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气功五禽戏养生的机理探析
五禽戏的养生保健功效

五禽戏的养生保健功效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
此戏是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鹤)五种动物的动作,以保健强身的一种气功功法。
其中“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鹤)这五种动物,“戏”是指禽之舞蹈,即五种动物的体操。
五禽戏的功效作用有以下几点:一、促进血液循环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循环是血液流动的过程。
练习五禽戏时,会感觉到身体各部位有明显的流动感,这就是气血在流动。
坚持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输送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能及时排出有害物质,促进机能的恢复和身体健康。
二、促进脏腑功能改善五禽戏的动作能够起到类似导引按摩的作用,对脏腑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经常练习五禽戏可以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改善各种疾病的发生。
其中以现代常见的慢性疾病为主,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胃肠疾病等,这些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三、提高免疫力练习五禽戏可以增加身体的免疫力,这是通过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练习五禽戏可以增强身体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速度,有助于免疫力的提升。
其次,练习五禽戏还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充分的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此外,练习五禽戏还可以改善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四、减肥塑形练习五禽戏可以帮助减肥塑形,这是因为练习时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配合呼吸和意念的调节。
同时,五禽戏的动作幅度较大,可以锻炼到平时很少用到的肌肉群。
坚持练习不仅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还可以使肌肉得到锻炼而变得紧致有弹性,从而达到减肥塑形的效果。
五、缓解压力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练习五禽戏可以帮助缓解压力,这是因为练习时需要放松身心,集中注意力在身体的运动上。
此外,五禽戏的动作流畅自然,可以使身体得到充分的伸展和放松,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疲劳感。
这样可以让身体和心灵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提高精神状态。
五禽操产生原因探究和普及推广的健身价值研究

五禽操产生原因探究和普及推广的健身价值研究摘要:五禽操即五禽戏,五禽戏是古称。
五禽戏由“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组成,源于先秦,华佗集大成。
五禽戏从从一开始就定位为导引术,也即是现代意义上的气功。
本文探讨五禽戏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根基,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可能存在的现代都市社会健身价值,进一步结合当下国民素质和成长土壤,思考加以普及推广的必要性和方法。
关键词:健身价值普及五禽戏《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
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由此可见,五禽戏属于中华武术中气功一类,演练不仅可以去疾除病,还能够生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效。
五禽戏发展至今,虽流派众多,但养生健体的意旨始终如一。
华佗五禽戏于2022年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五禽戏产生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巫蛊之术源自先民时期,及至先秦,庞杂、无所不包的巫蛊之术开始分化,医家药术就是从中分离出来的较为靠近科学的术术。
