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粤教版语文选修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练习题及答案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4即景抒情诗四首

即景抒情诗四首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r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f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f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f蕴藉悠远•情丰意密I 深切动人。
------------- 温馨晨读自主学习赏美文听春江花月夜古筝春江花月夜是我百听不庆的曲子,每次听来都有不同的感受。
听此曲,仿佛置身大江边。
如梦、似幻.如醉、如痴。
夕阳晚廬,青江倒映着黄昏的色彩•微风过处r金波浩淼。
低婉的筝声里,暮鼓送走了夕阳,浮霁烟光里,落霞斑斓,曲水迎来了孤月一轮。
温柔的弦音拨起宁静的夜空,一幅清新淡雅的春江花月图徐徐展开。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渚之上,浩瀚无垠的江潮与波涛汹涌的海浪相连处•一轮明月随潮冉冉而生。
古筝清脆的丝弦牵引着荡漾的水波低回起伏•漫溢起月的音阶•从东山的一隅慢慢地向群星璀璨的夜空蔓延,无声无息地编织着春、江、花.月、夜的朦胧意境•恍惚间•流动多变的韵律断而复续,飞丝相接r月色与浪潮相约于一江春水之上•优美的丝弦和婀娜多情的春江花月发生了共鸣•让人痴迷在与月的古风古韵之中。
月照江心F波心荡月r一叶小舟,披一身清辉,摇曳着娇羞的月影,在平静的春江上拍水而来•舟上的游子伫立于船头,看渺渺轻雾.花林似霰,在这浩无际涯■清明空远的春江花月夜里,对月遥想I哲思如潮,一缕淡淡的惆怅借月色涌上心头•征鸿带来亘古的思念I散落在梦里。
轻缓的筝音时断时续由轻变重,如老者深沉的低吟,仿佛在向世人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茫茫宇宙,寥廓无声。
怅怅的筝音伴着明月轻风•再现人生苦短。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相似的是月,不相似的是人,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透过这千年的琴韵能否找到生命与宇宙的永恒?月上中天更筹转•拍送繁弦曲缠绵。
古筝悠悠的清音,穿过花影层叠r泻玉泼银r浅浅淡淡地错落在楼台香榭间,沉浸在如怨.如墓、如泣.如诉的弦韵里,将一腔难耐难消的孤独与寂寞向着春江花月尽情地倾诉古筝行云流水股的吟唱,温柔地绵延着f这曲远古飘飞的清歌, 收藏了多少流逝的华年,勾起了多少如烟的往事,装点了多少梦境, 平添了多少悲愁。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学习目标 1.了解陈子昂、张若虚、张九龄、贾岛等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内容。
2.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
3.体会即景抒情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解读这是唐朝王建的一首咏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
其诗语言清新朴素,意境淡远,感情真挚浓厚。
开头两句写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月照在庭院中,院内地面都像铺了一层霜似的,树上的乌鸦也栖息了。
“地白”二字足见月光如水,皎洁明亮。
此时已是皓月当空,当是夜已至深。
而“栖”则暗含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乌鸦由喧闹到安然入睡。
一方面固然是夜已深,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四周的万籁俱寂。
此景已是清美之至,诗人马上又承了一句“冷露无声湿桂花”把美景又推向一个高峰,“无声”,悄悄地,毫无声息。
清冷的露水悄悄地打湿桂树上的桂花,时间也便从悄无声息中流逝。
诗人也不知在此地呆了多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语读来朴实、凝练之极。
诗人有太多的思念,却依然推己及人,想到天下人此时都在望月,点明客观事实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思念的深度和广度。
把天下和诗人一样十五月圆夜不眠之人的情思应承下来,一并述出,造成共鸣,也更能表达诗人自己“秋思”的凝重与浓厚。
明明诗人自身怀人心切,离愁别绪一一在眼前翻涌,却偏要说“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法,是要读者去评判这“秋思”究竟该谁所有,其实也正是诗人自己的秋思在读者那里获得认同,此句“落”字尽得其妙。
这首诗写景寥寥几笔,疏朗有致;写情含而不露,委婉曲晦;用语朴素清新,是一首很不错的诗,值得我们研摩。
名句识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考点演示赏析“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的妙处。
答案本句为作者抒情之笔,但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推荐

