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7月7日为摆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合集下载

王明与第五次反围剿

王明与第五次反围剿
王明与第五次反“围剿”
By 蔡铄爽 曾剑萍 许岱琳 钟小燕 张云霞
七 律 长 征
·
1934年10月,由于李德、博古、王明等人“左”倾 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先后逃离追 踪。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 “围剿”战争遭到失败,为了保存军队实力,获得 革命胜利,中国革命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 陕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 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1929年3月王明回国,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宣传干事 1931年1月,在他的老师、共产国际执委兼东方部部长米 夫的支持下,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王明,实际 上在同年1月至9月间主持中央工作。据称,王明此后 在中共内部逐渐形成了一支以王明为代表的“共产国 际派”);其特点是把马义教条化,忠实执行共产国 际对中共的一切指示。 1931年9月,王明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去了莫斯科, 这一时期,博古为临时中央总书记,充当了王明在中 共的代理人的角色,继续执行王明“左倾路线”, 并 剥夺了毛泽东等人的军权。
结果
结果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 央红军受到了极大损失,不得不开始了 战略性的大转移(即长征)。
王明生平
1920年考入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 1924年秋,考入国立武昌商科大学预科学习。 1925年6月, “五卅运动” 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 1925年11月,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期间担任校长米夫的翻译。
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
1928-1930年秋,李立三任中央 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和宣传部长 。 1930年夏,受共产国际“左”倾 错误理论和反右倾斗争影响,错 误提出一整套“左”倾错误主张 : 要求全各地准备马上起义。 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 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 主义计划 将党、青年团、工会的各级领导 机关合并为准备武装起义和各级 行动委员会。 这种“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被称为 “立三路线”,曾使革命事业遭 到重大损失。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31年11月后
有了政权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后
有了转折
……

幼稚
成熟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三十三分。
【典题例证】(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Ⅰ·T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
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 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 央: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三十三分。
捕杀 封锁
“围剿”
对峙
1927年8月1日
一无所有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后
有了军队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后
有了方向
秋收起义 土地革命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后 有了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泸定桥定桥
四渡赤水长


安顺场. 1935.1.


贵阳

1934.10.瑞金
巧渡金沙江 广 西
福建 江西
湖南

红一方面军 开始长征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二:十二点 三十三分。
拓展:中共军队的先后名称
1、中国国民革命军(八一南昌起义)
2、中国工农革命军(秋收起义) 3、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时期)
2、概况: 1927.8.1 3、意义:
材料一:1927年,国民党反对派发动反革命政 变,中共放弃革命领导权,大革命失败;反革 命势力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全国笼罩在一片白 色恐怖之中……

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四支先遣队

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四支先遣队

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四支先遣队新华网 ( 2006-08-08 14:05:57 ) 来源: 资料卡片2006年第8期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四支先遣队在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先后组建过4支先遣部队,分别担负宣传抗日、牵制敌人对苏区的进攻、为主力红军长征探路、策应和配合主力红军北上以及开路先锋等战略任务,为中国工农红军顺利实施战略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军战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从苏区的西南方向突围,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这次战略转移之前,中央决定派出一支部队,举起北上抗日的旗帜,从中央苏区的东部出发,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到闽浙赣皖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活动,建立新苏区,发展反日运动,以调动敌人北上,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

直接目的是以这一行动威胁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吸引和调动一部分“围剿”中央苏区的敌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即将实行的战略转移。

1934年7月5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下达训令,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

6日,红七军团由瑞金出发,在红九军团的掩护下向闽中前进。

为了宣传我党抗日主张,中央公开发表了毛泽东与项英、张国焘、朱德、周恩来、王稼祥联名签署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等文件,并发出了《关于红军北上抗日的行动给各级党部的指示》,要求广泛宣传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政治意义,拥护抗日先遣队的行动,组织抗日统一战线等。

中央指出:“红军的主力虽因国民党五次‘围剿’挡住了北上的路……却在此时派出了自己的先遣部队。

这个部队虽然只是一个先遣部队,但有充分的战斗力……我们的抗日先遣队,将很快壮大成为抗日作战的大力量。

”“中国工农红军的抗日先遣队已经出动了!我们英勇的工农红军已经以实际的行动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救中国于危亡。

闽东革命斗争对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与长征的战略策应与支持

闽东革命斗争对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与长征的战略策应与支持

闽东革命斗争对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0斗争与长征的战略策应与支持刘雄[摘要]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0斗争陷入全面被动、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之前,闽东革命斗争的异军突起,不仅拖住了国民党正规军两个师、一个海军陆战旅的兵力,还直接援助了中央红军为打破敌人的/围剿0而派遣北上出击的红七军团的战略行动;在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至巧渡金沙江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这段长征中最艰苦的时期,闽东苏区的反/围剿0斗争,更是紧紧拖住了国民党正规军八个师等近十万兵力;在中央红军主力进入川西到达陕北胜利完成长征,闽东革命斗争的再次蓬勃兴起,又一次使国民党三个正规师、一个旅等兵力深陷闽东。

