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养护的基本要求

合集下载

药品养护措施及方法

药品养护措施及方法

药品养护措施及方法
药品养护措施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储存条件的控制:根据药品的特性,如温度、湿度、光照等要求,选择合适的储存场所和设备。

例如,某些药品需要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储存,而其他药品可能对光照敏感。

因此,养护人员需要确保药品始终处于适宜的储存条件下。

2. 定期检查:对库存药品进行定期检查,包括外观、包装、标签等,以确保药品的质量。

对于储存条件有特殊要求的药品,如易受潮药品、易变质药品等,需要进行重点养护。

3. 防潮、防虫、防鼠等措施:针对药品的不同特性,采取相应的防潮、防虫、防鼠等养护措施,以防止药品变质。

例如,对于易受潮的药品,可以使用干燥剂保持干燥;对于易生虫的药品,可以使用防虫剂进行防护。

4. 信息化管理:通过计算机系统对库存药品进行管理,实时监控药品的储存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并及时调整。

同时,通过信息化系统对养护工作进行记录和统计,以便追溯和分析。

5. 养护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根据药品的特性和储存条件,制定养护计划,如定期检查、防潮防虫等,并按照计划进行养护。

对于有效期较短的药品,需要进行重点养护。

6. 问题药品的处理:发现有问题的药品,如包装破损、标签不清等,要及时在计算机系统中锁定和记录,并通知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处理。

7. 养护信息的汇总和分析:定期汇总养护信息,对药品的质量状况、储存条件、养护措施等进行分析,以便优化养护工作,提高药品的质量。

通过以上措施和方法,可以确保药品的质量,防止药品变质,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药品养护的基本要求

药品养护的基本要求

药品养护的基本要求(1)养护工作内容药品养护的各项工作内容都应围绕保证药品储存质量为目标,其主要工作内容有:检查控制在库药品的储存条件,对药品进行定期质量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2)养护职责与分工药品养护是一项涉及到质量管理、仓储保管、业务经营等方面的综合性工作,按照工作性质及质量职责的不同,要求各相关岗位必须相互协调与配合,保证药品养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① 质量管理人员负责对药品养护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审定药品养护工作计划,确定重点养护品种,对药品养护人员上报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确定处理措施,对养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实施监督考核。

② 仓储保管员负责对库存药品进行合理储存,对仓间温湿度等储存条件进行管理,按月填报“近效期药品催销表”,协助养护人员实施药品养护的具体操作。

③ 养护人员负责指导保管人员对药品进行合理储存,定期检查在库药品储存条件及库存药品质量,针对药品的储存特性采取科学有效的养护方法,定期汇总、分析和上报药品养护质量信息,负责验收养护储存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建立药品养护档案。

(3)重点养护品种药品的储存质量是受储存环境和药品性状的制约和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经营药品的品种结构、药品储存条件的要求、自然环境的变化、监督管理的要求,在确保日常养护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上,将部分药品确定为重点养护品种,采取有针对性的养护方法。

重点养护品种范围一般包括:主营品种、首营品种、质量性状不稳定的品种、有特殊储存要求的品种、储存时间较长的品种、近期内发生过质量问题的品种及药监部门重点监控的品种。

重点养护的具体品种应由养护组按年度制定及调整,报质量管理机构审核后实施。

GSP药品养护的管理药品的养护即根据药品的储存特性要求,采取科学、合理、经济、有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控制调节药品的储存条件,对药品储存质量进行定期检查,达到有效防止药品质量变异、确保储存药品质量的目的。

(一)药品养护的基本要求1、养护工作内容药品养护的各项工作内容都应围绕保证药品储存质量为目标,其主要工作内容有:检查控制在库药品的储存条件,对药品进行定期质量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药品养护的基本内容

药品养护的基本内容

药品养护的基本内容
(1) 提供符合规定与合适的温、湿度条件医疗机构应根据所进药品在温、湿度方面的储藏要求与数量情况,设立相对应的冷库(柜、箱)、阴凉库(柜、箱)及常温库(区、房)、特殊药品库。

