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搬迁可行性分析报告

搬迁可行性分析报告

搬迁可行性分析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搬迁成为了一个常见的现象。

本报告将对搬迁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相应建议。

二、背景介绍搬迁作为一项重要的决策,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在进行可行性分析前,我们先来了解背景情况。

1. 搬迁原因详细说明搬迁的原因,如:劳动力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等。

2. 目标地选择说明目标地选择的依据和考虑因素,如:交通便利程度、资源丰富度、人口分布情况等。

3. 当前状况评估对搬迁前的现状进行评估,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三、可行性分析在搬迁的决策过程中,可行性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以下是我们对搬迁的可行性进行的全面分析。

1. 经济可行性(这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下面提供一个示例)1.1 费用评估分析搬迁所需的经济成本,包括房屋购置、设备迁移、员工分流等方面。

同时,比较搬迁后预计的经济收益,如就业机会增加和市场拓展等。

1.2 投资回报率评估计算搬迁后的投资回报率,以评估搬迁是否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考虑搬迁后的新市场潜力、竞争优势等因素。

1.3 市场前景评估了解搬迁后的市场前景,包括行业发展趋势、竞争格局等方面。

预测市场需求是否能够支撑搬迁后的经济发展。

2. 环境可行性(同样是示例,根据具体情况填写内容)2.1 环境评估对目标地的环境进行评估,包括空气质量、水源情况、土壤污染等方面。

比较搬迁后的环境状况是否能够改善。

2.2 环保要求分析搬迁后对环保要求的满足程度,如废物处理、能源消耗等。

考虑搬迁后是否能够更好地满足环保标准。

2.3 社会影响评估分析搬迁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包括就业机会提供、社会支持等方面。

比较搬迁前后对社会的贡献程度。

四、结论与建议在完成可行性分析后,我们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 结论总结根据可行性分析结果,总结搬迁的可行性,并指出搬迁是否具有优势和潜在风险。

2. 建议提供根据搬迁的可行性结果,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建议。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前言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4)1.4 报告结构安排 (5)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概述 (6)2.1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定义 (7)2.2 工程的历史发展 (8)2.3 工程的背景与动因 (10)2.4 工程的重要性与影响 (11)三、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可行性分析 (12)3.1 政策支持与法律法规依据 (13)3.2 经济可行性分析 (15)3.2.1 资金筹措与投资回报 (16)3.2.2 就业与产业发展 (18)3.2.3 生态环境与社会影响 (20)3.3 社会可行性分析 (22)3.3.1 人力资源与培训 (23)3.3.2 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 (24)3.3.3 前期准备与组织实施 (26)3.4 技术可行性分析 (27)3.4.1 技术路线与方案选择 (28)3.4.2 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30)3.4.3 技术应用与创新 (31)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计划 (32)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34)5.1 经济效益分析 (35)5.1.1 直接经济效益 (36)5.1.2 间接经济效益 (38)5.2 社会效益分析 (39)5.2.1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40)5.2.2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2)5.2.3 提高社会公平与稳定 (44)六、结论与建议 (45)6.1 结论总结 (46)6.2 建议与意见 (47)6.3 后续研究方向 (48)一、前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我国政府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通过搬迁安置的方式,将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生活设施的贫困群众搬迁到资源较为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从而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贫困问题依然严峻,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第一章概述1.1项目概要1.1.1项目名称某县某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1.1.2项目建设单位及项目法定代表项目建设单位:某县某镇人民政府项目法定代表:某某(某某镇人民政府镇长)1.1.3项目承办单位某某县某某镇人民政府1.1.4项目建设性质新建某某县某某2009-2010年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1.1.5搬迁规模及安置类型易地搬迁某某镇某某村6个自然村104户471人,选址在本镇龙潭坪村四岔溪安置点集中安置。

1.1.6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估算574.7万元。

1.1.7项目实施期限项目规划实施期2年,即2009—2010年。

1.2编制依据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国发[2001]23号);2、国家计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2001年);3、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鄂发[2002]4号);4、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对部分特困地区实施开发式扶贫的通知(鄂政发[1998]50号);5、湖北省扶贫开发规划(鄂政发[2002]27号);6、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004]30号);7、湖北省计委关于进一步做好以工代赈开发式移民扶贫工作的通知(鄂计地区[2001]224号);8、宜昌市发改委编制的《湖北武陵山区搬迁式扶贫规划》;9、《某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0、《某某县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11、某某县《“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镇和试点村规划汇编》;12、《某某县生态移民规划》(2008-2015);13、《宜昌市新农村住宅设计参考图集》。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2.1 项目所在县——某某县基本情况某某县地处鄂西南山区的清江中下游。