事实表明,闽东的革命斗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0斗争,及中央红军主力随后进行的长征,为这一时期的中国革命做出了独特贡献。

[关键词]闽东革命斗争;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0;长征;贡献[中图分类号]K26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8(2006)05-0025-04长期以来,由于在革命斗争兴起后不久,闽东党即失去了与上级党的联系,加上留下的资料又非常少,因而不仅时人对其情况不甚了解,而且直至今日,这一地区的革命斗争史,尤其是它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贡献等问题,仍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与应有评价。

事实上,异军突起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走向低潮时期的闽东地区的革命斗争,不仅在战略上支持了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0斗争,还在战略上策应与支持了中央红军主力随后进行的长征,为这一时期的中国革命做出了独特贡献。

(一)从1934年初至9月间,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0斗争日益陷入全面被动之际,闽东地区的土地革命斗争却异军突起,创建了全国最后一个苏区)))闽东苏区。

闽东苏区成立后不久,即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纵横五百多里,拥有土地面积111万平方公里(约为中央苏区面积的1/5)、人口近百万(约为中央苏区人口的2/5),辖有10个县级苏维埃政府、42个区苏维埃政府、80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并建立起一支1400人枪(一说1600余人枪)的正规红军武装)))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地方武装、赤卫队武装多达数万之众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长征中的著名湘籍烈士

长征中的著名湘籍烈士

长征中的著名湘籍烈士作者:远生来源:《新湘评论·上半月》2016年第10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长征诗词抒写了红军长征精神。

数以万计的红军英烈为夺取长征胜利而壮烈牺牲,血染征途。

其中,长征中的湘籍红军烈士成千上万,著名将领,无名战士,载入史册,辉耀星空。

为北上先遣而牺牲的三位红军军长1934年7月7日,为摆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中共中央决定以红七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前进。

湘籍红军将领寻淮洲任军团长,粟裕任军团参谋长。

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进军福建。

11月,奉中央军委命令,红七军团与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湘籍红军将领刘畴西任军团长兼二十师师长,寻淮洲任十九师师长,粟裕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

为北上先遣而牺牲的三位红军军长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红十军军长王如痴。

寻淮洲是湖南浏阳人。

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随部队到井冈山,参加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

历任红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

率部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南北转战,屡建战功,曾获二等红星奖章。

1933年10月任红七军团军团长,年仅21岁。

1934年7月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转战闽浙皖赣边,作战数十次,攻占罗源、庆元等城镇。

11月率部进入闽浙赣苏区。

12月14日,在安徽谭家桥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2岁。

他弥留之际,还在念叨:“北上抗日!北上抗日!”方志敏动情地说:“寻淮洲同志是红军中一个很好的指挥员。

”1938年5月,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途经茂林时,特祭扫寻淮洲烈士墓,激动地说:“青山有幸埋忠骨。

寻淮洲同志是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英勇奋斗,光荣牺牲。

红军长征中的八次会师 你知道几次?

红军长征中的八次会师 你知道几次?

红军长征中的八次会师你知道几次?2009年09月07日09:05 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红军长征中,不仅有著名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将台堡(今属宁夏)的会师,还有红二、六军团在贵州木黄的会师,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军在江西重溪的会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的会师,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在陕西永坪的会师,陕甘支队与红十五军团在陕西甘泉的会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的会师。

红军长征中共有8次会师。

红二、六军团在木黄会师1934年9月20日,中革军委指示红六军团“由现地域经青江、青溪、思县到达省溪、铜仁、江口地域,然后设法与二军团首长取得联络”。

10月4日,中革军委再次电告红六军团“二军团已占印江”,应“迅向江口前进”,向红二军团靠拢。

按照中革军委指示,红六军团向江口前进。

10月上旬,红六军团在甘溪陷入国民党军重兵包围。

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第五十一团各一部,在军团参谋长李达率领下,经过9天9夜的艰苦转战,冲破重围,15日,首先到达黔东根据地之沿河地区,与红三军(红二军团)一部会合。

李达向贺龙等红三军领导人详细汇报了红六军团的情况与危险处境后,贺龙等领导对红六军团十分关切,不顾湘西敌军陈渠珍部及黔军的拦阻,于10月16日亲率红三军主力和李达所部兼程南下,迎接红六军团。

