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议与秦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廷议与秦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廷议与秦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廷议制度与秦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1212273 邢瑞彤

【摘要】廷议制度是秦汉时代朝臣议政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在秦汉政治史、思想道德教育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廷议作为秦汉帝国决策中枢进行决策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去对各种政策的决定和对君权的限制,它也是社会思政教育的掌舵手,对文化制度、思想教育的决策都起着重要作用。从礼制之议,到议经,再到阴阳之议,学术之议,无一不体现了廷议制度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将更加深入的探讨廷议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在秦汉时期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服务作用。

【关键词】廷议制度;秦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政策;礼制。

一、廷议的来源和内容

1、廷议的产生

廷议制度,类似于朝廷议政制度,并由议政制度发展而来。

朝廷议政制度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军事民主制度。《史记》、《尚书》的文献中曾有记载,在远古的唐虞时代,部落酋长的已是回忆是当时的最高权力机关,军事首长必须听命于部落酋长会议。而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形成,但议事制度却被保存下来,而行之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先前的最高权力决策机构,逐步下降为君主谋划咨询机构。《尚书·洪范》曾有对议政纳谏制度的记载:“议事以制,玫乃不迷。”春秋时期,国君“朝诸大夫而同问焉”、“大夫聚谋”的记载也很多。

战国之际,列国混战,有为的封建君主在进行封建变法核战争决策时也会广泛的听取臣僚的主张,封建制度下的廷议具有雏形。但此时的廷议范围很小,聚群臣而大议的局面并未见到。

秦灭六国之后,借鉴了周朝和六国制度,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廷议之制也被继承并有所发展。廷议制度也因此正式在秦朝确立。2、廷议制的历史沿革

正式的廷议,兴于秦,而盛于两汉。在秦代前期,每当有重大事件需要决策

的时候,都会召集群臣进行廷议。重要的廷议有议帝号、议分封、议封禅等等。廷议规模非常大,此时群臣还能够各抒己见。但到了秦始皇晚年,专制日甚,便将廷议弃置一边。而秦二世更是采用黑暗的暴政,廷议直接被放弃,造成了政治的腐败。

汉朝建立以后,以亡秦为戒,广开言路,臣僚和一般士大夫进言较多,渠道也较广,廷议制度就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成为两汉奉行不提的制度。不仅对于政治制度的决策,乃至对于文化政策以及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廷议制度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容

秦汉廷议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无所不包,既有政治、法律、外交、经济政策,更涉及到了文化、教育、礼制等各个方面。虽然廷议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没有直接进行教授和传达,但作为决策层,它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1、礼制之议。

礼制是支撑中国古代思想教育的核心力量。正如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说”克己复礼”,就是希望能够通过礼制来完善社会制度,其实实质的内容是以礼制为手段,规范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服从礼的制度,对人进行道德教化。

秦汉时期的礼制之议,包括议封禅、上尊号、褒先帝、改正朔、易服色、庙祠兴废、立法等内容。如秦始皇与丞相和御史大夫等共议帝号。秦二世元年“令群臣议尊始皇庙”。汉哀帝曾与丞相御史“杂议帝祖母傅太后谥”。其他如朝服、外交礼仪、赐封功臣之礼等等,皆被放在廷议之中进行决策。这样一来,封禅、上尊号等皇室内部的规定就被神圣化,无疑不是在告诉下层民众皇家在上,君权神圣而不可侵犯,也就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地位,为民众传递了中央集权为国家根本的政治思想。可以说,礼制之议,只有高层领导者才能接触到;而廷议制度,也因此传递了一种政治思想的教化作用。

2、议经。

此处的议经,所议的便是五经。“五经”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从一定程度上讲,儒家经典具有法典的职能。但由于五经传

世久远,学派不同,客观上具备议经的必要。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公卿大臣多儒生,演习儒术成为了入仕做官的敲门砖,而议经者的观点是否被采纳,直接影响到他的地位。

以上现象正是说明儒家经典不可撼动的地位。上层决策对儒家经典的重视,一定会导致民众对于儒家经典的热忱。廷议制度所包含和涉及的人群,往往都是最高领导决策人,想要在此谋得一位,入仕做官,唯有认真研习儒家经典一路可走。

3、阴阳之议。

包括封禅、灾异、郊祀等。两汉神学兴盛,汉武帝信封神道,董仲舒投其所好,以“天人三策”上对,并发挥、完善了“天人感应”理论,从而提高了阴阳五行说的社会地位。在两汉史上,特别是汉武帝之后,几乎所有的皇帝都不只一次、两次地直接或间接着急过阴阳之议。更多的时候,则是诏令臣下就阴阳变化的现象上书,指陈行政之得失。

