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搬迁可行性分析报告

搬迁可行性分析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搬迁成为了一个常见的现象。
本报告将对搬迁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相应建议。
二、背景介绍搬迁作为一项重要的决策,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在进行可行性分析前,我们先来了解背景情况。
1. 搬迁原因详细说明搬迁的原因,如:劳动力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等。
2. 目标地选择说明目标地选择的依据和考虑因素,如:交通便利程度、资源丰富度、人口分布情况等。
3. 当前状况评估对搬迁前的现状进行评估,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三、可行性分析在搬迁的决策过程中,可行性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以下是我们对搬迁的可行性进行的全面分析。
1. 经济可行性(这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下面提供一个示例)1.1 费用评估分析搬迁所需的经济成本,包括房屋购置、设备迁移、员工分流等方面。
同时,比较搬迁后预计的经济收益,如就业机会增加和市场拓展等。
1.2 投资回报率评估计算搬迁后的投资回报率,以评估搬迁是否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考虑搬迁后的新市场潜力、竞争优势等因素。
1.3 市场前景评估了解搬迁后的市场前景,包括行业发展趋势、竞争格局等方面。
预测市场需求是否能够支撑搬迁后的经济发展。
2. 环境可行性(同样是示例,根据具体情况填写内容)2.1 环境评估对目标地的环境进行评估,包括空气质量、水源情况、土壤污染等方面。
比较搬迁后的环境状况是否能够改善。
2.2 环保要求分析搬迁后对环保要求的满足程度,如废物处理、能源消耗等。
考虑搬迁后是否能够更好地满足环保标准。
2.3 社会影响评估分析搬迁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包括就业机会提供、社会支持等方面。
比较搬迁前后对社会的贡献程度。
四、结论与建议在完成可行性分析后,我们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 结论总结根据可行性分析结果,总结搬迁的可行性,并指出搬迁是否具有优势和潜在风险。
2. 建议提供根据搬迁的可行性结果,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建议。
搬迁可行性分析报告

搬迁可行性分析报告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许多企业和家庭不得不考虑搬迁的问题。
搬迁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本报告将对搬迁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帮助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决策。
一、项目背景和目的我们将探讨搬迁项目背景和目的,以便更好地了解决策的背景和目标。
本项目是由ABC公司发起的,目的是寻找一个更适合公司发展的地点。
目前公司位于城市中心,空间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
因此,搬迁是必要的选择。
二、搬迁地点选择在选择搬迁的地点时,我们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交通便利程度。
公司需要便捷的交通网络,方便员工和客户的出行。
其次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
健全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务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的生活质量。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土地成本和税收政策等经济因素。
三、影响分析在搬迁决策中,我们需要进行影响分析,了解搬迁可能带来的影响。
首先是经济影响。
搬迁可能导致劳动力成本的变化,房地产市场的改变以及相关产业链的调整。
其次是社会影响。
搬迁可能引起员工的离职和招聘的新挑战,同时对当地社区和居民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后是环境影响。
新地点的环境状况如何、是否有环保要求等因素都需要进行评估。
四、可行性评估在对影响进行分析后,我们需要对搬迁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可行性。
我们需要评估搬迁后的成本和收益,并进行财务预测和风险评估。
其次是技术可行性。
我们需要评估搬迁对现有技术基础设施的影响,并预测未来需求的技术能力。
最后是法律可行性。
我们需要评估搬迁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和纠纷。
五、决策建议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评估,我们向决策者提供如下建议:首先,搬迁是必要的,可以满足公司的发展需求。
其次,选择地点时要综合考虑交通、基础设施和税收等因素,并选择适合公司发展的地点。
最后,在搬迁前进行更详细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以确保决策的可行性和成功实施。
搬迁可行性报告

搬迁可行性报告一、引言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我们的企业/单位面临着搬迁的决策。
搬迁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更是涉及到众多方面的重大调整。
为了确保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正常运营的影响,特编写此搬迁可行性报告。
二、搬迁背景(一)业务发展需求近年来,企业/单位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现有的场地已经无法满足生产/办公的需求。
空间的限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无法容纳更多的设备和人员。
(二)市场环境变化所在地区的产业布局发生调整,周边配套设施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的发展要求。
为了更好地融入产业集群,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合作机会,搬迁至更具优势的地理位置成为必要选择。
(三)现有场地的问题现有的场地存在设施老化、交通不便、环境不佳等问题,给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影响了企业/单位的形象和竞争力。
三、新址选择(一)选址原则1、交通便利:靠近主要交通干道,便于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也方便员工的通勤。
2、产业配套:周边有完善的产业链和相关企业,便于合作和资源共享。
3、基础设施完善:具备良好的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
4、政策优惠:当地政府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
(二)新址介绍经过多方考察和比较,我们选定了_____作为新的搬迁地址。
该地址位于_____,交通便捷,距离高速公路入口仅_____公里,距离火车站_____公里。