并配有温、湿度调节设施。

(2) 提供合适的、有效的避光条件对相当部分易受光线影响而引起质量下降的药品,应存放于已有避光措施的库房内,如悬挂深色窗帘(门帘)、库房不采取自然采光设计等。

(3) 提供合适的、有效的防虫及防霉条件库房应保持其结构与外部环境的严密性,并配置适宜的、有效的防虫、防霉设施,通风口处应装有严密的金属滤网。

(4) 提供必要的、有效的防火、防爆及通风条件《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对易燃、易爆、强腐蚀性等危险性药品提出了“另设仓库/单独存放,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同时还规定了药品仓库应具备通风、防火的条件。

医院药品储存养护管理制度(5篇)

医院药品储存养护管理制度(5篇)

医院药品储存养护管理制度药品储存养护管理制度1、药库、药房应建立和健全药品保管养护____,全面负责药品储存养护工作,防止药品变质失效,确保财产免受损失。

2、药库、药房均应配置防尘、防潮、防污染、防虫、防鼠、防火、防盗等设施。

特殊管理药品还应配置必要的防盗或防护设施。

3、合理使用库容,做到五距合理、堆码整齐牢固,无倒置现象;所有药库的药品存放区均应配备底垫或货架;药房应配置适宜药品陈列的货架或货柜,摆放整齐,无倒置现象,并设置拆零专柜或专区。

根据药品的性能和储存要求,将药品分别存放于常温库、阴凉库、冷库,保证药品质量。

4、养护员坚持以预防为主、养护为辅的方针,每季对药库、药房药品全面检查一次,将易变质的药品、储存时间长的药品、拆零药品、近效期药品以及不合格药品的相邻批号等作为重点养护品种,必须酌情增加养护次数。

做好养护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与质量管理室联系,对有问题的药品应设置明显的标示牌,并暂停调拨或使用。

5、质量管理组负责对养护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包括审核药品养护工作计划、处理药品养护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监督考核药品养护工作质量。

6、药库药品应按规定的储存要求实行专库存放,即。

(1)西药、中成药、生物制品与中药饮片分库存放。

(2)特殊管理药品、危险品实行专库存放。

(3)根据药品的温湿度要求,将药品分别存放于常温库、阴凉库、冷库,保证药品质量。

7、做好药库的安全及分类储存工作,药品实行分开摆放,即:(1)注射剂、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

(2)性质相互影响、容易串味的药品分开存放。

(3)品名和外包装容易混淆的品种分区存放。

(4)化学原料药与其他药品分开存放。

8、药房药品的储存实行分房或分区摆放,即。

(1)西药、中成药、生物制品与中药饮片分药房或分区摆放。

(2)注射剂、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

(3)药品按用途与功能分类定位,整齐存放。

(4)拆零药品集中专区或专柜摆放。

(5)特殊管理药品集中专区或专柜摆放。

药品储存养护措施

药品储存养护措施

药品储存养护措施药品储存养护是指对药品进行合理存放和保养的过程,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性,防止药品受到污染、变质或失效。

药品的储存养护措施对于医疗机构、药店以及个人家庭都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药品储存养护措施进行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储存环境药品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清洁的环境中。

潮湿的环境容易导致药品吸湿变质,通风不良会加速药品挥发。

药品应存放在远离阳光直射和高温的地方,以免药品发生质量变化。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应避免将药品存放在厨房、浴室等潮湿的环境中,也不宜放在易受污染的地方,如厨房的水槽旁边或卫生间附近。

二、温度要求药品的储存温度一般要求在15-25摄氏度之间,有些药品甚至需要在2-8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存放。

在家庭中存放药品时,应尽量选择恒温箱、药品柜等设备进行储存,确保药品处于适宜的温度环境中。

在医疗机构和药店中,也需要配备相应的冷藏设备,对于需要低温存储的药品进行专门保管。

三、密封性和防护各种类型的药品在储存时,都要求有相应的密封性和防护措施。

包装完好的药品在存放时要保持其原包装,不得拆封或更换包装。

对于易受湿气侵害的药品,还应采取防潮措施,例如放置干燥剂或密封袋等。

在存放酸碱药品时,应避免与其它药品混放,以免相互作用影响药品质量。

四、分门别类为了方便管理和使用,药品在储存时应按照药品种类和用途进行分门别类的存放。

不同类型的药品有不同的储存要求,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分类存放,以免混淆或误用。

在医疗机构和药店中,还需要制定合理的储存规范,对不同类型的药品进行规范管理和储存。

五、定期检查和清理药品在存放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清理。

定期检查包括对药品包装完好性、有效期、外观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对存放药品的环境进行清理和消毒,保持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减少对药品的污染。

