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监测SOP(操作规程)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一、监测对象被监测患者必须是住进ICU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想者;与ICU感染率汁算有关的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想者住进ICU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患者转岀ICU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仍属ICU感染,感染日期为转出ICU B期。
二、监测方法1.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向微生物室及ICU主任说明监测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与配合;对被监测科室和参与监测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监测方法。
2.医院感染监测方法:2.1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日到被监测ICU跟踪观察监测患者,重点观察使用某些高危器械的情况、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病原微生物的送检情况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2.2医院感染病例发现方法: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应持续观察每位ICU监测患者(患者转出后继续跟踪调查48小时),查看病情记录、检验报告、护理记录、体温单等,向医生、护士了解患者情况,重点关注留巻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和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或检查以下表格的登记工作。
①ICU患者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见附件l)o②每周根据“ICU监测患者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见附件3)对正住在ICU患者进行临床病情等级评妃,并记录于“月度ICU患者各危险等级人数表”(见附件4)③定期检查“ICU患者日志”(见附件2)登记情况,避免遗漏。
2.3ICU护士每日晨8时(或午夜12时)登记“ICU患者日志”(见附件2);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4ICU医生掌握正确使用导管指征、方法;在发生或怀疑感染时及时留送微生物标本,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3.监测资料的整理、汇总及分析数据资料的整理、汇总及分析应专人负责,每日核实数据资料,如发现数拯缺失,及时查找原因, 并采取措施,逐步完善监测方法:每3个月对监测指标进行汇总小结,以便发现问题,不断提髙数据收集的准确性。
汇总分析应包括如下监测数据指标:(1)器械使用率;尿道插管患者日数。
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sop

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sop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1、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一、手术前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
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
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
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二、手术中1、有预防用药指征者,应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失血量大(>1500ml),术中应追加一剂。
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3、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
4、做好术前皮肤消毒。
5、术中应主动加温,保持患者正常体温。
6、手术野冲洗应使用温(37℃)的无菌生理盐水。
7、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应远离切口部位戳孔引流,位置适当确保充分引流。
三、手术后1、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均必须进行手卫生。
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除非必要,尽早拔除引流管。
2.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医院内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 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氯己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h一次。
2、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约30°。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
6、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
7、应对医务人员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标准操作规程(SOP)

医院感染管理标准操作规程(SOP)医院感染管理标准操作规程(SOP)消毒供应中心(室)感染管理SOP工作质量管理一、物品回收、分类1.工作人员回收可重复使用后的医疗器械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帽子、手套。
供应室物品交换清单,记录回收日期、科室、物品名称等;2.按照规定的路线由专人,用污物回收车或密闭容器等进行回收,用具每日清洁、消毒后备用;3.分类应在去污区的分类台上进行,不得出现洁污交叉或物品逆流。
二、物品清洗1.手工清洗①做好个人防护,戴防护手套、眼罩或面罩、穿防水衣或围裙及戴袖套,戴帽子及穿防护鞋:②在去污区专用的清洗池清洗,对于可拆卸的器械尽量拆开再冲洗;③污染重或污染物已干的器械先用酶洗液浸泡2min以上后刷洗,仔细刷洗螺纹、缝隙等处。