周边有众多相关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氛围。
该地区基础设施完善,水电供应稳定,通信网络畅通。
当地政府为吸引企业入驻,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土地价格优惠等。
四、搬迁方案(一)搬迁时间安排计划在_____开始搬迁工作,预计整个搬迁过程将持续_____个月。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1、准备阶段(_____ _____):完成新址的装修和设备安装调试,制定详细的搬迁计划,组织员工培训。
2、搬迁阶段(_____ _____):按照预定计划逐步搬迁设备、物资和人员。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前言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4)1.4 报告结构安排 (5)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概述 (6)2.1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定义 (7)2.2 工程的历史发展 (8)2.3 工程的背景与动因 (10)2.4 工程的重要性与影响 (11)三、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可行性分析 (12)3.1 政策支持与法律法规依据 (13)3.2 经济可行性分析 (15)3.2.1 资金筹措与投资回报 (16)3.2.2 就业与产业发展 (18)3.2.3 生态环境与社会影响 (20)3.3 社会可行性分析 (22)3.3.1 人力资源与培训 (23)3.3.2 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 (24)3.3.3 前期准备与组织实施 (26)3.4 技术可行性分析 (27)3.4.1 技术路线与方案选择 (28)3.4.2 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30)3.4.3 技术应用与创新 (31)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计划 (32)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34)5.1 经济效益分析 (35)5.1.1 直接经济效益 (36)5.1.2 间接经济效益 (38)5.2 社会效益分析 (39)5.2.1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40)5.2.2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2)5.2.3 提高社会公平与稳定 (44)六、结论与建议 (45)6.1 结论总结 (46)6.2 建议与意见 (47)6.3 后续研究方向 (48)一、前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我国政府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通过搬迁安置的方式,将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生活设施的贫困群众搬迁到资源较为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从而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贫困问题依然严峻,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于我镇易地扶贫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大全五篇]
![关于我镇易地扶贫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大全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71e585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1.png)
关于我镇易地扶贫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大全五篇]第一篇:关于我镇易地扶贫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为了深入了解我镇移民搬迁工作的情况,按照孙县长在9月12日会议上的要求,我镇组织专人对我镇易地扶贫搬迁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研,通过走访我镇的安置点,入户与群众交谈,了解情况,与村干部及四支力量成员座谈的形式,对我镇(2016-2018)年度的移民搬迁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具体情况我镇“十三五”期间易地搬迁任务为193户817人,其中2016年度安置任务154户643人2017年度安置39户173人,采用存量商品房安置74户325人;村内新建集中安置点5个,安置111户453人;交钥匙工程安置3户5人;分散安置5户23人。
通过三年的工作,我镇193户搬迁户房建工程已全部完工,通过验收质量合格。
基础配套设施也已全部完工,为群众入住提供了保障,相应配套也已配套,群众已全部实际入住,旧宅基地工作推进有序,目前全镇旧宅基地腾退155户,占任务的80.3%。
通过产业项目支撑、点菜、引导外出务工等方式,保障群众收入,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具体做法及成效(一)领导高度重视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移民搬迁工作,一是成立镇移民搬迁领导小组。
镇长任组长,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领导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在此基础之上又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小组,由专人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督导督查和问题协调工作。
二是完善制度,制定了城关镇移民搬迁计划,并与各村签订年度易地扶贫搬迁责任书,对移民搬迁工作不力的村实行一票否决,压实责任。
三是高度重视,镇主要领导多次来到搬迁点,查看项目进度及质量,听取村上的汇报,现场解决存在的问题,在双超整改等重大问题上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确保工作有序进行,完成工作任务。
(二)工作力求精准一是注重政策宣传。
通过印发宣传单、年画挂历村上广播宣传等形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解释,确保搬迁政策家喻户晓。
易地搬迁分析报告

易地搬迁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易地搬迁进行分析,探讨该政策的背景、目的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全面的数据分析和统计,以及对相关研究的综述,我们将对易地搬迁政策进行深入剖析。
2. 背景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居民由于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等原因,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提升。
为了改善这些地区的居民生活,易地搬迁政策应运而生。
