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礼记学记读后感 精品
中国《礼记》观后感心得5篇

中国《礼记》观后感心得5篇中国经典《礼记》优秀观后感心得1这部书可谓是包罗万象,它以礼乐为核心,所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礼记》在唐代就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则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由此可见《礼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反复吟读着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为了老百姓,建立一个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会.这段文字,并不会因年长日久而失去光泽,至今读来,它仍发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表达了我们每个人对对美满.公正的大同社会的强烈向往.翻开我的笔记本,本子上摘录的第一句话便是《礼记》这部书中的一段文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句话的原意是:〝要广博地学习,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我经常将《礼记》中的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并时常用这句话教导与勉励我的孩子和我身边的年青朋友.〝博学之〞即讲学习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也将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透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这句话时常提醒我在工作中注重学习,不仅仅要精通业务知识,还要广泛学习其它方面的优秀书籍,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做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此外在平时还要多与身边的同事朋友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工作方法,对于工作生活中的难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此外,光学习理论和书本知识还不够,还得多实践.多锻炼,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在这部书中,我也了解到了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古代礼仪制度的一些认识,诸如礼的起源和礼的作用,古代人对冠礼.聘礼.祭礼等礼仪规范的解释.能够说,《礼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礼教文化的成熟.这部书对于现代中国社会中的礼仪礼节仍有很好的启示和教育研究好处.当然《礼记》中的部分文字也内含全力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及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们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进行对待.总之,《礼记》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国学经典,就像一壶好茶,需要慢慢细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将在书海里不断徜徉,撷一缕淡淡的书香.中国经典《礼记》优秀观后感心得2儒.道.阴阳.法.名.墨.杂.农.小说家九家为中国最早的九个学派,其中儒家和道家出现的最早.儒家的礼仪在周朝时就已经开始实行了,道家的八卦早在伏羲时就出现了.但《孟子·尽心章句上》中说:〝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所以,我觉得还是儒家更主张中道.我认为《儒行》这篇文章就是写君子(儒士)的各种行为的.我体悟最深的一段是: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有人会把它翻译为:儒士拿忠信做甲胄,礼义做盾牌;头戴仁而行,怀抱义而居.这就是自立.可我更愿意把它译为:儒士用忠信捍卫自己的思考,用礼义来保护自己那颗纯洁的心;脑子里有一种意念是要怀着仁爱去行动,心中怀着义来处事.虽然有暴政,但也无法改变我的想法.这就叫做自立.举两个例子吧!周朝时,西伯(周文王)不喜欢纣王荒淫无道的统治,所以就以自己的仁政来治理国家.这可惹怒了纣王,于是纣王便囚禁了西伯.但西伯仍然依他的正道而行,最终还是打败了纣王(只不过是把他的大道传给了他的儿子武王).第二个例子是关于犹太人摩西的.犹太人在埃及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埃及人便开始排斥犹太人,后来又要把所有刚出生的犹太男孩都杀掉,只有一个叫摩西的小男孩获救了.他支持犹太人信仰上帝,而不信仰多神教,最后带领大家搬到了耶路撒冷(后来的以色列),自称以色列人.所以,如果你光会独立做饭.扫地,这不叫自立,必须有了这颗心才叫自立.中国经典《礼记》优秀观后感心得3偶读《礼记》遇到了下面这样一段话,很值得慢慢体会.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古代的教育,没有德智体美劳,却有仁义礼智信.没有说让学生毕业后成才,做一番大事业,只是要求学生能够人格健全,学识通达,能够成为榜样.成为榜样后,他人自然能够信服,也即是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反观我们此刻的教育,基本上是为了分数.证书.学位,然后再作为出人头地的工具加以利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很敬业,但不得不提出疑问,我们乐群吗如今的高校,老师给学生打分打的试卷的分,学生给老师绩效分.对于这一点我十分反感,并不是因为学生给我的分数低,而是对于这种事情很不能理解.某些人为了讨好学生,甚至放下了师者的尊严,对学生容忍放纵,奴颜婢膝.还有,有些学生因为考不好,甚至在网上骂老师,呜呼哀哉,今日之‘博习亲师’也.论学取友,我们能够理解为有论学的潜力和择友的原则.但我更愿意把这四个字曲解为以文会友.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没有知音.而最易成为知音的,则是同学和同行.期望难忘同学情,同行非冤家.把酒言欢.坐而论道比刀光剑影要幸福的多.能做到上面三点,就可达小成,其实并不难.大成叫做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原因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要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诚实的决定.这样说可能太大众化了,很多人不会觉得这一点有多么重要.举个我经常给人下套的例子吧.我经常这样问别人:你认为八股文好不好?上面的例中的答者就是没有独立思想的人.对一个事物做价值决定时,务必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否则一切都是人云亦云,毫无主见.大成无上限,独立思想,诚实做人,而已.中国经典《礼记》优秀观后感心得4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读后感.〞〝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平时更加深刻.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难度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学太过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那么这样子的教学,实际上是毫无成效的.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的是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而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的时候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当然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不过在当今社会互相切磋学术的朋友实在是不多了.虽然《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学记》是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的楷模.中国经典《礼记》优秀观后感心得5闲暇时我常常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旁,一边品着绿茶,一边慢慢研读着《礼记》这部古代经典,那淡淡的茶香与书香顷刻间在心脾间交融.弥漫.缭绕,足以令我心旷神怡.如痴如醉,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古代,正在与古代圣贤品茗与对话.《礼记》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着作,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论语》 ,比肩于《孟子》 ,又远超于《荀子》.这部书可谓是包罗万象,它以礼乐为核心,所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礼记》在唐代就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则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由此可见《礼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反复吟读着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为了老百姓,建立一个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会.这段文字,并不会因年长日久而失去光泽,至今读来,它仍发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表达了我们每个人对对美满.公正的大同社会的强烈向往.翻开我的笔记本,本子上摘录的第一句话便是《礼记》这部书中的一段文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句话的原意是:〝要广博地学习,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我经常将《礼记》中的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并时常用这句话教导与勉励我的孩子和我身边的年青朋友.〝博学之〞即讲学习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也将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这句话时常提醒我在工作中注重学习,不仅要精通业务知识,还要广泛学习其它方面的优秀书籍,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做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此外在平时还要多与身边的同事朋友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工作方法,对于工作生活中的难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此外,光学习理论和书本知识还不够,还得多实践.多锻炼,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在这部书中,我也了解到了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古代礼仪制度的一些认识,诸如礼的起源和礼的作用,古代人对冠礼.聘礼.祭礼等礼仪规范的解释.可以说,《礼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礼教文化的成熟.这部书对于现代中国社会中的礼仪礼节仍有很好的启示和教育研究意义.当然《礼记》中的部分文字也含有全力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及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们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进行对待.总之,《礼记》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国学经典,就像一壶好茶,需要慢慢细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将在书海里不断徜徉,撷一缕淡淡的书香.中国经典《礼记》优秀观后感心得。
礼记学记读后感6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6篇《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礼记学记读后感1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自小耳濡目染,谁都能说几句论语中的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话历经2500多年,至今依然能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为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令我受益匪浅的话语却又很多很多,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
《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在教学中我也常常用这句话教育学生,如果在课堂上乱说话就会影响其他人,这样你就是把你不喜欢做的事情强加在了别人身上,在教育中我也秉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不把自己都讨厌的事情强加在学生或者是家长身上,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再三,真正做到“教育”学生,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告诉他们为人处世的一些方法。
《礼记学记》读后感(精选7篇)