东连宜都市,西接恩施某某苗族某某州巴东县,南抵五峰某某县,北邻秭归县和宜昌市城区。

易地搬迁分析报告

易地搬迁分析报告

易地搬迁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易地搬迁进行分析,探讨该政策的背景、目的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全面的数据分析和统计,以及对相关研究的综述,我们将对易地搬迁政策进行深入剖析。

2. 背景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居民由于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等原因,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提升。

为了改善这些地区的居民生活,易地搬迁政策应运而生。

易地搬迁是指政府将贫困地区的居民重新安置到更好的生活环境中,以提升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3. 目的易地搬迁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贫困地区的居民生活,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将居民迁移到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丰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提升其生活水平,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易地搬迁政策也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减轻贫困地区的生态压力。

4. 影响因素易地搬迁政策的实施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政策、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居民的意愿等。

4.1 政府政策政府的政策制定对易地搬迁的推动起到关键作用。

政府需要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调动各方力量,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确保易地搬迁政策的有效实施。

4.2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也对易地搬迁政策的实施产生重要影响。

包括目标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就业机会等因素。

只有目标地区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才能吸引贫困地区的居民迁往。

4.3 居民意愿居民的意愿对于易地搬迁政策的实施至关重要。

政府需要充分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尊重居民的选择权。

只有居民自愿参与,才能确保易地搬迁政策的顺利实施。

5. 数据分析通过对各个因素的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评估易地搬迁政策的效果和可行性。

以下为对几个典型因素的分析结果:5.1 目标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统计数据,易地搬迁后,目标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有所提升。

新的居民带来了消费需求和劳动力,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同时,易地搬迁政策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投资,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

易地搬迁实际案例分析报告

易地搬迁实际案例分析报告

易地搬迁实际案例分析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易地搬迁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工程,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文将以某省某县易地搬迁项目为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该县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较多。

为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政府决定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将居民从偏远山区搬迁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新居住区。

首先,易地搬迁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新居住区建有宽敞明亮的住房,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同时,新居住区还配备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供电等,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

其次,易地搬迁项目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新居住区附近,政府投资兴建了一些农业、工矿企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这不仅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再次,易地搬迁项目促进了贫困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

新居住区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商店等公共设施,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改善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政府还组织了各种培训和文化活动,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养。

然而,易地搬迁项目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居民生活习惯和社交圈的改变,部分居民可能会感到不适应,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其次,一些居民可能会面临就业和收入问题,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就业机会。

此外,易地搬迁项目还需要政府加强对新居住区的管理,确保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易地搬迁项目在某省某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社会文化发展,该项目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易地搬迁项目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易地扶贫搬迁调研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调研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调研报告1. 背景1.1 易地扶贫搬迁的定义和目的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将贫困地区的居民从生活条件差、资源匮乏的地方搬迁到更好的地方,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提高脱贫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项扶贫政策。

易地扶贫搬迁的目的是通过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贫困地区的根本问题,实现可持续脱贫。

1.2 易地扶贫搬迁的背景和意义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易地扶贫搬迁可以将贫困地区的居民从贫困、落后的地方搬迁到经济发达、资源丰富的地方,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有助于打破贫困地区的发展瓶颈,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 分析2.1 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情况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我国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超过500个,累计搬迁人口超过1000万。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涵盖了教育、医疗、就业等多个方面,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2.2 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效评估根据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易地扶贫搬迁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搬迁后的贫困户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就业机会增加,教育和医疗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

同时,易地扶贫搬迁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3 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然而,易地扶贫搬迁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搬迁后的贫困户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就业机会,需要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

其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何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和管理是一个重要问题。

此外,由于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3. 结果3.1 易地扶贫搬迁的积极成果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首先,搬迁后的贫困户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包括住房条件、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资源等方面。

2024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结

2024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结

2024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结引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差等问题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在过去的几年里,这项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