刷子须在水面下操作,以免水滴飞溅形成气溶胶污染环境;④刷子的大小必须符合清洗器械的通道、零件、轴节和齿槽的尺寸,刷子太小,刷毛不能完全接触管壁,刷洗不彻底;刷子太大,刷毛倒伏,降低清洗效果;⑤清洗剂应选用无泡或低泡型酶洗液,以免水下刷洗时操作人员的视线被挡住;⑥手工清洗后用自来水漂洗,接着用软水漂洗。
干燥后通过传递窗进入清洁包装区。
2.清洗机清洗分类后的物品应放在清洗架上或篮筐内清洗,不得摞放,器械轴节必须充分打开,容器类物品放在专用冲洗架上清洗,器械表面和容器内面必须充分接触水流;基本清洗过程为:冲洗→清洗剂清洗→漂洗→93℃热水消毒→(润滑一干燥)。
3.超声波清洗:主要清洗细小管腔、针头和较深沟槽的器械,清洗前用冲洗或擦拭的方法尽可能地将器械上大的污染物去除,清洗液要完全覆盖器械。
清洗后的器械需漂洗和精洗,干燥后通过传递窗进入清洁包装区。
三、器械质量检查1.目测:①清洗质量检查:用肉眼观察清洗后器械必须光洁如新,无残留物质,无血渍、锈渍、污渍、腐蚀斑点和水垢,不合格器械通过传递窗到去污区重新处理;②器械功能检查:检查器械功能的完好性,灵活性、咬合性等,刀刃器械、穿刺针的锋利度及器械是否干燥等;器械功能损毁或锈蚀严重,应及时维修或报废。
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sop

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sop.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SOP1.序言本标准操作规程(SOP)用于规范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措施,确保医疗机构的安全和患者的健康。
本SOP适用于所有医院部门和员工,包括医生、护士、清洁工等。
2.目的本SOP的目的是提供一系列操作指南,确保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措施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手卫生、器械消毒、床单更换等。
3.责任与管理3.1 感染控制委员会的职责和成员3.2 感染控制委员会的会议与记录3.3 感染控制委员会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协作4.手卫生4.1 手卫生的重要性4.2 手卫生的操作流程4.3 手卫生的监测与评估5.医疗器械消毒与清洁5.1 器械消毒与清洁的原则和流程5.2 器械消毒与清洁的记录与检查6.感染控制设施与设备6.1 隔离病房的设置与管理6.2 洁净区域的保持与管理6.3 废物处理的规定和操作流程7.感染控制培训与教育7.1 新员工感染控制培训7.2 定期感染控制培训与教育7.3 培训和教育记录与评估8.感染监测与报告8.1 感染监测的目的和方法8.2 感染报告的要求和流程8.3 感染监测与报告的数据分析和应用9.感染控制风险评估与改进9.1 感染控制风险评估的原则和方法9.2 感染控制风险评估的监测与评估9.3 感染控制改进计划的制定和执行10.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清单:- 手卫生操作流程图- 器械消毒与清洁记录表- 隔离病房设置与管理指南11.法律名词及注释- 感染控制:通过预防和控制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减少或消除感染的发生和传播的一系列措施和管理手段;- SOP:标准操作规程,指定特定行为的标准和程序的规范文件的缩写;- 感染监测:对医院内感染发生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和分析的过程;- 隔离病房:为感染患者提供专门的隔离环境,以防止疾病传播的特殊病房。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准则操作规程SOP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准则操作规程SOP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准则操作规程 (SOP)概述本操作规程旨在指导医护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遵循本SOP的步骤,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
目标- 提供合理的使用抗生素的准则- 加强手卫生和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措施- 严格管理医疗废物处理- 加强感染监测与报告- 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和培训操作步骤1. 抗生素使用准则- 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感染进行治疗- 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定期审核抗生素使用情况,提供反馈和培训2. 手卫生- 医护人员应常规洗手,特别是在与患者接触前后- 使用合适的洗手消毒剂或肥皂,并正确按照手卫生程序进行洗手- 鼓励患者及访客正确洗手,提供相关宣教和支持3.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 根据医疗器械的分类和使用需求,采取适当的消毒灭菌方法- 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正确的消毒灭菌过程- 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有效性4. 医疗废物处理- 制定医疗废物分类、包装和处置规范- 监管医疗废物的收集、储存和处理过程,确保安全性和卫生要求- 定期进行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的检查和维护5. 感染监测与报告- 建立感染监测机制,定期收集和分析感染数据- 及时报告感染事件和疫情,确保信息畅通和协调行动- 追踪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6. 培训和教育- 提供感染控制培训和教育,确保医务人员具备必要的防控知识和技能- 组织定期培训和考核,持续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和能力- 定期评估感染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并针对改进提出建议结论通过遵循本操作规程的步骤和准则,医院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工作,并持续关注和改进感染控制措施,以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医院感染防控标准操作规程(SOP)的制定与执行

