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5.3.1秦岭淮河分南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5.3.1秦岭淮河分南北教案
2.教学软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南北地区的地理信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南北地区的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3.地图教学: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认识秦岭淮河一线及其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4.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地理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板书设计
1.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性
-南北地区的分界线
-地理意义的介绍
2.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差异
-气候:温度、降水
-地形:平原、山地
-植被:阔叶林、针叶林
3.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人文特点差异
-生活习惯:饮食、服饰
-文化传统:方言、节日
-建筑风格:北方四合院、南方园林
4.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地考察的重要性
4.地理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5.人文关怀:通过学习南北地区的人文特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地区的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学生需要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南北地区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上的差异。
5.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测、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环境,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秦岭淮河分南北”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秦岭淮河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地理环境的变化。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

《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

《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及对南北气候的影响;2.了解南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及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南北方地区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资料;2.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逐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和运用资料的能力;3.能熟练识读各类地图,如“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并能从中获取有用信息;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归纳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5.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力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2.感悟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智慧和能力,树立各地区文化多元性,尊重不同地区文化的价值观;3.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

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

2.难点: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融入生活元素,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各种类型的反映南北方差异的图片、生活场景。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利用书本和互联网等途径调查南方和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生产特点和生活方式。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1)本课是一节探究研讨课,教学活动中对探究研讨课的特点有了较好的体现,即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分析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秦岭—淮河分南北 学案

秦岭—淮河分南北 学案

5-3-1第五单元第三课地域差异显著第1课时秦岭—淮河分南北【学习目标】1、利用地图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及其地形和气候特点。

2、掌握南北方的分界线,从理解其原因。

3、结合图文资料,比较南北方生产、生活的差异。

【重点】南北方间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难点】南北方生产、生活的差异。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一、秦岭淮河分南北1、四大地理区域:(1)我国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依据是自然地理要素,具体包括有、和。

(2)利用P22图5-30,并结合P11图5-13和P14图5-18,补充完成下表:(3)以四大地理分区划分:浙江省属于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于地区。

2、南北方分界线:(1)中国大多数人生活在,其原因是该区域广阔、肥沃、较为丰富。

(2)阅读书本P23正文内容并结合图册P18图以—为界(3)南北方自然环境差异①读图5-32,海口1月平均气温约℃,北极村1月均温约℃,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南方北方,南北温差。

②读图5-32,海口7月份均温约℃,北极村7月均温约℃,由此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南北方温差③读图5-34,海口年均降水量为毫米,北极村年均降水量为毫米,由此可见,我国年均降水量南方北方,毫米降水量线比较接近秦岭——淮河一线。

3、南北方人们生产生活的差异:利用书本图文,结合所学内容,补充完成下表【我的问题】【课堂小结】一、秦岭淮河分南北1、四大地理区域: 、 、 、 2、以 — 为界3、南北方间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气温、 、地形4、南北方生产、生活的差异【课堂反馈】1、完成作业本P16、17的1至14题【知识拓展】饮食差异南米北面中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

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

中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

而中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

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秦岭淮河分南北 教学设计

秦岭淮河分南北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第三课第1课时《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张云佳一、课程标准1-2-5描述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面貌,;了解其基本特征。

1-2-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等方面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生活方式的差异。

2.掌握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气候的差异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探究南、北方自然环境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要求学生能够从对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的分析中,找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类依据。

2.要求学生能够从对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的分析中,找出秦岭—淮河南北地区自然环境、人文活动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我国“地域差异显著”的了解,明确“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的科学理念,培养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对祖国丰富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秦岭—淮河南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的差异难点:秦岭—淮河南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差异的影响因素四、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从南到北中国浓浓的年味》。

设问:为什么黑龙江是“雪景”,广州是“花市”呢?教学方式: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对比黑龙江和广州的不同年俗,感受南北方的自然人文差异巨大,从而过渡到疆域辽阔,了解将我国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原因。

