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对现代生活之影响
【课外阅读】简论传播视野中的《三国演义》

【课外阅读】简论传播视野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作品,是不知名的群众作者同文人作家相结合的创作成果。
《三国演义》作为通俗文学异军突起的里程碑式作品,既往学界对于《三国演义》的研究大多注重于作家作品的考察和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的描述,着眼于它的本事来源及其影响等,而从传播学角度对其研究则用力不多。
如果将《三国演义》的研究引入文化传播视野之中,不仅将扩大三国研究的领域及其学术视野,形成对《三国演义》进行新的解读的可能性,而且势必在经典文学与文化传播尤其是文学传播领域引出诸多有价值的课题。
下面是论者在传播学视野下对《三国演义》进行文化把握和理论阐释的一次积极尝试,抛砖引玉,旨在引起读者的进一步研究。
一、《三国演义》的传播要素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通俗小说,大都有一个由素材积累、逐渐加工和最后形成较高质量小说文本的过程。
如《三国演义》就是由说话人的底本演化而来,再经由一些文人加以润饰、考证、整理而成的。
作为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被后人争相传抄、传阅、出版、评点、评论、传世,有其独特的传播要素。
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拉斯韦尔于1948年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因为提出了著名的五W模式而被视为传播学的独立宣言。
拉斯韦尔认为,一个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素: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所以叫五W,是因为五大要素的英文表述中都各有一个以W开头的词。
这个模式十分简明,勾勒出任何一个传播过程的共同特征,那就是都由五个部分组成:传播主体(即传播者)、传播内容(即讯息)、传播渠道(即媒介)、传播对象(即接收者)和传播效果(即效果)。
一言以概之,即谁在传播,他传播什么,他怎样传播,他对谁传播,传播的效果如何。
在分析了传播的五个要素之后,拉斯韦尔又提出五种与之相对应的传播研究:对应着谁即传播主体的研究称为“控制分析”,对应着说什么即传播内容的研究称为“内容分析”,对应着通过什么渠道即传播媒介的研究称为“媒介分析”,对应着对谁说即传播对象的研究称为“受众分析”,对应着产生什么效果即传播效果的研究称为“效果分析”。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读《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为了总结历史的兴衰规律。
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种历史循环论或是宿命论的思想。
然而,至少从《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周末七国分争”至清代,这一规律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下面是由精心挑选的精彩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篇1】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受益匪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着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代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正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不无道理。
从周朝末年七国纷争,并入于秦统一天下开始,楚汉相争,又并入于汉……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
罗贯中笔下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董卓,心胸狭窄的周瑜,长厚的鲁肃,机智的孔明……这些鲜明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受到感染的就是关羽。
文中描述的文字极其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骑一匹“赤兔马”,他降汉不降曹、秉烛夜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刮骨疗毒,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其所描绘每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笔法令我敬佩,抓住人物个性,突出人物的特点,还巧妙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
故事中“赤壁之战”令我最为激烈,使读者都有身临其境之感,真为作者高超的笔法折服!《三国演义》——四大名着之一,值得同学们学习!读《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篇2】放下沉甸甸的《三国演义》,那淋漓尽致的情节、拍案叫绝地计谋,还是余音绕梁,丰富的句子、富有表达性的好词佳句,都深深在我脑子里扎了根。
回想起关羽、张飞、刘备桃园三结义,刘备参军时,遇到一位威风凛凛、个子一尺七左右,于是便摆酒设宴,酒兴发了一半,一名个子一尺八长的好汉推着车过来了,丹凤眼,于是,他们便坐下谈天说地。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我成功地读完了《三国演义》这一篇名著,因为自从买上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后,一直还没有来认真、用心去读这本好书,幸好有了这样的暑假作业,才让我读到了这么好的小说书。
本篇小说是一步跨度进一个世纪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诸葛亮。
他知天文、晓地理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
他治国治军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思,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
