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读书会教案——《三国演义》导读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背景把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1.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故事情节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1.3 教学内容《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成书背景《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教学目标认识《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分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关系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关系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2.3 教学内容主要人物形象: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等人物关系:刘备、曹操、孙权三足鼎立,诸葛亮辅助刘备第三章:故事情节分析3.1 教学目标掌握《三国演义》的重要故事情节分析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和发展趋势3.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矛盾冲突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3.3 教学内容重要故事情节:桃园结义、群雄逐鹿、赤壁之战、三分天下等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和发展趋势:曹操与刘备、孙权的争霸;诸葛亮的辅助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4.1 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分析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4.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艺术特色,分析小说特点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4.3 教学内容人物塑造:个性化、类型化、典型化情节安排:历史性与虚构性的结合语言风格:文言文与口语的结合第五章: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5.1 教学目标探讨《三国演义》的历史价值分析小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5.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历史价值,分析文化内涵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5.3 教学内容《三国演义》的历史价值: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战争与政治斗争《三国演义》的文化内涵:儒家思想、忠诚与义气、英雄主义等第六章:桃园结义与三国鼎立6.1 教学目标理解桃园结义的背景和意义分析桃园结义对后续情节发展的影响6.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桃园结义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小说中的重要性互动法:分组讨论,模拟桃园结义的场景,分享心得,提问解答6.3 教学内容桃园结义的背景:群雄逐鹿,天下大乱桃园结义的意义:三位英雄刘备、关羽、张飞的团结,奠定了蜀汉的基础桃园结义的影响:结义成为后续情节发展的关键,体现了忠诚与义气第七章:官渡之战与曹操的崛起掌握官渡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役过程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战略和战术7.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官渡之战的历史背景、战役过程及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互动法:分组讨论,分析曹操的战略和战术,分享心得,提问解答7.3 教学内容官渡之战的历史背景:曹操与袁绍的争霸官渡之战的战役过程:曹操奇袭袁绍的粮仓,袁绍军队士气大受挫折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战略和战术:以少胜多,善于用兵第八章:赤壁之战与三分天下8.1 教学目标了解赤壁之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分析赤壁之战对三国格局的影响8.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性互动法:分组讨论,模拟赤壁之战的决策过程,分享心得,提问解答8.3 教学内容赤壁之战的起因: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之战的过程:周瑜和诸葛亮的计谋,火攻曹军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败退,三国格局初步形成第九章:刘备称帝与蜀汉的建立掌握刘备称帝的背景和意义分析蜀汉建立对三国格局的影响9.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刘备称帝的背景、过程及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9.3 教学内容刘备称帝的背景:刘备在赤壁之战后逐渐崛起,占领荆州和益州刘备称帝的意义:标志着蜀汉作为一个独立政权的建立,三分天下局面形成第十章:《三国演义》的文学影响与传承10.1 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演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和文化的影响10.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三国演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10.3 教学内容《三国演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和文化的影响: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形式的传承与创新第十一章:《三国演义》的军事战略与文化解读11.1 教学目标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探讨军事战略在三国时期的政治与文化背景11.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军事战略与战术,分析其在政治与文化背景下的意义互动法:分组讨论,模拟军事决策,分享心得,提问解答11.3 教学内容军事战略与战术: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经典战役的战略分析政治与文化背景:战争与政治斗争,忠诚与背叛,英雄主义等第十二章:《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12.1 教学目标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女性角色探讨女性角色在三国时期的社会与文化背景1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女性角色,分析其在社会与文化背景下的意义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12.3 教学内容女性角色:貂蝉、孙尚香、大乔、小乔等社会与文化背景:女性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女性形象的意义与影响第十三章:《三国演义》中的忠诚与义气13.1 教学目标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忠诚与义气探讨忠诚与义气在三国时期的社会与文化背景13.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忠诚与义气,分析其在社会与文化背景下的意义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13.3 教学内容忠诚与义气:关羽、张飞、赵云等角色的忠诚与义气社会与文化背景:忠诚与义气在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对后世的影响第十四章:《三国演义》的现代改编与影响14.1 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演义》在现代的改编与发展分析现代改编对原著的影响与传承14.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现代改编的形式与影响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14.3 教学内容现代改编: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等形式的改编影响与传承:现代改编对原著的传承与创新,对文化的影响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与收获反思《三国演义》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15.2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反思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问解答15.3 教学内容课程总结:回顾学习内容,总结重点与难点反思:《三国演义》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对个人与社会的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曲折的情节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导读活动设计

