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古建筑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古建筑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以及城市化的压力等。
因此,保护和利用古建筑文化遗产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保护保护古建筑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其建筑本身的完整性。
古建筑的结构、装饰和建材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经过专业的修复和保养来保持其原有的美态。
例如,修复木构件的虫蛀、补充古建筑瓦片等等。
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古建筑的安全防范,采取措施防止火灾、盗窃和损坏等不可预见的状况。
保护古建筑的同时,也需要保护其周边环境。
古建筑往往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如山水之间、城市繁华地带等。
因此,保护古建筑的周边环境意味着保护其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和价值。
二、利用保护古建筑文化遗产不仅是为了让它们保持原貌,更重要的是让它们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和经济功能。
古建筑的利用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需要因地制宜、注重可持续发展。
一种常见的利用方式是将古建筑改造成博物馆或文化艺术中心。
通过将古建筑与现代文化艺术相结合,可以让古建筑焕发新的活力。
同时,作为博物馆或文化艺术中心,古建筑还可以为公众提供文化教育和娱乐的场所。
另一种利用方式是将古建筑改造成旅游景点。
古建筑往往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故事,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关注。
通过开发古建筑的旅游价值,可以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接待、餐饮、纪念品销售等。
除了以上两种利用方式,还可以将古建筑利用于商业用途。
例如,将古建筑改造成酒店、商业街或办公楼等。
这样的利用方式既为古建筑注入商业元素,又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保护与利用古建筑文化遗产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学者、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学者和专家应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合不同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策略;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和参与,提高公众对古建筑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
古建筑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古建筑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它们不仅代表了历史的记忆,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和自然力量的破坏,许多古建筑面临着被摧毁和荒废的危险。
因此,古建筑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古建筑的文化遗产保护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统的延续。
通过科学的保护措施,我们可以确保古建筑的原始面貌得以保存下来。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加固和修复古建筑的结构部分,保持其稳定性和完整性。
其次,在修复过程中,保留和修复古建筑的原材料和建筑工艺,力求保持其原汁原味。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对古建筑环境的保护,确保其周围环境的协调与和谐。
这样一来,古建筑能够在历史留下痕迹的同时,保持其原有的审美价值和功能。
与古建筑的文化保护相对应的是其利用,古建筑的活化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活化利用的本质是避免古建筑的闲置和荒废,使其继续焕发出活力。
一方面,可以将古建筑改建成博物馆、艺术展览馆等文化设施,用于展示与古建筑相关的文化与艺术品。
这样一来,人们能够在欣赏古建筑之余,还能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一方面,可以将古建筑改建成商业空间,如餐厅、咖啡店等,使其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这种活化利用方式既能保护古建筑,又能满足人们对多功能空间的需求。
当然,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同时,社会各界可以积极参与到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中来,形成多方合作的局面。
比如,组成专业团队来进行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培养更多的古建筑专业人才。
此外,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古建筑的认知和价值。
只有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参与,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建筑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建筑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也是对我们历史和文化的珍视与尊重。
通过科学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我们可以让古建筑继续闪耀着光芒,让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古建筑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们情感和记忆的寄托。
保护和利用这些古建筑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以及一些相关的案例。
古建筑之美往往令人陶醉,它们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常常让人瞠目结舌。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古建筑的保护和维护变得愈发紧迫。
一些古建筑在长期的风吹雨打、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着严重的损坏和倒塌的风险。
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将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机遇。
首先,保护古建筑文化遗产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古建筑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
保护和修复古建筑可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高国家的声誉和影响力。
此外,保护古建筑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情。
其次,古建筑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可以为社会和经济带来巨大的收益。
当这些古建筑得到修复和保护后,它们可以成为文化旅游的热点,吸引国内外的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古建筑所代表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成为教育和学术研究的资源,为地方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提供支持。
