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古诗四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第九课古诗四首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感,同时展示了诗人闲适自得的 生活状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通过描绘静谧的春夜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衬静,通过山鸟的时鸣来反衬春夜的静谧,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 的意境。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00%
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分享与诗歌情感相似的个人感受 ,增进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80%
讨论成果展示
各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 论成果,分享对诗歌情感表达的 见解。
角色扮演:演绎诗歌中的场景和人物
01
02
03
04
选择角色
学生自由选择诗歌中的角色, 如诗人、游子、思妇等,准备 扮演。
诗歌推荐
每位学生准备一首自己喜爱的诗歌作品,向全班 同学推荐。
分享理由
学生简要介绍所推荐诗歌的作者、背景、主题等 ,并阐述自己喜爱该诗的理由。
互动交流
其他同学可以就推荐的诗歌提出问题或发表看法 ,展开互动交流。
拓展阅读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推荐,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 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
04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
文学常识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包括押韵、平仄、对仗等;掌握古代 诗人的其他代表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
修辞手法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体 会其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方面的作用。
意象运用和象征意义
意象运用
分析诗歌中具体意象的运用,如山水 、草木、风霜等自然景物,以及鸟兽 、虫鱼等动物形象,理解它们所营造 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前四首原文作业抄写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前四首原文作业抄写 1.《赠从弟》(其二) 刘桢汉末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丰,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存有本性!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初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3.《尼里幽州台歌》陈子昂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4.《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渭城朝雨浥重尘,客舍青青柳色崭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5.《宣州胡朓楼私宴校书叔云》李白唐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心绪.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明播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上涌,举杯订货恨恨更恨.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6.《早春呈圆形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就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7.《无题》李商隐晚唐相逢时难别亦容易,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恨云鬓改为,夜吟应法号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8.《相见欢》李煜五代南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抠不断,理还乱,就是往昔,别就是通常滋味在心头.9.《登飞来峰》王安石北宋飞去山上千寻塔,言说道鸡鸣见到日再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自)缘身在最高层.10.《苏幕遮》范仲淹北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送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低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为丛藓科扭口藓等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喻云亮,焜徐华胡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允文允武不不懈努力,老大徒伤悲。
今译早晨,园中存有碧绿的葵菜,温润的为丛藓科扭口藓等候在阳光下晒干。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的理解与赏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的理解与赏析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
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诗四首的理解与赏析,盼望对你有所关怀!诗四首的理解与赏析1】归园田居1.本诗的是东XX 有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_。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生活志趣、愿望或理想?(主旨、中心思想)表达了诗人隐居躬耕,喜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志趣。
3.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呈现出的画面。
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4.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愿'指诗人隐居躬耕,喜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
归隐遁世,是他消极地躲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太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躲避。
5.说说"带月荷锄归'一句的妙处。
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
我们好象观察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中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闲逛归家的情景。
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使至塞上1.本诗的是唐代有名的诗人王维__。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飘零、孤寂、愤懑之情和远离故土的思念,以及飘泊天涯的悲壮。
3.从修辞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似乎"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在叙事写景中巧用比方,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愤懑之情以及远离故土的思念。
4.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
八上课外古诗词四首