《礼记学记》读后感《礼记学记》读后感(精选7篇)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礼记学记》读后感(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礼记学记》读后感篇1当下流行的西式学习和教育,和我国古代大相径庭,东西教育差异之大只能慢慢体味啦。
西方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学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所有的学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论世界内蓬勃发展,并且通过对数学工具的使用,让知识的学习一切都井井有条。
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更多地强调个人修行,强调对悟的理解,对于如何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似乎没有一条明确的道路遵循,没有一个可以重复训练、可操作的育人大法。
给我的感觉,古人的学习方式,有些灵童似可瞬间得道升天,而愚钝之辈则无醍醐灌顶的机会。
一提到《礼记》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不过一般的同学都是对它皱眉头,鄙夷之。
因为一想到礼,就会联系到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之类的腐朽思想啦。
观后才知,我冤枉古人啦,古之“礼”包罗万象,即不是送礼的礼也不是非礼的礼,而是和“道”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般同学都知道,四书五经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可能不知道《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这里要说的《学记》也是《礼记》的一篇,非常有名,但今人不太熟悉罢了。
《学记》讲述了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没有实际操作的教条,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教育”“学习”的纲领,如《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告诉无产阶级怎样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权力。
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
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解释为什么去“学”,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这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不同时代自有不同解释,我想一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
虽有至道(道这个东西,内涵丰富,太玄,非三言两语说清楚),不去学习,也不能“知其善”。
读了礼记学记的体会

