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古建筑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融合了传统艺术与技术的独特建筑风格。
在现代社会,古建筑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老化、倒塌、保护不当等。
本文将探讨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造对策。
古建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老化和倒塌。
由于古建筑的建造年代久远,建筑材料存在腐蚀、变质等问题,导致建筑物的结构强度下降,甚至倒塌的风险增加。
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改造对策:1. 加强保护措施。
通过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建筑材料老化、腐蚀等问题。
对于较为严重的情况,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加固建筑结构、更换老化材料等。
2. 利用新材料进行改造。
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基础上,使用新型材料进行改造。
新材料具有更好的防腐蚀和强度表现,能够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古建筑还面临着保护不当的问题。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管理不善,一些古建筑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导致古建筑的原汁原味逐渐丧失。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造对策:1. 完善保护法律与政策。
制定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古建筑的保护标准和措施,并建立健全古建筑保护机构,加强对古建筑保护的监督和管理。
2. 科技与文化相结合。
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三维扫描、数字化展示等,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
通过展示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提高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古建筑改造还需要考虑其与现代城市环境的协调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古建筑往往需要与现代建筑、交通等相互协调。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保持古建筑的原有风貌。
在进行改造时,尽量保持古建筑的原有风貌和特色,不破坏其历史文化价值。
可以通过改善周边环境和提供公共设施等方式,提升古建筑的整体品质。
2. 与现代建筑相融合。
在古建筑周边修建现代建筑时,应注重与古建筑的风格协调,以确保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包括老化和倒塌、保护不当及与现代环境协调等。
古建筑文物保护问题及对策

古建筑文物保护问题及对策
1. 资金不足:由于古建筑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于许多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但由于许多地方政府的经济状况不佳,他们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来保护古建筑。
2. 管理不当:在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中,管理和维护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但是,由于某些管理者的不当管理和维护,导致古建筑发生了许多问题,比如漏水、倒塌、墙面开裂等等。
3. 盗掘现象:盗墓贼、盗窃者等破坏古建筑文物的现象在许多地区都很普遍。
这些人为了获得财富而不惜破坏古建筑文物,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1. 增加资金投入:政府和相关文化机构应该逐步增加保护古建筑文物的资金投入,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控,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于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和恢复。
2.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古建筑文物管理制度,加强对古建筑的管理和维护,提高文化遗产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保护好古建筑文物。
3. 加强安全防范: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加强安全保卫力量,打击盗掘破坏古建筑文物的行为,防止不法分子对古建筑文物的破坏。
综上所述,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各方协调和努力的过程。
只有增加资金投入、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加强安全防范,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古建筑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历史记载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古建筑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老化、腐朽、倒塌、破坏等。
下面,我将详细探讨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造对策。
古建筑的老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和自然环境的侵蚀,古建筑的材料和结构会出现老化现象,严重影响其稳固性和安全性。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造对策:首先是加固古建筑的结构,对于已经破损的部分进行修复,恢复它们的稳固性。
其次是对古建筑的材料进行保护,采用防腐蚀、防水等技术手段,延长其使用寿命。
古建筑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腐朽。
由于湿度和温度的影响,古建筑中的木材和梁柱容易受到霉菌和虫蛀的侵害,导致腐朽。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造对策:首先是使用防腐木材替换腐朽的部分,以确保古建筑的结构稳固。