嬴政称帝后,从皇帝开始,人们都在追求生命的永恒,加之战争频乃,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追求。
因此如华佗等医学理论和实践都卓有建树的医家,他们在行医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和思考适宜的方法,来满足人们这一需求。
而我们深知,中国自古有道法自然的传统,先贤们在认识自身的时候总要求法自然,认为人并未高出自然其他物种多少,所谓终身平等,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朴素世界观中早已存在,因此向动物学习,这不仅是源自图腾崇拜,还在于务实的中国人在对自然界的长期观察和思考中,承认了人不及动物因此要想动物学习的地方。
但为什么选择“虎、鹿、熊、猿及鸟”呢?这是因为,首先,这五类动物常见于人们的生活,其次这五类动物部门动作刚好能够实现人体锻炼,接下来将进一步讨论。
健身气功五禽戏中医诠释

健身气功•五禽戏中医学理论诠释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深入观察和研究了虎、鹿、熊、猿、鸟的活动特点,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编创而成的气功健身功法。
因此,对健身气功•五禽戏功理功法的把握和健身效果的阐释,均离不开中医学理论。
预备势起势调息预备势动作要求松静站立、意守丹田、宁神调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使身心放松,形正意充,有利于人体形气神的合一,为顺利进入练功状态做好准备。
尤其是在调整形体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呼吸的调节,将意识和呼吸这一人体最基本的生命运动结合在一起,正如古代气功家指出的“凝神调息,调息凝神”。
调息时意识高度集中于自身,既有助于排除杂念,又有利于使形气神达到合一练功境界。
本势在松静站立的基础上通过两臂缓慢柔和的上提下按,同时意注掌心劳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可以调动手三阴三阳经的经气,加强人体内外气的交换,从而进一步起到安神定志,调畅气血的作用。
第一戏虎戏第一式虎举1、本节动作中,两手掌心向下,十指撑开,再弯曲成虎爪状,目视两掌;两手外旋,由小指先弯曲,其余四指依次弯曲握拳,至肩前时,十指撑开,举至头上方再弯曲成虎爪状,目视两掌;两掌外旋握拳,拳心相对;目视两拳。
以上动作主要加强了对肝系统、十二经筋和十二经脉的调节锻炼。
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具有主疏泄和主藏血两大生理功能。
因此练功中通过掌形(平掌、虎爪、握拳)的变化和两目(肝窍)的注视,对肝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有效的调节,而且通过两掌、两臂的撑举和四肢的拉伸,对十二经筋所联系的筋肉体系也进行了锻炼。
由于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故四肢的松紧拉伸同时对十二经脉气血也进行了有效的调节,从而调畅全身的气血。
2、本节动作中配合了深呼吸,即两掌上举时吸气,下落时呼气,加强了对肺系统的锻炼。
肺具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助心行血,通调水道等四大生理功能。
人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多采用胸式呼吸,呼吸比较表浅,而本节功法通过深、细、缓、慢、匀、长的胸腹式呼吸,使吸入之气通达胸膈,加强了肺主呼吸的功能。
五禽戏的功法要领与养生机理的研究——13康复——潘展

五禽戏的功法要领与养生机理的研究五禽戏有我国古代名医华佗开创,其通过简单的功法在当时社会起到了治病防病的作用,五禽戏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开创者华佗深受道家学说的影响,再加上自身本来深厚的医学基底,便由此开创了五禽戏。
下面,我就以个人所学的知识,对五禽戏各个动作进行分析,主要有“虎、鹿、熊、猿、鸟”这五个动作,从而了解到五禽戏的养生机理。
一、虎戏虎戏当中主要分为两个动作,分别是虎举与虎扑。
1.虎举虎举的动作比较容易,首先手臂放松、手腕背伸,然后轻缓的将髋关节后伸下沉,上臂向上伸展,但动作不能僵硬,扩大胸腹腔上下腔径。
此时,肱骨、肩胛骨与躯干三者构成的关节间隙展开,舒展肩关节肌腱与肌肉。
需要注意的是,虎举对与手上动作的及时变化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达到练习的目的,就需要习练者熟悉每个动作的要领,更要深知练习之后所达到的效果。
比如虎爪缓慢变质虎拳的时候,两掌徐徐向上托举与下按,正是为了调理三焦,从而改善呼吸与消化系统的功能。
通过扩大胸腹腔强劲改善胸腹腔气血运行,梳理五脏六腑气血改善脏腑功能。
通过肢体关节间隙拉大舒展肌腱肌肉等筋,达到舒筋理气的目的。
如下图:2.虎扑虎扑的的动作相对虎举就较为复杂些,因为它对体位的运用比较严格。
首先上体前俯两手前伸,臀部要向后翘起,为了使脊柱得到伸展,同时屈膝下蹲,收腹含胸和伸膝送髋动作连贯进行的时候,脊柱就自然的形成蠕动,同时进行的两掌下按上提动作更能促进全身的协调运动。
