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夜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春山夜月阅读答案

春山夜月阅读答案1. 引言《春山夜月》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富有意境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春夜时分,山峦起伏,夜月如钩的美景,给人一种宁静与深远的感受。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寓意等方面进行阅读答案的分析。
2. 背景介绍《春山夜月》为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张继是唐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大多描绘了自然景物,抒发了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是张继晚年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
3. 作者写作意图通过阅读《春山夜月》,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其中所蕴含的深思熟虑和对生活的独特领悟。
首先,作者通过描绘春山夜月的美景,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壮丽的自然画卷。
夜晚的月光洒在山峦之间,映衬出浩瀚的夜空。
这种场景让人心生敬畏之情,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与美妙。
作者以此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界规律的思考。
其次,诗中还流露着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和对时光的感慨。
诗中描述的春夜时分是人们生命中短暂的一瞬间,而时间的流逝却不可阻挡。
作者通过这种对时间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与时光转瞬即逝的感叹。
4. 诗歌分析4.1 描绘自然景物《春山夜月》一开始就通过描绘春山夜月的美景打开了诗歌的篇章。
诗中描述了“春山如黛”,“夜月如钩”,给人一种山峦起伏、月光如水的意境。
这种美景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
4.2 对生活的思考诗中有一句“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这是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情的感怀。
作者通过写“离人照落花”,表达了他对人离别的思念之情。
这也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对人生离别的无奈感到反思。
5. 寓意与价值《春山夜月》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对美景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通过描绘山峦和月光的美景,作者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规律的思考。
同时,诗中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让人对人生的短暂和珍贵有了更深的体会。
这首诗以其唯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给人们带来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春山夜月阅读答案

春山夜月阅读答案1【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①。
注:①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破题,首句扣“春山”,次句扣“夜月。
“多胜事”是因,“夜忘归”是果。
二句提纲挈领,且设下悬念,开启下文。
B. 颈联紧承“夜忘归”,亦是颔联的自然延伸。
此二句写“赏玩”“胜事”后的主观感受,充分表达出诗人因山花即将凋谢的无限惋惜之情。
C. 尾联上接“欲归”二字,写归途中的所闻所见。
写得有声有色,动中有静,意境深远迷茫。
末句以景结情,情意悠长,怀恋之意,依稀可见。
D. 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15. 诗歌创作讲究“起承转合”,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两句又为写景佳句,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两句。
答14. B B项,“充分表达出诗人因山花即将凋谢的无限惋惜之情”错。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的意思是“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的深情”,“惜芳菲”是舍不得离开这里的花草,不是“山花即将凋谢”,当然也就不是表达诗人的惋惜之情了。
故选B。
15. 1.从结构上看,“掬水”句承第二句“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
2. 此句描写诗人的动作,也写出环境的美好,且表现了诗人的童心童趣。
3. 虚实结合,意境鲜明,妙趣横生。
4、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形又传神,堪称神来之笔。
【15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
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
古诗春山夜月翻译赏析

古诗春山夜月翻译赏析《春山夜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于良史。
其古诗全文如下: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前言】《春山夜月》是唐代诗人于良史的作品。
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
开篇两句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
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
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尤其是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注释】⑴春山:一作“春来”。
⑵掬(ū):双手捧起。
《礼记·曲礼上》云:“受珠玉者以掬。
”⑶鸣钟:一作“钟鸣”。
⑷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
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云:“游客值春晖,金鞍上翠微。
”【翻译】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满怀游春逸兴来到山中,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备感赏心悦目,欣慰无比,以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竟而忘返。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游兴正浓真是不忍离去,哪管它规程迢迢;几番下定决心离开,却又依恋山中一草一木。
怀着矛盾的心情,在山道上漫步徐行,这时一阵幽远的钟声传来,抬头望那钟鸣之处,原来是隐于翠绿丛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楼台。
【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五。
诗的开头二句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
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
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
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
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
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春山夜月》原文赏析

《春山夜月》原文赏析于良史——《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赏析】:诗的开头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
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
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
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
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
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劲,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不能设想还有比这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
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
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
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
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
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
第四,精于炼字。
“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
唯兴所适,哪里还计算路程的远近。
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怎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呢!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
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
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的深处。
唐诗赏析-《春山夜月》原文翻译及练习题

