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378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6学分:2适用对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态学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环境因素,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它是研究和理解环境与健康、与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等重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
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首先对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体内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进行讲解。
继之讲述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致癌变、致畸变及致突变作用)的基本理论及其评价方法,然后介绍环境化学物对人群健康危险度和安全的评价理论和技术。
最后简单介绍环境主要污染因素的毒性作用。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懂得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2.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3.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4.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概论;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3.问题与应用环境毒理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三)课后练习什么叫环境毒理学?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2.了解化学物的吸收、分布与贮存、排泄等过程3.了解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4. 了解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转运1.主要内容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吸收;分布与贮存;化学物的排泄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3.问题与应用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第二节生物转化1.主要内容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氧化、还原、水解、结合3.问题与应用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三)课后练习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有哪些?环境化学物生物转化的类型有哪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第三章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2.了解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3. 了解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毒性作用1.主要内容基本概念;毒性作用的类型;毒性作用的类型;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毒性作用的机理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毒物、毒性、中毒、剂量3.问题与应用毒性作用的机理第二节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1.主要内容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机体(宿主)状况;接触条件;环境因素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结构与毒性、物理性质与毒性3.问题与应用有哪些机体状况会影响毒性作用?(三)课后练习解释:(1)毒物;(2)毒性;(3)效应;(4)最小作用剂量;(5)靶位点影响污染物毒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第四章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急性毒性的概念2. 了解急性毒性评价方法3. 了解亚慢性、慢性毒性的概念4. 了解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评价方法5. 了解皮肤局部作用的评价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化学物毒性评价的实验基础1.主要内容实验动物的选择;常用的染毒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物种选择、品系选择3.问题与应用常用的染毒方法第二节急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1.主要内容急性毒性的概念;急性毒性评价方法;急性毒性分级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经典的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3.问题与应用急性毒性分级第三节亚慢性、慢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1.主要内容亚慢性、慢性毒性的概念;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评价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3.问题与应用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评价方法第四节皮肤局部毒作用及其评价方法1.主要内容皮肤局部毒性;皮肤局部作用的评价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皮肤局部毒性3. 问题与应用什么是皮肤刺激试验(三)课后练习LD50的计算方法有哪些?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能否对受试物作出全面评价?为什么?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结果对受试物毒性评定提供了哪些依据?(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第五章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及其评价(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环境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评价2.了解环境化学物致癌作用的评价3.了解环境化学物生殖毒性的评价4.了解环境化学物发育毒性的评价(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化学物的致突变性及其评价1.主要内容遗传损伤的类型;致突变作用机理;突变的不良后果;致突变作用的评价;环境基因组计划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因突变、染色体突变3.问题与应用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第二节环境化学物的致癌作用及其评价1.主要内容环境致癌、化学致癌、化学致癌的机制、环境化学致癌物的分类、环境化学致癌物的评价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致癌、化学致癌3.问题与应用环境化学致癌物的评价第三节环境化学物的生殖发育毒性及其评价1.主要内容生殖毒性、发育毒性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胚胎毒性3.问题与应用什么是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三阶段一代试验法(三)课后练习常用的致突变试验有哪几类?致畸物和致畸作用具有什么毒理学特点?这些特点在致畸试验中有什么意义?(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第六章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安全性评价的内容2.了解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1.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国内外的化学物安全性评价法规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安全、安全性、实际安全剂量3.问题与应用安全性评价的程序第二节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1.主要内容概述;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新课题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危害鉴定、剂量-反应评定3.问题与应用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三)课后练习安全性评价的程序有哪些?什么是危害鉴定?(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第十章重金属的毒性(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中金属污染的来源2.熟悉各种金属(汞、铅、镉、铬、砷)的毒理作用特点3.了解金属的剂量-效应关系及其环境标准的制定依据了解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引言: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及其生态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的科学领域。
它涵盖了识别、评估和控制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风险。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念、方法和应用,并培养学生在环境保护和健康风险评估方面的综合能力。
一、课程目标:1. 了解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范围;2. 熟悉环境污染源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3. 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4. 学会评估环境中有毒物质的毒性和风险;5.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探索环境友好的解决方案。
二、教学内容:1. 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a. 环境毒理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b. 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c. 毒物的定义和分类。
2. 毒物的吸入途径及机制a. 毒物的吸入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b. 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c. 毒物的致毒机制。
3. 环境污染源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a. 水污染及其对水生生物的影响;b. 大气污染及其对空气中生物的影响;c. 土壤污染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4.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a. 环境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b. 环境污染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c. 环境污染与癌症的关系。