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对应学生用书P13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出身于富豪之家,性情侠义,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他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倡导者,语言质朴雄浑,意境苍凉悲壮,风格刚健有力。
有《陈伯玉集》。
张若虚(约660-720),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其诗仅存两首,因《春江花月夜》奠定了他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
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
有《张子寿文集》(或称《曲江集》)。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河北涿州)人。
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
后受韩愈影响还俗。
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与孟郊齐名,世称“郊寒岛瘦”,以苦吟著称,形成“奇僻清峭”的诗风。
有《长江集》。
《登幽州台歌》此诗作于武则天通天元年(696)。
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失败,情况危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
他进谏甚切,而武屡不纳,降他为军曹。
诗人连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登上幽州台,“感昔乐生、燕昭之事”,泫然流涕而歌,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高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
当时,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游江边,当他仰望一轮挂在天边的皎月,沐浴湿润的江风,面对着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时,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来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高中语文 第4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同步试题 粤教版选修《

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名句积累】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7.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8.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1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名篇赏析】江楼感旧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诗意:我独自一人来到这江边的高楼,我思绪纷然好像有满腹的忧愁。
我看见月光就像是水一般流淌,流淌的水又像是天空茫茫悠悠。
我还记得我们曾经一同来望月,而如今同来的你们又在哪勾留?要知道这江楼水光相接的风景,和去年所见一样幽美、一样轻柔。
赏析:“独上”,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又使人仿佛见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态。
“月光如水”,波柔色浅,宛若有声,静中见动,动愈衬静。
诗人由月而望到水,只见月影倒映,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意境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
这首诗,诗人运笔自如,赋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使读者产生无穷的联想。
诗中没有确指登楼的时间是春天还是秋天,去年的另一“望月人”是男还是女,是家人、情人还是朋友,“同来”是指点江山还是互诉情衷,离散是因为世乱飘荡还是情有所阻,这一切都隐藏在诗的背后。
读者完全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在诗人提供的广阔天空里自由飞翔,充分领略这首小诗的幽韵和醇美。
一、基础训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偈.子揭.示歇.息竭.心尽力B.宛.转委婉.挽.回莞.尔一笑C.皎.洁妖.娆郊.外矫.揉造作D.怆.然沧.桑创.伤满目疮.痍解析:A项,jì、jiē、xiē、jié;B项,均读wǎn;C项,jiǎo、yāo、jiāo、jiǎo;D 项,chuànɡ、cānɡ、chuānɡ、chuānɡ。
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4.即景抒情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

“尾大”就“去不掉”了吗2013年4月号《特别文摘》载有一篇题为《诸葛亮昏招害关羽》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写道:“现在也有人……说也许是他们故意让关羽死,害怕他不好驾驭,害怕他尾大去不掉。
”这里对“尾大不掉”的理解有误。
“尾大不掉”比喻属下势力过大或机构组织庞大臃肿,以致指挥失灵,调度不动。
典出《左转·昭公十一年》。
楚灵王想任命弃疾为蔡公去管辖蔡地,征询申无宇意见,申无宇对楚灵王论述了国内国外的情况之后,说了两句带有结论性的话:“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意思是说:树梢粗大了,必定会被折断;尾巴太大,就会摆动不了。
这里的“掉”应该理解为“摆动”;“不掉”,就是调转不灵、摆动不了。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董鸿毅走近作者相关知识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写景是为了衬(包括正衬、反衬)情,具体关系为: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
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写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
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
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落叶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
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
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
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
识记字音汀.(tīnɡ)扁.舟(piān)捣衣砧.(zhēn)怆.然(chuànɡ) 滟.滟(yàn)霰.(xiàn)“束”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形体,外部有绳索之类的方圈,中间有三根木柴,合起来表示“用绳索捆束木柴”的意思。
本义为捆束草木,泛指捆绑其他东西,又由捆绑引申为约束、束缚,装束。
“束”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从“束”的字大都与带尖的东西有关,如“剌”“敕”“喇”等。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