《三国演义》导读活动设计

《三国演义》导读活动设计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

一、图片导入在正式介绍《三国演义》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幅图。

(出示图片《华容道》)这幅图展示的是华容道。

棋盘上摆有十个大小不一样的棋子,它们分别代表曹操、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和关羽,还有四个卒。

棋盘上仅有两个小方格空着,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两个空格移动棋子,使曹操从棋盘下方的出口逃走。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棋盘上,有名有姓的共有6人,曹操、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关羽,他们都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华容道的故事来源也和三国有关,曹操带领百万大军攻打东吴,引发赤壁之战,一把大火将曹军几乎烧光;曹操逃亡至华容道,关羽念及往日恩情,放走了他,这就是“关云长义释曹操”。

同学们,你是不是已经感觉到这本书的超级魅力了呢?在《三国演义》中,有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在接下来的十几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读故事,识英雄,做有志少年。

二、走进作者“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三国的故事能流传深远,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

罗贯中,大约在1330年出生,逝世于1400年,正好是元末明初这样一个朝代更迭,战乱频繁的年代。

罗贯中年少的时候,家境比较富裕,他的父亲是丝绸商人。

7岁开始,他在私塾学四书五经。

14岁时母亲病故,他只好辍学随父亲去苏杭一带做生意。

但是罗贯中对商业不感兴趣,在父亲的同意下,他跟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

当时的杭州是一个繁华城市,也是文化重心,关汉卿、郑光祖等有名的杂剧作家在这里生活,许多说书艺人都在这里说书,在这里活动,罗贯中极其喜爱这种民间文学。

读书听戏,让他能够阅览经史,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

青年时候,罗贯中离开家,到中国的北方去闯荡游历。

后来,罗贯中加入到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军,入其幕府,并参与武装起义,在起义的过程当中他结识到一批同样优秀的文人志士,其中就有《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

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人们学习兴趣的不断提高和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电影和电视剧等受欢迎的视听作品不断涌现,但是文学作品在传承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而且也具有非常广泛的呈现方式,例如以电影、电视剧、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呈现。

而《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代表之一,在历史传承、文化影响力和文学价值方面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知识结构,对《三国演义》进行文学导读教学,使学生通过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研究,从感性认知逐渐转向理性认识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一、选取教材和设置教学目标1、教材选取《三国演义》中含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词、逼真的真实细节和强烈的人文情感,而且结构严谨、语言优美,非常适合作为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之一。

因此, 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作为教材。

2、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个全面且深刻的理解,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综合发展。

二、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本次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提供书面材料和一些活动学习,同时要求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展示。

2、教学过程第一节《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课件、PPT、影片等方式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向学生展示,分析“三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分裂、文化交流、军事斗争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人物形象和文学语言的相互关系,所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第二节《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如刘备、曹操、孙权等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真正揭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行为特点和演义风格。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和阅读感受,并参考相关材料,对人物形象的深度分析和评价。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一、教案背景《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小说以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描绘各大势力之间的政治争斗、英雄人物之间的勇猛战斗和智慧较量,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学习《三国演义》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2. 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各个章回的大致内容;3. 分析《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行动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感悟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 《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 《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3) 《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故事和典故。

2.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2) 通过阅读和解读文本来深入了解《三国演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1. 利用多媒体资料,介绍《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罗贯中的生平;2. 展示《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 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的引言,然后简短讲解《三国演义》的基本历史背景。

第二课时:《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1. 教师介绍《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代表特点,如刘备、曹操、诸葛亮等;2. 学生阅读小说第一回的梗概,通过教师引导进行简要讨论。

第三课时:《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故事和典故1. 教师介绍《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故事和典故,如赤壁之战、火烧连营等;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故事和典故;3.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些故事和典故的背景、含义和影响。

第四课时:文学欣赏与思辨能力培养1. 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描写精彩的片段,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义;2. 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展示自己对于《三国演义》中角色的理解和演绎;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与思辨,分析《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行动的原因和影响。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其创作背景。

2. 通过阅读精彩片段,让学生领略《三国演义》的魅力,培养阅读兴趣。

3. 分析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4. 学习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创作背景。

2. 第二课时:阅读《三国演义》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

3. 第三课时:讨论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4. 第四课时:分析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历史事件。

2.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精彩片段,培养阅读兴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形象、事件和道德观念。