5. 环境毒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a. 动物模型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b. 细胞毒性测试方法;c. 遗传毒性测试方法。
6. 环境有毒物质的风险评估a. 毒理学数据的收集和分析;b. 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c. 风险管理和风险通报。
7. 环境保护与解决方案a. 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b. 环境友好的工业生产和消费方式;c.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措施。
三、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验演示等,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2. 评估方式:学生的评估将通过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来确定。
平时成绩将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等方面的评估。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02.课程代码:64106503.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B04.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05.课程类别:专业教育06.课程性质:选修07.课程学时:30学时08.课程学分:209.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4学期(春季)10.选用教材:孔志明主编:环境毒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5版12.主要参考书:李建政主编:环境毒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第二版孟紫强主编:环境毒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赖特和韦尔伯恩编著,朱琳主译:环境毒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大纲执笔人:13.课程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运用医学,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各种不同因素,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它是研究和理解环境与健康,环境与生态平衡,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等重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
学习和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势必不可少的。
14.课程英文简介: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that investigates the adverse effects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especially chemical pollutants to organisms using an array of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including medical sciences, biological sciences, chemistry and physics.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is a major tool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health, ecological balance and biodiversity. Through studying the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students should master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widely applied in this field. The knowledge obtained in the class should be of great value for the students 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tials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it is also of great helpful for the students toward finding solutions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15.课程包含的教学任务、晟学要求和教学目的(1)教学任务第一章绪论(1学时)第一节环境毒理学的产生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第二节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第三节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实际应用第四节环境毒理学的开展趋势及研究热点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2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环境污染物的迁移第三节环境污染物的转化第三章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4学时)第一节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第二节污染物的生物转化第三节污染物代谢动力学第四章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4学时)第一节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第二节毒作用的分子机理第三节影响毒作用的因素第五章环境毒理学常用实脸方法(3学时)第一节急性毒性实脸第二节蓄积毒性实脸第三节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第四节致突变试验第五节致畸试验第六节致癌试验第六章化学物质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1学时)第一节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内容第二节不同阶段安全性评价的毒理学工程第三节安全性评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四节现有的化学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第五节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任务面临的挑战第七章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多环芳屋类第二节芳香胺类化合物第三节N-亚硝基化合物第四节烧化剂第五节黄曲霉毒素第八章金属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汞第二节镉第三节铅第四节格第九章农药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有机氯农药第二节有机磷农药第三节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第四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第十章内分泌干扰物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内分泌干扰物的分类、特点及来源第二节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健康及野生生物的危害第三节内分泌干扰物的毒作用机制第四节内分泌干扰物筛检方法第十一章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第一节环境噪声污染第二节放射性污染第三节电磁辐射污染第十二章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1学时)飘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第十三章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土塘污染的来源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残留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土壤污染的生态学诊断第十四章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2学时)水体污染的来源及其特点水体污染的自净和污染物的转归水体污染对生生生物的影响水体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水体中有机物魂晶安全评价⑵教学要求第一章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开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等。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20版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20版一、概述环境毒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化学、医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旨在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以及毒性机制。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20版作为该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旨在确保学生在学习环境毒理学时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根据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20版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二、环境毒理学概述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来源、毒性效应、毒性机制以及防治对策等内容。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20版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环境污染物的特性、毒性效应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20版的深度和广度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20版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明确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知识的深度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环境毒理学的核心理论知识,包括环境污染物的分类、生物监测技术、毒性效应的发生机制、环境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内容。
这些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毒物的毒性效应以及预防和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2. 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教学大纲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实际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运用环境毒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其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3. 知识的广度环境毒理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生物监测技术、毒性效应的发生机制、环境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对这些知识有全面的了解,既要求深入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也要求对整个领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024年《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避免浪费动物资源。