廷议中的阴阳之议,再一次将政治神化,将君权神授的思想抛诸民众,传递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主旨。

三、廷议对秦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廷议制度服务于秦汉思政教育

廷议制度所包含的东西很多,除了政治、经济、法制等方面的政策,更有文化、礼制、阴阳五行等各种内容。将这一类内容纳入廷议制度,是廷议制对于秦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功能。

首先,廷议制度为秦汉思政教育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廷议是秦汉时代朝臣议政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将文化制度、礼制的决策和完善上升到领导者最高层次的民主之中,体现了官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看重。此时的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一个人的专制决策,而是由群臣共议,选择一个最佳的方式方法向下推进执行。这就使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容不断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再者,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廷议享有更加丰富的内容。

廷议是一个什么内容都可以议的渠道,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大的方面,像文化、教育等内容也可以得到具体的展开。正如笔者前文所介

绍的廷议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也是廷议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阴阳之议、到议经,再到礼制之议,无一不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廷议中所承担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与此同时,廷议也是一个有自由言论的空间,允许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批评皇帝。而思政教育又是一个及其需要不同意见的领域,不同的言论和丰富的思想便因此流入思政教育政策,可以促进国家的文化和思想繁荣发展。

2、廷议制度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参加廷议的人员超出中央机构的官员,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统治集团的代表性。材料反映在廷议上发表意见的有丞相、御史大夫、廷尉和博士。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号称“三公”。廷尉与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合称“九卿”,是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三公九卿是秦朝创设的中央机构,丞相为皇帝的主要助手,为百官之长。三公九卿,位高权重,都有参加廷议的资格。

而能够接触并进入到廷议制度的人,都是相当有政治能力的人。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想要入仕做官,有所成就,只有刻苦演习儒家经典。由此儒家经典,或者说官方所倡导的的文化教育内容便大量流入民间,为民间所学、为民间所研习。这就是一种从上而下的文化渗透,廷议制度是一种激励人们努力学习儒家经典文化的途径,也就是说,廷议确确实实为秦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体来说,廷议制度为官方提供了更多具有儒家经典文化素养的专门人才,组成了一个高效率的智囊集团,可以做出更多有利于国家思政教育发展的政策和决策,秦汉时期的儒家经典由此作为其中一个上传下达的重要渠道而存在,对秦汉时期的思政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乾;;论中国古代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J];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04期

2.夏增民;;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C];2001年

3.高焕祥;秦汉廷议制度试析[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4.孙家洲. 廷议制度赘言[J]. 社会科学战线. 1993(03)

5.陈鸿. 西汉中央集议制度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6.郜金山. 汉武帝时期朝议制度研究[D]. 南昌大学 2010

第4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第4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秦汉时期的经济 精耕细作的农业1汉代的经济政策2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3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汉代思想特点4 汉代私人讲学5秦汉时期汉字字体演变的意义6综合7 一、选择题 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 2.89石)”。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解析:B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

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2019·广东六校联考)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的推行() A.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 B.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普遍发展 D.与当时抑商的国策相配合 解析:D禁榷制、管工制以及土贡制都扩大了政府对经济的掌控,同时削弱地方豪强力量,限制富商大贾牟利,所以这是与当时的抑商政策相配合的,D项正确。工商食官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A项错误;这些制度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不利于激发经济的活力,B项错误;C项是就材料部分信息立论,以偏概全。 [新知生成]禁榷制度 禁榷制度是对关系国计民生和最有利润的工商业由政府垄断而禁止民营的制度。一般被纳入禁榷制度的行业有盐、铁,后扩展到茶、酒等。其积极影响为限制了富商大贾牟利;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影响是阻碍私有产权的发展;滋生了官商勾结;民营工商业发展受到压制,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 3.(2019·江西上饶六校联考)如图所示,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有良种马、苜蓿、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冶铁和凿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完美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01知识管理 知识点1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________,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________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知识点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________,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________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________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识点3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划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________,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________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________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车同轨:统一________和________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开灵渠、修长城:派人开凿________,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__________”。 秦朝的疆域:东至________,西到________,北至________一带,南达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02基础过关 知识点1秦灭六国 1.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天下“统于秦”发生在() A.公元前356年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202年 2.小明想要参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都城遗址,那么他应该去下列哪个地方() A.河南安阳B.河南洛阳 C.陕西咸阳D.河南登封 3.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文中的“他”是() A.周武王B.嬴政 C.大禹D.商汤 知识点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4.“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 A.夏朝B.商朝 C.西周D.秦朝 5.秦朝拥有绝对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是() A.丞相B.太尉 C.御史大夫D.皇帝 6.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管理。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 A.刺史B.丞相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第2课时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学习资料专题 第2课时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1.(2018·宜宾二诊)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解析:选A。题干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话了皇权,同时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不是主张以儒法合流为治国方略,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神话皇权同时又力图使之受制约,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故C项错误;夏商周三代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结合,故D项错误。 2.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 ) 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解析:选B。材料“以孝治天下”体现的是伦理关系,“治国纲领”体现的是政治关系,表明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不涉及破坏、摧毁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的德行,故C项错误;宗法制强调的是宗法血缘,故D项错误。 3.(2018·大庆模拟)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 ) 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 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解析:选C。材料认为“君王受命于天”,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体现了天子受命于