八上课外古诗词四首
以下是四首八年级课外古诗词,分别是《浣溪沙》(北宋·晏殊)、《采桑子》(北宋·欧阳修)、《相见欢》(宋·朱敦儒)和《如梦令》(宋·李清照)。
1. 《浣溪沙》(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 《采桑子》(北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3. 《相见欢》(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4. 《如梦令》(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四首诗的背景、风格和主题各有不同,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文学时期和诗人风格。
如果需要深入理解或分析,可以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语文老师。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
一、《锦瑟》
唐代诗人张祜创作的《锦瑟》,反映了一个仁者之心对美好梦想的追求。
诗中描写了锦瑟之声,唤起了作者的梦想。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二、《赤壁赋》
这首诗是项羽胜利淮西关前的鼓舞士气而作成的,后来被尊为四大古诗之首,是五言乐府古诗中声势浩大的一首诗。
诗中表达了项羽深深的忧患心情,提醒后世不忘保护民族边疆安全,坚守边境,直朝勇敢忠贞的归宿之路前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桥西洲,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时无声胜有声,万里长征人未还。
三、《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苏轼的著名古诗,以此来传达苏轼想宏大的远景,励志往志灯非凡的梦想。
诗中把鸟瞰长江上的夜景,和苏轼所加入的文化创造力联系起来,很好地体现了苏轼同昔人不同的意志和才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黑夜细雨作,无言谁慰唱。
大江茫茫暗,渺无人烟愁。
四、《滕王阁序》
这是王勃的一首名作,以他内心深处对自然和感慨的情感写成的一首古诗。
诗中以大自然景色的美丽和深沉来描绘一幅宏伟明媚的河滩美景,形象朴实,笔法细腻,含蓄深情,真切烘托了作者还清芳踪的抒情思潮。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鸿终不如。
烟锁汀关山海隔,燕荡双溪无穷虑。
芳草春深陌上绿,日暮乡关何处觅,
轻舟已过万重山,烟波江上使人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四首》课件-苏教版

整体感知
速读这首诗,找一找作者在这里写 了哪几个形象? 首联: 国、城(长安城),山河,草木
颔联: 花、鸟
颈联: 烽火、家书 尾联:白头( 代指诗人 )簪
首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
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 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 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 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国破”对 “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 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 “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 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 相悖,又是一翻。
写作背景1
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
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 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 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 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 丘墟”,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 了。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 大小军阀,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2) 字
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 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 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 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 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 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 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 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 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 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 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 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 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 震憾人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四首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四首
《关雎》
诗题:《关雎》
作者:(先秦)无名氏
诗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诗题:《蒹葭》
作者:(先秦)无名氏
诗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式微》
诗题:《式微》
作者:(先秦)无名氏
诗文: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
诗题:《子衿》
作者:(先秦)无名氏
诗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1. ◦ ◦ ◦ 2. ◦ ◦ ◦ 3. ◦ ◦ ◦ 4. ◦ ◦ ◦。
八年级语文 《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赏析

《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赏析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大意】国土已经破碎,但是山河依旧;荒城春天来临,草木长得很深。
因为感伤时事,看见花开却使人掉泪;因为怅恨别离,听见鸟叫竟令人惊心。
战争不停,一直打了一年多,已连逢两个三月份;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一封家信十分难得,能抵上万两黄金。
由于忧国思家,头上的白发越搔抓越稀少,简直要插不住簪了。
【赏析】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叛军攻占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把家人安顿在鄜州,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在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获,押至长安。
到下一年春季三月,当杜甫眺望被战争破坏的颓败长安城时,感时伤别之意,忧国思家之情,不可抑制地喷涌而出,凝铸成了这首不朽名诗。
诗的前四句写春望之景,但景中有情,侧重睹物伤怀。
起首扣住诗题,从“望”写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人放眼远望,旧时繁华的帝都,如今断壁残垣,树木乱草丛生,人迹罕见,满目凄凉。
前句的“破”和“在”字,突出地表现了山河如故,国是全非,大地上寂寥肃条的景象。
后句的“春”和“深”字,又传神地描绘出春光依旧,景物迥异,京城内荒凉无人的情状。
这两句诗凭空起势,长歌当哭,在对当时国家危亡形势和长安残破面貌的高度概括中,饱含着诗人忧时伤乱的悲痛感情,写得摄魂夺魄,沉著感人,为全诗奠定了深沉悲凉的基调。
律诗的首联本不用对仗,此联不仅讲对仗,而且对仗工整灵动。
前句着眼整个国家,后句专写荒城长安;前句“国破”和“山河在”意思相反,先抑后扬,而又扬中有抑,后句“城春”和“草木深”亦含意相悖,但先扬后抑,以扬衬抑。
这样写,翻跌转折,寓变化于严整之中,并具有一种顿挫有致的音律美,从而在一开始就增强了诗的沉痛感。
紧承开头的“国破”二字,接着写春天常能望见的景物花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
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
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
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
[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
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
[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
[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
[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
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
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
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
“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见战祸之长。
“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
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
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
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
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
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
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
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
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