2024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这一年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本文将对2024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总体情况、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总体情况2024年,中国政府继续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手段之一,加大了投入力度,并且在工程实施中强调科学规划、精准落实的原则。

全国范围内,共有xx个贫困县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涉及的人口规模达到了xx万人。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实施,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成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2024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在减少贫困人口方面,工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搬迁贫困户到新的居住地,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基本服务,逐步摆脱贫困状态。

其次,在改善生产条件方面,工程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的居住地通常会提供更好的农田、灌溉设施等生产要素,为贫困地区的农民创造了更好的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还带动了产业发展、农村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兴起,为贫困地区注入了新的经济动力。

三、存在的问题在2024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

首先,由于有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新居住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有时难以保证质量和进度。

这对于贫困户的生活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也给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

其次,由于一些搬迁户素质较低,他们面临着适应新环境的困难。

因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对贫困户的教育、培训等工作,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的可持续性。

四、对策建议为了更好地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发展,提高工程实施的效果,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居住地的质量和配套设施。

异地搬迁项目可行性报告

异地搬迁项目可行性报告

异地搬迁项目可行性报告引言本报告旨在评估异地搬迁项目的可行性。

异地搬迁项目是指将现有的业务或生产设施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计划。

本报告将对该项目的背景、目标、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以及推荐措施进行详细阐述,以便决策者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背景公司在当前所在地区已经运营了多年,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公司管理层考虑将业务迁移到一个更有利的地区。

异地搬迁项目旨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获得更好的市场竞争优势。

目标异地搬迁项目的主要目标如下:1.降低成本:通过搬迁到一个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公司可以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并降低运营和生产成本。

2.提高效率:新地区可能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可以提高物流和运输的效率,减少生产和交付时间。

3.扩大市场份额:搬迁到一个新的地理位置,公司可以更好地接触到新的客户群体,并扩大市场份额。

可行性分析人力资源在异地搬迁项目中,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需要评估新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并确定是否有足够的合格员工满足公司的需求。

同时,还需要考虑员工的搬迁成本、培训成本以及潜在的员工流失率。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另一个关键的可行性因素。

需要评估新地区的交通网络、电力供应、供水和其他基础设施是否满足公司的需求。

如果新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可能会导致生产和运输的延误,进而影响公司的运营效率。

市场环境市场环境的分析是评估项目可行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需要评估新地区的市场规模、竞争对手、消费者需求以及销售渠道等因素。

如果新地区的市场潜力较低或者竞争激烈,可能会影响公司的销售和盈利能力。

法律和政策法律和政策环境对于异地搬迁项目的可行性至关重要。

需要评估新地区的法律法规、税收政策以及其他相关政策对公司的影响。

如果法律和政策环境不稳定或者对企业不友好,可能会增加公司的运营风险。

风险评估异地搬迁项目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1.人力资源风险:搬迁后可能面临员工流失率增加的风险,需要提供合适的福利和培训计划,以留住有才能的员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概述1.1项目名称×××人民政府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1.2项目单位及项目法定代表项目承办单位:×××法定代表人:×××1.3项目建设性质×××人民政府2016-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

1.4搬迁规模及安置类型本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涉及×××的20个乡镇7340名贫困口人,集中安置在50个集中安置点。

1.5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估算158,294.14万元。

1.7项目实施期限项目规划实施期3年,即2016— 2018年。

1.7编制依据1.7.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1〕10号);1.7.2国家计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2001年);1.7.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1.7.4《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地区〔2014〕2174号);1.7.5《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1.7.6《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1.7.7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1.7.8《四川省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指南》;1.7.9×××市委《关于全力以赴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1.7.10×××委《关于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全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1.7.1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1.7.12《×××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纲要(2011-2020年)》;1.7.13《×××易地扶贫搬迁十年规划(2011-2020年)》。

1.7.1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7.15《×××生态移民规划》(2008-2015);第二章项目区域概况2.1×××基本情况2.1.1地理位置×××位于。

2.1.2地质地貌×××全境地质属四川东部地台区,县境内地质构造介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川东新华夏系构造和仪陇、×××、×××莲花状构造复合交接部位, 山高坡陡,地形零碎,沟谷纵横。

