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新上学期课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知识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学、艺术、哲学等2. 各个领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 各个领域对中国社会和世界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领域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智力、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孝道、礼仪、传统节日等。
2. 家乡的风土人情,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3.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如书法、国画、传统音乐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2. 第二课时:家乡的风土人情3. 第三课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了解和感受。
3. 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课堂讲解: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孝道、礼仪、传统节日等。
3. 案例分析: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书法、国画、传统音乐等。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传统文化。
七、教学资源准备:1. 图片素材: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
2. 案例资料:关于家乡风土人情的资料。
3. 实践活动材料:书法、国画、传统音乐等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在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九、课后作业布置:1. 让学生收集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小学生一年级《传统文化》教育全册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周:第1课《弟子规》(节选)第二周:第2课《小儿语》(节选)第三周:第3课《续小儿语》(节选)第四周:第4课大林寺桃花第五周:第5课山居秋暝(节选)第六周:国庆节放假第七周:第6课柳谯晚眺第八周:第7课衣冠服饰第九周:第8课言语应对第十周:第9课读书写字第十一周:第10课洒扫清洁第十二周:第11课年画第十三周:第12课剪纸第十四周:第13课风筝第十五周:第14课泥塑第十六周:第15课孔子(上)第十七周:第16课孔子(下)第十八周:第17课孟子第十九至二十一周:复习考试全册备课学情分析:本学期,学生都是刚由幼儿园步入小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教学要从零开始,重在启蒙。
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初步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美德。
教材分析:一年级学习传统文化,包罗蒙书诵读、诗歌诵读、民间工艺、齐鲁名人等,从中可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知识,是训练儿童做诗对句、掌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的最佳启蒙读物,从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学习目标:1.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诗歌,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2.教育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诗歌,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诗词、成语、故事、历史人物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游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中国传统文化简介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讲解、互动讨论。
2. 第二课:诗词鉴赏教学内容:鉴赏古代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
教学方法:讲解、诗词朗诵、互动讨论。
3. 第三课:成语故事教学内容:讲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引导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
教学方法:讲解、故事分享、互动讨论。
4. 第四课:中国历史人物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故事分享、互动讨论。
5. 第五课:中国传统艺术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教学方法:讲解、艺术欣赏、互动讨论。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程总结: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和分享,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一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材或相关书籍。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具:如成语卡片、历史人物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五、教学安排1. 每周一节课程,每节课程时长为40分钟。
2. 课程安排在每周一下午的第二节课。
3.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适时进行课堂互动和作业布置,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第六课: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以及相关的习俗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节日故事分享、互动讨论、节日文化游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期备课(一年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期备课一、教材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要求,组织教学经验芬芳的专家,编写了此书。
此书包括五个单元》第一单元好学,第二单元是孝亲,第三单元是友爱,第四单元是尊师,第五单元是明礼。
二、教学目标:1.借助《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蒙学经典中的名言警句,告诉同学们学习对人生的重要作用,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重视,从而做一个善思、实干的人。