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擒孟获、以木牛流马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妙计,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的神机妙算,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忠心,他认定了刘备做主公,就再也没有投靠别人,这让我很敬佩,想起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国家进攻时,我们中国人可是出了不少汉奸,诸葛亮就像是当时跟着共产党的将军,不是小人,不会为了那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朋友或战友,在那么险恶的时期里,他能那样的忠义,真是不简单!最后,我要说,《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了眼界,还告诉了我许多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举三得呀!《三国演义》读后感2想必大家都知道四大名著吧,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
这本书令我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书中今我最印象深刻的人就是诸葛亮。
在《草船借箭》这一章中,他明是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但是诸葛亮将计就计。
在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以自己聪明的才智,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
诸葛亮的这一把神机妙算最后令周瑜不得不佩服。
生活中,我也有过类似的事情发生。
2020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十一《三国演义》

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十一)——《三国演义》阅读【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时代背景】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
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内容简介】整个故事在东汉末年至西晋初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
东汉末年,皇帝昏聩无能,宦官专权,朝廷腐败,百姓苦不堪言,进而爆发了大型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乱世之中,一代枭雄与英雄人物竞相涌现。
是时,袁绍和曹操领众诸侯以平“十常侍之乱”为名冲人皇宫,汉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慌乱出逃。
在各路诸侯争相寻找刘辩和刘协的过程中,原屯兵凉州的董卓因救驾有功随即掌控朝中大权,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
生性残暴的董卓倒行逆施,引发多方愤然。
曹操假借圣旨之名,召集群雄联合讨伐董卓,迫使其挟汉献帝至长安。
董卓后被其义子吕布所杀。
此后,袁绍欲谋长沙太守孙坚手中的传国玉玺,孙坚在逃避途中遭荆州刘表所袭而两相结怨。
孙坚在后进攻荆州之时死于战中。
与此同时,袁绍与公孙瓒在河北地界争斗,爆发界桥之战。
曹操广泛招贤纳才,刘备不断扩充实力。
此时,群雄逐鹿中原的雏形初成。
董卓死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迎汉献帝于许昌建都,并运用权谋除去了吕布、袁术等人。
三国演义对我们生活或工作的启示

三国演义对我们生活或工作的启示《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历史风云的小说。
它以战争为主线,通过对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生动描写,呈现了一个时代的巨大历史变迁。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对我们生活和工作也有许多启示:1、战略思考: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
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战略谋划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从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制定长期和短期的策略,以及如何通过合作与竞争来达到目标。
2、团队建设:在《三国演义》中,每个主要角色都有自己的智囊团,他们通过团队合作和交流来制定战略。
这启示我们在工作中要重视团队的力量,通过有效的团队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3、灵活应对变化:三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各种势力不断消长。
这告诉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学会适应变化,抓住机遇,勇于创新。
4、领导力:刘备、曹操、孙权等人物都有各自的领导风格,通过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可以学习到领导力的真谛。
例如,刘备以仁爱待人,曹操则既雄才大略又心狠手辣。
这些性格特质和领导风格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5、信息与情报的重要性:在《三国演义》中,各方势力都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如诸葛亮通过“空城计”成功欺骗了司马懿。
这告诉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重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6、坚持原则与底线:虽然《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为了达到目的会采用各种手段,但也有一些人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例如关羽,他始终坚持“忠义”二字。
这告诉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要忘记保持自己的道德原则。
7、学习能力:在三国中,各路英雄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己。