关于秦朝的故事

关于秦朝的故事 历史是故事的一部分,历史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把历史故事运用到课堂中来是十分必要的,也具有实用性。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关于秦朝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关于秦朝的故事篇一:秦朝统治仅持续了1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结束,中国步入封建大一统.秦国嬴政一统六国,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今天,我们通常称他为“秦始皇”或“秦朝第一位皇帝”.尽管秦始皇一统中国,功勋卓越,但秦代统治在历史上仅延续了15年,是名副其实的短命王朝.换句话说,秦朝统治时间竟比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修建时间还要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还来不及指点秦代未来江山社稷,就在第5次东巡途中暴毙死亡。令人疑惑的是,秦始皇即位后未立太子,直到死前才在病榻上宣布其继承人。遗憾的是,秦始皇死前宣布的继承人并不符合秦代丞相赵高与李斯的心意。为了帮助秦二世胡亥篡权,他们需要隐瞒秦始皇死亡的事实,于是赵高与李斯将秦始皇的尸体丢在放死鱼的马车上,以死鱼的腐尸味道掩盖秦始皇尸体的气味。 秦二世继承皇位后实施残虐暴政,自然灾害频发,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随后人民奋起反抗,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直到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人民才能安宁地生活。秦始皇即位后,曾多次宣

称秦朝统治将延续千年,如今想来,不禁有几分讽刺。 关于秦朝的故事篇二: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闻名遐迩。每个陶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与迥异的武器配备。事实上,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之宏大远超大家想象,这点从其修建时间便可见一斑: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修建时间共持续37年。 秦始皇陵至今尚未全部发掘,考古学家认为该陵墓绵延56平方千米,共包含各类陪葬坑约有600处。秦代主张以武力强国,因此秦始皇陵中有大量配备马车与双轮战车的陶俑,富有“战国主义”色彩。除此之外,陵墓中还有代表不同风格的陶俑,比如:朝中大臣、演奏乐器的伶官、翻滚跳跃着的杂技演员,甚至用陶俑再现了秦代法庭的模样。 秦始皇自13岁即位,就开始在骊山修建大型奢华陵墓。全国各地的精兵巧匠参与了这场浩大的工程,有72万人被征募参与了陵墓的修建。 尽管秦始皇的“寝宫”陵墓至今尚未发现,但据说其“寝宫”比已发现的陵墓更奢华百倍。传说秦始皇骊山陵有象征汪洋大海川流不息的“水银之河”,是用机械灌注水银而成。唯一令人担忧的是,秦始皇陵附近的土地被检测水银含量超标。为了确保秦始皇的“寝宫”骊山陵的位置能成为永久的秘密。秦二世将参与修建的工人全部埋葬在陵墓之中,无人逃脱陪葬的命运。 关于秦朝的故事篇三:兵马俑可能源自真人出土的几千个兵马俑

