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作业封面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

培养单位

专业或专业领域

研究方向

级别

学年

学期

姓名

学号

类别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年月日

研究生院制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读书报告

同浩瀚无边的宇宙相比,人类的存在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看都似一粒尘埃。从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狩猎为生,到如今工业3.0中的分享经济,使人类社会镌刻在宇宙历史中的,除了在不断进化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文化财富是人类更高级的成就和区别于地球上其他生命的证明。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文化的精神内涵、文化作品以及国家在文化某方面的政策影响着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2014年10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于北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有来自作家界、文艺评论界、戏剧界、影视界、音乐界、美术书法界等各个领域76名文艺界代表参加会议。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学习这段讲话对于了解我国文艺工作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我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有着重要作用。

本篇读书报告首先梳理习总书记讲话的重点内容,并思考其对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同时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反思。其次,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和总结自建党以来我党进行文化建设的思想,思考不同历史时期我党对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和习总书记在此次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对先前党进行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在讲话中,习总书记通过对五个问题的探讨,回答了文艺工作建设中“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做”这几个问题。

关于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问题,习总书记首先回答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追求了近百年的目标,而在最近接这个目标的今天,实现这它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首先,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从顺应“道法自然”、“人人化则天下化”老庄哲学到追崇“仁义礼智信”的孔孟之道,伟大思想家就用他们的智慧塑造了我们的文化传统。“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种以德服人、以文化服人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成就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中的影响力。而每每在重

大历史关头或是国家面临问题与困难之时,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恩都能够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为人民发声。列强入侵之时,严复应时代之需求,翻译《天演论》、创办《国闻报》,启蒙民智、带领人民追求真理与尊严;国家危难之中,聂耳、田汉、冼星海一众音乐家谱写出一首首作品给危难中的国家和人民以激励。

同时,文化也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展一个时代之风貌,引一时代之风气。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一个鼎盛的时期,为我们经久不息的思想和文化奠定了基础;鲁迅、老舍、郭沫若等一众作家也用手中的笔杆唤醒沉睡的国民。

其次,习总书记通过对“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三个问题的阐述回答了有文艺工作及文化建设内容。

实现文艺的繁荣发展和文化的伟大复兴,最根本在于优秀的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优秀作品都是高高在上,不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要具有正能量、有感染力,暖人心灵、启民智,能被人民所喜爱,就是优秀的作品。要达到这些标准,文艺需融入人民生活,能够使之与人民的情感产生共鸣;更要有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精良的制作。习总书记分享了他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和《浮士德》的感受。于我个人而言,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描绘的东北农村生活真实而细致,能够令我回忆起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种种经历。读者能够从优秀的作品中发现创作者的精心打磨。而当下某些网文、网剧以脱离实际的情节和夸张的服饰妆容吸引眼球,或许暂时能够获得一定的点击量与关注度,但没有深厚的底蕴必将被历史所抛弃。

优秀的文艺作品其核心必体现中国精神,在当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最深层、最根本的是爱国主义。古往今来,从屈原、陆游到鲁迅、丁玲,大师们的作品都充满饱含着多国家深深的情感。当下也有很多爱国主义的文艺作品,比如一些抗战、谍战题材电视剧《亮剑》、《悬崖》,舞剧《白毛女》,以及前段时间深得好评和广泛议论的反腐题材电视剧《人

民的名义》,都使和平年代的我们感受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加深对祖国和党的信任。追求真善美则是文艺永恒的价值。流传至今日的诗篇文章没有哪一个不是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古人的诗篇《游子吟》、今人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都表达了子女对父母深厚的感情与眷恋。爱国主义的表达、真善美的追求不能脱离生活的底蕴,同样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血脉;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绝不是对国外优秀成果的排斥,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们的文化才有生生不息的动力,才能为世界所接受。

传承传统文化也好、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也罢,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一定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人民是文艺表现的主体、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人民需要文艺、有精神需求,而且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对文艺作品内涵、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文艺也是我们与全世界人民进行交流的最好方式,我们的京剧、书法、剪纸等艺术形式都广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文艺也需要人民,人民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经久不衰的佳作无不来自于人民,《荷马史诗》赞扬人民勤劳正义的品质;《诗经》也是当时作者深入田野乡下对人民生活的描绘;“阿庆嫂”是千万抗战妇女的化身;“侯亮平”也是许许多多兢兢业业的一线岗位工作者的集中体现。在当下,有一些作品却完完全全脱离了人民。《小时代》这部电影以其奢侈昂贵的服装道具在年轻人群体中颇为知名,但究其作品本身来说,究竟有多大的意义?我认为从其故事情节和它说宣扬的价值观来看,这部电影的意义远远不能匹配它的票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部电影《亲爱的》,从故事情节的构建、演员的表演功力到电影所表达的情感和给世人传递的道理,都远远胜于对毫无精神的物质生活的涂鸦。当然不是只有破败的街道、普通的衣着才是来自于人民的,莺歌燕舞、花团锦簇都是人民生活的写照,关键在于它是否向人们传递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什么。

文艺是以人为中心的文艺,有人创造、供人欣赏。谈论了优秀作品、中国精神、以人民为中心,而实现这些的载体是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决定了他的作品能否成为优秀作品。此外,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新的文艺形态,而互联网的特性则更要求国家做好网络文艺创作的监督和引导。

在讲话的最后,习总书记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问题,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之处。无论是文艺人才的培养还是对互联网环境下新型文艺形式的监督引导,都是在党的领导之下进行的。特别是在当下开放市场的环境中,促进影视行业的良性竞争、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及增强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竞争力,都离不开党的支持、帮扶与引导。而党对文艺工作进行领导,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首先要搭建起专业的文艺单位领导班子,对文艺工作者给予尊重、信任和支持;同时加强监管,做好文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对文艺工作者的扶持,充分发挥文联、作协的优势,引导行业资深的良性运作。再者,重视和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树立正确的文艺观,引导提高人民的欣赏水平。

习近平主席在此次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对十八大以来我党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进一步阐述。而我党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和确立,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长期探索和努力的结果。习总书记所做的讲话是对过去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是迎合新时期的新特点对之前文化建设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文化建设,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问题,形成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格局;建国后,以毛主席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政策,为后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开辟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此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阐述了其战略地位、目标、方针、途径,且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在此理论基础之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我国所面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进一步细化改革,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并做出了相应的部署、制定了文化纲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党中央领导集体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提出了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高文化软

实力等重大战略思想。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理论和经验不断丰富成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新的总体布局,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做了新的理论阐述和概括。首先,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这一文化建设主题的认识。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强调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等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第二,进一步阐明了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第三,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建设必须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四,进一步揭示了改革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我党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之下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的文化建设之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性工程,需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多种社会思潮,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加大财力、物力、智力等多方面的投入,振兴基层文化产业,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积极力量,鼓励群众积极参加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洪流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黎浩,郝儒杰,贾雪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01):28-30.

[2]刘纪兴.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与途径[J].江汉论坛,2009,(04):121-125.

[3]孙成武.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贡献[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0-14.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2513017768.html,/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201 5-10-14/2017/6/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