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医案——喘证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温肾散寒法治愈喘证病案:罗某,男,40岁。
初诊:1948年1月2日。
主诉及病史:久咳多年。
今早因挑担过于用力遂至大喘抬肩,半卧不起,摇头嘘气,手冷汗出。
求余诊治。
诊查:面色青而喘促不止,呼多吸少,频咳涎沫,半卧而不敢动。
脉浮面紫,双尺弱,苔白质淡红。
辨证:喘无善证。
患者肢冷汗出而大喘抬肩,呼多吸少乃属寒水射肺、肾不纳气之暴喘。
水冷金寒则咳吐涎沫。
治法:温肾纳气,散寒止喘。
处方:细辛6g 熟附子24g(先煎)干姜12g 肉桂3g(焗服)白芍15g 炙甘草9g 法半夏15g 五味子15g2剂复煎。
二诊:服上方药2剂并复煎后喘定汗止,仍有咳唾涎沫。
再剂于上方加入款冬花15g、白果肉15g、柿蒂9g,嘱服3剂后咳嗽消失,诸症缓解而治愈。
按语本例属寒喘。
病者素有咳嗽病史,肺弱可知。
况每日以抬轿挑1担为生,劳则伤肾,过于用力则肺气亦伤,久则肾虚肺寒。
复因汗出当风,引动里寒而发为暴喘气逆之证,故宗仲景小青龙汤之法加减化裁以治之。
重用附子、肉桂温肾阳,取干姜、细辛、五味子暖肺散寒,配白芍、炙甘草缓急止汗,取法半夏以燥痰湿,诸药协同而取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690,吴灼燊医案。
吴灼燊(1901—1971),广东省顺德县麻冲乡人,出生于中医世家。
少入塾读书,聪敏勤奋,常习岐黄古著。
16岁随父习医,自学成才。
1921年起在广州悬壶行医。
1957年应聘到市传染病院工作,1959年奉调市中医医院一直工作到逝世。
吴灼燊为民盟成员,广州市第四届政协委员,广州市中医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1962年获广州市名老中医荣誉称号,是医院及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吴氏行医50年,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
悉心研究伤寒、温病的辨证施治法则,善用古典经方化裁治疗内、儿、妇科奇难杂证。
力主扶正驱邪、攻补兼施的治疗方法,对中风、臌胀、热病、痛证、血证有显著疗效。
中医对喘证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喘证的辨证论治一、实喘风寒壅肺证证候: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舌苔白而滑,脉浮紧。
病机: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合滑盖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紫苏温肺散寒;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苑、白前化痰利气。
表寒肺热证证候: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病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理,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泻里热;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
表寒肺热证证候: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病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理,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泻里热;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
痰热郁肺证证候: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病机:邪热壅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知母、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清化痰热定喘。
痰浊阻肺证证候: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病机: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杏仁、紫苑、旋复花肃肺化痰降逆。
喘证中医治疗及护理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宜宾市第二中医医院一、基本情况喘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4年1月至12月,宜宾市中医医院在内一科应用“喘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92例,患者平均住院日14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1.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57例:外寒内饮5例,风热犯肺13例,痰浊壅肺39例,肺气郁闭证0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有效咳嗽咯痰、深呼吸,口腔护理,气道湿化,翻身拍背,氧疗,活动,缩唇、腹式呼吸,监测体温,情志护理。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穴位贴敷、耳穴贴压、艾灸、中药雾化、穴位按摩、拔火罐、穴位注射。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中药穴位贴敷,其次是耳穴贴压。
分析其原因:1.中药穴位贴敷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应用方便,效果明显,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
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2. 耳穴贴压对于帮助睡眠,调理胃肠功能都有明显的作用,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正在逐渐推广,开展。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中药穴位贴敷。
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2.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上述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中药穴位贴敷。
分析其原因:中药穴位贴敷操作简单,无损伤性,患者易于接受;能减轻踹病咳嗽、咯痰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本次总结中,穴位按摩的应用病例数较少,因此不做分析。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41人(45%);②一般:32人(35%);不满意:0人(0%)。
中医内科学——喘证

伴有面色苍白, 颧红,怕冷, 腰酸膝软; 中医内科学——喘证
伴有紫绀,心 心悸,
二、治疗原则