2.从小培养学生心灵,从小培养其尊亲、孝亲的良好美德。
3.从小培养学生友爱的美好品德。
4.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好品质。
5.让学生从小树立明礼理念,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1. 借助“说字解词”“诗文今译”等板块理解古代名言的含义,将古语之中的勤学之道与自己的学习实际联系,体会勤学的现实意义。
2. 秉承古代先贤的勤学品质,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树立勤奋学习的意识,在实践中感受勤学的文化价值。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做到举止端正,指导学生的行为。
4.培养学生兄友弟恭、友爱朋友,结交益友的良好行为习惯。
5.教育孩子如何做到明礼,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时间:16课时。
第1课勤学一、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有韵律的诵读课文。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说字解词”“诗文今译”等板块理解古代名言的含义,将古语之中的勤学之道与自己的学习实际联系,体会勤学的现实意义。
3.了解“力”字由甲骨文到隶书的演变过程,理解“力”的含义。
4.秉承古代先贤的勤学品质,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树立勤奋学习的意识,在实践中感受勤学的文化价值。
二、学习重难点:1.本课学习应以诵读名言内容,理解名言含义,感悟名言中蕴含的勤学之道的现实意义为重点。
2.难点是将古语中的勤学之道与自身的学习实际结合,在今后的学习中勉励自己发奋学习。
三、学习过程:(一)儿歌激趣。
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10篇已编辑

一、《笠翁对韵》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1、师读第一段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2、学生一起说文意。
3、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节选二)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重点点拨:5、暮鼓对晨钟,吹竹对弹丝.河、汉:奇:偶:吹竹:弹丝:6、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一东、二冬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对联。
二、小儿语(节选)教学目的:1、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2、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切言动,都要安详。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译文: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一年级地方课齐鲁书社一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齐鲁书社一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齐鲁文化,感受齐鲁文化的魅力。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齐鲁简介1. 让学生了解齐鲁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特点等。
2. 学习齐鲁大地上的名山、名水、名城等。
第二单元:齐鲁人文1. 学习齐鲁历史上的名人,如孔子、孟子等。
2. 了解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成就。
3. 学习齐鲁民间艺术,如山东快书、潍坊风筝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齐鲁文化的历史、特点、名人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齐鲁民间艺术的形式、特点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齐鲁文化的了解程度,如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等。
2. 学生对齐鲁名人的认识程度,如孔子、孟子等。
3. 学生对齐鲁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如山东快书、潍坊风筝等。
五、教学课时本单元共需4 课时,每课时40 分钟。
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齐鲁简介1. 导入新课,让学生观看齐鲁风光视频,感受齐鲁之美。
2. 讲解齐鲁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文化特点等。
3. 引导学生讨论齐鲁大地上的名山、名水、名城等。
第二课时:齐鲁人文1. 讲解齐鲁历史上的名人,如孔子、孟子等。
2. 分析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成就。
3. 让学生欣赏齐鲁民间艺术,如山东快书、潍坊风筝等。
第三课时:案例分析1. 让学生收集有关齐鲁文化的案例,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
2. 分析案例中的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齐鲁文化。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齐鲁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深入探究齐鲁文化的内涵。
六、教学内容第三单元:齐鲁饮食1. 让学生了解齐鲁地区的特色美食,如煎饼、豆腐、鲁菜等。
2. 学习齐鲁饮食文化,如饮食礼仪、餐桌文化等。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文化元素。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重要性。
2.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艺术等。
三、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元素。
3.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作业与评价1.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传统文化元素的画作。
第二章:传统节日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各个节日的主要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三、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经历。
3. 小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四、作业与评价1. 学生制作一份关于传统节日的手抄报。
第三章:传统习俗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习俗的认同和尊重。