无论是武艺还是兵法策略,他们都不断地学习和改进。
这启示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8、心态与决策:在面对困境时,《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如司马懿在失利时的隐忍。
这告诉我们,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理智对于做出正确的决策至关重要。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作文【12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作文【12篇】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作文【12篇】三国演义读后感怎么写?读完《三国演义》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作文【12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作文精选篇1这几天,我读了众所周知的《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故事。
书中讲述了一个个经典的历史故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备三顾茅庐,赵云血战长板坡……书中还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有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的诸葛亮;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有在华容道义施曹操的忠胆侠义的关云长;还有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等等。
可我最喜欢的还是粗中有细的张翼德——张飞。
说起张飞,我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不陌生。
他那粗鲁的外表,莽撞的性格让人难以忘却。
我非常佩服他。
他在刘备立功还被一督邮发威的情况下,发怒用柳条鞭打那督邮;又和刘备,关羽一起战胜了吕布;在长板上他又巧妙用计,让小兵们把枝条把绑在马尾上,在树林里来回奔跑,扬起尘土,使曹操以为有伏兵不敢追来;最让人称奇的是张飞那山崩地裂一般喝声,不但把曹操身边的夏候杰吓得肝胆破碎而栽倒下来,还把曹军喝退了。
他是名副其实的一员猛将。
虽说最后,他因关云长被杀而失去理智,被手下两位小将所杀。
但这也恰恰体现出他的侠骨豪情,兄弟情深!《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你值得一看。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作文精选篇2《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每一本都家喻户晓,尤其是三国演义,里面刻画出了许许多多的人,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勇敢的猛将——关羽,名将——赵云,我最喜欢的就是关羽了。
关羽武功高超,重情重义,曾经关羽被曹操抓了之后,每天都在想他结义的兄弟——刘备、张飞。
三国演义家长读书心得

三国演义家长读书心得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作为一部家长读书的好书,它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还能够教育我们的子女如何处世、如何做人。
在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通过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处世的道理和人生的哲理。
比如,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备、曹操、孙权等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言行举止、处事原则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
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成功或失败中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谦虚谨慎、忠诚勇敢、诚实守信等等。
另外,通过读《三国演义》也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人物众多,读起来非常有趣,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而且,书中的古文也可以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家长读书的好书,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学习处世之道,还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
趣和阅读能力。
我会把这部书推荐给身边的家长朋友,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
传统与现代之境三国演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传统与现代之境三国演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仅是一部古代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富含智慧和哲理的巨作。
尽管它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英雄时代,但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智慧战略以及社会现象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传统与现代的角度出发,探讨《三国演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传统中的仁义道德观念《三国演义》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义道德。
以刘备、关羽和张飞为代表的主要人物,无论面对哪种困境,始终坚守仁义道德,以身作则,并以此作为合纵连横、壮大势力的关键。
这种传统中所强调的仁义道德观念与当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企业管理以及政治治理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着道德风险与诱惑。