《春山夜月》原文翻译及练习题'《春山夜月》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尤其是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春山夜月的古诗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满怀游春逸兴来到山中,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备感赏心悦目,欣慰无比,以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竟而忘返。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游兴正浓真是不忍离去,哪管它规程迢迢;几番下定决心离开,却又依恋山中一草一木。
怀着矛盾的心情,在山道上漫步徐行,这时一阵幽远的钟声传来,抬头望那钟鸣之处,原来是隐于翠绿丛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楼台。
一1) 这首诗如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个字是。
(2)诗中的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如果忽略平仄、音韵不计,把“掬”字换成“舀”字,把“弄”字换成“闻”字,效果有什么不同?(3)结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结,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4)“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6)从岑寂来看。
开头两句有着什么关系?从结构上说,首联和其他三联又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1)胜(2)“掬”、“弄”有珍惜、赏玩的意味,“舀”字动作过强,“闻”字不及“弄”字体现出的喜悦之情,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
“掬”、“弄”两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3)写诗人把目光投向远处,呼应、深化了开头的“忘归”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胜境的留恋向往。
(4)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5)“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
唐代-于良史《春山夜月》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于良史《春山夜月》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春山夜月
唐代-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翻译: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满怀游春逸兴来到山中,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备感赏心悦目,欣慰无比,以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竟而忘返。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游兴正浓真是不忍离去,哪管它规程迢迢,几番下定决心离开,却又依恋山中一草一木。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怀着矛盾的心情,在山道上漫步徐行,这时一阵幽远的钟声传来,抬头望那钟鸣之处,原来是隐于翠绿丛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楼台。
注释:
⑴春山:一作“春来”。
⑵掬(jū):双手捧起。
《礼记·曲礼上》云:“受珠玉者以掬。
”
⑶鸣钟:一作“钟鸣”。
⑷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
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云:“游
客值春晖,金鞍上翠微。
”。
春山夜月(于良史)阅读答案

春山夜月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6.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什么?诗歌首联在全诗起什么作用?答案“赏玩夜忘归”是因为春天的山里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春山多胜事)。
首联总领全诗,奠定了欣喜愉悦的感情基调,铺垫后面对所有“春山胜事”的描写。
7.诗歌第二联写得非常精妙传神,请赏析。
答案第二联情景交融,诗中描写到诗人捧起澄澈的泉水,月影映照在手中的泉水里;摆弄山花,浓郁的花香溢满衣衫。
景中含情,物我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美景的喜爱与陶醉。
《春山夜月》原文、译文及赏析

