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下全套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原创学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案社戏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2、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3、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4、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5、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学习重点、难点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学习过程一、预习自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1)归省.()(2)行.辈()(3)撺.掇.()()(4)凫.水()(5)蕴藻.()(6)潺.潺.()2.根据拼音填汉字(1)________(jué)蚯蚓(2)________(xù)叨(3)欺________(wǔ)(4)________(dài)慢3.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来源:学科网](1)消夏:(2)不惮:(3)委实:(4)弄潮:( 5)依稀:4、填空《社戏》的作者____原名____,字____,后改名___________,字____。
中国现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籍贯:__________,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______。
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文集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佳作。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是他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_______,是他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最后一篇作品。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雪》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雪》学案及答案《雪》鲁迅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
2、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涵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3、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初步的自然观上和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一、导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汇报:由各小组汇报搜集到的资料,展示有关“雪”的文字、图片等,畅谈对雪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介绍背景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破落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立志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
在这部散文诗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三、检测预习:字词四、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结构思考:(1)文中描写了几幅雪景?(2)师引导生分层,了解内容与结构:按照“南方的雪”、“北方的雪”两大对比内容,可以把全文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
第二部分(4-6)如粉如沙的北方的雪。
五、美读课文,揣摩感情阅读指导:江南的雪,要读出柔和的美,表达欣赏、喜悦的情感;北方的雪要读出壮丽的美,体现的是赞美、敬佩的情感。
六、细读课文,合作探究(一)、江南的雪1、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江南雪景的?明确:景、人两方面进行描写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精选3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精选3篇)人教版八班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篇17、阅读理解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闻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擅长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殊注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殊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异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兴奋的,似乎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的确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爱,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已并丕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行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方法。
平常食用,一般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肃然起敬:颜色:(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对高邮咸鸭蛋出名的缘由,说明不精确的一项是:()a.高邮大麻鸭是闻名鸭种,鸭多,蛋也多。
b.高邮人擅长腌鸭蛋。
c.高邮鸭蛋是双黄蛋。
d.高邮咸蛋质细而油多,好吃中看。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二课回延安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二课回延安2.回延安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 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相关链接】1、理解作者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 945 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
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 1 956 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从 1 940 年至 1 946 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
1 956 年,在久别 1 0 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3、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
在陕北它叫“信天游” ,又称“顺天游” “小曲子” 。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根本上是即兴之作。
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非常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
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间隔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上下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
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暴奔放,韵律和谐,不加修饰地透着安康之美。
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尝试读出语气、语速、重音、节奏。
〔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2、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白羊肚.〔〕糜.子 ( ) 黍.类( ) 油馍.( )柳林铺.〔〕打发.〔〕漫溯.〔〕气喘.( )3、《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 全诗有五个局部,试给每个局部拟一个小标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
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 基础积累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棱( )陵与其奇者( )荇( )寝( ) 夕日欲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 )(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 )(5)但少闲人( )(6)晓雾将歇( )(7)沉鳞竞跃( )● 文体常识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具有和相结合的特点。
● 整体感知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4、《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合作研讨】● 疏通文意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5课学案及答案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5课学案及答案1.《藤野先生》学案教师寄语:“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雷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4.深刻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以及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 ) 不逊( ) 诘责( ) 匿名( ) 油光可鉴( )畸形( ) 瞥见(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发髻( ) 抑扬顿挫( ) 驿站( )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绯红: 深恶痛绝:标致: 匿名:诘责: 物以稀为贵:凄然: 畸形:瞥见: 二、自主探究3(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4.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35): 第三部分(36-38): 提示:文中“我”的活动变换了3个地点,请根据地点的变化来划分。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细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题目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畔和看电影事件。
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呢,(二)细读课文4——35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3(文章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4.作者为什么要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或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三)细读36——38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5(文章流露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之情,请找出文中写鲁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表现。
【配套K12】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37、阅读理解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注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已并丕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肃然起敬:颜色:(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对高邮咸鸭蛋出名的原因,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A.高邮大麻鸭是著名鸭种,鸭多,蛋也多。