需要注意一下,起先运动的速度不宜太快,应该先是缓缓运作,然后慢慢加快速度,这样刚柔并济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虎扑这个动作要想做的惟妙惟肖,就一定要将各个部位的动作做到最佳,也就是形则似虎。
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的脊柱得到伸展,牵动了任和督两个脉搏,此二脉主要有着调理阴阳,活络气血的功效。
如下图:二、鹿戏鹿戏当中也分为两个动作,主要是鹿抵和鹿奔。
1.鹿抵身体重心前移;左腿屈膝,脚尖外展踏实;右腿伸直蹬实;同时,身体左转,两掌成“鹿角”,向上、向左、向后画弧,掌心向外,指尖朝后,左臂弯曲外展平伸,肘抵靠左腰侧;右臂举至头前,向左后方伸抵,掌心向外,指尖朝后;目视右脚跟。
五禽戏的养生意义

五禽戏的养生意义文章目录1. 五禽戏的养生意义2. 五禽戏能够增强关节灵活性3. 五禽戏能调节呼吸促进消化二、五禽戏的内容三、五禽戏的由来五禽戏的养生意义1、五禽戏的养生意义五禽戏的五种功法各有侧重,但又是一个整体,一套有系统的功法,如果经常练习而不间断,则养精神、调气血、益脏腑、通经络、神静而气足,气足而生精,精足而化气动形,达到三元(精、气、神)合一,则可以收到祛病、健身的效果。
正如华佗所说:“亦以除疾,兼利蹄足”。
2、五禽戏能够增强关节灵活性五禽戏的运动部位十分全面,包括各中头颈部的俯仰、肢体旋摆、蹲起、平衡等动作,是一种中等强度的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适合中老年人进行练习,经常适度的练习五禽戏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老年人运动系统的能力,增强了各运动器官的功能,不断增加肌肉力量,缓解骨质疏松,增加各关节的灵活性以及机体自身的稳定性。
3、五禽戏能调节呼吸促进消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呼吸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胸部活动度降低,呼吸虚弱,造成肺通气和肺换气能力下降。
五禽戏运动强度低、难度小,它的腹式逆呼吸的方法能有效地增加肺活量,加强呼吸功能,促进肺循环,改善中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同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道方面的疾病。
此外,五禽戏中的弯腰、转身的动作,可以加快肠胃的蠕动,提高中老年的消化系统的机能,促进消化。
习练时练习者主动体会五种动作形态,感受举手投足之间的意气相随,能有效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的协调性,缓解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肠胃疾病,如:消化不良、慢性肠炎、便秘等症。
五禽戏的内容熊戏如熊样浑厚沉稳,表现出撼运,抗靠步行时之神态,笨重中寓轻灵。
基本动作:熊步势,撼运势,抗靠势,推挤势。
拇指压在食指指端上,其余四指并拢弯曲,虎口撑圆。
作用:加强脾胃,增强体力。
鸟戏仿其昂然挺拔,悠然自得,表现出亮翅,轻翔,落雁,独立之神态。
基本动作:鹤步势,亮翅势,独立势,落雁势,飞翔势。
五指伸直,拇指、食指、小指向上翘起,无名指、中指并拢向下。
健身气功五禽戏中医学理论

健身气功•五禽戏中医学理论诠释预备势起势调息预备势动作要求松静站立、意守丹田、宁神调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使身心放松,形正意充,有利于人体形气神的合一,为顺利进入练功状态做好准备。
尤其是在调整形体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呼吸的调节,将意识和呼吸这一人体最基本的生命运动结合在一起,正如古代气功家指出的“凝神调息,调息凝神”。
调息时意识高度集中于自身,既有助于排除杂念,又有利于使形气神达到合一练功境界。
本势在松静站立的基础上通过两臂缓慢柔和的上提下按,同时意注掌心劳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可以调动手三阴三阳经的经气,加强人体内外气的交换,从而进一步起到安神定志,调畅气血的作用。
第一戏虎戏第一式虎举1、本节动作中,两手掌心向下,十指撑开,再弯曲成虎爪状,目视两掌;两手外旋,由小指先弯曲,其余四指依次弯曲握拳,至肩前时,十指撑开,举至头上方再弯曲成虎爪状,目视两掌;两掌外旋握拳,拳心相对;目视两拳。
以上动作主要加强了对肝系统、十二经筋和十二经脉的调节锻炼。
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具有主疏泄和主藏血两大生理功能。
因此练功中通过掌形(平掌、虎爪、握拳)的变化和两目(肝窍)的注视,对肝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有效的调节,而且通过两掌、两臂的撑举和四肢的拉伸,对十二经筋所联系的筋肉体系也进行了锻炼。
由于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故四肢的松紧拉伸同时对十二经脉气血也进行了有效的调节,从而调畅全身的气血。