03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
在进行动物实验前,应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程序,确保实验的合理性和
必要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实
验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27
07
现代科技在环境毒理学中 应用前景展望
2024/2/29
28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环境毒理学中应用
2024/2/29
望
2024/2/29
3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2024/2/29
4
《环境毒理学》课程概述
2024/2/29
课程定义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包括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和 生物因素)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研究内容
探讨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宿及其对生态系统 的影响;研究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评价 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03
污染物可诱导细胞凋亡或坏死,破坏细胞正常生长和分裂,对
生物体造成危害。
17
遗传毒性作用机制
1 2
DNA损伤
污染物可引起DNA链的断裂、碱基错配等损伤, 导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具有遗传毒性。
DNA修复障碍
污染物可干扰DNA修复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得受 损DNA不能及时修复,增加基因突变的风险。
3
表观遗传改变
污染物可引起表观遗传改变,如DNA甲基化、组 蛋白修饰等,影响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
2024/2/29
18
免疫毒性作用机制
免疫细胞损伤
污染物可直接损伤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 胞等,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2024/2/29
免疫应答紊乱
污染物可干扰免疫应答过程,如抗体产生、细胞因 子分泌等,使得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Toxicology课程编码:21422250 学分:2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36 其中讲课:36 实验或实践:上机: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污染控制方向)推荐教材:孟紫强主编.《环境毒理学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参考书目:1.惠秀娟编.《环境毒理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孔志明主编.《环境毒理学》(第三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李建政主编.《环境毒理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本科生的一门专业任选课。
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懂得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课程的基本要求1.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体内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知识。
2.掌握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致癌变、致畸变及致突变作用)的基本理论及其评价方法。
3.掌握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的评价理论和技术。
4.熟悉大气环境毒理学、水环境毒理学及土壤环境毒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进展。
5.了解环境主要污染因素的毒性作用。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绪论建议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环境毒理学的定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一、概述二、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三、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建议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掌握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了解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理解毒物动力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毒物动力学。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

《环境毒理学概论》实验教案第一章:环境毒理学的概念与原理1.1 环境毒理学的定义解释环境毒理学的概念,强调其研究环境因素对生物体的毒害作用。
强调环境毒理学的重要性和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介绍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强调实验方法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并解释实验设计的原则。
第二章: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估2.1 毒性评估方法介绍毒性评估的方法,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
解释不同毒性评估方法的优缺点,并强调其适用性。
2.2 毒性参数的测定介绍毒性参数的测定方法,包括毒理学参数和生态学参数。
强调测定毒性参数的重要性,以评估化学物质的生态风险。
第三章: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毒理学研究3.1 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解释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其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强调有机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害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威胁。
3.2 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机制介绍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机制,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强调不同有机污染物的毒性差异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第四章:环境中有机氯农药的毒理学研究4.1 有机氯农药的特性解释有机氯农药的化学特性和生物积累特性。
强调有机氯农药在环境中的持久性和对生物体的毒性。
4.2 有机氯农药的毒性评估介绍有机氯农药的毒性评估方法,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实验。
强调有机氯农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第五章: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毒理学研究5.1 有机磷农药的特性解释有机磷农药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
强调有机磷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环境分布。
5.2 有机磷农药的毒性评估介绍有机磷农药的毒性评估方法,包括神经毒性实验和代谢毒理学实验。
强调有机磷农药对生物体的毒性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六章: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毒理学研究6.1 重金属的来源和毒性介绍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如工业排放、农业使用等。
阐述重金属对生物体的毒性,包括它们的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作用。
6.2 重金属的毒性评估方法讲解评估重金属毒性的实验方法,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发育毒性试验。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环境毒理学
授课单位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一、适用专业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二、预备知识
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
三、课程学习的目的与要求(200字以内)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学生们可以学习大气、水、土壤污染对健康危害与防护的知识;了解环境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性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并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最后还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从污染物防护和人类健康的角度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将环境毒理学知识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实践,为今后从事污染生态研究、环境保护等相关工作打下专业基础,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四、主要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环境毒理学概念、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4学时
第二章: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4学时
第三章:化学污染物的毒性作用4学时
第四章:物理性污染的毒性效应4学时
第五章:土壤环境毒理学4学时
第六章:水环境毒理学4学时
第七章:大气环境毒理学4学时
第八章:环境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4学时
第九章: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和健康危险度评价4学时
五、主要参考文献
《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孟紫强,科学出版社。
《自由基毒理学》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David A. Wright,Higher Education Press.