医院感染防控标准操作规程(SOP)的制定与执行1. 背景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就诊期间由于医疗操作、病原微生物传播等原因引起的感染。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院患者数量的增加,医院感染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规范医院感染防控工作,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患者安全水平,制定和执行医院感染防控标准操作规程(SOP)显得尤为重要。
2. 制定医院感染防控SOP的必要性医院感染防控SOP是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的操作程序,是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规范。
制定医院感染防控SOP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 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 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提高医疗质量和医院声誉; - 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标准化指导,便于监督和评估。
3. 制定医院感染防控SOP的流程医院感染防控SOP的制定过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制定工作组建立医院应组建医院感染防控SOP制定工作组,包括医院感染防控专家、医院管理人员、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
3.2 确定内容和范围制定工作组应该确定医院感染防控SOP包括的内容和范围,包括感染防控的重点区域、重要步骤等。
3.3 制定草稿根据内容和范围,制定工作组应制定医院感染防控SOP的草稿,包括具体的操作规程和流程。
3.4 征求意见制定草稿完成后,应该征求医院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确保SOP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5 正式发布经过修改和完善后,医院感染防控SOP正式发布,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执行。
4. 医院感染防控SOP的执行医院感染防控SOP的执行是确保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有效进行的关键。
医院感染防控SOP的执行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分工明确的责任制度,确保每个相关人员都知晓并落实SOP;•定期开展感染防控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对医院感染防控SOP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整改;•定期对医院感染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为SOP的优化提供依据。
医院感染与监测sop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SOP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监测是指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医院感染和医院感染监测的定义指定本实施标准操作规范。
一、感染管理科必须对全院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并且保证感染病例病原微生物检测率>30%。
科室监控医生认真如实记录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登记表以及相关消毒情况。
三、诊断明确的感染病例,应于24h内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历报告卡”报告感染管理科,同时在出院病历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填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
四、感染管理科应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
积极减少医院感染漏报情况,将医院感染漏报率控制在20%以内。
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对医院感染进行归类整理,并将结果公布于《感控信息报》上。
五、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六、临床医护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立即向感染管理科报告,积极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途径,控制蔓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确诊为医院感染暴发时,按照《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进行上报。
七、开展呼吸机相关肺炎、留置导尿管致泌尿系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每年各开展一次,每次半年。
八、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实查率≥96%,医院感染现患率≤10%;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1.5%。
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sop

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sop: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SOP1、目的本文件旨在建立和实施医院感染控制策略的标准操作规程,以降低医院内感染的风险,保护患者、员工和访客的安全和健康。
2、范围本标准操作规程适用于医院所有部门和工作岗位,包括但不限于住院部、手术室、急诊科、门诊部、实验室和病理科。
3、术语定义3.1 感染:指由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引起的疾病或病理状态。
3.2 感染控制委员会(ICC):负责监督和指导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委员会。
3.3 标准预防措施:指包括手卫生、个人防护措施、消毒和清洁措施等在内的一系列措施,用于预防医院内感染的传播。