易地搬迁是指政府将贫困地区的居民重新安置到更好的生活环境中,以提升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3. 目的易地搬迁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贫困地区的居民生活,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将居民迁移到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丰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提升其生活水平,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易地搬迁政策也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减轻贫困地区的生态压力。
4. 影响因素易地搬迁政策的实施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政策、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居民的意愿等。
4.1 政府政策政府的政策制定对易地搬迁的推动起到关键作用。
政府需要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调动各方力量,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确保易地搬迁政策的有效实施。
4.2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也对易地搬迁政策的实施产生重要影响。
包括目标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就业机会等因素。
只有目标地区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才能吸引贫困地区的居民迁往。
4.3 居民意愿居民的意愿对于易地搬迁政策的实施至关重要。
政府需要充分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尊重居民的选择权。
只有居民自愿参与,才能确保易地搬迁政策的顺利实施。
5. 数据分析通过对各个因素的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评估易地搬迁政策的效果和可行性。
以下为对几个典型因素的分析结果:5.1 目标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统计数据,易地搬迁后,目标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有所提升。
新的居民带来了消费需求和劳动力,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同时,易地搬迁政策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投资,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
易地扶贫搬迁调研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调研报告1. 背景1.1 易地扶贫搬迁的定义和目的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将贫困地区的居民从生活条件差、资源匮乏的地方搬迁到更好的地方,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提高脱贫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项扶贫政策。
易地扶贫搬迁的目的是通过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贫困地区的根本问题,实现可持续脱贫。
1.2 易地扶贫搬迁的背景和意义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易地扶贫搬迁可以将贫困地区的居民从贫困、落后的地方搬迁到经济发达、资源丰富的地方,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有助于打破贫困地区的发展瓶颈,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 分析2.1 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情况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我国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超过500个,累计搬迁人口超过1000万。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涵盖了教育、医疗、就业等多个方面,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2.2 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效评估根据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易地扶贫搬迁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搬迁后的贫困户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就业机会增加,教育和医疗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
同时,易地扶贫搬迁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3 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然而,易地扶贫搬迁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搬迁后的贫困户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就业机会,需要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
其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何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和管理是一个重要问题。
此外,由于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3. 结果3.1 易地扶贫搬迁的积极成果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首先,搬迁后的贫困户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包括住房条件、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资源等方面。
异地搬迁项目可行性报告

异地搬迁项目可行性报告引言本报告旨在评估异地搬迁项目的可行性。
异地搬迁项目是指将现有的业务或生产设施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计划。
本报告将对该项目的背景、目标、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以及推荐措施进行详细阐述,以便决策者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背景公司在当前所在地区已经运营了多年,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公司管理层考虑将业务迁移到一个更有利的地区。
异地搬迁项目旨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获得更好的市场竞争优势。