六、考核方式
考试
七、大纲撰写人:
八、任课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0712931
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学时:36
学分:2
适用学科:环境工程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先修课程:大学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标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硕士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机理,熟悉环境毒理学常用试验方法,以及环境健康危险评定、生态风险度评价的一般程序,同时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毒物安全防护知识,为学生进一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基本的理论和实验指导。
促进学科交叉,活跃科学思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绪论
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3.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
4.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5.化学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
6.常见毒理学研究方法
7.金属的环境毒理学
8.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
9. 农药的环境毒理学
10. 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
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理学
12.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13.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14.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绪论:了解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范围;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应用,发展趋势。
重点:环境毒理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
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了解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的方式。
重点:环境污染物生物性迁移。
3.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了解污染物的生物转运的一般过程。
掌握污染物的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和II相反应。
重点:生物转化类型。
4.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了解毒作用基本类型,掌握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毒作用机制、各种因素对毒作用影响的一般规律。
重点: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毒作用机制、联合毒性作用及其判定方法;环境污染物的结构与性质和机体状况对毒作用的影响。
难点:环境污染物的结构与性质和毒性的关系。
5.化学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了解诱发突变的类型,掌握DNA损伤的分子机理、突变的不良后果、化学致突变物的检测、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外源化学物致癌性的判别、化学致癌机理。
重点:化学致突变物检测的常用方法;外源化学物致癌性的判别的基本方法;生殖毒性及发育毒性的评定方法。
6.常见毒理学研究方法:掌握急性毒性试验、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行为毒理学试验的基本方案与应用。
重点:掌握急性毒性试验、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行为毒理学试验的基本方案。
7.金属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并掌握;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迁移与转化;金属的联合作用;金属的代谢;金属对健康的危害;主要重金属的理化性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理作用。
重点:金属之间相互作用的类型与机理;金属代谢的一般规律;主要重金属的理化性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理作用。
难点:金属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主要金属的毒作用机制。
8.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各种化学致癌物的来源、致癌作用和机理、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
9.农药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并掌握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的一般规律;农药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一般规律;几种重要的农药的毒作用;预防农药的公害的措施。
重点: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的一般规律;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毒理。
10.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各种环境物理因素的来源、一般性质、生物效应。
重点:各种环境物理因素的生物效应;电离辐射剂量。
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理学:了解和掌握环境分泌干扰物的分类、人类健康及野生生物的危害、作用机制及其筛检方法。
难点:内分泌干扰物对机体可能的作用机制。
12.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和掌握各种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性、来源、在环境中的转归、毒作用及其机理、环境标准。
重点:各种大气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机理。
13.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和掌握土壤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难点:土壤污染的生态毒理诊断。
14. 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掌握水体污染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难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危险度评价。
三、课内学时分配
教材:《环境毒理学》,孔志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教学参考书:
[1] 惠秀娟,《环境毒理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 孟紫强,《环境毒理学》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五、教学与考核方式
1.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2.作业:安排课后思考题,查阅文献,撰写综述报告,将课堂知识巩固,
贯通。
3.考核:一般采用开卷考试,总评成绩=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80%)。
编写人(签字):郝大程编写时间:201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