药品储存养护措施对于维护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医疗机构、药店还是在家庭中,都需要严格遵守药品的储存养护规定,确保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性,保障人们的用药安全。

简述药品储存与养护的基本任务

简述药品储存与养护的基本任务

简述药品储存与养护的基本任务药品储存与养护的基本任务是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防止药品受损和污染。

良好的药品储存与养护能够延长药品的有效期限,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药品储存条件、药品包装、储存设备、药品养护措施等方面对药品储存与养护进行阐述。

一、药品储存条件1.温度:药品的储存温度一般要求在常温下,避免高温或者低温环境,药品应保持在15℃-25℃的温度范围内。

2.湿度:药品储存的环境湿度应该控制在相对湿度不超过75%的范围,过高的湿度会影响药品的质量。

3.光线:药品储存的地方需要保持阴凉,防止暴露在阳光下或者强光照射下,光线会加速药品的降解。

4.气味:药品的储存环境中要远离有挥发性气味或者有毒气体的物品,避免药品受到污染。

二、药品包装1.原包装:已经有良好包装的药品,在储存过程中应该保持原有的包装状态,不得随意打开或翻倒。

2.密封:药品在储存过程中应该保持密封,避免受到外界的污染或者杂质的侵入。

3.标签:储存的药品要求保持完整的标签,标签上的药品名称、规格、有效期等信息应该清晰可见。

三、储存设备1.储存柜:药品储存时应该选择专门的药品储存柜或箱,确保柜内湿度、温度、光线等符合要求。

2.分层储存:不同类型的药物应该单独分层储存,避免混合使用或者受到相互影响。

3.通风:储存柜要求有良好的通风系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湿度过高或者气味滞留。

四、药品养护措施1.定期检查:储存的药品要求定期进行检查,检查包括整理、清理、检测有效期等工作。

2.禁止过期药品:过期的药品应该及时清理处理,不得混在未过期的药品中使用。

3.禁止混用:不同种类的药品不得混合使用或者接触,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者损害药品质量。

药品储存与养护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医疗机构和个人使用者都应该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储存与养护工作。

希望本文对于药品储存与养护有所帮助,引起广大读者的重视和关注。

药品养护管理制度

药品养护管理制度

药品养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药品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药品的储存、养护、配送和管理等工作。

第三条医院药剂科负责药品养护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确保药品质量和供应。

第二章药品储存第四条药品储存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原则,确保药品质量。

第五条药品应按照药品的性质、储存要求和安全有效期限进行分类存放。

第六条药品储存环境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保持恒温、恒湿、通风、防潮、防晒、防虫、防鼠、防盗、防爆等条件。

第七条医院应配备符合要求的药品储存设施设备,如冰箱、冷柜、空调、除湿机等,确保药品储存条件。

第八条医院应定期对药品储存设施设备进行维护、检查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三章药品养护第九条药品养护工作应由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相应资质的药剂人员负责。

第十条药剂人员应按照药品的特性、储存要求和安全有效期限,定期对药品进行养护和检查。

第十一条药品养护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检查药品的外观、包装、标签、说明书等,确保其完好无损。

(二)检查药品的效期,避免过期药品的使用。

(三)检查药品的储存条件,确保其符合要求。

(四)对特殊药品进行特殊养护,如冷藏、避光等。

(五)对药品进行定期清理、整理,保持储存环境的整洁。

第十二条药剂人员在进行药品养护时,应做好养护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批号、数量、养护时间、养护人员等。

第四章药品配送第十三条药品配送应由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相应资质的药剂人员负责。

第十四条药剂人员在进行药品配送时,应按照医嘱、处方和药品的特性、储存要求等进行配送。

第十五条药剂人员在进行药品配送时,应做好以下工作:(一)确保药品在运输过程中符合储存要求,如温度、湿度等。

(二)避免药品受到撞击、挤压等,确保药品完好无损。

(三)及时将药品送达指定地点,确保患者用药及时。

第五章药品管理第十六条医院应建立健全药品管理制度,明确药品采购、储存、养护、配送、使用、回收等环节的职责和流程。

药品养护的操作规程

药品养护的操作规程

药品养护的操作规程药品养护操作规程一、药品养护的概念药品养护是指对药品进行储存和保护的一系列措施和管理制度。

其目的是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防止药品受到损害和变质,保证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二、药品养护的原则1. 温度控制:药品在储存过程中,应避免暴露在高温、低温或过大的温度波动的环境中。