读了礼记学记的体会篇一:礼记学记学后感礼记学记读后感《礼记.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第一禁于未发,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
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在还没有发出来时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
在小时,教会他们摆脱可能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
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当其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
第三不陵节而施,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
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也要顾及到一些接受慢的学生。
太过急功近利的教学,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这样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相观而善,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且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
虽然《礼记.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
篇二:《礼记。
学记》读后感XX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读《礼记.学记》有感龙口一中A区当我还不是教师,但正在努力变成教师的路上奋斗时,我最先接触到的有关教育的书籍就是《学记》。
当时,只是对照着翻译去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但不能真切的体会到其中的内涵。
现在成了一位真正的老师,接触到了学生,再看《学记》,才真正领悟到原来这短短的一千二百字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整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专著。
最新-《学记》读后感(优秀18篇)

《学记》读后感(优秀18篇)《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记》读后感1中国现代化教育,只会葬送了孩子。
——题记小明当时还是个孩子,他爸妈都是作家,他的语文特别好,尤其是作文。
他爸妈心一横,不上学前班了。
就去找萍城的夏莲,托她找个关系,把小明托进小学。
结果顺水推舟,就进了北门小学,而我和老公却因为还有一个书稿,要匆匆赶了回去,把小明交给了母亲。
读到这里,我觉得,把孩子置于一个陌生之地,真的可以吗?再说了,孩子只有五岁半,还没懂事,到了学校那正规的地方,闯祸的次数不也就多了吗?这也是我的顾虑。
第一个星期,还是比较心顺的,母亲说小明表现很好,心头的那块石头落地了,但是第二个星期,反馈出来的都是小明闯祸的事实,小明推倒了小龙,但是,母亲已经道过歉了,但小龙的妈妈还是不依不饶,直到听说到小明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时,才放了小明。
他们一直以为,萍城这条街一直是文明的,都是善解人意的,可是,突然蹦出了那么个泼妇,让他们感觉很不自然。
更糟糕的事接踵不断地来到——小明全身长满了天疱疮,许多泡都被他抓破了,流水、还流脓。
作为一个母亲,怎么能不担心呢?我惶恐不安,认为小明处在非常危险的地位。
就是这书能得诺贝尔奖,我也不写了,此时,我恨不得插翅飞回去。
于是,我放下手头的笔,订了车票,回去了。
母爱是最伟大的,但是,谁又能像这位母亲一样为了孩子能抛开一切呢?就是世界的最高荣誉,在母亲的眼里,也抵不过孩子的喜怒哀乐,可见母爱多么得伟大。
到了那,挪动矮柜,我一下子就看见了两寸厚的狗毛,赶紧喊来夏莲,夏莲说:这一定是小狗茜茜掉的毛,放在这里七八年了,脏死了!这时,突然传来一声惨叫,原来,小明拿着注射器,就对着小狗茜茜乱射,吓得小狗茜茜满屋乱窜,最后竟钻进了小明的床上。
在晚上,让小明睡觉时,我突然发现床上有一大片水渣,很难闻。
小明的裤子却是干的,猛地想起白天小狗钻被窝那一幕,这尿,不可否认只能是他的。
《学记》读后感(优秀3篇)