3.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习俗。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的传统习俗,如婚礼、丧葬、生日庆祝等。
2. 各个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
三、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我国主要的传统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习俗的了解和经历。
3.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习俗。
四、作业与评价1.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传统习俗的画作。
第四章:传统艺术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礼守规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
2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通过整理信息,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身边人物事迹,从而懂得知礼守规。
5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对美的追求,懂得知礼守规,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1正衣冠重礼仪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学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懂得衣着得体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小组讨论时的资料。
学生准备:1自己搜集有关衣着的诗词、文章资料。
2水彩笔、小镜子、梳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观察图片,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生:喜欢衣着整齐的孩子。
……板书课题:正衣冠重礼仪二、诵读感悟。
1朗读感悟,读准读顺。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论语·尧曰》师范读,生读。
2质疑释义。
教师出示课件,为生解读句意: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庄严地使人望而有所畏惧。
3背诵原文,诵出节奏韵律。
三、绘本启智:1读故事《刘琎束带》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启发?生:因为他心中对哥哥敬重,所以很重视礼节。
2出示容止格言:南开中学的容止格言:并进行讨论:面必净:不仅是说脸要洗干净,主要是讲究卫生的习惯。
发必理:指头发必须梳理整齐,长了要理,乱了要理。
衣必整:指一个人的着装要整齐,着装要得体。
钮必结:指一个人穿衣时要系扣子。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指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健康向上的体态形象是美的。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
指人的气色表象。
我们常看到人生气时,气色难看,表象也难看,如果人经常生气,气色表象不好看,人也容易变得丑陋,轻者伤身体,重者危及生命。
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颜色:面容、脸色;宜:适宜、应该;和,和气、和善;静,安静,平静、文静;庄,庄重、端庄。
四、知行合一:师生总结:面洁净,发梳齐。
衣穿好,领整平。
鞋穿对,带系紧。
帽戴好,仪端正。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拓展演练:比一比,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整理好衣裤。
六、星星点灯:同学们,从今天学习开始,谁能做到:1早晚要洗脸。
2扣好衣服扣子。
3系紧鞋带。
如果能做到,请把相应的灯涂亮。
七、板书设计:正衣冠重仪表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论语·尧曰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衣着干净整洁,直接影响着自身想象,同时也反映了对他人的尊重。
所以我们从小要养成良好的仪表形象。
2步从容立端正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家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懂得坐、立、行姿势对我们生活、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礼仪。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小组讨论时的答题板。
学生准备: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有关仪态的诗词、文章的资料。
2水彩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教师出示两组照片,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张?为什么?师生小结:标准的坐、立、行姿势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步从容立端正(揭示课题)二、读典明理:1朗读感悟,读准读顺。
步从容,立端正。
揖深圆,拜恭敬。
——《弟子规》师范读,生读。
2质疑释义。
步:走路。
从容:心情舒缓、不慌不忙的样子。
立:站立。
端正:抬头挺胸。
揖:拱手礼,双手抱拳,弯腰行礼。
深圆:指弯腰鞠躬的姿势到位。
拜:低头行拱手礼,或跪下磕头行跪拜礼。
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站立时身体要端正,行礼的时候要真诚恭敬。
三、绘本启智:1读《戴曦被免》,同学们受到什么启发?生:一个人再有才华但不注重礼仪,也会一事无成。
说明重视仪表的重要性。
2周朝的礼拜形式:课件出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素拜。
前三拜也属“吉事之拜”。
3寻找生活中不正确的姿势对身体的危害?近视眼,驼背等。
四、知行合一:1出示儿歌:坐如钟,头要正。
腰板挺,脚放平。
行如风,步履轻。
头不摇,身不晃。
站如松,挺胸膛。
昂起头,看前方。
坐立行,有精神。
讲文明,利健康。
2同桌做一做,互相学习纠错。
五、行为演练:1鞠躬:是向他人表示尊敬的一种无声语言,动作虽然简单,但要求我们在行鞠躬礼时要做到手到、身到、神到、情到。
2鞠躬礼常用的三种度数:十五度鞠躬也叫起身或点头致意,一般用在正式场合长辈对晚辈的礼貌回应。
如老师度学生,家长对晚辈。
四十五度鞠躬叫半鞠躬或平礼,是地位或辈分相等的人之间的友好问候方式。
九十度鞠躬叫大鞠躬或深礼,是代表晚辈对长辈或地位下阶对地位上阶的恭敬或敬仰。
六、星星点灯:七、板书设计:步从容立端正步从容,立端正。
揖深圆,拜恭敬。
——《弟子规》八、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文明礼仪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明白了坐姿端正,站立挺直,上下楼梯右行礼让。
3 容有度言有章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朗读时注意节奏韵律,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幼学琼林》这部启蒙读物的丰富内涵。
