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解试验物料平衡
降解实验

降解实验降解实验也就是通过高温、酸、碱、氧化等实验条件对其产品进行产物降解,也属于破坏性实验,主要看都能产生哪些杂质。
酸降解试验一般选择0.1N的盐酸,在室温或加热条件下进行考察。
酸液的浓度、考察的温度与时间均可根据具体品种,在前期预试验的基础上灵活确定。
碱降解试验一般选择0.1N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室温或加热条件下进行考察。
碱液的浓度、考察的温度与时间均可根据具体品种,在前期预试验的基础上灵活确定。
高温降解试验可分别在固体和溶液状态下进行考察,具体的考察温度与时间均可根据具体品种,在前期预试验的基础上灵活确定。
例如,可分别在60、80℃考察30天,或在130℃考察8小时。
光降解试验可分别在固体和溶液状态下进行考察,具体的光强度与考察时间可根据具体品种,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灵活确定。
例如,可按照ICH的Q1B指导原则进行2个循环的考察:先经一百二十万勒克斯(Lx)×小时的冷白荧光灯照射,再经200瓦小时/平方米的紫外荧光灯照射。
氧化降解试验主要在溶液状态下进行考察,氧化剂可采用饱和的氧气或不同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在室温或加热条件下进行考察。
在以上试验结束后,应根据试验的目的与结果,总结得出明确的结论:药品在各种条件下的稳定特性、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有关物质分析方法是否可用于检查降解产物等。
降解试验可以参照破坏性反应的做法,就是在工艺极端的情况下看看产品的耐受性如何,杂质的变化。
关于破坏的目的破坏是为了了解API的可能的降解途径,这可以帮助我们在处方工艺时注意某些条件可能的影响。
例如API光解、温度敏感,酸敏感,那么在处方工艺需注意光强度、温度的适宜,以及处方中酸辅料或者碱性辅料可能的影响,其次则是对于分析方法的考察,也可以认为是一种适用性的,破坏的物料平衡可以检查分析方法是否存在漏检或者降解产物的校正因子不适。
二次破坏这个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破坏的条件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因为药物的流通期至少2年,适当的酸碱破坏只是为了检出可能的存在的降解产物。
浅谈强制降解试验

浅谈强制降解试验审评四部黄晓龙强制降解试验是指将原料药或制剂置于比较剧烈的试验条件下,考察其稳定性的一系列试验。
一般而言,该试验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考察药品在一系列剧烈条件下的稳定性,了解该药品内在的稳定特性及其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
例如,通过高温降解试验,可以了解所考察的药品在高温条件下是否稳定;如果不稳定,大致在何种条件下不稳定,该药品又是通过何种降解途径得到何种降解产物。
其二,这些试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用于检查降解产物的专属性进行验证。
对于创新药,由于对其各方面的性质均不够了解,因此,通过设计比较完整的强制降解试验,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其稳定特性,从而为制剂处方、工艺的设计,以及产品储存条件的确定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所以对于创新药而言,通过强制降解试验来了解药物的稳定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仿制药而言,如果已有充分的文献资料对该药物的稳定特性及其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则没有必要再通过强制降解试验来重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
此时,强制降解试验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验证降解产物分析方法的专属性。
并且,由于国内在进行有关物质研究时,一般不对各有关物质进行定性研究,也无相应的杂质对照品,所以在对有关物质的分析方法进行验证时,很难用杂质对照品对方法的专属性、检测限等进行验证。
故作为对有关物质分析方法验证的一种补充,国内在制定相关指导原则时,要求对原料药及制剂进行必要的强制降解试验,以考察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经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指导原则,均未对强制降解试验的具体项目与试验条件作明确的规定。
国内的部分研发单位在进行该项研究时,由于未充分理解该项试验的目的,所做的研究根本达不到强制降解试验的要求。
基于以上现实情况,本人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综合提出了强制降解试验的常规项目与部分试验条件,供大家参考。
根据强制降解试验的目的,该项试验一般应考察药品在酸、碱、高温、强光、氧化等因素影响下的稳定性。
生物降解性检测标准及方法