(二)教学环节1、读图5-31 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说出各个区域之间的分界线和区域内的自然特征。

设问:(1)读图5-13等地图,找到各个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2)利用地图说一说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特征。

教学方式:学生自主获取地图信息,学生分享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图,比较直观的读出四大地理分区的分界线,直接认识到四大地理区域间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差异性,同时感受区域内自然特征的统一性。

秦岭-淮河分南北说课稿

秦岭-淮河分南北说课稿

《秦岭—淮河分南北》课题:《秦岭-淮河分南北》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的第一框.一、说教学分析。

从目录中我们可以得知:前面第一课和第二课都是讲中国的地理概况、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从本课开始阐述我国不同的地域差异,到第六单元会更详细讲述区域差异,所以从结构上说本课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与中国区域地理部分的衔接点。

从内容上说本课是对我国的区域地理做了一个宏观的介绍,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我国的地理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地理分区做知识上的铺垫。

而作为本节课的《秦岭—淮河分南北》是这课开篇,所以尤为重要。

2、学情分析:由于我们大部分学生没有出过远门,对不同地域的风情和习俗了解甚少,因此对南北方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不能从深层次的角度去进行理解。

虽然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内容之前接触过的地理区域知识(自环境和人文环境),但用比较方法来学学习还是第一次。

所以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会较多使用地图如: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等,由于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阅历有限,读图、析图、运用地图的能力是学生的弱点。

加强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上面的课程分析、学情分析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目标:结合地图说出我国的四大区域;了解秦岭、淮河的走向和流向及作为我国的地理分界线的地理意义;比较南北方在气候、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差异及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观察判断能力以及主动探究能力。

学会辩证地看待区域差异,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

3、情感目标:通过图片、资料、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通过比较认识到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不同,意识到我们国家的山川壮丽、物产丰富、人文荟萃,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的重点:南北方的差异比较。

确定依据是:从课程标准要求的角度来看,要求学生描述南北方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地域差异显著秦岭淮河分南北》教案

《地域差异显著秦岭淮河分南北》教案

《地域差异显著秦岭淮河分南北》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位置和作用。

引发学生对地域差异和地理分界线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秦岭淮河线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探讨秦岭淮河线在我国地理分界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秦岭淮河线的地理位置图,让学生直观了解其分布。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秦岭淮河线的作用和地域差异。

第二章:秦岭淮河线的地理位置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秦岭淮河线的地理位置和走势。

分析秦岭淮河线与我国主要地理区域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秦岭淮河线的地理位置和走势。

分析秦岭淮河线与我国地理区域的分界。

2.3 教学方法:地图分析法:让学生观察秦岭淮河线的地理位置和走势。

讲解法:详细讲解秦岭淮河线与我国地理区域的关系。

第三章: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线在气候、植被、农业等方面的地理意义。

分析秦岭淮河线对我国地域差异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讲解秦岭淮河线在气候、植被、农业等方面的地理意义。

分析秦岭淮河线对我国地域差异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对比法:对比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域差异。

第四章:秦岭淮河线附近的自然环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线附近的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环境特点。

分析秦岭淮河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秦岭淮河线附近的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环境特点。

分析秦岭淮河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地图分析法:让学生观察秦岭淮河线附近的自然环境特点。

讲解法:详细讲解秦岭淮河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秦岭淮河线与文化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线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和地域差异。

分析秦岭淮河线在我国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5.2 教学内容:讲解秦岭淮河线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和地域差异。

分析秦岭淮河线在我国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新人教版历史社会七年级《秦岭—淮河分南北》公开课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历史社会七年级《秦岭—淮河分南北》公开课教案设计