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需要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业人才,政府应该将其列为重点项目,并加大资金投入。
此外,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其次,古建筑的保护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
社会各界应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中来。
可以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同时,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古建筑的可持续利用中来,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推动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如何保护与修复历史建筑

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如何保护与修复历史建筑在全球各地,历史建筑见证了人类的历史遗产与文化发展,承载着我们深深的记忆和情感。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历史建筑已经逐渐消失,使得我们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建筑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了我们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历史建筑承载着一代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是我们理解过去、认识现在并展望未来的重要桥梁。
它们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历史建筑是我们研究和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从历史建筑的风格、布局、装饰元素等方面,我们可以追溯历史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精神信仰。
其次,历史建筑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载体,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和学习过去的历史文化,并将其传承给后人,为后来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需要我们建筑工作者和文化遗产保护者共同努力。
首先,强调的是保护原貌,尽可能地保持其原有的形状、风格和结构,以维持原有的历史闪烁。
其次,是恢复和修复工作,对于历史建筑的损毁和破败部分进行修补和恢复,使其尽可能恢复原貌。
同时,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时,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保持建筑原有的历史风格及其历史环境,防止现代建筑风格对其的影响。
而对于无法保留的部分,则应尽可能地进行现代化转型,使之成为融入当代背景的城市建筑。
三、努力建立有效的保护策略为了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我们需要制定有效的策略。
首先,应提高对历史建筑保护意识的教育。
其次,应尊重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历史保护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再者,需要设立历史保护区,实施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对历史建筑和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
此外,应鼓励私人修复、利用和开发历史建筑,唤醒公众对历史建筑的关注和重视。
四、深度融合现代科技进行修复使用科技手段进行建筑修复,可以大大提高历史建筑修复的精度和质量。
例如,可以使用激光扫描技术和3D建模技术,获取历史建筑的精确数据。
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案例方案

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案例方案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代表着历史、艺术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破坏,很多古建筑面临着崩塌、损毁和遗失的风险。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并能够利用其潜力发展相关产业,本文将介绍几个成功的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案例。
1. 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作为中国古建筑的典范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旅游影响,丽江古城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风貌。
为了保护这座古城,丽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限制车辆进入、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和建立管理机构。
此外,政府还鼓励当地居民开办民宿、艺术工坊等文化创意产业,以提高古城的活力和吸引力。
2. 法国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但在2019年的大火中遭受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这座文化遗产,巴黎政府决定对其进行全面修复,并向全球募捐资金。
此外,政府还组织了一系列展览和文化活动,以提高公众对圣母院保护和文化价值的认知,并吸引游客前来参观。
3. 日本京都清水寺作为日本最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清水寺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为了保护这座古建筑,京都政府实行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限制了游客的数量和进入时间。
政府还鼓励当地居民开设传统工艺品店铺,以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和购物选择。
此外,清水寺还积极参与当地社区的公益活动,提高了其在当地居民中的认同感和声誉。
4. 中国故宫作为中国古建筑的瑰宝,故宫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
为了保护这座宏伟的宫殿建筑,故宫博物院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限制游客数量、加强文物保护和推出数字化展览。
此外,故宫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其他博物馆共同举办展览和学术研讨会,以提高故宫的国际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
5. 意大利比萨斜塔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斜塔之一,比萨斜塔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为了保护这座古建筑,意大利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限制游客数量、加强地基修复和定期检查。
此外,政府还与当地居民、企业和学术机构合作,共同保护和利用比萨斜塔的价值,例如策划展览、举办音乐会和推广当地特色产品。
农村古建筑保护措施

农村古建筑保护措施引言农村古建筑是我国农村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然而,在现代城市化和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古建筑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消失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重要的古建筑,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必要的。