目标异地搬迁项目的主要目标如下:1.降低成本:通过搬迁到一个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公司可以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并降低运营和生产成本。
2.提高效率:新地区可能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可以提高物流和运输的效率,减少生产和交付时间。
3.扩大市场份额:搬迁到一个新的地理位置,公司可以更好地接触到新的客户群体,并扩大市场份额。
可行性分析人力资源在异地搬迁项目中,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需要评估新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并确定是否有足够的合格员工满足公司的需求。
同时,还需要考虑员工的搬迁成本、培训成本以及潜在的员工流失率。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另一个关键的可行性因素。
需要评估新地区的交通网络、电力供应、供水和其他基础设施是否满足公司的需求。
如果新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可能会导致生产和运输的延误,进而影响公司的运营效率。
市场环境市场环境的分析是评估项目可行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需要评估新地区的市场规模、竞争对手、消费者需求以及销售渠道等因素。
如果新地区的市场潜力较低或者竞争激烈,可能会影响公司的销售和盈利能力。
法律和政策法律和政策环境对于异地搬迁项目的可行性至关重要。
需要评估新地区的法律法规、税收政策以及其他相关政策对公司的影响。
如果法律和政策环境不稳定或者对企业不友好,可能会增加公司的运营风险。
风险评估异地搬迁项目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1.人力资源风险:搬迁后可能面临员工流失率增加的风险,需要提供合适的福利和培训计划,以留住有才能的员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第一章概述1.1项目概要1.1.1项目名称某县某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1.1.2项目建设单位及项目法定代表项目建设单位:某县某镇人民政府项目法定代表:某某(某某镇人民政府镇长)1.1.3项目承办单位某某县某某镇人民政府1.1.4项目建设性质新建某某县某某2009-2010年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1.1.5搬迁规模及安置类型易地搬迁某某镇某某村6个自然村104户471人,选址在本镇龙潭坪村四岔溪安置点集中安置。
1.1.6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估算574.7万元。
1.1.7项目实施期限项目规划实施期2年,即2009—2010年。
1.2编制依据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国发[2001]23号);2、国家计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2001年);3、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鄂发[2002]4号);4、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对部分特困地区实施开发式扶贫的通知(鄂政发[1998]50号);5、湖北省扶贫开发规划(鄂政发[2002]27号);6、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004]30号);7、湖北省计委关于进一步做好以工代赈开发式移民扶贫工作的通知(鄂计地区[2001]224号);8、宜昌市发改委编制的《湖北武陵山区搬迁式扶贫规划》;9、《某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0、《某某县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11、某某县《“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镇和试点村规划汇编》;12、《某某县生态移民规划》(2008-2015);13、《宜昌市新农村住宅设计参考图集》。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2.1 项目所在县——某某县基本情况某某县地处鄂西南山区的清江中下游。
东连宜都市,西接恩施某某苗族某某州巴东县,南抵五峰某某县,北邻秭归县和宜昌市城区。
东西长94.5公里,南北宽63公里,国土面积3424平方公里。
全县辖11个乡镇154个村96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1190户,总人口41.46万人,其中乡村总户数104169户,农业人口353601人;农村劳动力204097人,其中女劳动力95049人。
某某是湖北省唯一的一个集“老、少、山、库、穷”五位于一体贫困县。
“老”,某某是全国256个老区县之一;“少”,某某是全国117个少数民族某某县之一;“山”,某某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坡度在25度以上的山地有20多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80%;“穷”,2002年某某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库”,清江流域贯穿全境,自上而下梯级开发建设三个水电站,形成了全国罕见、湖北独有的一坝(隔河岩大坝)两库(高坝洲水库、隔河岩水库)县,两库水面面积达118平方公里。
2006年全县登记在册的贫困农户为36.2万户12.28万人,分别占全县农户的34.59%和人口的29.55%。
其中绝对贫困农户19647户人口6.68万人,分别占全县农户的18.86%和人口的16.12%;低收入贫困农户有16382户5.57万人,分别占全县农户的15.73%和人口的13.43%。
全县每年平均返贫人口1100人,返贫率为0.3%。
2.2 项目单位——某某镇基本情况2.2.1自然条件2.2.1.1地理位置某某镇地处某某西南部清江中下游,东接龙舟坪、磨市镇,南接大堰乡、五峰渔洋关镇,北与鸭子口乡隔江相望。
项目区位图见插页。
2.2.1.2地质地貌某某镇属新生代以来强烈隆起的云贵高原东延尾部向平原过渡地带,地质构造隶属于扬子江下游东西向构造带的西延部分。
武陵山脉南岭石门支脉和巫山余脉分别由西南和西北切入境内,构成西高东低的地势。
镇内山峦起伏,山岭重叠,峡谷幽深,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341米,最低海拔201米。
2.2.1.3气候条件某某镇的气候类型系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征是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
同时由于山高谷低切割深,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差异。
清江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16℃,高山区年平均气温12℃;平均无霜期285天,其中低山区275—300天,高山区200天以下;年平均日照时数1500—1900小时,日照百分率36—38%。
多年平均降水量1335.5毫米,最小年降水量811.9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754.3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春季低温阴雨,夏季洪涝,秋季干旱,冬季寒冷,高山区出现冰冻天气;公路沿线、清江库区周边常发生小型滑坡、岩崩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2.1.4土地情况某某镇国土面积52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4495公顷。