2. 湿度控制:药品的湿度应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避免受到潮湿、过干等环境的影响。

3. 光线控制:药品应保存在阴凉、干燥、避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紫外线的照射。

4. 包装材料:药品的包装材料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抗腐蚀性,以防止药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5. 空气流通:药品储存和保护的环境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防止潮湿、霉变等问题的发生。

三、药品养护的操作流程1. 药品验收:对于新到药品,应进行验收工作,包括查看包装完好性、外观和标签是否清晰等。

2. 药品分类:根据药品的种类和性质,进行分类存放,防止相互干扰和交叉污染。

3. 药品储存区域设置:建立药品储存区域,根据药品的特性设定不同的储存条件和环境要求。

4. 温度控制:根据药品的储存要求,设置适当的温度控制设备,确保药品的保存温度在规定范围内。

5. 包装材料选择:选择适宜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确保药品的密封性和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6. 药品定期检查:对药品进行定期检查,包括检查包装完好性、有效期和保存条件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 药品过期处理:对即将过期的药品进行专门处理,根据药物类别进行销毁或退还。

8. 环境卫生清理:定期对药品存放环境进行清理和消毒,确保环境卫生的良好状态。

四、药品养护的注意事项1. 药品储存区域应远离有害物质和易燃易爆品,防止受到污染和火灾的威胁。

2. 对药品储存区域和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良好的储存条件。

3. 对药品进行适当的湿度控制,通过控制空调、除湿机等设备,避免湿度过高或过低对药品造成损害。

4. 对药品的保存环境进行良好的通风,防止药品受到有害气体的侵害,保持药品的新鲜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品养护的基本要求(1)养护工作内容药品养护的各项工作内容都应围绕保证药品储存质量为目标,其主要工作内容有:检查控制在库药品的储存条件,对药品进行定期质量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2)养护职责与分工药品养护是一项涉及到质量管理、仓储保管、业务经营等方面的综合性工作,按照工作性质及质量职责的不同,要求各相关岗位必须相互协调与配合,保证药品养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① 质量管理人员负责对药品养护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审定药品养护工作计划,确定重点养护品种,对药品养护人员上报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确定处理措施,对养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实施监督考核。

② 仓储保管员负责对库存药品进行合理储存,对仓间温湿度等储存条件进行管理,按月填报“近效期药品催销表”,协助养护人员实施药品养护的具体操作。

③ 养护人员负责指导保管人员对药品进行合理储存,定期检查在库药品储存条件及库存药品质量,针对药品的储存特性采取科学有效的养护方法,定期汇总、分析和上报药品养护质量信息,负责验收养护储存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建立药品养护档案。

(3)重点养护品种药品的储存质量是受储存环境和药品性状的制约和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经营药品的品种结构、药品储存条件的要求、自然环境的变化、监督管理的要求,在确保日常养护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上,将部分药品确定为重点养护品种,采取有针对性的养护方法。

重点养护品种范围一般包括:主营品种、首营品种、质量性状不稳定的品种、有特殊储存要求的品种、储存时间较长的品种、近期内发生过质量问题的品种及药监部门重点监控的品种。

重点养护的具体品种应由养护组按年度制定及调整,报质量管理机构审核后实施。

GSP药品养护的管理药品的养护即根据药品的储存特性要求,采取科学、合理、经济、有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控制调节药品的储存条件,对药品储存质量进行定期检查,达到有效防止药品质量变异、确保储存药品质量的目的。

(一)药品养护的基本要求1、养护工作内容药品养护的各项工作内容都应围绕保证药品储存质量为目标,其主要工作内容有:检查控制在库药品的储存条件,对药品进行定期质量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2、养护职责与分工药品养护是一项涉及到质量管理、仓储保管、业务经营等方面的综合性工作,按照工作性质及质量职责的不同,要求各相关岗位必须相互协调与配合,保证药品养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1)质量管理人员负责对药品养护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审定药品养护工作计划,确定重点养护品种,对药品养护人员上报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确定处理措施,对养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实施监督考核。