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 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 。 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权衡标本,分
别处治。
中医内科学——喘证
三、证治分类
喘证
实喘
风寒壅肺证 表寒肺热证 痰热郁肺证 痰浊阻肺证 肺气郁痹证
虚喘
肺气虚耗证 肾虚不纳证 正虚喘脱证
张”。
2、病因病机:
《素问·五邪》篇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
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3、辨证纲领: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说: “实
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4、治疗原则:
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
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中医内科学——喘证
.三、讨论范围
中医内科学——喘证
.实喘:
(一)、风寒壅肺证
1、证 候: (主)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 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
(兼)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 渴,无汗,
(舌脉)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3、治 法: 宣肺散寒 4、代 表 方: 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中医内科学——喘证
发 意三作肺时部、当有结 无相合 干关听 湿诊 性检,啰注音查
或哮鸣音。
1.查体:
可协助鉴别喘证出现的原因是 肺源性的诸如支气管肺炎、肺 炎、肺气肿、肺结核、矽肺等
,或为心源性的如心衰。
2.胸部x片及CT检查,心电图检查:
3.配合血常规、检测血白细胞总数、中性
粒细胞数,痰培养,血气分析,肺功能测
郝万山治疗咳喘医案

郝万山治疗咳喘医案咳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症状为持续咳嗽和呼吸急促,极易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在传统中医里,咳喘属于“喘证”范畴,主要表现为呼吸短促、喘息、胸闷等症状。
在中医治疗中,要根据具体的症状和体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郝万山先生凭借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多种针对不同情况的治疗方案,经常取得良好的疗效。
郝万山治疗咳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调理体质中医认为,咳喘的发生与人体体质的差异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除了针对具体的症状进行针灸、拔罐、按摩等治疗外,还要调理患者的体质。
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个体体质的阴阳平衡关系,科学地调配药物和食疗方案,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从源头上避免病情加重。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核心疗法之一,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调整机体内部的气血平衡。
在咳喘的治疗中,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达到缓解病情和恢复机体正常功能的目的。
郝万山先生主张,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结合经验和科学,运用不同的针灸技术和方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咳喘的重要手段之一。
郝万山先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咳喘的治疗药物要根据患者的肺气虚、肝火上炎、脾虚湿盛等病因进行针对性的调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同时,药物的剂量和用法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4.中药汤剂中药汤剂也是咳喘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比于单一的药物治疗,中药汤剂在疗效上更加全面和针对性更强,同时还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郝万山先生认为,中药汤剂的配方和煎煮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调配和处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的有效成分,达到治疗咳喘和调理体质的目的。
5.食疗调理食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和摄入营养素,改善机体内部环境,缓解病情并调理体质。
在咳喘的治疗中,郝万山先生主张采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尽量避免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还可以选用一些具有祛痰、止咳、化痰等功效的食材,如梨、苹果、蜂蜜等。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喘证是一种由于气道阻塞或狭窄引起的呼吸困难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喘证被归为气滞病类,主要表现为气机不畅、呼吸急促,甚至伴有喘息、咳嗽和胸闷等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结合了中医药和调理方法,能够缓解喘证的症状,促进病情的康复。
1.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对喘证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
常用的中药有辛温理气、行气止咳的方剂,如小青龙汤、防风通圣散等。
这些药物能够调整人体气机的运行,疏通气道,增加肺活量,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
使用中药治疗喘证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2. 饮食调理中医护理方案还包括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结构对喘证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喘证主要与肺和脾胃有关,因此在饮食方面应避免燥热刺激,减少油腻、辛辣和油炸食物的摄入。