3培养学生养成文明就餐、乘车、观影、待人等方面的礼仪习惯。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幼学琼林》、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说一说你对《幼学琼林》的了解。
今天,我们学习——容有度言有章。
二、读典明理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2学生读。
3教师讲解句意:人的仪容举止固然要适宜合度,说话更应有条理、合文法。
三、绘本启智。
1我们讲一个《孔子求教》的故事。
2讨论一下,孔子在向老师求教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恭恭敬敬向老子行弟子礼;进入大厅再拜后才坐下;离座回答老子问题;孔子说话很谦虚……)3我们也要学习,从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对别人的尊重,值得我们后人敬佩。
四、实践延伸、知行合一。
分小组讨论如何进行:文明就餐;有序乘车;学生汇报。
文明小常识。
小学生文明就餐礼仪1饭前要洗干净手。
2排队有序不讲话。
3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发出声音。
4桌子上不掉饭粒。
5饭后凳子放归原处。
五、拓展阅读。
陈静立身,从容说话。
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小儿语》释义:待人接物要沉着冷静,说话要平和从容。
言行不庄重会被人嘲笑。
六、星星点灯七、板书设计:3容有度言有章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
——《幼学琼林》八、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无论一个人有没有多大的成就,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仪容和言谈举止。
因为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能流露出你的修养和品德。
4 不学礼无以立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让学生懂得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别人的情绪,以真诚心、恭敬心待人,别人也会尊重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公共礼仪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看一段《裴秀学礼》的故事视频,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揭示课题——《不学礼无以立》。
二、读典明理1出示句子: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礼记·曲礼》2教师读,学生读。
3理解句意:人不能不学礼。
礼的作用就是让自己谦卑,同时还要尊重别人。
4背诵句子。
三、实践延伸碰鼻礼——新西兰毛利人至今保存着古老而独特的见面问候方式。
这种礼节要求主人与客人见面时必须鼻尖对鼻尖连碰两三次或更多次。
相碰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说明礼遇越高;反之,礼遇越低。
四、知行合一懂得:互相谦让知礼仪。
热情鼓掌懂礼仪。
右行礼让守礼仪。
待人接物讲礼仪。
五、拓展阅读凡道字,重且舒。
勿急疾,勿模糊。
——《弟子规》意思:说话时要口齿清晰,吐字时要舒缓顺畅。
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更不要说得模糊不清。
六、行为训练行路上,整衣装;守规则,要礼让。
乘公交,守秩序;依次上,不拥挤。
做观众,讲文明;口无声,手无扔。
图书馆,要肃静;声要低,走要轻。
观展品,要谨慎;勿触摸,勿挡人。
去旅游,利人行;礼外宾,展新风。
七、星星点灯八、板书设计:4 不学礼无以立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礼记·曲礼》九、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明确了:在生活中,只有懂礼仪,行礼仪,才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并让自己走向幸福的人生。
二尊敬师长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句子,并能熟练背诵。
2通过“绘本启智”提出问题讨论、合作探究,开展探究活动。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4通过整理信息,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身边人物事迹,从而懂得尊敬师长。
5让学生懂得尊师敬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5长者问须辞让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礼记·曲礼》的魅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让学生懂得做子女的,如果仅是能养父母,却不尊敬他们,更不能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就不算是真正孝敬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有关曾子和敬老礼仪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孩子不是很礼貌地回答爷爷提出的问题。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长者问须辞让二、读典明理1读句子: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礼记·曲礼》2对照拼音,看谁读得好?(鼓励学生自信的朗读,体会句子的韵律美。
)3在熟读的基础上,教师讲解:跟长辈商议问题,长辈有所问,如果不推辞谦让就回答,是不合礼仪的。
三、绘本启智师:绘声绘色地朗读《曾子避席》问:曾子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师总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师:你还知道关于曾子的哪些故事?生交流,师总结。
四、实践延伸自己阅读《爱的唠叨》,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从奶奶“唠叨”中体会到了什么?生:奶奶的唠叨充满了对自己的关爱。
五、知行合一从课本中提供的资料袋中任选一个,谈谈自己是如何做的?或者说怎样做才好?“态度恭敬”“音量适中”“注视对方”“认真倾听”小组讨论交流,选一两个学生进行交流,并补充。
六、拓展阅读师引出弟子规中的名言路遇长,疾趋揖。
长无言,退恭立。
——《弟子规》教师领导,学生跟读。
学生角色体验朗读。
教师释意:路上遇到长辈,要赶快走上前去行礼问好。
长辈没说话,就退到一旁恭敬地站着。
七、行为演练师:同学们,你多长时间去奶奶家看望一下?看望外公时会给他带小礼物吗?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1常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看望。
2经常打电话问候老人。
3精心为老人准备节日礼物。
4耐心听老人教导。
5不顶撞老人。
八、情感升华如果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怎样去做?与长辈说话时要音量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