1. 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为了保护农村古建筑,政府应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
首先,应制定专门的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并加强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
其次,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来鼓励农村居民保护古建筑,例如给予税收减免、经济补偿和奖励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这些举措将有效提高农村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和积极性。
2. 加强保护意识和教育宣传为了增强农村居民的保护意识,应加强古建筑保护的教育宣传工作。
在农村开展保护意识教育,并且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技能。
此外,加强相关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类媒体,向公众普及农村古建筑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农民对古建筑的重视程度。
3. 加强古建筑的维护和修缮为了保持农村古建筑的原貌和历史风貌,必须加强其维护和修缮工作。
首先,建立健全的维护体系,确保对古建筑进行常规的巡查和维护,及时修复和处理受损的部位。
其次,要制定完善的修缮标准和技术规范,确保修缮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在修缮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古建筑的原始材料和结构,避免过度改动,以保持其历史风貌和独特性。
4. 加强古建筑的管理和监督为了保护农村古建筑,必须加强其管理和监督。
首先,要加强对古建筑的登记和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档案系统,确保古建筑的信息和历史资料得到妥善保存。
其次,要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区域和周边环境的管理,防止古建筑遭受环境破坏和污染。
此外,要建立健全的监督和检查机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和整治。
5. 加强保护技术和研究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村古建筑,需要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首先,要加强对古建筑保护修缮技术的研究,寻找并发展适用于农村古建筑的先进修缮技术和材料。
其次,要加强对农村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的研究工作,探索农村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特点,挖掘其潜在的价值,为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家乡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利用

家乡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利用传统民居建筑是一个地区历史和文化的缩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些建筑结构的风格、材料的选择、布局的设计以及装饰的艺术手法,都反映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民居建筑正逐渐消失。
然而,这些传统民居建筑还具有巨大的当代利用价值,既可以延续文化传统,又可以满足现代居住需求和旅游需求。
首先,传统民居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这些建筑代表了过去的时代和历史,体现了人们生活和思考的轨迹。
它们记录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演变和变革,是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思考的载体。
传统民居建筑保存下来的历史痕迹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献,帮助我们了解和研究过去的文化传统,传承和发扬人类智慧的结晶。
其次,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装饰,展示了当地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无论是传统的木结构、青砖灰瓦的庙宇,还是白墙黛瓦的民居,都体现了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的独特之处。
这些建筑的外观形式和内部空间设计都具有独特的美感,是艺术、建筑和工艺的完美结合,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
此外,传统民居建筑还可以为现代居住需求提供参考和借鉴。
尽管传统民居建筑在空间和功能上可能不完全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但其中的设计理念和生活方式却值得我们深思。
传统民居建筑崇尚自然、注重生态,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借鉴其中的理念,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我们现代城市中低效的建筑设计和生活方式,探索更合理、更环保的居住模式。
另外,传统民居建筑也有着巨大的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民居建筑并希望亲身体验。
将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修复、整理和改造,开放给游客参观,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需求,也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既可以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又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保护传统建筑文化的合理建议

保护传统建筑文化的合理建议1. 引言说到传统建筑文化,真的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大家都知道那种古老的房子,不仅仅是砖头和瓦片,更是我们文化的活化石。
那些老房子里藏着多少故事啊,简直就像一本本没有封面的书,谁翻开谁都能发现一些惊喜。
不过,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却面临着被忽视的风险。
这就让人不得不思考,咱们该如何保护这些宝贵的传统建筑呢?2. 建立意识2.1 提高公众意识首先,我们得从意识入手。
想象一下,如果大家都能意识到这些老房子的重要性,那保护工作就能事半功倍。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比如社区讲座、文化节等,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建筑的历史和价值。
这样一来,大家就会更加珍惜身边的文化遗产,不会让它们在“岁月的洗礼”中默默无闻。
2.2 教育年轻一代其次,教育年轻一代也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通过实地参观、互动游戏等方式,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建筑的魅力。
相信当孩子们懂得这些老建筑背后的故事时,他们一定会愿意参与保护的行动。
3. 保护措施3.1 制定合理的保护当然,光有意识还不够,得有行动。
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些合理的保护,比如设立专门的保护基金,给予维护传统建筑的业主一定的经济支持。
此外,中还可以明确哪些建筑是必须保护的“国宝”,以确保它们不被随意拆除或改建。
3.2 鼓励社区参与再者,社区的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志愿活动,让社区居民一起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比如组织清理活动、修缮工作等。
大家齐心协力,感情自然也会更加深厚。
同时,这也是个增进邻里关系的好机会,何乐而不为呢?4. 创新利用4.1 文化创意产业除了保护,我们还可以考虑创新利用这些传统建筑。