生物降解性检测标准及方法--青岛科标
概述
生物降解一般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分解物质,对环境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表现降解程度的叫降解指数。
生物降解材料,是指在适当和可表明期限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能够被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藻类等)完全分解变成低分子化合物的材料。
可生物降解性是PBS聚酯的重要性质,目前国际上评价塑料生物降解性能的主要方法是堆肥法,堆肥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源,能在一定程度上宏观反映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的生物降解性能。
检测标准
中国标准:GB/T19277
国际标准:ISO14855
美国标准:ASTM D5338
德国标准:DIN V54900
日本标准:JIS K6950
检测方法
GB/T19277检测方法
将试样材料与堆肥接种物混合后放入堆肥化容器中,在一定的氧气,温度(58±2C),湿度(50-55%)的条件下进行充分的堆肥化,测定材料降解45天后CO2的最终释放量(可延长至6个月),用实际的CO2释放量与其理论最大放出量的比值来表示材料的生物降解率。
检测参照物为粒径小于20μm的纤维素,只有当参照物45天后降解率大于70%时该试验有效。
污泥中温厌氧消化物料平衡与能量平衡以及厌氧消化对污泥脱水性影响

酸将在污泥中积累,破坏碱性发酵;但如果加入的生污泥过少,消化池的容积将增大,增加运行费 用。因此,污泥的投配率应适当,一般在 5%-12%[4]。实验分析结果中以 5%最好[23]。
(6) 有毒物质。有毒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Na+、K+、Ca2+、Mg2+、NH4+、表面活性剂以及 SO42-、
前言
城市污泥是污水处理厂在对污水处理的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或半固体的沉淀物质,通常包括初沉 第一产量大, 以体积计为污水处理量的 0.5%~8.0% (含 污泥和剩余活性污泥。 城市污泥的特点[1]是, 水率 99%)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年排放量已经达到 414 亿 m3,二级处理率达到 15%,污泥产生量大 约 1500 万 t/a 左右(按含水率 97%计) ;第二成分复杂,不仅含有大量有机质和 N、P、K 等植物营 养成分,而且含有很多病原微生物,同时还含有一定的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成分。这样就使城市 污泥的处理处置变得十分复杂。如何处理处置城市污泥,使之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达到污泥的减 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是摆在世界各国环保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污泥中温厌氧消化是一种 污泥资源化的处理工艺。 1.产生能量 (甲 教其他稳定化处理工艺, 污泥厌氧消化获得广泛的应用的原因是有着一下优点[2]: 烷),有时候超过废水处理过程需要的能量; 2.使最终处置的污泥体积减少 30%-50%;3.消化完全 时,可以消除恶臭;4.杀死病原微生物,特别是高温消化;5 消化污泥容易脱水,含有有机肥效成分, 适用于改良土壤。污泥厌氧消化的主要优缺点是:运行操作比较简单和稳定、处理过程中需排出的 污泥量少。但是运行费用大,能耗亦多。本文主要对污泥中温厌氧消化物料平衡与能量平衡以及厌 氧消化对污泥脱水性影响做研究讨论。
可降解生物材料的试验