秦汉时期的农民

秦汉时期的农民 秦汉时期的农民阶级,像在别的封建时期一样,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地主阶级内部有全国最高的地主,有世家、豪族和高资富人,还有各种中小地主。农民阶级内部也有各种不同身份的劳动者,有在官府授田制下劳动的农民,有租佃官田的农民,有在官田劳动的佃户和雇工,还有其他形式的依附农民及有较多人身自由的自耕农。这些不同身份的农民,基本上都在什伍编制之内,都称作“编户齐民”。不过“编户齐民”并不完全限于农民,也包含一定数量的新兴的地主。另外,还有牧区的牧民、官民手工业中的劳动者和奴隶身份的劳动者。 秦代的农民 秦代的农民,以在官田劳动的佃户性质的劳动者占主要地位。这是由于秦皇朝时期对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的社会情况的继承和发展,也由于长期战争之后,官府直接控制了大量土地,因而有条件吸收广大农民,使其束缚于土地上。 秦代在官田劳动的农民,是通过“授田”的方式,从官府领取份地进行耕种。从战国时起,秦国就实行授田制。云梦秦简《田律》规定,被授予田地的农民,按照其受田的顷亩多少,无论其是否完全垦种,都要向官府缴纳刍藁作为租赋。每顷缴纳刍三石、藁二石。同时,还规定授予农民土地以“封”为界,不许私自移动。秦律《法律答问》说:“盗徙封,赎耐,可(何)如为封?封即田千佰(阡陌)。顷半(畔)封殹(也),且非是,而盗徙之,赎耐,可(何)重也?是,不重。”这就是说,私移阡陌封界、扩占土地是有罪的。于是,被授田的农民,通过授田被束缚在官田上,成为由封建统治者直接控制的依附农民,不再是奴隶,也不再是村社成员了。这种授田制度,自商秧变法以来,到秦朝统一以后,一直沿袭下来。 秦统治者除了通过授田以份地形式把官田分给农民外,还把官田直接租佃于贫苦农民,这是封建依附关系的另一种形式。秦律《法律答问》中,有这样一个答问:“部佐①匿者(诸)民田,者(诸)民弗智(知),当论不当?部佐为匿田,且可(何)为?已租者(诸)民,弗言,为匿田;未租,不论为匿田。”这是指掌管官田的田官——部佐,为了把官田的地租据为己有,便“隐诸民田”,即隐瞒已经租佃与农民的官田,不向官府呈报,以便从中渔利。《法律答问》指出,如果部佐已把官田租给农民而不上报,即“已租者(诸)民,弗言”,便以匿田论罪。如果未租,即未曾把官田租给人家,“不论为匿田”,即不以匿官田论处。从这条答问中,可见秦代以授田方式形成的依附关系而外,还存在着以租佃方式出现的另一种封建依附关系。这两种不同形式下的农民,虽同是依附于官田的佃农,但也略有差异。 授田制下的农民对土地有长期使用权,或说是有一定的占有权。采取租佃形式的农民则未能保证对土地的长期使用,而且跟租佃私家土地的佃农相同。①部佐:乡部之佐,主管官田收赋税的田官。 从封建国家对两种不同形式的官府佃农的剥削情况来看,授田制下的佃农每年“顷入刍三石,藁二石”,这是以赋税形式出现的地租,是地租与课税的结合。租佃制下的官府佃农,只能是按其租种的土地数额缴纳地租。他们虽同是缴纳地租,但在形式上却有差别。授田农民是以赋税形式出现的,与一般自耕农民差不多。而租佃农民缴纳地租的形式则与私家佃家完全一样,所缴纳的地租数额也同私家地租的“见税什五”差不多,其剥削率较之授田制下的农民要高一些。由此可见,官田的两种不同剥削形式:授田制与租佃制之间无论在土地的使用上和赋税的缴纳上都有些差别,从而他们对封建政权的人身依附关系在程度上也有所不同。相对而言,采取租佃形式的佃农同封建政权之间存在着较为严格的封建依附关系,而官府对授田制下的农民的控制则相对地要松弛一些。 除了依附于官田的依附农民而外,还有依附于民田的依附农民。早在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耕种民田的依附农民和雇农的数量遂日益增多。由于当时对赋税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解析版

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秦王嬴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 ) A.受宗法传统影响B.极力推广分封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展王朝的疆域 解析:选A 秦王嬴政让东周君“祭祀先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嬴政深受宗法传统的影响,故A项正确;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的目的在于让其“祭祀先祖”,而不在于极力推广分封制,且秦朝推行郡县制,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秦王嬴政加强中央集权的任何措施,故C项错误;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与扩展王朝疆域无关,故D项错误。 2.(2019·昆明一中测试)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解析:选C A项说法绝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解析:选C 依据所学,秦朝郡县制下,郡守与县令皆由皇帝任命,而非地方推荐,故A项错误;秦朝时采用“殿最”制考核官员,而非世代镇守,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便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县令由皇帝任命,而非郡守任命,故D项错误。 4.(2019·长郡中学调研)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