比如,将老房子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举办艺术展览、手作市集等活动,这样不仅能为老建筑注入新活力,还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真是两全其美啊。
4.2 打造旅游景点此外,结合旅游开发,打造一些传统建筑的旅游景点,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如何保护和发扬光大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大课题,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
一个国家对古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整体水平的好坏,反映了这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传统性,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关于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观点是要求全力保护隍庙古建筑群,不主张开发利用和开展经营活动,保持原样,恢复祭祀活动场所。
另一种意见是在充分保护好古建筑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适当开展经营活动,增加经济收入,反哺古建筑保护。
这两种不同意见,说明政府的管理水平执政理念在不断上台阶,市民的文明程度在提高,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
现就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以及如何处理保护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做以下探讨。
一、兰州府城隍庙的历史简介
隍庙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202号商业步行街中段。
创建于北宋,系奉祀汉大将军纪信为城隍而建。
据《汉书》记载,楚汉战争时期,刘邦的一名武将名叫纪信,为甘肃成纪人。
当楚霸王兵围荥阳,眼看刘邦要成为俘虏时,纪信将军毅然扮作汉王刘邦,乘车直出东门,佯装投降项羽,从而巧妙地掩护刘邦由西门逃出。
纪信被项羽识破后用火活活烧死。
因此,纪信赢得了“汉代孤忠”的美誉。
刘邦念其忠烈,便将纪信封为忠烈公兰州城隍。
隍爷,唯独兰州府城隍爷有名有姓,具有很强的故事传承性。
隍庙现存古建筑为明清建筑,主体建筑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为一座四进式宫殿式木结构古建筑群,并有保存完好的大量精美砖雕,以及保存有部分清代名人扁额。
院内有200多年的石狮子一对。
现为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府城隍庙规模宏大,建筑壮丽,结构严谨,雕绘精美,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隍庙自创立到清末,一直作为纪念隍爷的祭祀之地以及开展各种道教活动的场所。
民国初年,政府利用隍庙的一些殿廊,创办了国货陈列馆,组织一些艺术品、农产品、矿产、药材等进行展示,供市民参观。
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1956年5月1日,由政府批准在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院内,成立了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成为兰州市职工之家,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兰州市民提供一个休憩、娱乐、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的综合平台,成为兰州市干部职工学习娱乐的活动中心。
二、隍庙古建筑的文物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隍庙历经九百多年的风雨历程,能保存至今,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
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对甘肃道教传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研究中国西北兰州地区道教及居民生活习俗,以及道教建筑的传承历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文化内涵。
府城隍庙建筑群的选址位于张掖路,地处兰州盆地东部一级阶地,靠近黄河,依山傍水,南有皋兰山,北有白塔山。
南北两山均为黄土山丘,群峰叠嶂,形成了兰州市区的天然屏障。
选址考究,在古代兰州就属文化和经济的集中点,是黄河上游的一座古老城市,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并创造了黄河上游辉煌的马家窑文化,将绚丽多彩的彩陶艺术推向了巅峰。
而又处在人口最密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之地。
其建筑轴线对称,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适合宗教法事活动所需,其等级高,规模大,整个建筑群体现了多方面的艺术要求,如整体的设计艺术、工程建筑艺术、书画艺术、雕刻艺术、防腐技术等其他多方面精巧工艺。
这是中国古建筑建造技术的完美体现。
府城隍庙建筑群中主要单体建筑、建筑形式各有特色。
其建筑造型精巧,气势宏大,采用宫殿规制建造隍庙,在全国范围内来说具有独特性。
对研究西北地区明清时期的历史及建筑风格提供了一定的实物依据。
如其中享殿内檐采用移柱的做法,扩展了使用空间,并且梁架辅以精美的雕刻,屋脊的吻兽和大量的砖雕,形象生动,线条流畅,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殿堂巍峨,雕梁画栋,展现出传统建筑的华美。
其建筑的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技术和工匠的超高技艺,并且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了我们古人的聪明睿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
三、隍庙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兰州”建设的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古建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
利用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保护的前提是经济的支持。
如果不开展经营活动,经费来源只能是政府支持,如果政府经费匮乏,将何谈维修保护。
解放至今隍庙共投入了2000多万元对古建筑群进行了多次抢救性保护维修,才得以保存致现在这样的整体状况。
只有合理利用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才有经费保障,利用的目的是反哺保护,我个人认为合情合理合法。
有的不顾文物的整体现状及价值,在利用时对古建筑的重视不够,遭到人为的破坏,导致有些古建筑失去原有风貌,失去文物价值,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把古建筑只能“围”起来,不让市民近距离欣赏,放在“闺中”,这也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理念,也不符合传统文化传播的精神实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需求,隍庙古建筑群院内现已逐步形成以钱币、邮币、古玩、字画、古旧家具、玉器、瓷器、文房四宝、黄河奇石等各类工艺品聚集的古玩市场,形成了
甘肃最大的具有特色的文化市场,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并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对兰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为甘肃收藏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使隍庙成为兰州市中心的旅游亮点,是兰州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这就出现了一个“焦点”问题,多年来形成的两种观点的碰撞:保护和利用的问题。
对于一个城市、地区来说,生态是容颜,经济是体魄,而文化则是性格,不仅要有美丽的容颜,强健的体魄,更要有鲜明的性格,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