可降解生物材料的试验关于可降解生物材料的试验篇一:可降解生物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具有质轻、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以及价格低廉等优点,与钢铁、木材、水泥并列成为国民经济的四大支柱[1]。
然而,在合成高分子材料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改善生活品质的同时,其使用后的大量废弃物也与日俱增,成为白色污染源,严重危害环境,造成地下水及土壤污染,危害人类生存与健康,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2]。
另外,生产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原料――石油也总有用尽的一天,因而,寻找新的环境友好型材料,发展非石油基聚合物迫在眉睫,而可生物降解材料正是解决这两方面问题的有效途径。
1.可生物降解材料定义及降解机理生物降解材料,亦称为“绿色生态材料”,指的是在土壤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能降解的材料。
具体地讲,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在细菌、霉菌、藻类等自然界的微生物作用下,导致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3]。
理想的生物降解材料在微生物作用下,能完全分解为CO2和H2O。
生物降解材料的分解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因而,生物降解材料的降解机理即材料被细菌、霉菌等作用消化吸收的过程。
首先,微生物向体外分泌水解酶与材料表面结合,通过水解切断表面的高分子链,生成小分子量的化合物,然后降解的生成物被微生物摄入体内,经过种种代谢路线,合成微生物体物或转化为微生物活动的能量,最终转化成CO2 和H2O[4]。
在生物可降解材料中,对降解起主要作用的是细菌、霉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其降解作用的形式有3种[5]: 生物的物理作用,由于生物细胞的增长而使材料发生机械性毁坏;生物的生化作用,微生物对材料作用而产生新的物质;酶的直接作用,微生物侵蚀材料制品部分成分进而导致材料分解或氧化崩溃。
2.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分类及应用根据降解机理生物降解材料可分为[6]生物破坏性材料和完全生物降解材料。
生物破坏性材料属于不完全降解材料,是指天然高分子与通用型合成高分子材料共混或共聚制得的具有良好物理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主要指掺混型降解材料;完全生物降解材料主要指本身可以被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全部分解的生物降解材料,主要有化学合成型生物降解材料、天然高分子型和微生物合成型降解材料等。
方法验证专属性验证试验(降解验证)(写写帮推荐)

方法验证专属性验证试验(降解验证)(写写帮推荐)第一篇:方法验证专属性验证试验(降解验证)(写写帮推荐)盐霉素专属性验证(强制降解试验)样品按原方法测定含量1、酸降解试验称取样品0.8 g于100ml容量瓶中,加0.1N的盐酸2ml溶解,分别称取6份,再每隔4小时加稀释剂定容超声溶解,检测含量。
考察是否降解。
2、碱降解试验称取样品0.8 g于100ml容量瓶中,加0.1N的氢氧化钠2ml溶解,分别称取6份,再每隔4小时加稀释剂定容超声溶解,检测含量。
考察是否降解。
3、氧化降解试验称取样品0.8 g于100ml容量瓶中,加5%的双氧水2ml溶解,分别称取6份,再每隔4小时加稀释剂定容超声溶解,检测含量。
考察是否降解。
以上样品称量前将样品磨细4、高温降价将考察样品50g存放在80℃烘箱中考察5-10天,每天取出检测1次。
5、高湿降价将考察样品50g存放在相对湿度92.5%,25℃(取干燥器,放入硝酸钾饱和溶液),考察5-10天,每天取出检测1次。
6、光降解试验将考察样品50g存放一百二十万勒克斯(Lx)×小时的冷白荧光灯照射,考察5-10天,每天取出检测1次。
后3个试验不需要把样品磨细第二篇:方法验证专属性验证试验(本站推荐)盐霉素专属性验证(强制降解试验)1、酸降解试验称取样品3.2g,加0.1N的盐酸40ml溶解,再每隔4小时吸取2ml,加稀释剂定容,检测含量。
考察是否降解,连续测定直到降解。
2、碱降解试验称取样品3.2g,加0.1N的氢氧化钠40ml溶解,再每隔4小时吸取2ml,加稀释剂定容,检测含量。
考察是否降解,连续测定直到降解。
3、高温降价将考察样品存放在80℃烘箱中考察5-10天,每天取出检测1次。
4、高湿降价将考察样品存放在相对湿度92.5%,25℃(取干燥器,放入硝酸钾饱和溶液),考察5-10天,每天取出检测1次。
5、光降解试验将考察样品存放一百二十万勒克斯(Lx)×小时的冷白荧光灯照射,再经200瓦小时/平方米的紫外荧光灯照射。
药物研发过程中强制降解试验的应用