春山夜月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清明时节雨纷纷,悲伤的雨丝缠绕着人们的心灵。
询问那儿能够找到酒馆?牧童指着远方的杏花村。
赏析本词作者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其作品深受广大文人和读者的喜爱,堪称文学的宝库。
《春山夜月》是杜甫的一首抒发乡愁和思乡之情的辞赋。
此文选自杜甫於公元753~1930年具有代表性的《杜诗选》。
这里的“清明时节”本指情人节,但在全篇中贯穿着的悲伤氛围则使它变得更加凄凉。
这时节天气晦暗,小雨淅沥,行人渐渐凋零。
路上行人行色匆匆,思念家乡,不敢停滞,有的只是茫然迷失,荒凉一片。
而作者深情的表述,则将这种情感传递到了读者的心里。
在整篇文章中,杜甫居于一个看客的角度,引领读者去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而牧童则是文章里面的一个重要元素。
他似乎就象一位向导,带领人们找到了酒家与杏花村。
牧童的提供,也正是因为作者的思虑,激发了他心中的感慨,引发出了感性的悲伤。
取“酒家”之名,也是作者深情暗示出对患难时的朋友难舍难忘之心。
最后,诗中的“春山夜月”,借景抒情,或许是杜甫望乡激发情感的结果。
他细致描绘,神情流颦,情感凝聚,融入现实生活之中。
这样的景色,给人以清新优美的感受。
在这样的昏寂之夜,淳淳的望月,或许也给了远方的朋友们一份欢愉。
但在作者的笔下,它呈现出一种凄美与哀怨的情感。
总的来说,杜甫的《春山夜月》是一首细腻而哀怨的抒情诗,以其简练而又优美的语言把人们的思乡情感串联在一起。
深入骨髓的凄苦,会感动你的心灵,让人痴狂地回忆过去的美好和清新。
读后,令人感叹:功德圆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山夜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试题】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3)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为精妙?谈谈你这样理解的理由。
(5)有人说这首诗的景物描写是全诗精妙之所在,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
(6)诗歌主要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
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
(3)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4)诗中写得最为精妙之句是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理由可以有①从结构上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
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
②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气完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
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③“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
艺术形象虚实结合,意境鲜明,妙趣横生。
④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5)动静结合(1分),虚实相生(1分)。
“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
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
(2分)“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或:远近结合(1分),以动衬静(1分)。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
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
青翠山色的深处。
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愈显清幽。
(2分)
(6)“多胜事”、“掬水”、“弄花”的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1分),“欲去惜芳菲”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致赏玩忘归(2分)。
一:
(1)这首诗如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个字是?
(2)诗中的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如果忽略平仄、音韵不计,把“掬”字换成“舀”字,把“弄”字换成“闻”字,效果有什么不同?
(3)结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结,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4)“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6)从岑寂来看。
开头两句有着什么关系?从结构上说,首联和其他三联又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
(1)胜
(2)“掬”、“弄”有珍惜、赏玩的意味,“舀”字动作过强,“闻”字不及“弄”字体现出的喜悦之情,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
“掬”、“弄”两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3)写诗人把目光投向远处,呼应、深化了开头的“忘归”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胜境的留恋向往。
(4)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5)“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
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
(3分,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6)开头两句是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
首联和其他三联是总分关系。
首联提纲挈领,统率全篇。
其他三联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
二:
1.第六句中“惜”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尾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运用了反衬(以动衬静)的手法,以远处楼台的钟鸣之音表现出山中月下的幽静。
(手法1分,作用1分。
)
译文: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满怀游春逸兴来到山中,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备感赏心悦目,欣慰无比,以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竟而忘返。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
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游兴正浓真是不忍离去,哪管它规程迢迢;几番下定决心离开,却又依恋山中一草一木。
怀着矛盾的心情,在山道上漫步徐行,这时一阵幽远的钟声传来,抬头望那钟鸣之处,原来是隐于翠绿丛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楼台。
【作者简介】
关于本诗作者于良史的情况,历史上只有极为有限的一点记载。
他的籍贯与生卒年已无法考见,只知道他生活于公元七五六至七六一年在位的唐隶宗前后,曾经当过徐州、泗州、濠州节度使张建封的从事,以后为张建封所推荐,在公元七五六——七五八年担任过侍御史的官职。
【赏析】
从《全唐诗》录存的七首五言诗看来,他的诗作,风格清淡闲雅,善于描摹物态风光,笔下时有警策之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冬日野望寄李赞府》),“雨洗山林湿,蛙鸣池馆晴”(《闲居寄薛华》)等。
五言律诗《春山夜月》之脍灸人口,流传千古,也是与篇中具有警策动人的诗句分不开的。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意思是: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事物,我去欣赏游玩,由于景色迷人,入夜了,竟然忘了归去。
开头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
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
“赏玩忘归”的描述。
在一、二句之间,又有因与果的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
所以,首句中的“胜事”又是全篇诗情产生的源头。
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形同无梁之屋,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闯过了难关。
他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不能设想还有比这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月在手”句中的“月”,紧承第二句“赏玩夜忘归”中的“夜”;“弄花香满衣”句中的“花”,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
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澜。
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
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
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以少胜多,一能当十。
第三,“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
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
第四,精于炼字。
“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不失为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于是,唯兴所适,不计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
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
“欲去”的“去”字,在诗中虽与“来”字对举,却并不是“来”字的反义词,而是“离开”的意思。
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
风送来了钟声。
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镶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
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的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全
诗精神之所在。
这两句在篇中,确如石中之宝玉,水中之珍珠,把四围都照亮了。
《石林燕语》记载,宋太祖曾在宴席上让李煜念自己最得意的诗,李煜举出《咏扇》中的两句:“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
”说当宾主相见、拱手为礼的时候,拿着团扇就象圆月在手;轻轻摇动就觉爽风满怀。
李煜的诗,是有意的仿效,还是无意的偶合,没有人考辨;如果与《春山夜月》中的三、四句比较起来,李煜的诗句只工于形似,神韵远远不及,那是显而易见的。
就凭这一联,《春山夜月》就可不朽了,更何况全诗在艺术上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