秦汉时期的手工业者

秦汉时期的手工业者 秦代的手工业劳动者 秦代,在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劳动者中,有具有一定自由身份的工匠,有丧失人身自由的刑徒和官奴婢,而后者比工匠所占的数量要大些。 具有一定自由身份的工匠,多系由民间个体小手工业者和农民中征调而来,即云梦秦简中所说的“工”。在秦律的条文中,凡官吏犯法较轻者皆处以罚款,而一些有关罚款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工,可见工在身份上与吏相近,说明他们具有一定的自由身份。 刑徒,是因犯法被判处徒刑的人,其中多数系贫苦的农民。秦始皇专任刑狱吏,采取“以刑杀为威”的统治政策,人民动辄犯法,以致出现“赭衣塞路,囹圄成市”①的情况。二世时,“法令诛罚日益深刻”,人民动辄犯法,被处刑罚。他们在服刑期内,丧失人身自由,从事各种无偿劳役(有时也被征发服兵役),其身份地位大抵同奴婢差不多。在当时官营手工业中,尤其是在筑城、修路、营造宫室的土木工程中,刑徒人数最多,仅修阿房宫和骊山墓的刑徒就多达数十万人。根据《汉书·刑法志》和云梦秦简所载,秦时刑徒的名称,有城旦、舂、鬼薪、白粲、司寇、候等。罪重的,要受黥刑(面上刺字)和劓刑(割鼻)。其中,舂、白粲皆为女刑徒。各类刑徒服役年限,秦律未有明文规定。秦律《法律问答》中规定刑徒犯有诬告罪的,在原来判刑的基础上“又系城旦六岁”,这说明城旦的服刑期是六年,可见秦代刑徒是有刑期的。 ②《吕氏春秋·上农》。 ③《汉书·食货志》。 ①《汉书·严安传》。 ②《汉书·晁错传》。 ①《汉书·刑法志》。 各种不同名称的刑徒,虽各有专职,如城旦之修治城垣,鬼薪之为祭祀鬼神采伐薪木,舂、白粲之舂米、择米,但实际上则兼任其他各种工种,并不完全从事原来规定的工种。如铜器铭文“上郡戈”云:“廿五年,上郡守庙造,高奴工师竃、丞申、工鬼薪戠。上郡武库。洛都。”文中郡守系这一铜器的监造者,工师、丞系主造者,制造者即直接生产者,称为工,由鬼薪戠承担。据《汉书·刑法志》,隶臣妾是刑徒中的一种,但据秦律来看,隶臣妾的服役是终身性质,除非立有斩首军功不能赎免。就是“老当免”的隶臣妾,也得有成年男子顶替才能获得自由。隶臣妾的子女仍为隶臣妾。一般刑徒带刑具,穿赭衣,有的还要受肉刑,而隶臣妾却同一般奴婢一样,不受肉刑,也不带刑具和穿赭衣,所以秦代的隶臣妾是奴隶身份,同汉律中的隶臣妾是服刑的刑徒有所不同。 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劳动,秦律中称为隶臣妾(男为隶臣,女为隶妾)的官奴婢为数不少。他们之中,有的是犯法的罪人及其家属;有的是秦统一六国中所俘获的战俘,如秦律所说:“寇降,以为隶臣”;有的是秦在统一以前原有的官奴婢及其子女;有的则是从罪犯那里没收而来的奴婢。秦统治者除以其中一部分官奴婢赐与贵族官吏作为家内奴仆或是用来耕种官田外,其余被认为能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被派往土木工程修建场所或其他手工业作坊。这就需要对官奴婢进行一番挑选的工夫。秦律《均工律》说:“隶臣有工巧可以为工者,勿以为人仆养。”这是不允许让有技能的官奴婢终身丧失人身自由。但如要免除奴籍,则只有在被征发从军中立下杀敌斩首的战功,才能作到,如秦律《军爵律》所说:“工隶臣斩首及人为斩首以免者(免除奴籍),昔令为工(工匠);其不完者①以为隐官(监司刑徒役作的机构)工。”隐官工的身份地位高于一般官奴婢,而低于工匠。 秦统治者对广大奴婢、刑徒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秦朝廷为了加强对官手工业的管理,强制手工业工匠,特别是强制奴婢、刑徒从事生产劳动,制订了苛刻的刑律,如秦律中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 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着名将 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 处40多年。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 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 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②东汉 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 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 1.同朝鲜的关系(略) 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③中国的铁 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 (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 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影响 (1)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把先进的汉族文化远播到西北各少数民族,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3)加强了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民族友谊,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专题二秦汉时期 政治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 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2.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3.具体内容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改称“皇帝”,将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地位极其尊崇) (2)三公九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图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特别提示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 4.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西汉 1.相权:西汉时期,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武帝建立了中朝。 图示西汉内外朝制度 2.地方割据: (1)背景: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以巩固皇权,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 (2)措施: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 3.监察: ①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②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4.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1)创立:西汉汉武帝帝时期。 (2)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 要点透析