秦岭—淮河分南北杨锦各位同学大家好!今日我们看到有好多老师来听课,那这也是杨老师到达我们浣纱中学的第一次公然课。

因此,杨老师准备了一份礼品送给大家。

什么礼品呢?是发生在杨老师身上的真切的故事。

b5E2RGbCAP 导入:杨老师向来想去东北看看,因此暑期里我和几个同学就一同到达了哈尔滨。

为了节俭路费,我们一路是做火车过去的,先到北京再到哈尔滨。

那火车里的东西实在是不好吃,夜晚又睡不好,我们几个人是在是疲倦不堪。

好不简单到了哈尔滨,第一件事自然是找饭店,民以食为天嘛!因此我们一帮人到达了哈尔滨的一家大饭店准备好好犒劳一下自己。

吃下好多菜后,自然是上主食了,服务员小姐端上了老大一盆面条。

说实在的火车上几乎一天三顿都是面条的,此刻看到面条都想吐了啊!于是,我们叫小姐换一下,小姐又端上了一大盆饺子,我们有几个同学吃了几个,那饺子啊,实在是大,和我们这对比啊,一个顶三。

可是,杨老师仍是思念那香馥馥的米饭老了。

于是叫问小姐有没有米饭,小姐说,有问我要几碗,我想平常里一碗饭就差不多了,就要了一碗,你知道服务员给我端上了怎么样一碗吗?很小的一碗。

这对饥肠辘辘的我怎么够呢还没垫底呢!于是又叫服务员小姐上一碗,服务员对我说一块钱一碗。

我想一块钱就一块钱吧,管他呢,吃饱重要,又是一小碗,一块钱,一小碗p1EanqFDPw次日吃早饭,想尝尝当地的特点美食。

到达了东北小吃店,我说老板买油条,他问我要几块钱的?我估计着我们这两块钱差不多两三根吧,就要了两块钱。

谁知到老板竟给了我一大捆。

光吃那油条实在是渴啊,就要了一碗馄饨,老板问我要大碗仍是小碗,我想到了昨晚那小碗,预计就两三口就喝完了,于是说大碗吧!你知道老板给了我多大一碗吗?差不多有洗脸盆那么大的碗,整整一满碗啊!DXDiTa9E3d 杨老师也是第一次来哈尔滨,不知道当地的行情,请同学们解说为何我们这去饭店吃饭,米饭基本上是免费的,而哈尔滨却米饭一小碗就要一块钱,油条、馄饨是一大捆,一脸盆呢?RTCrpUDGiT 生:生:生:新课讲解:一.中国的四大地理地区(秦岭—淮河分南北)师:这些同学回答的很好,我们同学平常里察看生活都很认真。

《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

《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

《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秦岭-淮河分南北──主要介绍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在借助地图说明南方与北方的范围基础上,先阐述了两地人们在生活方面的差异,之后追溯形成差异的自然原因,特别是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秦岭—淮河分南北”是在学习了“中国自然环境特点”后进一步探讨“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影响”。

这一课时中习得的关于“人地关系”的分析能力也是学习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所必备的,因而说“秦岭—淮河分南北”的学习无论在知识建构上还是在学习方法的掌握上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知道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

2、掌握秦岭—淮河大致经过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而学会分析南北方生产生活差异的主要原因。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人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对比,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2、能通过典型事例运用地图,来说明我国不同地区在气候、农业方面的差异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

3、通过读图回答问题,培养和提升从专题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岭—淮河地理意义;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教学难点: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五、教学过程【故事导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春秋后期,齐国的上大夫晏殊出使楚国,楚王为了让晏殊难堪,和他的臣子想了一个使晏殊出丑的办法。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去。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
秦岭-淮河分南北──主要介绍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在借助地图说明南方与北方的范围基础上,先阐述了两地人们在生活方面的差异,之后追溯形成差异的自然原因,特别是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秦岭—淮河分南北”是在学习了“中国自然环境特点”后进一步探讨“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影响”。

这一课时中习得的关于“人地关系”的分析能力也是学习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所必备的,因而说“秦岭—淮河分南北”的学习无论在知识建构上还是在学习方法的掌握上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知道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

2、掌握秦岭—淮河大致经过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而学会分析南北方生产生活差异的主要原因。