甘溪战斗后,与主力失去联络的红六军团第五十团,由于退路被切断,无法寻找主力部队。

途中,他们在一个小市镇的一个小学校里,从半张旧报上看到“贺龙匪部在沿河、印江一带骚扰,向西南方面蠢动……”第五十团凭着这半张旧报纸,在一位十分熟悉道路的向导引导下,走了一个多星期,到达印江县附近。

可是没有见到红三军的影子。

他们决定到印江县附近的苗山休整一下。

当五十团走到苗山半腰时,忽然听到山上传来了“哒得得得……”的号音,仔细一听,原来是第四十九团在调号问话。

部队一下欢腾了。

团领导迫不及待地找到司号员,要他马上吹号问问。

长征全纪录

长征全纪录

长征准备阶段(1934.7.7—1934.10.10)1934年7月7日为摆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在政治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影响和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在军事上威胁敌人后方,吸引敌人兵力,减轻对中央苏区的压力,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条件,中共中央决定以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前进。

是日,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进军福建。

7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北上抗日先遣队经长汀、大田、尤溪,于8月1日攻占水口,击溃守敌王敬久部,乘胜追击至福州城下,与敌激战三昼夜,不能攻克福州城,遂移师北上。

7月23日为了结党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探索战略转移的路线,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电令红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

8月7日红六军团九千七百余人,在湘赣省委书记、中央代表任弼时和肖克、王震等三人组成的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领导下,由横石和新江口地区出发,突围西征,开始战略转移。

8月12日红六军团在桂东县的寨前圩召开连以上干部誓师大会,庆祝突围胜利。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由任弼时正式宣布成立红六军团领导机关,肖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

8月26日红六军团到达湘江右岸的蔡家埠,准备枪渡湘江。

但湘敌刘建绪发现红军渡江意图,急调重兵防堵湘江,并督令湘军尾击红军。

桂军廖磊部分两路向道县、零陵地区运动,堵击红军西进。

红六军团进不得不放弃原定渡江计划。

9月4日红六军团在全县以南的界首地区渡过湘江,占领西延县城。

9月间程子华奉命到达鄂西北地区。

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通知活动于院西北的红二十五军返回鄂东北地区,接受中央指示。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鉴于鄂豫皖地区敌占绝对优势,根据地发生了人力、物力的严重困难,于是决定鄂豫院红军主力作战略转移,到外线开辟新的根据地。

红军长征与红军长征过广西的相关问题研究

红军长征与红军长征过广西的相关问题研究

红军长征与红军长征过广西的相关问题研究作者:何成学来源:《桂海论丛》2016年第06期摘要:长征被人们习惯地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实际上则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在红军长征中,先后有红六军团和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两支队伍途经广西桂北地区。

在一些党史军史书刊中,对红军长征与红军长征过广西的记述中有诸多误述,需要加以考析订正。

红军长征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红军过广西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长征的伟大胜利还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深刻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红军长征;红军长征过广西;史实辨析;伟大意义;经验启示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长征(以下简称“红军长征”),1936年10月胜利结束。

伟大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所创造的人间奇迹,是革命与反革命和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是一次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探索。

伟大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与此同时,红军长征过广西,既进行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恶战——湘江战役,又是长征以来所要通过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因而红军长征过广西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与深远的影响。

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还具有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深刻启示。