2、本节动作中配合了深呼吸,即两掌上举时吸气,下落时呼气,加强了对肺系统的锻炼。
肺具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助心行血,通调水道等四大生理功能。
人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多采用胸式呼吸,呼吸比较表浅,而本节功法通过深、细、缓、慢、匀、长的胸腹式呼吸,使吸入之气通达胸膈,加强了肺主呼吸的功能。
深呼吸使吸入的清气增加,产生的宗气也随之增加。
两掌下落如拉双环,含胸松腹,使气沉丹田。
3、两掌举起,吸入清气,两掌下按,呼出浊气,一升一降,可疏通三焦气机,调节三焦功能。
中医养生五禽戏

中医养生五禽戏五禽戏是一项古老而有效的养生技术,起源于中国传统医学。
通过模仿五种动物的姿势和动作,五禽戏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功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五禽戏的起源和传统,以及它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第一部分:起源和传统五禽戏起源于战国时期,是古代医学家华佗创造的一种疗法。
华佗以观察动物的行为和姿势为灵感,将其运用到治疗疾病的方法中。
经过不断实践和发展,五禽戏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养生方法。
五禽戏包括虎、鹿、熊、鹤和猿五种动物的动作。
每种动物的姿势和动作都与不同的内脏器官和经络相关联,通过模仿这些动作,可以调节身体的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第二部分:五禽戏的益处1. 增强体力和灵活性:五禽戏的动作涉及全身各个部位的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和骨骼的力量,提高身体的灵活性。
2. 促进血液循环:五禽戏的动作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增加氧气和养分的供应,同时帮助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维持身体健康。
3. 调节内脏功能:每种动物的动作都与不同的内脏器官相关联,通过模仿这些动作,可以刺激和调节相应的器官,增强其功能。
4. 改善心理状态:五禽戏通过放松身心,调整呼吸和集中注意力的方式,可以缓解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提升心理健康。
第三部分:五禽戏的基本动作1. 虎步:下蹲,两手撑地,左腿伸直向后,右腿屈膝,保持平衡,反复进行虎步。
2. 鹿抱头:双脚张开,蹲下身体,双手抱头,缓慢转动上半身,同时做深呼吸。
3. 熊提肩:两脚并拢,两臂自然下垂,身体向上伸展,呼气时,用力向上扬起肩膀,保持片刻。
4. 鹤亮翅: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向两侧伸展,身体保持正直,扭转腰部和脖子,左右交替进行。
5. 猿伸腿:两脚并拢,两手平举,身体放松,慢慢抬起一条腿,使腿与上身成一直线,另一脚尽量贴地,保持平衡。
结语:五禽戏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方法,通过模仿动物的姿势和动作,调节身体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力和灵活性。
这项养生技术在中国数千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并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誉。
健身气功五禽戏对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探究

182当代体育健身气功五禽戏对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探究郝晋嘉本文以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为调查对象,通过对数据统计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的研究,结合中老年人身心状态,针对健身气功•五禽戏是否对中老年人起到调心、调身、调形的作用;是否有效提高中老年人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是否对中老年人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等问题进行分析。
五禽戏是由汉代的著名神医华佗所著,是华佗通过自身积累和实践,结合从五种动物的基本动作以及中医养生的特点所创编成一套传统的健身气功。
具有强健体魄,延年益寿的功能。
“五禽戏”中每戏分为两个动作,分别为虎举、虎扑;熊运、熊晃;鹿抵、鹿奔;猿提、猿摘;鸟伸、鸟奔。
每一种动物动作都是左右对称,配合呼吸吐纳的方式对人体起到气血通畅拉伸筋骨的作用。