(2)仓储保管员负责对库存药品进行合理储存,对仓间温湿度储存条件进行管理,按月填报"近效期药品催销表",协助养护人员实施药品养护的具体操作。

(3)仓储保管员负责指导保管人员对药品进行合理储存,定期检查在库药品储存条件与库存药品质量,针对药品的储存特性采取科学有效的养护方法,定期汇总、分析和上报药品养护质量信息,负责验收养护储存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建立药品养护档案。

3、重点养护品种药品的储存质量是受储存环境和药品性状的制约和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经营药品的品种结构、药品储存条件的要求、自然环境的变化、监督管理的要求,在确保日常养护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上,将部分药品确定为重点养护品种,采取有针对性的养护工作。

重点养护品种范围一般包括:主营品种、首营品种、质量性状不稳定的品种、有特殊要求的品种、储存时间较长的品种、近期内发生过质量问题品种及药监部门部门重点监控的品种。

重点养护的具体品种应由养护组按年度制定及调整,报质量管理机构审核后实施。

(二)养护工作的具体实施1、养护储存的合理性药品养护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对在库药品的分类储存、货垛码放、垛位间距、色标管理等工作内容进行巡查,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确保药品按规定的要求合理储存。

2、仓储条件监测与控制药品仓储条件的监测与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库内温湿度、药品储存设备的适宜性,药品避光和防鼠等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措施的运行状态。

为保证各类库房的温、湿度符合规定的要求,仓库保管人员要在养护员的指导下,有效地对库房温、湿度条件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发现库房温湿度超出规定范围或接近临界值时,或接近临界值时,应及时采取通风、降温、除湿、保温等措施进行有效调控,并予以记录。

对库房的温、湿度条件应定时进行观察记录,一般每日上、下午各一次。

为确保仓库温湿度条件的全天候监控,药品控制企业在节假日也应安排值班人员,对仓库的储存条件进行监控。

3、库存药品质量的循环检查养护员应按照规定的方法和要求,定期对库存药品的质量状况进行循环检查,循环养护检查一般按季度进行。

购进药品应在入库后三个月起进行第一次库存药品检查。

养护时应做好养护记录,对养护中的药品质量状况进行准确的记录。

当气候条件出现异常变化,遇高温、严寒、雨季或发现药品有质量变化迹象时,应由质量管理部组织有关人员或全面检查;为避免漏查,应严格规定检查顺序,如:按每个货架、货垛顺时针检查等;主要检查内容包括包装情况、外观性状,对易变质药品、储存期较长、近效期不足一年的药品或其它应检查的药品,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有效的管理。

4、养护中发现质量问题的处理药品养护中发现的问题一般包括技术操作、设施设备、药品质量等方面的内容,养护员应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及时上报质量管理部核实、处理,按照质量管理部的要求,采取措施对质量管理过程实施改进,从而有效地控制药品储存质量。

养护员对养护过程中发现的药品质量问题,应悬挂醒目的黄色标牌,并暂停发货,上报质量管理机构进行处理。

(三)药品养护档案与信息为给药品养护工作提供系统、全面的管理依据,不断提高药品养护的技术水平,企业应针对重点养护品种建立药品养护档案,收集、分析、传递养护过程中的信息资料,从而保证药品养护质量系统的有效运行。

1、药品养护档案企业应结合仓储管理的实际,本着"以保证药品质量为前提,以服务业务经营需要为目标"的原则,针对重点养护品种建立药品重点养护品种建立药品养护档案。

药品养护档案是在一定的经营周期内,对药品储存质量的稳定性进行连续观察与监控,总结养护经验,改进养护方法,积累技术资料的管理手段。

其内容包括药品的基本质量信息、观察周期内对药品储存质量的追踪记录、有关问题的处理情况等。

药品养护档案的品种应根据业务经营活动的变化,及时调整,一般应按年度调整确定。

2、养护质量信息按照GSP规定,药品养护人员应定期汇总、分析和上报养护检查、近效期或长时间储存的药品的质量信息。

以便质量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及时、全面地掌握储存药品质量信息,合理调节库存药品的数量,保证经营药品符合质量要求,其报告内容应汇总该经营周期内经营品种的结构、数量、批次等项目,统计并分析储存养护工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的相关指标,如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比率,进而提出养护工作改进的措施及目标。

(四)、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1、影响药品质量的内在因素a、易水解的药品 当药品的化学结构中含有酯、酰胺、酰肼、醚、苷键时,易发生水解反应。