4、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ICC)4.1 委员组成4.2 职责和权利4.3 会议安排和记录4.4 感染控制专家的选拔和培训5、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5.1 手卫生5.1.1 原则5.1.2 手卫生程序5.1.3 手卫生设施和用品的配置5.2 个人防护措施5.2.1 防护用品的选择和佩戴5.2.2 防护用品的管理和维护5.3 接触预防措施5.3.1 定义5.3.2 接触预防措施的实施6、消毒和清洁措施6.1 消毒6.1.1 消毒的定义和原则6.1.2 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6.1.3 消毒程序6.2 清洁6.2.1 清洁的定义和原则6.2.2 清洁剂的选择和使用6.2.3 清洁程序7、感染监测7.1 定义和目的7.2 感染监测指标和方法7.3 感染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7.4 感染监测结果的反馈和应对措施8、病例管理和隔离措施8.1 病例管理8.1.1 标准预防措施8.1.2 感染病例的报告和登记8.2 隔离措施8.2.1 隔离的定义和原则8.2.2 隔离分类和级别8.2.3 隔离措施的实施和维护9、培训和教育9.1 员工培训9.2 感染控制知识的传达和宣传9.3 知识考核和评估10、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但不限于:10.1 样本监测表格10.2 感染预防指南10.3 应急预案⋮11、法律名词及注释11.1 Infectious Diseases Act - 传染病法:法规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了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感监测操作规程一、目的: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需定期对院内感染相关的各项目进行监测,并及时发现院内感染薄弱环节及存在问题,为采取控制感染措施提供依据。
二、内容:根据本院实际情况,需做院感监测的项目包括空气培养,手卫生,一次性物品细菌培养,无菌物品培养,高压锅灭菌效果生物监测,物体表面细菌培养,紫外线灭菌效果监测。
三、操作规程1、层流手术室定义不同级别的层流手术室,其空气洁净度标准不同1). 百级层流手术室的标准:每立方尺空气中≥0.5um的尘粒数≤100颗(或每升空气中≤3.5颗)。
可做关节置换、器官移植、脑外科、心脏外科、眼科等手术。
(本院无)2). 千级层流手术室的标准:每立方尺空气中≥0.5um的尘粒数≤1000颗(或每升空气中≤35颗)。
本院有1间手术室,作为Ⅰ类切口无菌手术,如整形外科、胸外科肝胆胰外科等手术。
3). 万级层流手术室的标准:每立方尺空气中≥0.5um的尘粒数≤10000颗(或每升空气中≤350颗)。
本院有7间手术室,作为Ⅱ类切口,如单睑、鞍鼻等手术。
4). 十万级层流手术室的标准:每立方尺空气中≥0.5um的尘粒数≤100000颗(或每升空气中≤3500颗)。
本院有5间手术室,作为Ⅲ类切口手术。
5). 洁净辅助用房:本院为万级和10万级。
2、洁净手术室、洁净辅助用房要求表1. 洁净手术室的等级标准等级手术室名称沉降法手术区细菌最大平均浓度周边区物体表面最大染菌密度(个/cm2)空气洁净度级别手术区周边区Ⅰ特别洁净手术室0.2个/30min ·Φ90 皿(5个/m3)0.4个/30min ·Φ90 皿(10个/m3)5 100级1000级Ⅱ标准洁净手术室0.75个/30min ·Φ90 皿(25个/m3)1.5个/30min ·Φ90 皿(50个/m3)5 1000级10000级Ⅲ一般洁净手术室2个/30min ·Φ90皿(75个/m3)4个/30min ·Φ90 皿(150个/m3)5 10000级100000级Ⅳ准洁净手术室5个/ 30min ·Φ90 皿(175个/m3) 5 300000级注:本院手术室等级为Ⅱ、Ⅲ、Ⅳ级。
表2. 洁净辅助用房的等级标准等级沉降法细菌最大平均浓度物体表面最大染菌密度(个/cm2)空气洁净度级别Ⅰ局部:0.2个/30min ·Φ90皿(5个/m3)其他区域:0.4个/30min·Φ90 皿(10个/m3)5个/m3局部:100级其他区域:1000级Ⅱ2个/30min·Φ90皿(50个/m3)5个/m310000级Ⅲ4个/30min·Φ90皿(150个/m3)5个/m3100000级Ⅳ5个/30min·Φ90皿(175个/m3)5个/m3300000级2、层流手术室静态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1)设备材料:90mm培养皿,普通培养基,37℃温箱.2)采样时间:洁净手术室房间清洁并搽拭消毒后状态,然后进行测试,室内应无工作人员。
3)监测人员要求:穿洁净服,戴口罩,手卫生。
动作要轻,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4)布点顺序:原则:放置培养皿从总平面中最靠里的房间开始布置,依次向外,最后人员撤出。
每间房间都是从房间最靠里的点开始布置,最后布置门附近的点,然后人员撤出。
收取培养皿的顺序相反,从最外边的房间开始收,每间房间从门附近的培养皿开始收,最先布置的培养皿最后收,沉降时间略有差别。
5).布点高度:室内地面至0.8m高度的任意高度,若有固定设备、仪器、手术床等,可放置在设备上。
6).布点位置及数量:测试皿、对照皿在洁净间内均匀布置即可。
具体布点数量及位置[2]洁净度局部千级设置9个点(●)洁净度局部万级设置7个点(●)洁净度十万级设置5个点周围万级设置4个点(▲)周围十万级设置2个点(▲)▲▲▲●●●●●●●●●●●●●●●●●●○●●●▲▲▲备注:千级手术室设○点为空白对照皿。
操作方法:此培养皿打开后立即封盖。
图上灰色区为手术床。
7).采样方法:每个培养皿布点前必须按上述表格贴上手术室的级别、位置的标签。
申请单上要注明手术室的级别。
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后盖上平皿及时送检。
8)培养皿暴露时间:5分钟。
9)计算方法:采样后的培养皿应立即送检。
检验科在接到培养皿后及时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然后直接计数培养皿上生长的菌落数。
注意手术区与周边区分别计算。
10)报告方式: cfu/5min·90皿(本院采取报告每个培养皿生长细菌数而非每间手术室平均数,以准确报告感染位置)3、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空气消毒效果监测:1)采样时间: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采样。
2)采样方法:采用平板暴露法: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应距墙1m 处;室内面积>30 m2,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1m处。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90m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Ⅱ类环境暴露15min,Ⅲ、Ⅳ类环境暴露5min)后盖上平皿及时送检。