4. 鉴赏法: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介绍、作品梗概、历史事件等。

2. 准备《三国演义》原著或简化版,方便学生阅读。

3. 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鉴赏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知识测试:测试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和道德观念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1. 第六课时:人物分析课让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三国时期的人物,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学生可以查找历史资料,了解人物的真实背景和在历史中的作用。

学生通过PPT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分享自己选择的人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

2. 第七课时:历史事件探讨选择三国时期的几个重要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教师简要介绍事件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学生分组讨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七、教学活动3. 第八课时:文学鉴赏课教师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分析片段中的文学手法、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优选份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优选份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优选份《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 1一、内容简介:《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影响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__文学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它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__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__军事__,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__的__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三国演义》描写了__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

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二、指导目标:1、通过让学生阅读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了解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及魏、蜀、吴三个__、外交、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__,欣赏书中众多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和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

2、了解《三国演义》在文学式上的艺术成就: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学会欣赏作者的表现手法,怡情养性,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高审美能力。

3、师生共同探讨阅读方法,激发学生自行阅读的动机,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

三、阅读计划:期初进行阅读《三国演义》的导读以后,每天阅读15分钟,阅读能力较强的可自行安排阅读量,利用每周阅读课师生共同阅读,老师为学生念读故事,师生探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朗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月末进行一次阶段性汇报,完成读书卡各阶段要求,交流各自读书方法,每月评选一次阅读之星。

具体安排:第1周布置购买《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导读,明确阅读方法,第2周检查《三国演义》的购买情况,并要求每日读15分钟左右,至少读完一回的内容,并明确做批注的方法要求。

发放读书卡。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内容概述。

2. 掌握《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并能正确理解故事中的重要情节。

3. 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掌握《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 理解《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了解《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并理解其在历史中的意义。

2. 理解《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什么了解,是否已经阅读过或听说过相关内容。

2.讲解(15分钟)a. 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其写作背景,包括明朝末年的社会背景和罗贯中写作的目的。

b. 简要概述《三国演义》的内容,包括三国时期的政治形势、蜀、魏、吴三个国家的兴衰,以及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斗争。

3.阅读(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导读,理解其中的内容,包括主要人物和事件,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斗争。

4.合作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场景或情节,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动、行动和结果,以及这个情节对整个故事的影响。

5.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评论。

6.课堂讲解(10分钟)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情节进行详细讲解,解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争斗的原因和影响,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7.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总结《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人物和事件,以及这些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读教学,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人物和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第一篇:《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三国演义》片段的阅读指导,来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以达到本学期完成《三国演义》的阅读目标。

3.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老师适时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兴趣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杨洪基演唱。

全班齐诵《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师:同学们,从刚才大家的激情朗诵可以感受到大家对三国演义的喜爱。

下面咱们做一个小游戏,猜个谜语,谜底呢,都是三国演义的人物,看大家,能不能猜中啊!阳关一区续日弹。

谜底:曹操事事齐全说汉高。

谜底:刘备凿壁偷光。

谜底:孔明嘴里进蚊子。

谜底:张飞鸟宿林间不再飞。

谜底:关羽二.《三国演义》重要性。

师:非常好,通过这个猜谜语的过程可以看出大家对《三国演义》还是很熟悉的。

《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

影响大到什么程度呢?很多的三国历史知识我们都用三国演义的知识给代替了,其实与真正的历史有着很大的不同的。

下面咱看这几张图片,这是京剧中三国人物的脸谱。

大家猜猜看看你能猜出这是谁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呢,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它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小说。

他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流传广泛人们广泛传诵,不断的被搬上各种舞台。

到了现代也不例外,各种戏剧,电视连续剧,电影,评书等等。

《三国演义》的故事深入人心,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这是这部书的巨大魅力。

三.阅读原著的重要性师:跟同学们交流的时候我理解到,很多同学,都能够讲几个《三国演义》的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来自于电影有的来自于电视连续剧,有的来自于父母的讲述,有的来自于自己看儿童版的《三国演义》,当然了也有同学很厉害,来自于《三国演义》的原著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读书会教案——《三国演义》导读
李道锁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四大名著已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对《三国演义》都很感兴趣,对《三国演义》中的任务、战术运用耳熟能详。

而且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分析课文情节,分析人物个性能力,因此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自己去分析,掌握课文及人物。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国演义》这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是课程标准推荐阅读书目之一。