其次是加强通风和湿度控制,以防止湿度过高引起木材和梁柱的腐朽。
古建筑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倒塌。
由于地震、风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古建筑的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倒塌。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造对策:首先是加固古建筑的地基和结构,增加其稳定性。
其次是使用新的建筑材料替代脆弱的部分,以提高整个建筑的抗震和抗风能力。
古建筑面临的最后一个问题是破坏。
由于人为因素,包括盗窃、抢夺、破坏等,古建筑的完整性和原貌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古建筑不受破坏,可以采取以下改造对策:首先是增加安全设施,如监控摄像头、警报系统等,提高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
其次是加强监管,加大对破坏古建筑的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老化、腐朽、倒塌和破坏等。
为了改造古建筑,我们可以采取加固古建筑结构、保护材料、加强防腐蚀等措施,以延长古建筑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古建筑的地基和结构加固、使用新的建筑材料、提高抗震和抗风能力等措施,以确保古建筑的稳定性。
还可以加大安保力度、增加监控设施、加强对破坏行为的监管和打击,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和原貌。
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与对策分析

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与对策分析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历史遗产,是一座国家的文化瑰宝。
古建筑保护在法律上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在古建筑保护的问题上,法律的作用不可或缺。
本文将围绕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及对策展开分析。
一、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1.法律体系不完善古建筑保护的法律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物保护等方面,但在实际建设和管理中,存在法律条文不明确、政策法规不完善的问题。
特别是在城市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都受到了限制,导致了古建筑的破旧和拆除。
2.利益冲突古建筑保护往往与城市发展和商业利益发生冲突。
在城市更新中,许多古建筑被拆除或改造,这是因为政府和开发商更看重城市的经济效益和住房供给,而忽视了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种利益冲突导致了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
3.法律执行不力古建筑保护的法律规定虽然存在,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漏洞和不力。
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缺乏管理能力和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相关部门对违法行为的制裁不力,导致了古建筑的保护形同虚设。
二、古建筑保护的对策分析1.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了解决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应当加强对相关法律的修订和完善。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方面,应当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明确古建筑的保护范围和政府的责任。
还应当增加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使违法者付出代价,形成一定的震慑效应。
2.加强利益协调机制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冲突是必然存在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加强各方利益的沟通与协调。
一方面,政府需要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加强对古建筑保护的考虑,同时也要向社会传达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商业开发商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利润,而不是侵犯古建筑的权益。
3.提高法律执行力度在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执行中,应当加强对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于违法行为的打击和追责。
只有通过对于违法者的严惩,才能让人们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和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审美价值。
古建筑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腐蚀、老化、失修等,亟需改造对策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一、古建筑面临的问题1. 腐蚀老化:古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多为石材、木材等,经过长时间的风吹雨打,容易出现腐蚀老化现象。
尤其是一些木结构古建筑,更容易受到虫蛀、霉菌等的侵蚀。
2. 失修破损:古建筑经过长期的使用,很多部分会出现破损、失修的情况。
这不仅影响古建筑的外观美观,更可能影响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环境污染:一些古建筑位于城市中心或者工业区附近,长期受到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污染影响,导致古建筑外观和内部结构受损。
4. 文物保护:一些古建筑内部藏有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但由于保护措施不足,很多文物受到了自然和人为的损害,亟需改造保护措施。