适宜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有助于促进气机的畅通。
3. 呼吸锻炼喘证的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的情况,因此进行呼吸锻炼可以帮助改善呼吸机能。
中医认为,呼吸锻炼可以调整气机运行,增加肺活量,减轻喘证的症状。
常用的呼吸锻炼方法有腹式呼吸、深呼吸和缓慢呼吸等。
4. 气功调理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气机运行来促进健康的方法。
对于喘证患者来说,进行气功调理可以帮助改善气机的畅通,增强呼吸肌肉的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
常用的气功调理方法有八段锦、五禽戏和太极拳等。
5. 穴位按摩中医护理方案中,穴位按摩被广泛应用于喘证的治疗。
通过按摩穴位可以促进气机的畅通,缓解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的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太乙穴、肺俞穴和足三里穴等。
总结起来,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结合了中医药和调理方法,能够缓解喘证的症状,促进病情的康复。
中医药治疗、饮食调理、呼吸锻炼、气功调理和穴位按摩都是非常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法。
然而,在进行中医护理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喘证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等,调整生活方式,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如果病情持续恶化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
喘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气喘等症状。
根据中
医理论,喘证属于肺系疾病,常常与肺气虚、肺热、肺痰等因素有关。
因此,针对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调理肺气,清热化痰,以及调整体质,促进康复。
下面将就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对于肺气虚引起的喘证,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以补肺气为主。
可以采用
补益肺气的中药治疗,如人参、黄芪、白术等药物,同时辅以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以温补肺气,增强机体抵抗力,达到改善喘证症状的目的。
其次,对于肺热引起的喘证,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清热化痰。
可以采用清热化
痰的中药治疗,如天花粉、鱼腥草、贝母等药物,同时辅以穴位按摩、拔罐等中医疗法,以清热化痰,减轻喘证症状,促进病情康复。
此外,对于肺痰引起的喘证,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化痰平喘。
可以采用化痰平
喘的中药治疗,如半夏、桔梗、紫苏等药物,同时辅以推拿按摩、气功调理等中医疗法,以化痰平喘,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达到治疗的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和中医疗法外,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还包括调整饮食结构,避免
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有害气体等环境因素,保持适当的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护理措施。
综上所述,喘证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是针对不同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
括补肺气、清热化痰、化痰平喘等治疗方法,同时结合调整饮食结构、保持情绪稳定、改善生活环境等护理措施,全面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身体素质,达到治疗喘证的目的。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中医护理方案,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早日康复健康。
咳嗽憋气中医治疗方案

一、引言咳嗽憋气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中医称之为“喘证”或“咳嗽”。
中医认为,咳嗽憋气多由外感邪气、内伤虚损、痰饮瘀阻等因素所致。
中医治疗咳嗽憋气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将从中医理论出发,详细介绍咳嗽憋气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中医病因病机1. 外感邪气:如风寒、风热、燥邪等侵袭肺系,导致肺气不利,出现咳嗽憋气。
2. 内伤虚损:如久病体虚、劳累过度、情志不畅等,导致肺气虚弱,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出现咳嗽憋气。
3. 痰饮瘀阻:如饮食不当、脾胃虚弱、痰湿内生等,导致痰湿停聚,阻塞肺气,出现咳嗽憋气。
三、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原则1. 风寒袭肺型症状:咳嗽,憋气,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发热,脉浮紧。
治疗原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治疗方法:(1)中成药:感冒清热颗粒、川贝枇杷膏等。
(2)中药方剂:麻黄汤、小青龙汤等。
2. 风热犯肺型症状:咳嗽,憋气,痰黄稠,口干咽痛,发热,脉浮数。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治疗方法:(1)中成药:银翘解毒片、板蓝根颗粒等。
(2)中药方剂:银翘散、桑菊饮等。
3. 燥邪犯肺型症状:咳嗽,憋气,痰少黏稠,口干咽燥,脉浮数。
治疗原则:滋阴润肺,清热止咳。
治疗方法:(1)中成药:川贝枇杷膏、养阴清肺颗粒等。
(2)中药方剂: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等。
4. 肺气虚型症状:咳嗽,憋气,痰白清稀,气短乏力,脉细弱。
治疗原则:益气养肺,止咳平喘。
治疗方法:(1)中成药:玉屏风颗粒、金匮肾气丸等。
(2)中药方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5. 脾虚痰湿型症状:咳嗽,憋气,痰多黏稠,胸脘满闷,纳呆便溏,脉濡滑。
治疗原则:健脾化痰,止咳平喘。
治疗方法:(1)中成药:六君子丸、二陈丸等。
(2)中药方剂:六君子汤、二陈汤等。