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和立体气候,形成了多种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黄垸壤、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等土类。
由于处于亚热带湿润山地,表现出土壤类别处在红、黄壤地带的北缘水平地带特征。
2.2.2社会经济状况1987年撤区建镇,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麻池乡、某某镇合并为现某某镇,镇政府驻地庄溪。
全镇辖26个行政村(居委会),170个村民小组。
2006年末全镇总人口54936人,其中,城镇人口3062人,农村人口51874人,男性28683人,女性26253人。
2006年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0.76‰。
全镇有学校11所,有卫生机构64个。
2007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2.2亿元,农业实现总产值12075万元,粮食总产16231万吨,水果总产0.2302万吨,蔬菜总产0.6981万吨。
全年造林268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73.2%。
2.2.3贫困现状和贫困类型分析2.2.3.1贫困现状某某镇是国家、湖北省、某某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地区。
其贫困现状表现为:一是贫困人口比例高。
2006年全镇登记在册的贫困农户为3917户21152人,分别占全镇农户的53.26%和人口地40.78%。
其中绝对贫困农户1324户人口8766人,分别占全镇农户的28.64%和人口的16.92%;低收入贫困农户有2593户9128人,分别占全镇农户的21.34%和人口的17.64%。
二是贫困人口分布面较广。
某某镇26个村,有18个村是湖北省确定的重点贫困村,占全镇的69%。
2007年,全镇仍有2个行政村不通公路;9个行政村不通邮;3个行政村不通电话;242个自然村不通广播电视;12个行政村没有解决饮水困难,有1.05万人没有用上安全卫生饮用水。
2.2.3.2贫困类型分析一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贫富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2006年底,全镇有绝对贫困人口8766人、低收入贫困人口9128人。
如果按严格意义上的相对贫困标准衡量,该镇的贫困人口更多。
同时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突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二是区域贫困与插花贫困并存,扶贫成本仍在继续增加。
一方面,一些贫困人口聚集区远离城镇经济社会中心,生产生活条件差,水、电、路、通信和公共服务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脱贫难度大。
另一方面,一些插花贫困人口居住分散,很容易作为少数人群而被忽视、被边缘化。
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灾频发的地方,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一遇灾病和市场波动,不少人又会饱而复饥、暖而复寒。
2007年至2008年初该镇遭受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冰雪等多种自然灾害,全镇26个村有近5000户1.6万人不同程度受灾。
因灾损坏房屋115户402人238间,其中已成危房不能居住的有25户85人62间,因灾倒塌房屋11户38人28间,共转移安置灾民38人,饮水困难人口1.05万人,因灾伤病人口52人。
据统计,全镇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20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420万元。
三是生存贫困和发展贫困并存,自我脱贫能力难以提高。
贫困人口家庭大多呈现“一多两少两低”的特点,即家庭病号多,劳力少、现金收入少,文化程度低、非农就业比例低,家底薄弱,收入单一,增收渠道窄,维持生计难。
同时,这些穷困户素质偏低、缺技术、缺积累、生活负担重、生产生活条件差、可以利用资源少、获取市场信息难,既难以贷款发展生产实现自我脱贫,又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家庭变故风险。
2.3搬迁村及搬迁户基本情况某某村位于某某镇西南部,村域35.86平方公里,与五峰某某县接壤。
村内最高海拔1900米,平均海拔1200米。
村辖6个村民小组,437户1567人。
村中心距某某镇政府43公里。
现有在耕面积200.4公顷,林地面积3200公顷。
2007年全村人平纯收入899元。
列入本项目整体搬迁的自然村6个,区位图见插页。
某某村属某某的重点扶贫开发村,交通设施极为落后,村内仅有19.7公里的简易泥烂路,坡陡路窄,路面大坑小涯,睛通雨不通,且大部分组还不通公路。
这里山险坡陡,水资源利用难度大,80%以上地区严重缺水,导致人畜饮水困难,旱涝保收地严重不足,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大多农户还沿袭着传统的耕作方式。
信息闭塞,劳动力文化低,增收难,甚至一部分农民收入在下降。
全村748个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2%。
全村437户1567人中全靠民政救济的有19户33人,分别占4%和2%;特困户64户214人,分别占14%和13%,贫困户148户492人,分别占32%和30%。
某某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山高偏僻,气候寒冷,常年阴雨多日照少,雾大霜期时间长,生态脆弱。
可耕地少,人平约0.10公顷,利用率低。
雨热同季,常有旱涝灾害,夏季易形成山洪爆发,水土流失,冲毁农田,夏秋季节出现伏旱、秋旱、伏旱连秋旱,严重影响农业发展,致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直很差,甚至到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地步。
同时,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天然地存在诸多困难,修路架桥,人畜饮水,广电通讯,农田水利等方面建设成本高、造价大,加上历史投入不足,村内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大的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有的设施今年建好,明年就被自然灾害毁了,因而多年的扶贫投入收效甚微。
只有以自然村为单位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改变其生存条件,才能彻底改变某某村的贫困面貌。
列入本项目搬迁的对象为:居住在海拔位置高,气候条件恶劣,山地纵坡大、土地贫瘠,生存艰难,居住分散的边远地区,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户。
搬迁对象户名册及基本情况见下表。
搬迁户名册及基本情况表2.4集中安置点——龙潭坪村基本情况龙潭坪村位于某某镇的西部,村中心距镇政府25公里。
村委会所在地原为龙潭坪乡政府驻地。
水、电、路设施基础较好,学校、卫生室、村文化室、商业网点等生活设施配套。
该村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518户1803人。
全村现有山林面积1667公顷,常用耕地面积160公顷,其中水田4公顷,旱地156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