秦汉时期的美术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美术 (221 BC——公元220年) [知识点提示]: (一)秦俑艺术;(二)西汉大型石刻造像艺术;(三)西汉帛画;(四)两汉墓室壁画;(五)画像石、砖艺术。 [重、难点提示]: 介绍秦汉美术的繁荣与发展,秦汉在雕塑艺术上的成就(重点介绍秦俑艺术和两汉大型的纪念碑式的石刻造像);汉代绘画在种类、题材、内容上的丰富和艺术上的新风格。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美术概况 一、历史文化背景: 1.历史概况: a.秦:(BC221—BC206) 西汉:(BC206—公元8年) 新莽:(公元9—24年) 新汉:(公元25—220年) b.秦汉时期的中国,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强大、富庶、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最为繁荣的 国家之一,在东西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出关经营,以及在交通上起重大作用的“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社会思想: 以“儒”为主,以“道”为辅,佛教自西汉后期已传入中国,东汉时代已为少数统治者支持和信仰,但无显著影响。 两汉时代的社会思想表现不外是:一者尊君、一统、伦常之说支配人心;一者神仙方士之说盛行,谶纬学说盛行。 形成以儒、释、道三家哲学相结合的中国哲学的主要根基思想 二、社会思潮对美术的影响 三、美术发展的概况: 1.突出成就: a.秦汉时期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等,美术的各方面,都得到飞跃的发展,体现了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富于创造活力的时代特征,对民族美术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三国两晋南北朝以至隋唐美术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b.建筑:都城及宫殿、坛庙、苑囿、住宅以至陵墓等建筑类型,已形成中国建筑一整套有异于世界其它各系建筑的艺术表现手法。 c.雕塑:秦始皇兵马俑、两汉大型石刻造像艺术、汉俑等雕塑类型,气势雄浑、真实生动、充分运用了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交织的艺术表现手法。 d.绘画:马王堆的西汉帛画、汉代墓室壁画、画像石、砖等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和道德理想。 d.工艺美术:分工细致、种类繁多、制作精美、青铜工艺、陶瓷工艺、漆器工艺、丝织工艺等成就辉煌、蜚声中外。 书法艺术:各种书体已基本臻于完备,玺印篆刻艺术也很发达。 2.题材内容: a.表现统治者的威严和奢侈享乐的生活。 b.祈求长寿升仙和神仙世界的表达。 c.表彰功臣、烈女、贞妇、孝子、贤妃、忠勇侠义之士、古圣先贤之类的人物故事。 3.艺术风格: a.简朴雄浑、奔放有力,展示了奋发向上、满怀自豪感以及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时代精神。 b.这个时期在美术创作中已着力神情的生动刻划和动态情节的明确表达,同时也往往注意抓取动人的细节,并适当运用夸张的手法。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 秦汉时代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一个突飞猛进、成就辉煌、风格奔放沉雄、影响深远的发展阶段。就文献记载和现在已发现的事物资料来看,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大体可分为: ①宫殿、坛庙、苑囿、陵墓前的大型仪卫纪念性雕塑。 ②用于砌筑及装饰墓室、石祠、石阙的画像石、砖。 ③用于殉葬的陶、石、木、金属雕塑的人物和动物(俑) ④中原地区汉族与边远各民族的实用工艺装饰性雕塑等。 一、秦俑艺术: 自1974年3月在陕西临潼西杨村距秦始皇陵东1.5公里的地方发现大型陶兵马俑后,才真正揭开秦代雕塑艺术的宝库,填补了秦代雕塑乃至美术史的空白。 1.形制结构: a.现已发现的三个俑坑,均为地下土木结构建筑,坑底铺青砖,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估计从 葬兵马俑约八千件,已出土一千多件,从形制来看,是按当时的左、中、右军制安排的一个统一完整、威武雄壮的军阵构图。

秦汉时期的婚姻习俗[1]