但在学生平时的阅读中,他们大多只关注故事情节,而忽略了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因此,我决定带领学生通过对重点段落章节的阅读、探究,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入地了解它的艺术性、思想性。

但它是一部长篇小说,要完全在课堂上学习,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两堂课上,只是简单介绍这部作品,让学生认识到它的价值,了解它的艺术魅力,并通过片段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赏析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能结合作品故事情节来分析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3)通过文章的学习,掌握小说阅读赏析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及其他文学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3.通过片段的学习,掌握小说阅读赏析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小时三十分钟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根据杨慎《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改编)。

师:同学们听完之后是否有热血沸腾,畅快淋漓,大气磅礴之感?那高亢激越的气势,让我们想到了许多英雄人物。

那么,你们知道这部连续剧是取材于我国的哪部古典名著吗?你们想到了其中的哪些英雄人物?
师:众多的三国英雄演绎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刘备三顾茅庐、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等,可以说我们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著作,去感受那些英雄之士的精神气概吧!
二、整体感知,全面了解
1.请把你了解的有关《三国演义》及其作者的相关情况向大家介绍。

2.作家作品补充介绍:(多媒体显示。


3.写作背景补充介绍:(多媒体显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作者、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全面的了解这部伟大的小说,从而让学生了解小说三要素中的社会环境,为后面人物的解读打下基础。


三、借助文章,找准基石
你说我说大家说:三国人物故事大比拼。

要求简明扼要的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喜欢的三国人物故事,然后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限时1分钟。

师:刚才我们大家交流了自己喜欢的人物故事,说得都非常的好。

事实上《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塑造的英雄人物有很多。

这些英雄人物当然会赢得我们的喜爱。

在这些英雄人物中,有几位人物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重点学习他们之间的事:赤壁之战
四、深入赏析,掌握方法
1.快速阅读《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可以从文学欣赏者的角度了解一下课文中黄盖、周瑜、曹操这些人物的特点。

2.简介黄盖、周瑜、曹操
3.结构梳理,理解火攻的由来:为什么要用火攻?如何火攻?火攻的最终结果如何?
4.品评人物,感受人物特点:
从《赤壁之战》这篇文章中,你认为黄盖、周瑜、曹操分别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请找出相应的文字加以剖析。

(学生快速看课文,在书上注出黄盖、周瑜、曹操的性格特点,并运用小组合作
探究形式交流归纳,多元解读人物性格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主要从这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对人物性格进行品评,并予以适时点评。


黄盖:忠诚、有勇有谋、机智(周瑜手下有员老将,叫黄盖。

他对周瑜说:“曹军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跟他们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

我看他们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把船连在一起,只要用火攻,他们想逃也逃不了。

”)
周瑜:机智、信任部下(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样打,还得想个计策。

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


曹操:轻敌、自傲(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了不得。

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5.各抒己见,喜欢谁?
6.概括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

(多媒体展示)
(1)首先要理清故事情节。

(2)小说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人物形象。

应抓住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结合文章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性格形成原因。

(3)品味精彩的语言,掌握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即主题思想)。

五、拓展延伸,运用方法
快速阅读《草船借箭》(课前印发),运用今天掌握的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诸葛亮这个人性格特点。

六、阅读激趣,课堂总结
1.三国人物纵横谈:举例说说你所知道的英雄人物,并试谈谈人物个性之间的联系。

2.《三国演义》人物歇后语填空
周喻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关羽放曹操——念旧情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3.除了《三国演义》,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你了解其内容吗?你喜欢吗?渴望看到它们吗?(自由发言)
4.名著对对碰:请你以“赵子龙大战长坂坡”为上联,用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故事情节对出下联。

5.结束语:
同学们,浩瀚的文学海洋,有无数的宝贝等着同学们去采撷,让我们以对生活的热爱为舟,与勤奋作伴,以科学的阅读方法为桨,在知识领域走的更远,更远……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再怎么忙也要看书,再怎么穷也要买书,再怎么没交情也要送书。


七、课外延伸,作业布置
1.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就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写3-4篇读书笔记。

2.找一找名人论读书的话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导读心得】
其实我觉得孩子们读不读书大部分原因是老师们所决定的,因为我们的孩子们相信我们的老师们。

所以不管怎样只要我们老师们做好对书籍多读有益的宣传、引导、督促工作,相信我们的孩子们自然会书多读,多读书,读好书。

我想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开展班级读书会的原因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