B.高邮人善于腌鸭蛋。
c.高邮鸭蛋是双黄蛋。
D.高邮咸蛋质细而油多,好吃中看。
(4)不能说明高邮鸭蛋出名的一句是:()A.外地人对高邮人“肃然起敬”。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

第七单元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植物的生殖A教师寄语:静心才能致远教师分析:本节课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应用。
对于有性生殖在前面已学习过有关知识,只是未总结出有性生殖的定义。
通过复习、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理解有性生殖是两性细胞结合后,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从而总结出有性生殖的定义。
通过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等来繁殖,归纳出无性生殖的定义。
通过联系实际,掌握无性生殖的应用。
学习目标:1、能描述植物的生殖过程,从而总结出有性生殖。
2、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并能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植物的扦插。
4、培养探究能力及在探究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有性生殖:种子的胚是由两性结合成,由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的结合,由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3无性生殖的应用: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的方式有和。
二、合作探究(一)通过复习,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本第2页的表,回忆被子植物的生殖过程。
2、总结有性生殖的概念。
3、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植物的生殖属于有性生殖?(二)通过观察与思考,并讨论描述常见的无性生殖:1、学生阅读课本的“观察与思考”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的例子。
2、小组讨论:这些植物的生物有什么共同特点?3、总结:什么是无性生殖?4、思考(1)、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有什么不同?(2)植物的生殖方式多种多样,这对于植物来说有什么意义?(三)无性生殖的应用:定义1.嫁接材料关键类型2.探究:如何进行扦插(1)如何对扦插材料进行处理?(2)你的探究思路是:(写在下面)三、拓展创新:1、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芽眼吗?2、蜜桃好吃,但把桃核种下去,长成的桃树却不能结出蜜桃这是为什么?用什么方法繁殖蜜桃好?四、归航拾贝本节课你的收获是:本节课你的困惑是:五、达标测试1、下列属于无性繁殖方式的是:()A、播撒小麦种子种地B、野生水果落地后萌发出幼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八下学案1.藤野先生教师寄语:“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雷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4.深刻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以及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不逊.()诘.责()匿.名()油光可鉴.()畸.形()瞥.见(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发髻.( ) 抑.扬顿挫()驿.站(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绯红:深恶痛绝:标致:匿名:诘责:物以稀为贵:凄然:畸形:瞥见:二、自主探究3.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4.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第二部分(4-35):第三部分(36-38):提示:文中“我”的活动变换了3个地点,请根据地点的变化来划分。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细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题目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畔和看电影事件。
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2.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呢?(二)细读课文4——35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3.文章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4.作者为什么要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或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三)细读36——38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5.文章流露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之情,请找出文中写鲁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表现。
(四)概括文章主题。
方法链接:6、概括主题的格式:通过(内容、情节),表达了(情感、思想)。
(五)品味下面的句子。
7.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注意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8.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
(“伟大”与“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矛不矛盾?为什么?)四、拓展延伸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
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小结盘点新知识:1.反语修辞 2.语文学习小方法 3.目标回扣六、达标检测阅读选文,完成1-5题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1.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理解为,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这样”指代,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4.“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你怎么理解?5.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2、我的母亲教师寄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学习目标: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4.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 ) 绰.号( ) 庶.祖母( ) 吹笙.( )摹.画( ) 眼翳.( ) 舔.去( ) 侮.辱( )2、解释下列词语。
管束:气量:文绉绉:面红耳赤:3、作者简介:二、自主探究1、理清文章结构。
2、请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3、本文着重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呢?请说说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品性。
请尽量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4、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2、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四、拓展延伸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并联系自己实际,简要评价一下你的父母对你的教育。
五、课堂小结六、达标测试(一)基础部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质.问(zhì)广漠.(mò)B、野蛮.(mán)绰.号(chuò)C、掷.钱(zhì)摹.画(mó)D、抽屉.(dì)嬉.戏(xí)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⑴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⑵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
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
”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
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
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
医来医去,总医不好。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4、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5、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6、“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7、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用原句回答)8、评论作者母亲教子的方式。
3.我的第一本书教师寄语: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
---海伦•凯勒学习目标1.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课文2.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心情。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迢迢.()( )晾.晒()掺.和()()马鬃.()泪水盈眶..()()哄.堂大笑()挎.着()2、解释词语迢迢:挥之不去:掺和:磨磨蹭蹭:哄堂大笑:二、自主探究1、五分钟内默读课文,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流畅自然。
d、同学之间互相补充、评议。
2、再次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作者围绕第一本书记叙了哪些事情?作者分别有怎样的感受?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合作解决下面问题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2、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3、“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四、拓展延伸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2、你能把你的“第一本书”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吗?五、课堂小结课文通过“第一本书”回忆了父亲对“我”的爱以及朋友间的友谊和20世纪初艰难中的温情,告诉我们“人不能忘本”,我们应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六、达标检测(一)给加点的字注音酷.()似掺.()和脊.()背枉.()读(二).解释词语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5题。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
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
父亲的手真巧,____________________,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
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
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1、请用横线画出文章中表现“父亲的手真巧”的句子。
2、文中横线处应填写的句子是下列哪一项?请选择。
然后说出选择的理由。
⑴他把我们两个半本书修修补补⑵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选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自然段的开头的那一句“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含有怎样的感情?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