肢体在运动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内脏运动,给内脏带来全方位的活动。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1 研究对象本文以五禽戏对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为研究对象,以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1.2.1 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需求,以“中老年人身体机能、健身气功•五禽戏、预防疾病”为主要方向通过天津体育学院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等论文数据库,搜集相关文献作为本文参考,对论文进行撰写及改进。
1.2.2 问卷调查法根据论文需求,全面深入了解练习健身气功五禽戏的中老年人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相关问题进行调查整理。
通过跟指导老师准确的沟通,确定最终的调查问卷发放到调查对象。
1.2.3 数据统计法依据中老年人对健身气功五禽戏的普及程度百分比数据表,分析健身功法五禽戏在中老年人的普及程度。
具体情况如下:①练习过的占22%;②没有练习过得占35%;③仅知道的占43%。
2 结果与分析2.1 健身气功五禽戏功法的研究2.1.1 健身气功五禽戏及价值情况分析在现代健身气功作为传统养生的主要发展方向已经被许多大众人群所接纳,成为修身养性、磨炼意志、强身健体的主要方法之一。
健身气功作为传统养生其目的是健身,在调身、调息、调心三调中最与调身想接近,因此以调身为主的更受大众青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气功五禽戏养生的机理探析石建东(单位: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摘要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创编的一种导引术,据资料考证,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是直接取材于西汉刘安《淮南子》的六禽戏(熊径、鸟伸、尧浴、猿理、鸥顾、虎颈六个术式)加以发展的。
华佗五禽戏是以医学理论为指导,取导引吐纳之所长,把练神、练形、练气揉合在一起的完整的导引套路五禽戏离医理于动作之中,寓保健康复效益于生动形象的“戏”之中这是五禽戏区别于其它导引术的显著特征。
本文就“五禽戏”发展由来、健身养生思想、健身养生机理对人体不同系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五禽戏养生健体生理机制阴阳肺腑1.五禽戏的概述一千多年前东汉医学家华佗(公元145-208年)创制的华佗五禽戏,是我国优秀民族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
它最初的动作主要是由华佗根据虎、鹿、熊、猿、鸟的生活习性、活动方式、神态通过模仿这五种禽兽中虎的雄壮威猛、鹿的轻捷舒展、熊的憨厚刚直、猿的灵活敏捷、鸟的轻盈潇洒组编而成的一套动作,同时又把呼吸吐纳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的一套锻炼身体的方法。
此法不仅能强壮四肢的筋骨,而且还能调息五脏六腑。
中国自古就有一句话,叫“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
”意思是说,活动是保持健康最有效的方法。
经常通过肢体的运动活动,便可加快食物消化,使血流循环畅通无阻疏通了脉络。
华佗五禽戏就其保健强身、祛病延年的功效而论,历来都为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贡献。
发展到今天,它以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不但可以强健人的体魄而且可以健全人的身心。
1.1.五禽戏的发展由来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根据古代导引、吐纳、熊经、鸟伸之术, 研究了虎、鹿、熊、猿、鸟五禽的活动特点,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功能, 创编的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仿生类导引术。
对华佗编五禽戏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记载: 吾有一术, 名五禽之戏, 一曰虎, 二曰鹿, 三曰熊,四曰猿, 五曰鸟。
亦以除疾, 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健身气功.五禽戏在传统“五禽戏”的基础上,仿效“五禽”的动作和神态,汲取精华,加以提炼、改进, 结合传统气功“调身、调息、调心”的作用,融入现代科学健身理念和时代特征所编创的新型导引术。