二、改造对策1. 材料保护技术:针对古建筑的腐蚀老化问题,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材料保护技术,如防腐蚀涂料、抗菌材料等,来保护古建筑的结构和材料。
2. 结构加固:对于失修破损的古建筑,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和其他材料进行结构加固,提高古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环境保护:要保护古建筑,首先要改善其周围的环境,尽量减少污染源对古建筑的影响,可以在周围种植绿化植物,建造防护罩等来减少环境污染。
5. 利用现代科技:在古建筑的改造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来帮助设计和保护古建筑。
6. 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古建筑改造过程中,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选择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和技术,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7.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古建筑改造过程中,要兼顾文化传承和创新,既要保护古建筑的原汁原味,也要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让古建筑焕发新的生机。
三、结语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保护好古建筑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后代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在古建筑面临一系列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古建筑保护与改造工作,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永远流传下去。
古建筑文物保护问题及对策

古建筑文物保护问题及对策古建筑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古建筑文物保护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古建筑面临着严峻的保护问题。
本文将对古建筑文物保护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1、自然灾害影响古建筑文物的建筑材料多为天然石材、木材、砖瓦和泥土等材料,这些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年代和使用寿命。
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比如地震、水灾、风灾等,这些材料容易破损、失修、腐蚀、开裂等问题,引发古建筑文物保护问题。
2、人为破坏人为破坏是古建筑文物保护中的重大问题。
有些人为了图一时之利,损坏古建筑文物,比如乱涂乱刻、损毁古建筑的装饰、夺取古建筑文物的器件等。
这不仅破坏了古建筑文物的原始状态,还会对历史文化的保护造成严重威胁。
3、交通和城市化对古建筑的影响随着城市化和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古建筑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土地使用的变更、道路建设、建筑群裂解等,不仅会导致周边环境污染,还会对古建筑本身造成严重损害,引发古建筑文物保护问题。
1、改善周边环境改善周边环境是古建筑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周边建设过程中,应该优先保护和修缮古建筑文物周边的环境,为古建筑文物提供保护和修缮基础。
2、完善保护法律体系完善保护法律体系是保护古建筑文物的有力保障。
政府应该加强对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完善古建筑文物保护法规法律体系,防止人为破坏,保障古建筑文物的安全。
3、加大监管力度加大监管力度是古建筑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加强对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监管力度,配齐相关工作人员,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4、加大修缮资金投入加大修缮资金投入是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关键环节。
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修缮和保护古建筑文物,推动各种文化遗产修缮和保护项目的落地实施。
总之,古建筑文物保护是一项复杂、耗费大量成本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并采取多种手段,综合推进,以保护优秀的文化遗产,保留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古建筑面临着重建、改造、拆除等问题。
如何保护古建筑的历史价值、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要,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其改造对策进行探讨。
1. 资金困难由于古建筑的维护、修缮费用过高,政府和企业缺乏投入,资金方面成为古建筑保护的一大难题。
2. 基础设施滞后许多古建筑缺少现代基础设施,如通风、供暖、排水等,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要。
3. 安全隐患许多古建筑的结构、材料和装饰已经较为脆弱,存在安全隐患,如墙壁开裂、屋顶瓦片掉落等。
4. 文化价值丧失由于长期没有得到保护和修缮,许多古建筑的文化价值逐渐丧失。
建筑物风貌、历史沿革等已经无法触及到人们的文化认同。
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同出资,资金来源多元化。
筹集资金的方式可以通过招募志愿者、发行股票、向社会募捐等方式实现,多方筹集资金有助于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
2. 进行科学的修缮保护古建筑要先从修缮开始,要遵循文物保护原则、科学技术标准和历史风貌原则,采取保护性、修复性的方法,保障历史文物的安全、完整和可持续利用。
对于许多古建筑缺乏基础设施的问题,可以进行更新和升级。
如增加通风、卫浴、空调、暖气等设施,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4. 利用集约化的设计对于古建筑的改造设计需要兼顾其历史价值和现代舒适度,可以利用集约化的设计方案,利用小型单位的功能布局和高度的利用率,实现古建筑改造与现代舒适度的完美结合。
5. 引入商业化运营在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中,可以引入商业化运营的模式。