【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人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对比,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通过典型事例运用地图,来说明我国不同地区在气候、农业方面的差异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

3、通过读图回答问题,培养和提升从专题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地理意义;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
教学难点: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春秋后期,齐国的上大夫晏殊出使楚国,楚王为了让晏殊难堪,和他的臣子想了一个使晏殊出丑的办法。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去。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
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坐席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现在这个人生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
【过渡】听完这个故事,老师很佩服晏殊的机智,但又有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中的“淮南、淮北”是以什么为界限划分的同样的橘子为什么在淮南、淮北会生长地不一样,两边有什么差异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秦岭——淮河分南北
师:古文里面的“淮”专指淮河,“淮南、淮北”指的就是淮河以南、淮河以北,而在我们地理上通常把淮河和秦岭联系起来,称为“秦淮一线”,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区分线。

那么首先来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看书本62页图3-26,并结合地图册确定它们的位置。

PPT上展示中国地形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出秦岭、淮河的所在位置。

师:老师通过查资料得知橘子性喜温暖湿润,既然淮南的橘子长得比淮北的好,那是不是说明秦淮以南适合橘子生长,它的气候环境比北方温暖湿润呢让我们一起从地图上寻找证据,看看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

【提问】让学生阅读书本63页的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回答PPT上的问题(可小组讨论):
1、一月我国温度最高和最低的地方
2、一月份哪一条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
3、我国南方和北方在气温方面有什么特点
同时告诉学生什么是等温线(图上温度值相同各点的连线称为等温线),简要说明每幅图的作用及读图方法。

师:现在我们知道秦岭—淮河是0℃等温线,从图上也证明了南方的确比北方更温暖(PPT 展示一组同一月份南北方不同景象的图片)。

师:一个地区是否湿润,有什么决定的(降水)在降水这一方面南北方有什么样的差异呢【提问】阅读课本P64图3-30和PPT显示的广州和北京一年降水量柱状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哪条等降水量线比较接近秦岭-淮河一线
2、我国降水有什么特点
告诉学生什么叫等降水量线(等降水量线表示年降水量的水平分布情况,在同一条降水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PPT显示广州和北京的年降水量柱状分布,引导学生如何分析这些图。

师:刚才我们从气温、降水这两个方面分析、证明了秦淮以南温暖湿润的气候更适合橘子的生长,所以才有了我们平时吃的酸甜的橘子。

秦岭南北的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导致了秦岭南
北气候的差异,而热量、水分的差异还导致了它们所处的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差异。

因此,秦岭——淮河成为我国南北的地理分界。

在学习了为何将秦岭——淮河作为划分我国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我们来共同总结一下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板书: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①过0°C等温线
②大致经过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③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⑤南北分界线
【过渡】既然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为界,气候不同导致当地的热量、水分有差异,因而在当地所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也有所不同,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水稻、小麦分布图。

由于受气候影响的原因,水稻、小麦主要集中在哪个地区
师:其实南方和北方都有种植水稻和小麦,但是这里有一个词“集中”,水稻主要集中在南方,小麦主要集中在北方。

由于南北方生产方式的不同,使得南北方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有所
师:现在我们知道南北方的主要差异了,让我们一起来辨一辨书本62页中间的方框里哪些是属于南方地区,哪些属于北方地区。

师:需要补充的一点,在东部季风区我们分南北地区,而在非季风区综合自然地理要素,如热量、水分和地形等还将它分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因此,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次个地区就是中国的四大地理分区。

本节课我们讲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关于其它区域的差异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学到。

【复习巩固】
(一)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一月()等温线通过的地方,()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暖温带和()带分界线,()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与北方分界线。

(二)请判断下列现象属于南方还是北方
1.河湖众多,水运便利,冬季普遍不结冰。

()
2.利用灌溉种植水稻。

()
3.建造的房屋屋顶坡度往往都很大,有的还把屋檐伸得较长。

()
4.水运不发达,陆路交通发达。

()
5.主要种植冬小麦和春小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