3)检测方法:将送检平皿置37℃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计数菌落数。
若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4)结果报告:按平均每皿的菌落数报cfu/皿.暴露时间5)结果判定:Ⅱ类区域:细菌总数≤4cfu/5min·皿;Ⅲ、Ⅳ类区域:细菌总数≤4cfu/5min·皿。
4、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监测1.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
2.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 cm2,取100 cm2。
3.采样方法: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棉拭子1支,在表面往返均匀涂搽各5次,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试管内送检。
被采样物体包括医疗器械表面、桌面、治疗本、操作台、病员服等。
4.检测方法: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秒或用力振打80次,用无菌吸管各吸取0.2ml待检样品分别接种于2块培养皿,置37℃温箱培养48小时,计数菌落数。
5.结果计算:规则物体表面细菌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m2);小型物体表面的结果计算,用cfu/件表示。
6.结果判定:Ⅰ、Ⅱ类区域:细菌总数≤5cfu/ cm2;Ⅲ、Ⅳ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 cm2。
5、手卫生监测1)外科洗手:操作者先用少量清水湿润双手,然后取洗手液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搓揉2-6分钟→用刷手刷刷指甲缝→用洁净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无菌毛巾彻底擦干→再取洗手液均匀涂于手及前臂部一遍,每只手臂约5-10ml,作用3分钟,搓搽至干。
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手指朝上,让手的位置高于肘部,使水由手指流向肘部,不能倒流且应避免碰到刷手刷。
用后的刷手刷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一用一灭菌,洗手池应每日清洁。
2)卫生洗手:先用少量清水湿润双手,然后取抗菌洗手液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
3)采样者无菌操作,受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端到指根往返擦两次,一只手面积约30cm2,擦涂过程中应转动棉拭子,完毕后将棉拭子接触采样者的部分剪去,投入含10ml相应中和剂无菌洗脱液试管内,及时送检。
4)检验科收到样本后,转种2个营养培养皿。
37℃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计数培养皿上生长的菌落数。
5)结果计算:细菌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m2)6)结果判定: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 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 cm2。
6、各类器械灭菌与消毒物品监测1)灭菌物品:在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采样液:★压力蒸汽灭菌物品→用普通营养肉汤培养基。
采样方法:★敷料类:纱布、棉球、无菌包内物品,于无菌操作下,剪取面积约1×3 cm的样品,置于肉汤培养试管中,然后放37℃温箱培养48小时,观察结果。
★注射器:取5副,在无菌操作下,被检注射器反复抽吸营养肉汤5次,将肉汤试管置于37℃温箱培养48小时,观察结果。
★导管类:无菌操作下,用无菌剪刀取被检导管1-3cm,置肉汤培养试管内送检。
★医用缝线:用无菌剪取中间缝线,或将线圈置入肉汤试管内送检。
★缝合针、针头、手术刀片等小件,各取5枚,分别投入肉汤试管中送检。
★一般器械(持物钳、手术剪、镊子等):无菌操作下,用浸有含中和剂的肉汤棉拭子涂搽持物钳、镊子内外侧尖端,将棉拭子放入肉汤试管内送检。
★引流条:无菌操作剪取1-3cm,放入肉汤试管内送检。
2)无菌物品:主要指体温表、剪刀、开口器、舌钳、持针器等。
采样方法:(采样液用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生理盐水)用无菌生理盐水棉拭子涂搽后将棉拭子剪断放入试管内立即送检。
各种导管、连接管,用无菌生理盐水棉拭子,深入管内壁5-8cm处涂搽,棉拭子放入试管内送检。
附:卫生学标准[4]原则: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
触粘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或100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7、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采样时间:采取更换前使用中的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
采样方法:用无菌注射器吸取消毒液0.5ml,加入10ml稀释液中混匀,醇类消毒剂用生理盐水稀释液即可,对于含氯、含碘消毒剂,需使用硫代硫酸钠中和剂。
结果判定:1:使用中消毒剂,消毒液染菌量≤10cfu/皿,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2:无菌器械保存液:必须无菌。
8、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每月一次。
将噬热脂肪芽孢杆菌片(3M公司)制成标准生物测试包,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生物监测。
须设阳性对照。
结果判定:阳性对照经培养为阳性,测试包培养为阴性,表示灭菌效果合格。
9、紫外灯消毒及电子杀菌器消毒效果监测:直管形低压汞石英紫外线灯消毒机理:通过产生紫外线,破坏微生物DNA,杀灭微生物。
使用方法:打开紫外灯,每次照射90分钟以上,紫外灯与被照射物体表面的距离不得超过一米。
适用于物体表面的消毒。
监测: 当紫外线辐照度值≥90uW/cm2,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芽孢等微生物。
当辐照强度≤70 uW/cm2时应更换。
本院采用四环牌紫外线灭菌效果检测,每月一号进行监测,并在紫外线使用记录表上做好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