如通过开设附属设施、举办文化活动、出租商业空间等方式,为保护古建筑注入新的经济能量。
总之,古建筑是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惜保护。
而保护古建筑不是简单的保存,而是需要进行维护、改造和运营,以便让古建筑焕发新的活力。
感谢您阅读,谢谢!。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古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传统的魅力,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由于时间的长河和自然的侵蚀,许多古建筑面临着各种问题,如老化、腐朽、倾斜、开裂等。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必要对古建筑进行改造和修复。
本文将探讨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
一、古建筑面临的问题1.老化古建筑经历了数百甚至数千年的时间沧桑,经历了风吹雨打和日晒风霜,加上材料的老化和疲劳,导致古建筑的结构和外观出现老化现象。
老化的古建筑不仅影响了其美观性,更严重的是可能影响了古建筑的结构安全性。
2.腐朽古建筑所使用的木材、砖石等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受到腐朽的影响。
腐朽导致古建筑的材料强度下降,结构不稳定,从而增加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的难度。
3.倾斜古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基沉降、地震等原因,可能导致部分或整体倾斜。
倾斜不仅影响了古建筑的美观,更重要的是可能影响了古建筑的安全性,一旦倾斜严重,可能导致古建筑的倒塌。
4.开裂由于地质变化、材料老化和人为原因等,古建筑常常出现裂缝。
裂缝不仅影响美观和结构稳定性,还会导致水分渗透、损坏内部结构。
二、古建筑改造对策1.结构加固对于老化、腐朽和倾斜的古建筑,首先需要进行结构加固。
通过搭设支撑、增加梁柱等方式,加固古建筑的结构稳定,提高其抗震、抗风等能力。
2.材料更新对于古建筑中的老化、腐朽的材料,需要进行更换和更新。
对于古建筑中的木结构部分,可以使用现代防腐处理过的材料进行修复和更新。
3.湿陷处理针对古建筑中可能存在的地基沉降问题,需要进行湿陷处理。
可以通过注浆、改良土壤等方式,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防止古建筑的进一步倾斜。
4.裂缝修复古建筑中的裂缝修复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修复裂缝可以有效防止水分渗透、增加古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和美观性。
修复方法可以采用填充、加固、粉刷等方式。
5.灾害保护在进行古建筑改造的需要考虑灾害的保护。
在地震多发地区的古建筑,可以采用增加抗震设施的方式,提高古建筑的抗震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古建筑是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国家文化、艺术、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发展的见证及标志,因此古建筑的存在有着极高的意义及价值。
但在现实生活中古建筑的保护却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和困难。
本文就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意义;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270-02
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建造住所,中国出现了较成熟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干栏式房屋。
随着时间的发展一座座凝聚人类智慧的伟大建筑奇迹般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古建筑便是其中的代表。
一、我国古建筑保护利用的意义
(一)象征价值:作为一个地方唯一的象征性建筑,反应地方历史的发展。
(二)文化价值:文献价值、历史考古价值、美学艺术价值、科学技术价值。
(三)实用价值:使用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
二、我国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古建筑作为历史遗存,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保护好这笔宝贵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延续历
史文脉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职责和义务。
然而关于古建筑保护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
通常,古建筑在保存过程中,经受着两种因素的破坏,即:(1)人为的破坏。
比如有些建筑群、桥梁、石窟、古墓被战火焚毁、被拆除或维修不当失去原貌;城市现代化建设中,被利益集团破换或拆除等等;(2)风、雨、雷、电、火、地震、光线、虫害、霉菌等自然因素对建筑造成的破坏。
以下,我们就技术层面谈谈,我国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石件风化
目前古建筑中砖、石风化现象较为普遍,在汉白玉、砂岩类石件中较为突出。
在国内,石件的化学保护虽已实施多年,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连业内人士仍有不同意见。
因此,长期以来石件保护研究工作难以取得大的突破。
(二)砖体的风化
目前,砖体风化较之石构件风化更严重,只不过由于其更换成本较低,很多较严重的,都采取重新拆砌等办法解决了,随着修缮规模不断扩大,加强砖体酥碱保护更加迫切,特别是对于价值较高的文物的保护,有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三)大木结构糟朽变形
大木结构为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其损坏程度往往决定了大木加固是修缮中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技术规范中强调的损坏程度超过规范应优先考虑加固的这一环节,
只注意强调“超过规范必须更换”,使文物建筑在维修中木件更换量过大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地基基础沉降问题
地基基础沉降是目前古建筑出现险情的重要方面,表现有墙体开裂、大木架走闪、局部柱顶石下沉等,其形成原因不外乎地震、大木糟朽、院落积水或地下工程等造成的。
三、我国古建筑保护的对策
(一)搞好城市规划