然而,《三国演义》中的仁义道德观念给予我们指引,在乱世之中仍能始终保持底线和原则。
只有坚守仁义道德,才能在各个领域中创造出和谐、稳定并具有生机的社会环境。
二、现代社会中的智慧战略除了仁义道德观念外,《三国演义》中充满了智谋和战略。
曹操、刘备、孙权以及他们麾下的谋士们都是智慧的代表。
他们运用智谋和计策,掌握主动权并获得胜利。
这种智慧战略对于当代社会的企业管理、市场竞争以及政治决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智慧战略成为了组织和个人竞争的一项重要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三国演义》中的智慧战略,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智慧并加以应用,提升个人和组织的智慧能力,取得更好的发展和成就。
三、传统与现代的社会现象比较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在这些差异背后却蕴含着共通之处。
《三国演义》中的社会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当代社会相对应。
首先,权力斗争是传统与现代社会共有的社会现象。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孙权之间的权力竞争是主要的纵横对抗。
同样,当代社会中,政治、商业及组织层面的权力斗争仍然存在。
其次,贪婪与利益的冲突也是传统与现代共通的社会现象。
《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故事都以贪婪和利益的争夺为背景,如董卓之乱、吕布投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对现代生活之影响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对此事的看法各有不同。
有人说诸葛亮是在测试刘备求贤的决心,有人说诸葛亮在抬高自己的身价,其实现代人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衡量古人,而“三顾茅庐”中实际蕴含的道理却离现代人越来越远了。
现简述一二如下。
在刘备第二次去卧龙庄求见诸葛亮不遇后,曾留下一封书信。
在信中刘备表达了自己“久慕高名”,但“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的诚意。
在略述了平生志向后,刘备希望诸葛亮可以出山辅佐,“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并说自己要“斋戒薰沐”后再来拜访,其思贤若渴的心情跃然纸上。
身为皇叔能如此礼贤下士,可以说仁至义尽了。
从世俗观点看,诸葛亮应该受宠若惊,亲自去新野诣见皇叔才是。
诸葛亮在第一次上《出师表》时,对他当时的心态做出了解释。
他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其中有两个字,在修炼大法后引起了我的注意。
诸葛亮说的“苟全性命”其实并不简简单单地是保住自己的命,这里的“性”和“命”是分开的,而且“性”在“命”的前面。
其中“性”就是指“本性,心性”,涵盖着他做人的原则,方式和气节等等,那是比“命”更重要的。
诸葛亮并非世俗中人,对于滚滚红尘中的名利色欲都看得极淡。
在答应刘备出山后,他嘱付弟弟诸葛均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
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后来诸葛亮因刘备托孤而鞠躬尽瘁,病死在五丈原,临终前他上表给后主刘禅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
这就是诸葛亮的胸襟,他出山辅佐刘备并非为了功名利禄,为了人前显贵,光宗耀祖,而是为了顺应天意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这样淡泊名利的人在古代道德比较高尚的时候比比皆是,象在刘备三顾茅庐前后遇到的水镜先生,以及
崔州平、石广元和孟公威等人,没有一个愿意跟刘备出去做官打天下。
并非是因为他们才学不济,而是因为他们更喜欢过恬淡的生活。
而这种生活容易使人心如止水,进入修炼的状态。
这让我想起觉者的四句诗:“世间人都迷,执著名与利,古人诚而善,心静福寿齐。
”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对此事的看法各有不同。
有人说诸葛亮是在测试刘备求贤的决心,有人说诸葛亮在抬高自己的身价,其实现代人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衡量古人,而“三顾茅庐”中实际蕴含的道理却离现代人越来越远了。
现简述一二如下。
在刘备第二次去卧龙庄求见诸葛亮不遇后,曾留下一封书信。
在信中刘备表达了自己“久慕高名”,但“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的诚意。
在略述了平生志向后,刘备希望诸葛亮可以出山辅佐,“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并说自己要“斋戒薰沐”后再来拜访,其思贤若渴的心情跃然纸上。
身为皇叔能如此礼贤下士,可以说仁至义尽了。
从世俗观点看,诸葛亮应该受宠若惊,亲自去新野诣见皇叔才是。
诸葛亮在第一次上《出师表》时,对他当时的心态做出了解释。
他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其中有两个字,在修炼大法后引起了我的注意。
诸葛亮说的“苟全性命”其实并不简简单单地是保住自己的命,这里的“性”和“命”是分开的,而且“性”在“命”的前面。
其中“性”就是指“本性,心性”,涵盖着他做人的原则,方式和气节等等,那是比“命”更重要的。
诸葛亮并非世俗中人,对于滚滚红尘中的名利色欲都看得极淡。
在答应刘备出山后,他嘱付弟弟诸葛均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
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后来诸葛亮因刘备托孤而鞠躬尽瘁,病死在五丈原,临终前他上表给后主刘禅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
这就是诸葛亮的胸襟,他出山辅佐刘备并非为了功名利禄,为了人前显贵,光宗耀祖,而是为了顺应天意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这样淡泊名利的人在
古代道德比较高尚的时候比比皆是,象在刘备三顾茅庐前后遇到的水镜先生,以及崔州平、石广元和孟公威等人,没有一个愿意跟刘备出去做官打天下。
并非是因为他们才学不济,而是因为他们更喜欢过恬淡的生活。
而这种生活容易使人心如止水,进入修炼的状态。
这让我想起觉者的四句诗:“世间人都迷,执著名与利,古人诚而善,心静福寿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