药物研发过程中强制降解试验的应用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与药物稳定性密切相关。
药物储存过程中杂质含量的增加将影响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甚至引起不良反应。
强制降解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用苛刻的条件来强制某种程度的药物降解,这可以用来预测实际稳定期间可能存在的降解产物。
1 强制降解研究的目的强制裂解试验也称为破坏性试验。
强制降解测试的主要目标包括:1.1 降解产物的分析以及药物降解的途径和机理的确定药物降解的途径与药物的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分子结构中酯基或酰胺键的存在可以在酸碱催化剂的条件下降解。
氨基容易获得氧,而烯丙基和苄基则容易丢失氢。
1.2 支持药物安全当毒性杂质不易获得时,对具有一定降解程度的样品进行毒理学评估可为确定药物安全性限值和杂质提供支持。
1.3 参与代谢物的寻找一些降解产物也是代谢产物,降解测试样品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可用于研究和确证分析。
1.4 促进API技术,制剂和工艺的开发,以及药用盐和结晶形式的筛选当分解的杂质具有毒性结构时,可以通过改变工艺过程来避免杂质的形成。
还可以控制工艺参数以确保杂质处于可接受的水平。
药物的许多晶体和盐形式被强制水解的结果可能表明它们的稳定性。
1.5 开发具有稳定性指标函数的分析方法稳定性指数方法的定义是一种经过验证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检测API和制剂的化学,物理和微生物特性,并且具有特异性,因此可以准确检测主要成分,分解产物和其他成分,在重叠条件下测量。
1.6 领导药品包装系统的开发并定义存储条件裂解试验的结果可能表明药物过敏。
强制水解试验,影响剂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结果共同决定了药物的包装和贮存条件。
2 强制降解试验条件的选择2.1 强制降解的基本要求强制降解的条件应确保药物尽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降解,通常为5-20%的降解。
API降解通常以固体和溶液形式进行研究。
通常在光,热和湿热的条件下研究散装药物的固态,并选择性地进行氧化分解。
药物或悬浮液状态通常需要高温,水解,氧化和光度测试。
仿制药研发流程

仿制药研发流程(一) 产品信息调研〔约一周完成〕是否有合法原料提供;临床资料、不良反应资料及产品说明书等相关资料;国内及进口制剂剂型及规格;产品质量标准〔原研标准、国内首仿标准、药典标准〕;原研处方组成及工艺研究资料;药品的稳定性资料;专利情况;生产注册情况〔产品原研厂家、国内生产申报厂家数情况〕;参比制剂来源等。
(二) 前期准备〔约一个月完成〕:1、参比制剂的采购1〕首选已进口或本地化生产的原研产品;2〕如果无法获得原研产品,可以采用质量优良的在发达国家上市的药品,如在ICH成员国上市的同品种,即美国、欧盟或日本等国的同品种仿制产品。
如果上述国家产品已经进口中国,可采用进口品。
3〕如果无法获得符合上述要求的对照品,则应在充分考虑立题合理性的前提下,采用多家国内上市的主流产品,进行深入的比照研究,所申报产品的质量应能到达其中最优产品的质量。
4〕如果确实无法获得符合要求的已上市对照品,在充分考虑立题合理性的前提下,应按照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进行相应的研究。
2、原料采购可选用几个厂家的小样进行比照后,采购质量较好的〔需提供原料厂家资质、发票、检验报告、标准、购销合同及长期供货协议等证明性文件〕。
3、色谱柱及对照品采购在对原料质量标准、查询到的制剂质量标准分析的基础上,拟定标准草案。
向原料供给厂家充分了解产品的色谱条件后,再对色谱柱及对照品进行采购。
包括:色谱柱的型号,规格,生产厂家;对照品的种类〔含异构体〕;对照品的规格;对照品的用途〔UV或含测用〕;对照品采购量〔注明价格〕。
4、辅料采购:根据国内辅料应用情况,对原研药的处方组成进行合理分析后确定辅料的采购〔厂里已有辅料不采购、需提供辅料厂家资质、发票、检验报告、标准、购销合同等证明性文件〕。
辅料选用标准:首选药用级;无药用级,口服制剂及局部用制剂可选用食用级。
假设也无食用级,考虑更换辅料。
5、包材的采购:在参比制剂购买以后,参考参比制剂的包装材料,结合公司情况,拟定包材种类〔厂里已有包材不采购、需提供包材厂家资质、发票、检验报告、标准、购销合同等证明性文件〕:包材的种类〔口服或注射级〕;包材的规格〔包装规格〕;包材药用标准〔药典标准或是注册标准〕;采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