要保护好古建筑,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城规若有失误,将造成古建筑无法估量的损失。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和乡镇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全国各地的大型古代建筑受到严重破坏。
据资料统计我国多个城市的古建筑保护现状实在令人忧虑,许多本应得到挽救与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城市现代化的建筑浪潮中遭到破坏。
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好的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还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些国家提出的“让出古城,另建新城”,保留原始建筑,建设和古建筑相协调的现代建筑等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以东莞市金鳌洲塔为例。
金鳌洲塔地处江心陆洲,三面环水,为东莞市万江区的风水塔。
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兴建,到清乾隆二年(1737年)倾圯重修,至今历史绵延四百余年,见证了东莞城市变迁的沧桑,蕴藏着众多东莞的民俗和传奇,寄托了东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1989年
6月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东莞文物八景”之一。
为加强金鳌洲塔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正确处理周边地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当地文物部门制定了保护规划文本。
规划指导思想为: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规划编制工作;2、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科学处理遗产保护与社会综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3、协调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发展等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
历史上金鳌洲塔是重要民间公共活动场所,承载了大量的民间风俗活动。
因此,当地文物部门在制定规划时,将金鳌洲塔作为东莞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进行保护,实现对以金鳌洲塔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推动东莞市的文化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
(二)提高科技含量
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古建筑的原状、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在古建筑修复中要充分认识到其特殊性,并保证在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不改变古建筑的历史、有形与无形等特征,这是至关重要的。
古建筑保护的每一项干预、修复活动均需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以前期周详的史料和考古研究、调查、勘测、记录、分析等为基础和前提,并开展相关的多学科合作。
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相互配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对古建筑进行研究,有助于达到对古代建筑保存的科学认识。
在古建筑的修复过程中,当传统的技术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任何现代科技。
相对于传统技术,现代科技可更全面、深
入、确切地认知古建筑,采取的保护措施就可以更有针对性,更科学。
如随着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保护与复原开始用于古建筑保护中,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现代科技手段虽然有上述优势,但不能代替传统技术,甚至不应该设想去改造它,应该做到两者之间有机的结合,各展所长,各有侧重。
以金鳌洲塔为例。
我们建立长期、连续的金鳌洲塔水平偏移、各层倾斜和沉降监测机制,通过长期连续地监测,积累大量的原始数据,准确定量地反映金鳌洲塔在以后不同时期的倾斜、沉降化情况,预测今后金鳌洲塔的倾斜及沉降发展趋势,为科学保护打下基础。
(三)增强保护意识
古建筑是文化遗产的生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只有市民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古建筑才能永久长存。
保护文物是全社会、全民的共同义务,全国上下应提高对古建筑保护的认识。
市民更要提高自身素质。
比如金鳌洲塔,如若我们对游客开放登塔游览后,必须采取合理控制游客流量等措施,有效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避免潜在的结构损伤,同时应加强对金鳌洲塔的监控和维护。
(四)古建筑维修也必须做到
1、不改变文物的原状、不搞破坏性维修。
在维修过程中,对新颖的建筑材料要进行有效处理,置之于隐蔽处;对屋顶瓦、脊兽、砖瓦等,力求按原有的规格、花纹等烧制,不轻易无根据改变原样,
以期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2、在维修中注意恢复建筑的本来面貌。
对已遭到破坏性维修的建筑,应通过调查考证,努力将其原来的造型、体量、装饰、色彩等形貌忠实地恢复过来。
3、尽最大努力,采用不落架施工。
有的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梁柱已被害虫蛀空,但墙面砖木尚好,并有珍贵壁画、砖雕、木刻等。
如果按常规维修办法揭顶、拆墙、更换梁柱,必然会对珍贵的装饰造成严重破坏。
而采用不落架的“偷梁换柱”做法,才能完善地保护其原有的各种文物构件。
古建筑群的总体原状主要包括了总体布局、内部空间处理和绿化等。
保存其总体原状就是保持其内部环境的原状。
每一个时代的建筑布局,内部空间处理、走廊安排、绿化等都有自己的特点。
它不仅反映了建筑工艺,也反映了社会情况、民族和地区特点、宗教信仰等内容。
如果改变了其原状,就失去了它的特色,就不能带给我们正确的历史时代感,从而降低了作为史证的价值。
四、结语
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
只有把古建筑保护好、维修好,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的作用。
谨希望以此篇拙作为古建保护的实践做一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