四、中医辅助治疗方法1. 针灸治疗:选取肺俞、风门、曲池、尺泽、丰隆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咳嗽憋气症状。
2. 推拿按摩:按摩肺俞、膻中、中府、尺泽等穴位,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咳嗽憋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直以来,中医对喘证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采用中医治疗不仅能够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养身体的作用,可谓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法,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喘证的中医疗法,希望大家能够借鉴一下。
一、实喘--风寒袭肺症状: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麻黄汤。
方中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利气化痰。
喘重者,加苏子、前胡降逆平喘。
若寒痰阻肺,见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细辛、生姜、半夏、陈皮温肺化痰,利气平喘。
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利肺气。
若素有寒饮内伏,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若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而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咯痰粘稠,并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者,用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宣肺平喘,还可加黄芩、桑白皮、瓜蒌、葶苈子、射干等以助其清热化痰。
二、实喘--表寒里热症状:喘逆上气,胸
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治法:宣肺泄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
方中重用辛寒之生石膏清泄肺热,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共奏清里解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苦降肺气而平喘咳;甘草调和诸药。
三、实喘--痰热于肺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热,面红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
方中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热;杏仁、贝母、半夏、苏子降气化痰。
若痰多粘稠,加瓜蒌、海蛤粉清化痰热;喘不得卧,痰涌便秘,加葶苈子、大黄涤痰通腑;痰有腥味,配鱼腥草、金荞麦根、蒲公英、冬瓜子等清热解毒,·化痰泄浊;身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银花等以清热。
四、实喘--痰浊阻肺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治法:化痰降逆。
.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方中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
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降逆。
痰浊壅盛,气喘难平者,加皂荚、葶苈子涤痰除壅以平喘。
若痰浊挟瘀,见喘促气逆,喉间痰鸣,面唇青紫,舌质紫暗,苔腻浊者,可用涤痰汤,加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涤痰祛瘀。
五、实喘--饮凌心肺症状: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方中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除壅,喘促甚者,可加桑白皮、五加皮行水去壅平喘。
心悸者加枣仁养心安神。
怯寒肢冷者,加桂枝温阳散寒。
面唇青紫甚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祛瘀。
六、实喘--肝气乘肺症状: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病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咳嗽痰鸣不著,喘后如常人,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
方药:五磨饮子。
方中以沉香为主药,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既可降逆气,又可纳肾气,使气不复上逆;槟榔破气降逆,乌药理氕顺降,共助沉香以降逆平喘;木香、枳实疏肝理气,加强开郁之力。
本证在于七情伤肝,肝气横逆上犯肺脏,而上气喘息,发病之标在肺与脾胃,发病之本则在肝,属气郁寒证。
因而应用本方时,还可在原方基础上加柴胡、郁金、青皮等疏肝理气之品以增强解郁之力。
若气滞腹胀,大便秘者又可加用大黄以降气通腑,即六磨汤之
意。
伴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酸枣仁、合欢花等宁心安神。
精神恍惚,喜悲伤欲哭,宜配合甘麦大枣汤宁心缓急。
本证宜劝慰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七、虚喘-- 肺气虚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舌质淡红,脉软弱。
治法:补肺益气。
方药: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补益肺气;防风助黄芪益气护卫;五味子敛肺平喘;熟地益精以化气;紫菀、桑白皮化痰以利肺气。
若寒痰内盛,加钟乳石、苏子、款冬花温肺化痰定喘。
若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肺脾同病,可与补中益气汤配合治疗。
若伴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干,面色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为气阴两虚,可用生脉散加沙参、玉竹、百合等益气养阴。
痰粘难出,加贝母、瓜蒌润肺化痰。
以上就是中医治疗喘证的方法,喘证有不同的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患者们在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需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选择,另外,用中医治疗的方法见效较慢,需要慢慢调养,希望患者们能够耐心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