如青霉素的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在酸性、中性或碱性溶液中易发生分解反应和分子重排反应,其分解产物与分子重排物均无抗菌作用。

故青霉素只能制成粉末,严封于容器中贮藏。

b、易被氧化的药品 当药品的化学结构中含有酚羟基、巯基、香胺、不饱和碳键、醇、醚、醛、吡唑酮、吩噻嗪等基团时,易发生氧化反应。

如氯丙嗪属于吩噻嗪类化合物,在日光、空气、湿气的作用下易变质失效,故应遮光,密封保存。

2、药品的物理性质与质量的关系a、挥发性 系指液态药品能变为气态扩散到空气中的性质。

具有挥发性的药品如果包装不严或贮存时的温度过高,可造成挥发减量,如乙醇、薄荷等在常温下即有强烈的挥发性,还可以引起燃烧和爆炸。

b、吸湿性 系指药品自外界空气中不同程度地吸附水蒸气的性质。

药品的吸湿性并不限于水溶性药品,某些高分子药品和水不溶性药品同样可以吸湿,但当含有少量的氯化镁等杂质时,则表现出显著的吸湿性。

c、吸附性 药品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或特殊臭气的性质被称为药品的吸附性。

例如淀粉、药用碳、滑石粉等因表面积大而具有显著的吸附作用从而使本身具有被吸附气体的气味,亦称"串味"。

d、冻结性 以水或乙醇作溶剂的一些液体药品遇冷可凝结成固体,这种固体会导致药品的体积膨胀而引起容器破裂。

e、风化性 有些含结晶水的药品在干燥空气中易失去全部或部分结晶水,变成白色不透明的晶体或粉末,称为"风化"。

风化后的药品的药效虽然未变,但影响使用的准确性,尤其是一些毒性较大的药品可因此而超过剂量,造成医疗事故。

f、色、嗅、味 药品色、嗅、味是药品重要的外观性状,也是药品的物理性质之一,当色、嗅、味发生变化时,经常意味着药品性质发生了变化,所以它们是保管人员实施感官检查的重要根据。

如维生素C片由白变黄,是由于发生了氧化反应;阿司匹林片出现针状结晶或浓厚的醋酸味,是由于因吸湿而发生水解反应,产生了水杨酸和乙酸;某些药品的异臭、异味可能是微生物所引起发酵、腐败等。

此外,药品的熔化性、溶解性等均是影响药品质量的内在因素。

2、影响药品质量的外在因素影响药品质量的外在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对药品的影响往往是几种因素同时进行或交叉进行,互相促进、互相作用而加速药品的变质和失效。

因此,我们所采取的保管措施也应是综合性的。

(1)、空气空气是不同气体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氮、氧、二氧化碳以及氩、氖、氪、氙等稀有元素。

此外,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尘埃等。

在被污染的空气中还混杂有二氧化硫、硫化氢、氨、氯化氢等有害气体。

与药品的质量有关的主要是氧、二氧化碳。

a、氧许多具有还原性药品,可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发生分解、变色、变质,甚至产生毒性。

如异丙肾上腺素被氧化后,可由白色变为粉红色,此时即不可供药用。

b、二氧化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使某些药品因发生碳酸化而变质。

如某些氢氧化物和氧化物易吸收二氧化碳而生成碳酸盐;磺胺类钠盐与二氧化碳作用后,可生成难溶于水的游离磺胺而结晶析出。

(2)、温度温度在药品的保管养护中是重要条件之一,它与湿度有密切的关系,干燥的固体药品受温度影响的程度远比吸潮或呈液体状态的药品小的多。

a、 温度升高可加速药品的变质 如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在室 温下保管容易失效,需要低温冷藏(2~10℃);可加速药品的挥发与风化如咖啡因可失去分子中的结晶水;可破坏药品的剂型如可使栓剂、胶囊剂软化变形,使糖衣片粘连,使软膏剂熔化分层等。

b、温度过低可使一些生物制品、含蛋白制剂、乳剂及胶体制剂析出沉淀或变性分层,如甲醛溶液在9℃以下易聚合成为多聚甲醛而使溶液呈现混浊或析出白色沉淀;可使许多液体制剂析出结晶,其中一些药品因结晶而失效,如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饱和溶液久置冷处易析出结晶不再溶解,而不能药用;可致容器因药液体积增加而破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