4 即景抒情诗四首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古筝《春江花月夜》是我百听不厌的曲子,每次听来都有不同的感受。
听此曲,仿佛置身大江边,如梦、似幻、如醉、如痴。
夕阳晚照,青江倒映着黄昏的色彩,微风过处,金波浩渺。
低婉的筝声里,暮鼓送走了夕阳,浮霁烟光里,落霞斑斓,曲水迎来了孤月一轮。
温柔的弦音拨起宁静的夜空,一幅清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月光皎洁,万籁俱寂,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披一身月色,深夜来访,敲响了这座庭院的门。
“推敲”的佳话: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云: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作“敲”,引手作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
乃具言。
愈曰:“敲字佳矣。
”遂并辔论诗久之。
精益求精(节选)“精”有许多种解释:精细、精密、精明。
当你去钻研一件事情时,叫精细;当你思考一件事很周全时,叫精密;当你耳聪目明,吃苦能干时,叫精明。
精益求精也可以解释为:在精细的基础上精密,在精密的基础上精明。
在真正了解了“精”的含义后,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会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一个“精”字蕴含了多少汗水与艰辛。
在有限的时间内粗略地去做几件事,不如精细地做好一件事。
只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才可以有所收获,胜人一筹。
唐朝的贾岛在吟诗上就是精益求精的典型代表。
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
不知是“敲”还是“推”好。
手一边做着“推”的姿势,一边做着“敲”的姿势,反复斟酌。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的第三节。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4即景抒情诗四首检测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doc

4 即景抒情诗四首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古筝《春江花月夜》是我百听不厌的曲子,每次听来都有不同的感受。
听此曲,仿佛置身大江边,如梦、似幻、如醉、如痴。
夕阳晚照,青江倒映着黄昏的色彩,微风过处,金波浩渺。
低婉的筝声里,暮鼓送走了夕阳,浮霁烟光里,落霞斑斓,曲水迎来了孤月一轮。
温柔的弦音拨起宁静的夜空,一幅清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月光皎洁,万籁俱寂,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披一身月色,深夜来访,敲响了这座庭院的门。
“推敲”的佳话: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云: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作“敲”,引手作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
乃具言。
愈曰:“敲字佳矣。
”遂并辔论诗久之。
精益求精(节选)“精”有许多种解释:精细、精密、精明。
当你去钻研一件事情时,叫精细;当你思考一件事很周全时,叫精密;当你耳聪目明,吃苦能干时,叫精明。
精益求精也可以解释为:在精细的基础上精密,在精密的基础上精明。
在真正了解了“精”的含义后,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会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一个“精”字蕴含了多少汗水与艰辛。
在有限的时间内粗略地去做几件事,不如精细地做好一件事。
只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才可以有所收获,胜人一筹。
唐朝的贾岛在吟诗上就是精益求精的典型代表。
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
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
不知是“敲”还是“推”好。
手一边做着“推”的姿势,一边做着“敲”的姿势,反复斟酌。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的第三节。
第4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 学案(含答案)