秦汉时期的婚姻习俗 嫁娶 春秋战国时期,在激烈的社会变革浪潮的冲击下,古老的婚礼发生了变革。无媒而嫁、同姓而婚、同姓联姻,卜之不吉而犹通婚等违背传统婚礼的行为,在《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中不乏其例。秦汉统一帝国建立后,统治者重整了婚礼。 周礼,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娶妻;女子十五而笄,笄而许嫁。秦人不以年龄而是以身高作为成丁与否的标准,男子身高六尺五寸(合今1.50 米)、女子身高六尺二寸(合今1.40 米),即为成丁,始可嫁娶。汉承秦末战乱之后,人口锐减,“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①,造成了严重的人口危机。为增加人口,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 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②惠帝此诏,法定了年十五为女子的最高婚年。至于最低年限,则无条文规定。据《汉书·外戚传》载,上官安之女立为昭帝皇后时,“年甫六岁”。至于男子婚年,则无条文规定,有年十九而娶者,也有年八岁而娶者。总的看来,惠帝以后男女婚年普遍过小,因而带来了某些弊端。宣帝朝的博士谏大夫王吉说:“夫妇,人伦大纲,夭寿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①秦汉时期,婚姻的决定权依旧操持在父母手里。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自由结合违背了卓王孙的意志,遭到极大的阻挠。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先由父母包办婚姻,后又被焦母拆散,两人被逼死。若父母的意见有分歧,则服从父意。如吕公欲嫁女吕雉与刘邦,吕雉母不同意,吕公斥之曰:“此非儿女子所知!”②最后按照吕公的意见把女儿嫁给了刘邦。若父已谢世,长兄便代行父权。刘兰芝被婆母赶回后,其兄要她改嫁县令之子,刘兰芝表示她的婚事要“适兄意”,不能“自任专”③。这是子从父、妇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伦理道德在婚姻上的反映。 在择偶标准上,汉人认为有五种女子不可娶:“丧妇之长女不娶,为其不受命也;世有恶疾不娶,弃于天也;世有刑人不娶,弃于人也;乱家女不娶,类不正也;逆家子不娶,废人伦也。”④汉时谓此为“五禁”。除了“世有恶疾”一条外,其余四条都属于封建伦理道德。 在先秦之时,名位不同,婚姻礼仪亦异数。遭秦焚书后,先秦婚礼文献只有《仪礼·士昏礼》残存下来。吕后时,将《士昏礼》稍加变通,用之于皇帝。故在汉代,自皇帝至庶人的婚礼,皆由《士昏礼》变通而成。 按《士昏礼》,媒人受男方父母之托,到女方家中求婚,谓之“纳采”。秦汉时,为皇帝纳采者,有宗正、少府、尚书令等人。官僚或遣吏为子纳采,或躬自为之。在周代,宾主相见要执一定的礼物,叫作“贽”,实际上是“身份证”,用来识别贵贱。 ①《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②《汉书·惠帝纪》。 ①《汉书·王吉传》。 ②《史记·高祖本纪》。 ③《孔雀东南飞》。 ④《后汉书·应奉传》注引《韩诗外传》。 据《士昏礼》,士用雁。在秦汉,纳采无论尊卑,一律用雁。这时的雁已非身份地位之标志,其含义是顺乎阴阳,因为雁为候鸟,叶落南翔,冰泮北徂。此外还有璧、羊、酒等三十余种礼物,各有名堂,大意都是象征婚姻和谐美满。行纳采礼者,多是皇室和讲究礼仪的官宦之家,一般人户求婚大都比较简单,无繁文缛节。 按《士昏礼》,纳采之后,便问女之姓名生辰,谓之“问名”。男方占卜联姻是否吉利,叫“纳吉”。秦汉时期二礼犹存,然备典而已。 占亲之后,行纳聘之礼,因定婚约,古谓之“纳征”,秦汉称“聘礼”。汉高后制,聘皇后黄金二万斤。在汉初,这相当于两千个中等人户的资产。嗣后诸帝皆以为故事,唯王莽娶

秦汉时期(教案)

秦汉时期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 秦朝的统一:战国时期,_______经过_______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____六国。公元前_____年,秦王______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_______。 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采用“_____ ”称号,全国的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_____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为凭据,由皇帝控制、发给。②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①构成:在中央,设置____、____和____三个最高官职。____之下还有诸卿。②职能: ____为百官之首,帮皇帝处理全国的____; ____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全国____ ; ____ 负责军事。③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____ , ____ ,军政大权操纵在____手中。 ④运行方式: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____ 、 ____和____进行朝议,最后由____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____下重大事情的____ 。 (3)郡县制:①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____直接管辖。②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___,对下督责___,定期向__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__或___,主要任务是治理___,管理___、___、狱讼和___。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___。③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____直接有效的控制。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A.对秦朝的影响:①巩固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B.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汉承秦制: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 、 ____并存。西汉武帝颁布“____”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 汉朝选官制度:汉朝选官主要实行_______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 1、农业:汉朝以后, ____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官营手工业: ①冶金:如两汉的____ 和____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____工具 ②制瓷:____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____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____ 。 3、商业:①“市”的形成与发展: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知识梳理

