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帮助,这种魅力不仅仅包括 人的长相,也包括人的穿着打扮。
4、人格特征 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更愿意帮助那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3. 不幸女士实验 实验情境: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
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可以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 上够东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倒到地板 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 ,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 行为(Altruism)。另一类是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 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有益于他人 或社会的行为,如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捐献、安慰 和同情等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
实验结果: 偿还、泛化内疚和控制组比较,有较多助人行为。 同情条件下,助人行为最多? 同情条件给人们一个显示超越别人的机会,更好的确认自我价值, 是一个愉快的事情。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一)责任分散假设 拉坦内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没有像媒体那样用人的良心泯灭来
可能跟女性更善于寻求帮助有关。
2、相似性
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 相似性产生喜欢,喜欢又产生帮助。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3.外部特征 受助者的外部形象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一个有魅力的求
助者比那些缺乏魅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帮助,这种魅力不仅仅包括 人的长相,也包括人的穿着打扮。
4、人格特征 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更愿意帮助那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3. 不幸女士实验 实验情境: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
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可以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 上够东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倒到地板 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 ,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 行为(Altruism)。另一类是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 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有益于他人 或社会的行为,如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捐献、安慰 和同情等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
实验结果: 偿还、泛化内疚和控制组比较,有较多助人行为。 同情条件下,助人行为最多? 同情条件给人们一个显示超越别人的机会,更好的确认自我价值, 是一个愉快的事情。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1)合作行为发展迅速 (2)分享行为受物品特点和数量、分享对象不同的影响面发生变化。分享行为是幼儿期亲社会 行为发展的主要方面。有研究发现,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幼儿的“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 幼儿的分享水平受分享物品数量的影响; 当物品在人手一份之外有多余的时候,幼儿倾向于将多余的那份分给需要的幼儿,非需要的幼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a
பைடு நூலகம் 目
录
01. 学 前 儿 童 亲 社 会 行 为 的 发 展 02. 学 前 儿 童 攻 击 性 行 为 的 发 展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 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 作、谦让、援助等。 分享是指儿童与同伴分享玩具、事物等; 合作是指与同伴协同完成某一活动; 谦让是指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够先满足对方; 援助是指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分析嘉嘉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并谈一谈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谢谢欣赏
(四)促进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策略
1.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础 (1)给幼儿丰富的表情。 (2)让幼儿看自己的表情。 (3)看图识表情。 2.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 (1)表情表演。 (2)表情模仿。 (3)说出自己的感受。 (4)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 3.引导换位思考及联想,是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 (1)让幼儿扮演“他人”。 (2)引导家长重视和幼儿的沟通。 (3)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他人感受。 (4)榜样的力量。
应避免对儿童的体罚和减少观看暴力镜头的机会,或在接 触到暴力镜头后成人能及时进行引导。
2.经验累积与强化
1.尽可能地不要让攻击者从攻击性行为中得到任何好处, 否则就是鼓励其攻击性行为。 2.对于被攻击后 一味忍让的幼儿,要教会他们通过报告 老师等有效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对他自己以及对攻 击者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
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a
பைடு நூலகம் 目
录
01. 学 前 儿 童 亲 社 会 行 为 的 发 展 02. 学 前 儿 童 攻 击 性 行 为 的 发 展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 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 作、谦让、援助等。 分享是指儿童与同伴分享玩具、事物等; 合作是指与同伴协同完成某一活动; 谦让是指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够先满足对方; 援助是指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分析嘉嘉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并谈一谈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谢谢欣赏
(四)促进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策略
1.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础 (1)给幼儿丰富的表情。 (2)让幼儿看自己的表情。 (3)看图识表情。 2.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 (1)表情表演。 (2)表情模仿。 (3)说出自己的感受。 (4)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 3.引导换位思考及联想,是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 (1)让幼儿扮演“他人”。 (2)引导家长重视和幼儿的沟通。 (3)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他人感受。 (4)榜样的力量。
应避免对儿童的体罚和减少观看暴力镜头的机会,或在接 触到暴力镜头后成人能及时进行引导。
2.经验累积与强化
1.尽可能地不要让攻击者从攻击性行为中得到任何好处, 否则就是鼓励其攻击性行为。 2.对于被攻击后 一味忍让的幼儿,要教会他们通过报告 老师等有效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对他自己以及对攻 击者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
《学前教育原理》PPT教学课件-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七)重视幼儿的心理保健
1、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2、以积极情绪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3、通过游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调动家长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
第一节 幼儿体育 第二节 幼儿智育 第三节 幼儿德育 第四节 幼儿美育
第二节 幼儿智育
一、幼儿智育的概念与意义 二、幼儿智育的任务与内容
二、幼儿体育的目标及 任务
1. 对幼儿进行最基本和最必须的安全教育,保护幼儿的 生命和健康,锻炼身体,促进身体正常生长发育 ;