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含答案)第第4课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即景抒情诗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陈子昂.张若虚.张九龄.贾岛等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内容。
2.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
3.体会即景抒情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解读这是唐朝王建的一首咏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
其诗语言清新朴素,意境淡远,感情真挚浓厚。
开头两句写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月照在庭院中,院内地面都像铺了一层霜似的,树上的乌鸦也栖息了。
“地白”二字足见月光如水,皎洁明亮。
此时已是皓月当空,当是夜已至深。
而“栖”则暗含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乌鸦由喧闹到安然入睡。
一方面固然是夜已深,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四周的万籁俱寂。
此景已是清美之至,诗人马上又承了一句“冷露无声湿桂花”把美景又推向一个高峰,“无声”,悄悄地,毫无声息。
清冷的露水悄悄地打湿桂树上的桂花,时间也便从悄无声息中流逝。
诗人也不知在此地呆了多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语读来朴实.凝练之极。
诗人有太多的思念,却依然推己及人,想到天下人此时都在望月,点明客观事实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思念的深度和广度。
把天下和诗人一样五月圆夜不眠之人的情思应承下来,一并述出,造成共鸣,也更能表达诗人自己“秋思”的凝重与浓厚。
明明诗人自身怀人心切,离愁别绪一一在眼前翻涌,却偏要说“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法,是要读者去评判这“秋思”究竟该谁所有,其实也正是诗人自己的秋思在读者那里获得认同,此句“落”字尽得其妙。
这首诗写景寥寥几笔,疏朗有致;写情含而不露,委婉曲晦;用语朴素清新,是一首很不错的诗,值得我们研摩。
名句识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考点演示赏析“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的妙处。
答案本句为作者抒情之笔,但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单元检测
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就是唐代著划诗人陈子昂。
选自《全唐诗》。
2、《春江花月夜》就是唐代诗人张若虚作的一首写景抒情诗.
3、《望月怀远》的作者就是園代诗人张九龄。
诗的首联就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题李凝幽居》就是度代诗人輕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诗的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是千古流传的佳句。
5、《登幽州台歌》从体裁上瞧应当就杲()
A、绝句
B、律诗
C、古体诗
D、近体诗
答案C
6、下列对《春江花月夜》分析不当的一项就是()
A、这就是张若虚写的一首写景抒情诗,号称“孤诗横绝全唐” •
B、诗中从月出到月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C、这首诗中景物描写太乱,诗的重心不明确.
D、诗中朦胧着一种淡淡的哀伤,别有情趣。
答案C
7、下列对《望月怀远》分析不当的一项就是()
A、首联写景,紧扣题目,而不露痕迹。
B、颔联写对远方亲人的思念,直抒血臆.
C、颈联的景物描写,旨在表现秋夜之凉,扰人难以成眠。
D、尾联进一步抒写对友人的一片深情、真切感人.
答案C
8、下列对《题李凝幽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A、这就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就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表现岀李凝居处的冷落荒凉.
B、颔联就是千古名句,表现出诗人严格的创作态度。
C、"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就是写天明离别时的景物,仍突岀一个“幽"字。
D、结尾言简而意远,余味无穷.
答案A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而两首诗,完成9〜10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9、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诗写的就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就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王诗描写的就是动景,周诗描写的就是静景.
10、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诗写的就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与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周诗写的就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与专注。
解析王诗写诗人在秋天的夜晚,独自静坐,慨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后两句以动写静,突出了孤寂。
周诗一、二句首先从室内氛羽写起,然后点出自己独坐灯下苦读,不知不觉已到深夜,竟连更声也没有听到。
三、四两句诗人宕开诗境,转换空间,由室内到门外: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停,一弯残月挂在半山腰;近瞧门前,一溪流水悄然成冰。
这一切都就是在诗人夜读时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阅读下而两首诗,完成11〜12题。
寒食⑹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她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萤独坐听。
把酒瞧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第105天,大概就是淸明盯的前两天为寒食节。
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她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她,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11、孟云卿的《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她乡过寒食卩的极度悲伤的感情。
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12、《寒食》、《寒食寄京师诸弟》两诗所表达的感情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诗表达了诗人佳盯思亲的伤感与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与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
阅读下而这首诗,完成13〜14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大约就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
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13、诗歌的就是描写的就是什么时候的景色?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描写了傍晚与夜晚的景色,诗人选取“残阳”、“江水”、“月亮"、“珍珠"等景物, 通过对景物颜色、形状的描绘,营造了一个从傍晚到夜晚的清新自然、亲切与谐、宁静的意境,蕴涵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以及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解析《暮江吟》就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这些诗的特点就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 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与意境就要从诗歌所
描写的景物中去领悟。
14、诗歌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在用词上很有特点,诗中多用数量词,这样写更能准确地描写景物。
苴她词也用得很有特点,如"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而上,不说“照",却说“铺”,这就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就是贴着地而照射过来,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 "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岀了秋天夕阳的柔与,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形容词与比喻手法的运用也给诗歌增添了不少色彩。
解析诗歌的一些词语明显地表现出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中的形容词与比喻手法用得形象而贴切,找准这两个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