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动作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的特点, 通过引伸肢体, 动诸关节,外导内引,达到以形导气、以意引气、气贯周身、呼吸顺达,使习练者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活动筋骨、滑利关节的目的。
1.2.五禽戏的定义禽,在古代泛指禽兽之类动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
戏,即游戏、戏耍之意。
所谓五禽戏,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功法。
以模仿禽兽动作来达到健身目的的方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
《庄子·刻意》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的记载,至汉初《淮南子·精神训》则有:“熊径、鸟伸、尧浴、猿理、鸥顾、虎颈,是养形之人也”的说法,而五禽戏之名相传出自华佗。
《后汉书·方术传》载,华佗云:“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
随着时间的推移,辗转传授,逐渐发展,形成了各种流派的五禽戏,流传至今。
五禽戏又被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养生功法,因其动作模仿虎、鹿、熊、猿、鹤 5 种动物而得名,具有强身和医疗的显著效果。
2.五禽戏“形、神、意、气”的涵义2.1.形, 即练功时的形体姿势。
古人说: 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 意不宁则神散乱。
这说明姿势在练功中的重要性。
开始练功时, 头正体直,含胸垂肩,体态自然, 使身体个部位放松、舒适。
习练每戏时,要根据动作的名称含义,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动作外形, 动作到位, 合乎规范, 努力做到“演虎像虎”、“学熊像熊”。
特别对动作的起落、高低、轻重、缓慢、虚实分辨清楚,不僵不滞,柔和自然。
2.2.神,即神态、神韵。
养生之道在于“形神合一”。
所谓“戏”,有玩耍、游戏之意,这也是与其他功法不同之处。
只有掌握“五禽”的神态, 进入玩耍、游戏意境, 神韵方能显现出来, 动作形象才能逼真。
例如,虎戏要仿效虎的威猛气势, 虎视眈眈; 鹿戏要仿效鹿的轻捷舒展,自由奔放;熊戏要仿效熊的憨厚刚直,步履稳健;猿戏要仿效猿的灵活敏捷, 轻松活泼; 鸟戏要仿效鹤的昂首挺立,轻盈潇洒。
2.3. 意,即意念、意境。
《黄帝内经》指出: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五脏六腑皆摇。
”这里的“心”指的是大脑,说明人的思维活动和情绪变化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
习练每戏时,要逐步领悟“五禽”的意境,练“虎戏”时要意想自己是深山中的猛虎, 伸展肢体,抓捕食物; 练鹿戏!时要意想自己是原野上的梅花鹿,众鹿戏抵, 伸足迈步; 练“熊戏”时要意想自己是山林中的黑熊, 转腰运腹, 自由漫行; 练猿戏!时要意想自己是置于花果山中的灵猴, 活泼灵巧,摘桃献果; 练“鸟戏”时要意想自己是江边仙鹤, 抻筋拔骨, 展翅飞翔。
2.4.气,即指练功时对呼吸的锻炼,也称调息。
就是习练者有意识地注意呼吸调整, 不断去体会、掌握、运用与自己身体状况或动作变换相适应的呼吸方法。
呼吸和动作的配合要遵照以下规律:起吸落呼, 开吸合呼, 先吸后呼, 蓄吸发呼。
呼吸形式有自然呼吸、腹式呼吸、提肛呼吸等, 学习时可根据姿势变化或劲力要求而选用。
3.五禽戏的健身养生思想“五禽戏”由汉代名医华佗所创, 他提倡导引养生, 并主张通过锻炼方式, 强健筋骨延年益寿。
他创编的“五禽戏”就是模仿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和神志, 来舒展筋骨, 畅通经脉。
五禽戏分别为: 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
常做“五禽戏”可以使手足灵活, 血脉通畅, 还能防病祛病。
后创五禽戏有多种版本, 目前社会广为流行的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所编的《健身气功·五禽戏》和《五禽行》, 这些功法仍保持传统五禽戏风采, 以仿生学的运动观为基础, 以行、展、寻、转、拍等外向性为特征, 阐述出现代比较流行的《五禽行》健身要诀: 虎行———虎步寻风身体稳, 左抓右抓活腰间; 鹿行———鹿儿献草益延年, 左顾右盼坚腰腹; 熊行———熊行拍打心胸健, 振肩叩腹好自来; 猿行———信步猿行膝腿坚, 一步一蹲身心健; 鹤行———大鹤展翅腰背好, 昂首挺身气势轩。
其内涵丰富, 戏理精奥, 是研究人的肢体运动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 强化意识对生命过程动态变化的控制, 自觉地使生命处于一种高度的有序状态, 求得身心健全, 内外和谐, 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健身养生思想。
4.五禽戏的养生机理五禽戏属古代导引术之一,它要求意守、调息和动形谐调配合。