4 / 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A【答案】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海南高考·33.(2017·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而判断孝廉、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 (的高低等。这客观上.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B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D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B【答案】,垂二千年而弗能改□□□□“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4.《读通鉴论》曰:)(句中省略处应填入矣。” D.行省制度C.郡国并行BA.分封之制.郡县之制 【答案】B 二、基础练习,“皮币”称为汉武帝时,)·1·1.(2019全国高考卷25.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千户侯”定价为40万钱一张。而当时一个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三、巩固练习万钱。朝廷这种做法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 A.加强了货币管理.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B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诸侯实力C 表1【答案】C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2017.2(·2)浙江高考4.·公元纪年郡级政区皇帝纪年)(体现该论断的是前195年郡汉高帝十二年15 .郡县制与刺史制 B A.皇帝制与郡县制 24郡汉文帝十六年164前年D.丞相制与刺史制.皇帝制与封国制C 4 / 2.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D【答案】)(.《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5 D.宗法制.井田制B.分封制 C A.郡县制)( 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表【答案】A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6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答案】C.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2.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D.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C)(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D【答案】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7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C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观念。这主要体现了B【答案】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非有功不侯”封子弟为王,3.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答案】 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BA“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8.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确保皇位传承稳固C D)(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答案】C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B A.地方无选官权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4.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察举制的弊端C)(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答案】 C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A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B.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9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C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4 / 3.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B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据《汉书》《后汉书》等.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D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116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答案】C29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10.“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答案】13.(1 理制度。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关于秦朝的历史故事分享

关于秦朝的历史故事分享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 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奇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 “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 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 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音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 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 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 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许多诸侯。到后来,像 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方法不好,不如 在全国设立郡县。” 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方法,改用郡 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 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 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时 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 中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 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

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 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 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 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 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 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 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 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音tián)带领三十万大 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 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夫,把原来燕、赵、秦三 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许多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今 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 这座闻名遐迩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 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五十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 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十个郡。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进行了一 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 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 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

中国古代史部分 4 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民族:中原的华夏民族;北方的匈奴和东胡;西方的戎;南方的越 形式:经济文化交流(最基本形式);频繁的战争(直接动力) 影响:为后来秦统一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注释】春秋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时期。在北方、东北方有肃慎、东胡、匈奴等草原游牧民族,在西部地区有乌孙、义渠、羌等民族,在西南地区有巴、蜀、夜郎等民族,在广大的南方生活着越族。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时而激化,长时间的接触和斗争,使矛盾化解,走向融合,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北方的燕国、西方的秦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之间互相往来,互相渗透,互相吸收,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匈奴】匈奴之名,始见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匈奴兴起于我国阴山河套地区,其政治中心在头曼城(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一带)。匈奴族包括荤粥xūn yù、鬼方、猃狁xianyun、戎、狄、胡在内所有活动于大漠南北的各族。

白登山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娄敬提出的与匈奴“和亲”的建议,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食物等,并和匈奴约为兄弟,双方以长城为界。汉初的和亲政策以有限的牺牲换取了整顿内政、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时间。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已经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公元前127、河西之战公元前121、漠北之战公元前119年)。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匈奴势力开始衰败,再无力南下侵扰汉朝边境,从此,“漠南无王庭”。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至此基本解决。 公元前85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争夺权位的斗争,诸王纷纷自立,形成“五单于争立”的局面。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入汉觐见汉帝,“赞谒称臣”,塞北与中原始归一统。 教师: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到河套地区陕西、山西北部,同汉族杂居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居住在蒙古高原,并控制着西域,它割断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还经常出兵进攻东汉北部郡县,掳掠南匈奴人和汉人。后西迁康居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东汉已具备了反击北匈奴侵扰的军事力量。89年,朝廷派窦宪攻击北匈奴。90年,汉军再击北匈奴。91年,汉军又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北匈奴单于出漠北地区,居住在东北的鲜卑族乘机占领了北匈奴控制的区域,居留在漠北地区的北匈奴后来融合于鲜卑。 【比较张骞通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