一、红军长征长征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

在这一意义上,红军长征包括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等四支队伍,历时两年,行六万五千余里,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为此长征被习惯地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蒋介石用重兵向中央苏区根据地发起第五次“围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
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
失 利 阶段
自开始长征以来, 红军屡屡受挫,英勇 的战士连续不断地壮 烈牺牲。场面十分悲 壮!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年10月,由于 博古
等人“左”倾冒险主义 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 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 (亦称中央苏区)第五 次反“围剿”战争遭到 失败。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
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 了毛泽东的主张 ,且于 1935年1月7日占领遵义城
老红军回忆长征
老红军刘月生老人回忆当年的长 征岁月有这样一段话:“就差一 个星期就要走出草地了,我们沿 着狭窄的小路前行,看着路这边 一具尸体,那边一具尸体……有 的同志身上盖着草,有的身上只 有点树枝,都是因为缺粮和极度 疲劳而牺牲的同志……有的同志 很好,愿意把自己本来就不多的 粮食分给战友,但是我们的战士 太伟大了,不要。说我吃了你的 粮食,我出不去,你也出不去。 宁愿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
长征转折阶段(1935.1.15—— 1935.6.14)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 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揭发 和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 来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 际军事顾问李德在军事领导上的严重 错误,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 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明确 指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退 出中央苏区后遭到的严重损失,其主 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 了一系列严重错误。决议总结了红军 反“围剿”战争的经验教训,肯定了 毛泽东等在领导红军长期作战中所形 成的基本原则。遵义会议在具有决定 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上结束了 “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
乌江
4月12日红二、六军团退出塔卧、龙家寨根据地, 向北转移。
13日在陈家河渡口一战,消灭国民党第五个八师陈耀 汉部一七二旅,击毙旅长李延岭。14日桃子溪一战、 又歼敌五十八师师部和一七四旅,师长陈耀汉仅以身 免。
16日红军乘胜收复桑植县城
5月30日中央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从沪定桥渡过了 大渡河,到达泸定城。是日晚中共中央召开泸定桥会 议,参加者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 祥、陈云等。会议决定:一、红军北上走雪山草地一 线,避开人烟稠密区;二、派陈云去上海恢复白区党 的组织。
6月14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到达达维镇,当晚两个 方面军举行了会师的庆祝大会。
从容不迫翻雪山
• 三军脚踏千里雪 第二天红军就开 始爬山,走到半山腰,忽然卷起 来乌黑的浓云,倾刻冰雹呼啸而 下,战士们就象置身在惊涛骇浪 的雪海之中。毛主席依然从容不 迫,迎着风雪冰雹健步向上攀登。 突然,山顶上传来了宣传队员们 大声的呼唤:“同志们,坚持住! 坚持就是胜利!”人们抬头望去, 只见千里冰雪,银峰环立,一面 鲜艳夺目的红旗傲然屹立山顶, “风展红旗如画”。宣传队斗志 高昂的喊话声,此伏彼起的红军 歌曲声,在山谷里回荡。毛主席 一边前进,一边鼓励大家:“我 们要很好地学习宣传队员们这种 顽强精神。”
红军北上的发展巩固
。 中央红军主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 长征,跨过了十一个省的中国领土, 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 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 同陕甘红军会合,巩固和扩大了陕 甘苏区,在中国西北部创造了中国 新的苏维埃革命根据地与领导中心。 宣言号召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 武装起来,组织起来,拥护与参与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反蒋的斗 争!”“一切抗日反蒋的中国人民 与武装队伍,不论他们的党派、信 仰、性别、职业、年龄有如何的不 同,都应该联合起来,为打倒日本 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国民党而血战!”
红军的新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会址
红军飞夺泸定桥
1月19日中央红军从遵义、 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北上,预 计从宜宾至沪洲间北渡长江,
转入川西地区。
1月20日红军总司令部下达 《渡江的作战计划》。
同日,军委主席朱德电令 各军团“我野战军应迅速向赤 水及其附近地域集中,以便争 取渡过赤水的先机,在必要时 并便于在赤水以东地域与追击 和截击的敌人的一路进行决
轻伴乐章过草地
草毯泥毡扎营盘 一九三 五年八月中旬,红军踏上 了草地。极目远望,茫茫 荒原,缈无人烟。千年的 腐草败叶浸在污黑的泥浆 中,在脚下发出“噗 唧”“噗唧”的响声,为 红军前进的歌声伴奏着战 斗的乐章。万年的荒原, 第一次有了生气活力。就 在这草毯泥毡上,红军用 草根皮带充饥,蓑衣麻片 御寒,一边畅谈着幸福的 明天,一边在泥泞的草地 中进军。
战”。
朱 德
赤 水 河
1月下旬杨虎城指挥四个 旅又三个团的兵力对红二十五 军发动第一次“围剿”,红二 十五军在葛牌镇全歼杨虎城警 三旅,粉碎了第一次“围剿”。 红二十五军发展到三干七百人, 开辟了鄂豫陕游击根据地。
3月27日至31日中央红军 主力于27日从枫香坝至鸭溪之 间,突破敌军封锁线,到达大 庙场,分两路前进,至翁黄水 会台,直指乌江北岸。28日红 军先头在手扒岩突破乌江天险。 29日至31日中央红军主力南渡 乌江,进抵息烽附近。
意志坚定拿“天险”
飞兵奇袭腊子口 九月中旬,红
军到了离腊子口很近的一个村 庄。就在这里,毛主席亲自部 署了攻打腊子口的战斗。第二 天拂晓,战斗打响了,红军战 士在“坚决拿下腊子口,走上 抗日最前线”的口号鼓舞下, 似神兵从天降,奇袭腊子口四 倍于我之敌,拿下了四川、甘 肃两省的“天险门户”,为我 军向陕北进军打开了通道。
1日)
胜利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准备阶段
1934年7月7日为摆脱中央苏区第五 次反“围剿”的困境,在政治上宣 传党的抗日主张,影响和推动抗日 运动的发展;在军事上威胁敌人后 方,吸引敌人兵力,减轻对中央苏 区的压力,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创造条件,中共中央决定以红七军 团(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 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向闽浙皖赣边前进。是日,北上抗 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进军福建。 红军长征开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