2. 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基本动作如走、跑、跳、钻、爬、投、攀登等)
3.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三、幼儿体育的内容和手段
(一)创设良好的生活条件,科学护理幼儿的生活 1. 合乎卫生标准、安全标准及活动要求的房屋、设 备和场地。
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
4. 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幼儿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和 主要动力,我们要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并将其培养发展 为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促使幼儿积极主 动、乐观的学习。
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供能引起幼儿兴趣的学习内容、难易程度恰当的学习 任务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和好奇心,再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促 使幼儿思考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培 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要善于发问、培养幼儿合作学 习的精神、勤于动手和动脑等等。
幼儿园必须将幼儿园设置在安全区域内,严禁在污染区和 危险区内设置幼儿园;
幼儿园应当建立卫生保健制度,防止发生食物中毒和传染 病的流行;
慢性传染病、精神病患者不得在幼儿园工作; 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制作玩教具等。
第七章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PPT

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得伦理原则与价值观进行道德判 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得意愿、不损害多数人得幸福、不违背 普遍得道德原则得行为就就是最好得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 得个人,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得约束,达到完全自律得境界。 该水平由两个阶段组成:⑴社会契约取向与⑵普遍得道德原则 得取向。
20
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3、对她人需要得关注 (1)对她人身体或物质需要得关注。 (2)对她人心理需要得关注。
4、定型作用 (1)好人或坏人得定型形象。 (2)大多数行为得定型形象。
29
道德判断得发展阶段
阶段1:享乐主义得、自我关注得推理。 阶段2:需要取向得推理。 阶段3:赞许与人际取向、定型取向得推理。 阶段4:A 自我投射性得移情推理。
27
对实验材料得评估方式不同:艾森伯格常用得 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
1、对权威与/或惩罚得畏惧与迷信、避免惩罚与无 条件得服从权威本身就就是价值。 2、享乐主义得推理
(1)实用主义与享乐主义得自我得益观。 (2)直接得互惠。 (3)情感关系。
28
对实验材料得评估方式不同:艾森伯格常用得 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
第一节 儿童得道德发展 皮亚杰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得问题 • 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得区分
未对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进行区分,而就是认为 儿童以相同得方式对待不同范畴得规则。
第一节 儿童得道德发展
• 柯尔伯格得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 (L、Kohlberg)得道 德发展阶段论就是对皮亚杰得 道德认知发展论得修正与完善。 她改进了皮亚杰得理论与方法, 经过多年研究,在20世纪60年 代提出了她得道德发展阶段论。
后习俗水平(主要履行自己选择得道德准则)
5、社会契约取向。有一种功利主义得、墨守法规得情调。正 确得行为就是按社会所同意得标准来规定得。重要得就是意 识到个人主义得相对性以及需要与舆论一致。
20
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3、对她人需要得关注 (1)对她人身体或物质需要得关注。 (2)对她人心理需要得关注。
4、定型作用 (1)好人或坏人得定型形象。 (2)大多数行为得定型形象。
29
道德判断得发展阶段
阶段1:享乐主义得、自我关注得推理。 阶段2:需要取向得推理。 阶段3:赞许与人际取向、定型取向得推理。 阶段4:A 自我投射性得移情推理。
27
对实验材料得评估方式不同:艾森伯格常用得 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
1、对权威与/或惩罚得畏惧与迷信、避免惩罚与无 条件得服从权威本身就就是价值。 2、享乐主义得推理
(1)实用主义与享乐主义得自我得益观。 (2)直接得互惠。 (3)情感关系。
28
对实验材料得评估方式不同:艾森伯格常用得 亲社会道德思想范畴有以下几种
第一节 儿童得道德发展 皮亚杰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得问题 • 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得区分
未对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进行区分,而就是认为 儿童以相同得方式对待不同范畴得规则。
第一节 儿童得道德发展
• 柯尔伯格得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 (L、Kohlberg)得道 德发展阶段论就是对皮亚杰得 道德认知发展论得修正与完善。 她改进了皮亚杰得理论与方法, 经过多年研究,在20世纪60年 代提出了她得道德发展阶段论。
后习俗水平(主要履行自己选择得道德准则)
5、社会契约取向。有一种功利主义得、墨守法规得情调。正 确得行为就是按社会所同意得标准来规定得。重要得就是意 识到个人主义得相对性以及需要与舆论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方法上的问题 (2)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区分
二、柯尔柏格的理论
1.柯尔柏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的主 要内容1.柯尔柏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 论的主要内容。他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 德发展理论,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 后习俗水平三个水平;惩罚和服从的取向、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倾向、好男孩——好女孩 的倾向、法律和秩序倾向、社会契约的倾向 柯尔柏格理论的评价 方法上的问题、社会习俗与道德规则的区
分、被试性别的问题。 3.对柯尔柏格理论的修正 三、艾森柏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四、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怎样正确认识柯尔柏格关于儿童道德判
断发展的理论?
下次课预习要点: 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
第九章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道德的发展 第三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学习,学会
正确的认识和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艾森柏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第三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一、 皮亚杰的理论 1.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2)他律道德阶段(3)自律道德 阶段
二、柯尔柏格的理论
1.柯尔柏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的主 要内容1.柯尔柏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 论的主要内容。他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 德发展理论,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 后习俗水平三个水平;惩罚和服从的取向、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倾向、好男孩——好女孩 的倾向、法律和秩序倾向、社会契约的倾向 柯尔柏格理论的评价 方法上的问题、社会习俗与道德规则的区
分、被试性别的问题。 3.对柯尔柏格理论的修正 三、艾森柏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四、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怎样正确认识柯尔柏格关于儿童道德判
断发展的理论?
下次课预习要点: 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
第九章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道德的发展 第三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的学习,学会
正确的认识和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艾森柏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第三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一、 皮亚杰的理论 1.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2)他律道德阶段(3)自律道德 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