《学记》读后感(优秀3篇)何先生在口述中反复提及的两个词语是“自由”和“幸福”,这似乎是何先生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折射,时代的高度和氛围往往印证在人的身上。
翻遍此书,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当时的学校,尤其是西南联合大学,弥漫着我们想象不到的自由氛围。
那时,教师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自由,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
学生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不喜欢的也可以不去”。
何先生在西南联大先后读过土木、历史、中文、外文四个系,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
何先生有言:“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
”由此言得之,西南联大之所以培养出大批俊杰,自由的校园氛围是功不可没的。
有自由,才有活泼的精神、不羁的思索和创造的激情,自由一旦遭到钳制,一切精神之花必然凋谢,更不用说结出创造的累累硕果。
饱经风霜的何先生不无所指地说:“基于当时北京的环境,乃至于意识形态的控制也往往流于形式,至于云南的联大亦是如此,幸运如此,才能有传承的自由学风,让各种思想在联大交融,以实践来检验,也是如此,西南联大在祖国灾难深重之时,却培养出了大批的栋梁之才乃至国内外的泰斗,但是建国后的五十年中却少有大家现,即便有,也是我们国内所公认,据我所知,目前真正的大家在国内外享有威望的还是民国时期培养的一批学子。
”言之凿凿,令人不胜羞愧,后人思之,岂能无动于衷?幸福究竟为何物?这一问题一直缠绕和折磨着年轻的何先生。
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有他们的答案。
答案尽管可以不同,但是否去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却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
在漫天烽火、战乱不止的民国时代,何先生和同学王浩热烈地讨论着什么是幸福。
得出的结论是:“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觉得社会会越来越好,一个是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好;幸福归根结底还包括精神上的。
《礼记》读后感

《礼记》读后感6篇《礼记》读后感1偶读《礼记》遇到了下面这样一段话,很值得慢慢体会。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反观我们此刻的教育,基本上是为了分数、证书、学位,然后再作为出人头地的工具加以利用。
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很敬业,但不得不提出疑问,我们乐群吗如今的高校,老师给学生打分打的试卷的分,学生给老师绩效分。
对于这一点我十分反感,并不是因为学生给我的分数低,而是对于这种事情很不能理解。
某些人为了讨好学生,甚至放下了师者的尊严,对学生容忍放纵,奴颜婢膝。
还有,有些学生因为考不好,甚至在网上骂老师,呜呼哀哉,今日之‘博习亲师’也。
论学取友,我们能够理解为有论学的潜力和择友的原则。
但我更愿意把这四个字曲解为以文会友。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没有知音。
而最易成为知音的,则是同学和同行。
期望难忘同学情,同行非冤家。
把酒言欢、坐而论道比刀光剑影要幸福的多。
能做到上面三点,就可达小成,其实并不难。
大成叫做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
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原因很多。
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要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诚实的决定。
这样说可能太大众化了,很多人不会觉得这一点有多么重要。
举个我经常给人下套的例子吧。
我经常这样问别人:你认为八股文好不好?上面的例中的答者就是没有独立思想的人。
对一个事物做价值决定时,务必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否则一切都是人云亦云,毫无主见。
大成无上限,独立思想,诚实做人,而已。
《礼记》读后感2我最喜欢的是《礼记》,它时时刻刻的都在提醒着我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学会去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发现错误就要去改。
这本书,还告诉我很多的做人道理。
例如:‘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意思:知识渊博,记忆力强,仍然很谦虚,做了很多对人有益的事,仍然不懈怠,这样才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
学记读后感5篇

学记读后感5篇《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下面是第一故事本店铺收集整理的学记读后感,欢迎阅读。
学记读后感(一):《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
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当自己真正选取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
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
〈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教学方法。
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理解潜力和状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
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明白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处。
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学记读后感
礼记学记读后感一
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
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
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平时更加深刻。
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
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