意守可以使精神宁静,神静则可以培育真气;调息可以行气,通调经脉;动形可以强筋骨,利关节。
由于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所以,意守的部位有所不同,动作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有所区别。
虎戏即模仿虎的形象,取其神气、善用爪力和摇首摆尾、鼓荡周身的动作。
要求意守命门,命门乃元阳之所居,精血之海,元气之根、水火之宅,意守此处,有益肾强腰,壮骨生髓的作用,可以通督脉、去风邪;鹿戏即模仿鹿的形象,取其长寿而性灵,善运尾闾,尾闾是任、督二脉通会之处,鹿戏意守尾闾,可以引气周营于身,通经络、行血脉、舒展筋骨;熊戏即模仿熊的形象,熊体笨力大,外静而内动。
要求意守中宫(脐内),以调和气血。
练熊戏时,着重于内动而外静。
这样,可以使头脑虚静,意气相合,真气贯通,且有健脾益胃之功效;猿戏即模仿猿的形象,猿机警灵活,好动无定。
4.1.五禽戏养生机理的经络学说解析五禽戏与任督二脉任脉起于胞中, 下出会阴, 经阴阜, 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 督脉起于胞中, 下出会阴, 沿脊柱里面上行, 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
而虎戏中的“虎扑”要求屈膝下蹲, 收腹含胸, 挺膝送髋, 后仰, 使脊柱形成由折叠到展开的蠕动, 尤其是因腰前伸, 增加了脊柱各关节的柔韧性和伸展度,这样既牵动任督两脉起到调理阴阳、疏通经络、活跃气血的作用; 鹿戏的“鹿奔”“身体的后移, 左膝伸直,全脚掌着地, 右腿屈膝, 低头、弓背、收腹……”。
在具体动作中, 向前落步时, 其充丹田, 身体重心后坐时,气运命门, 加强了人的先天与后天之气的交流, 并且整条脊柱后弯, 内夹尾闾, 后凸命门, 打开大椎, 意在疏通任督脉之经气, 具有振奋全身阴气的作用。
五禽戏与手三阴阳经正经有十二, 其中有手三阴阳经, 它们有一定的循环经路, 并且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
具体到五禽戏功法中, 则体现在手型的多变性上, 虎爪、鹿角、熊掌、猿钩、鸟翅握固等的运用能不同程度加强手三阴阳经的气血运行。
以虎举为例, 它中手型的变化, 可细化为撑掌、屈指、拧拳3 个过程, 两臂的举起和下落, 又可分为提、举、拉、按4 个阶段, 并将内劲贯注于动作的变化之中。
眼神要随手而动, 带动头的仰俯变化。
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其实展现了手三阴阳经的合理变化, 在撑掌、屈指过程中, 手阴阳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的气血运行得到了加强, 同时也整体促进了远端血液循环; 在拧拳中,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获得了更大的“原动力”; 在提举中,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会使“原动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更为主要的是手型的变化会给脏腑带来更好的循环动力, 以达到养生之目的。
4.2.五禽戏养生机理的元气学说解析人体的健康状况,取决于元气的盛衰,元气充沛,则后天诸气得以资助,从而脏腑协调,身心健康; 当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因素损及元气时,诸气失助而衰败,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五禽戏的锻炼,非常重视培补人体元气, 如练功中意守丹田、命门之法, 是由于先天之精藏于肾,肾位于腰部, 因此通过意守和吸抵撮闭的呼吸锻炼, 使肾中元精益固,“精化为气”, 元气自充。
练功使元气充沛后, 则可更好地激发与推动脏腑进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动, 这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4.3.五禽戏养生机理的阴阳学说解析阴阳的动态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 阴阳平衡关系的破坏, 就意味着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认为, 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转归等, 都是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阴盛则阳病, 阳盛则阴病。
”所以,五禽戏能养生治病的机理必然也寓于阴阳变化之中。
如对阴盛阳虚的病人, 就应选择练习动功,以求助阳胜阴; 而对阴虚阳亢的病人, 则应选择练习静功, 以求养阴助阳。
夏季练功以静功为主, 以防耗阳; 而冬季练功则以动功为主, 以防阴盛。
病势向上(如肝阳上亢) , 则意念向下; 而病势向下(如气虚脱肛) , 则意念向上。
所有这些, 皆为平衡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