县境地貌属四川盆地外围山地区,大巴山山地, 分为山原、低中山、低山、深丘、台地、平坝6个基本类型。

山脉呈西北至东南走向,略呈向西南方向凸出的弧形,山顶有平坦顶面,最高海拔1338.8米,最低海拔350米,相对高差500米,大多数山高700-1000米,农耕地一般在海拔700米左右;县境丘陵分布在海拔380-480米之间的白衣、岳家、高峰、金龙、元沱等地,面积30万亩,占总面积的9%。

地表形态为高丘地貌长条形。

2.1.3气候水文×××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年日平均气温为16.8℃,除北部低山区外,都能稳定通过在0℃以上。

县境降水,主源于太平洋暖气流夹带的大量水汽,在大巴山的阻滞和抬升作用下形成地形雨;年降水夏多,冬少,常出现冬春偏旱,夏秋偏涝现象。

县境内年平均日照时数1366小时,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12毫米,全年雾多,风速小,雨量充沛,空气湿润。

县境内属渠江水系,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33公里。

河流总长度747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1条,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河流11条,流域面积2229.12平方公里。

河流在洪水期猛涨猛降,落差大,水能蕴藏量丰富。

其中巴河,源于南江县玉泉乡分水岭,从巴州区复兴乡进入县境澌岸乡木连溪,经雷山、兰草、白衣等地至元石乡的黄梅溪出境,入达县江陵乡。

流域面积17666平方公里,境内主河道长79.3公里。

通河,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广家店乡长梁,从通江县爱国乡入境,进入澌滩乡,经云台、元山、江口镇等汇入巴河,境内河道长43.8公里,流域面积8958平方公里。

这是一块绿色宝地,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地表水、地下水均没受到污染。

2.1.4土壤条件县境内土壤分为4个土类、7个亚类、22个土属、45个土种,68个变种。

西南低山、高丘棕紫泥土区土壤类型以棕紫泥为主,红棕、灰棕、黄红等紫泥次之,另有极少冲积土和老冲击黄泥土,土种有大土泥、夹沙泥、石骨子,肥力中等;西北低山黄红紫泥区土壤为黄红紫泥,土种以大土泥、夹沙泥、糯红泥为主,土层深厚,保水保肥力强,肥力中等;东北低山黄红、棕紫泥区土壤类型以黄红紫泥、棕紫泥为主,土种以夹泥居多,土脚浅、后劲差。

2.1.4人口经济×××辖43个乡镇(25个镇、18个乡)、3个管委会、1个街道办事处,549个行政村(居)委会(村521个、居委会28个),390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6.16万人,农村劳动力48.62万人,耕地62.6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6亩,有效灌溉面积23.12万亩,森林覆盖率52%。

201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10.13亿元,同比增长8.6%,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85元,同比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6871元,同比增长12.4%。

2.2易地扶贫搬迁区域现状×××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县。

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2413户共112041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13%。

本项目易地扶贫搬迁范围共涉及19个乡镇241个自然村。

2.2.1×××片区覆盖×××9个乡镇129个村(居),幅员429.94平方公里,总人口45387户190627人,其中农业人口34832户146293人;有贫困村29个、贫困人口6001户19989人;有耕地149669亩;森林覆盖率49%;境内道路总里程815公里,通水泥(油)路的行政村比例96%;水利工程常年蓄水量54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620公顷;通自来水行政村54个,用户29113户。

×××片区重点解决交通畅通、产业发展问题,着力发展旅游、康养产业、茶叶、中药材、花卉,为达州、×××主城区提供服务。

片区内的贫困人口现状见表2-1:表2-1 ×××片区贫困人口现状2.2.2×××片区覆盖×××5个乡镇57个村(居),幅员254.86平方公里,总人口25556户107335人,其中农业人口23138户 97180人;有贫困村17个、贫困人口4251户14937人;有耕地83149亩;森林覆盖率48%;境内道路总里程451公里,通水泥(油)路的行政村比例97%;水利工程常年蓄水量36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300公顷;通自来水行政村26个,用户6481户。

×××片区重点解决库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问题,着力发展旅游、核桃、花椒产业和生态养鱼。

片区内的贫困人口现状见表2-2:表2-2 ×××片区贫困人口现状2.2.3×××片区覆盖×××5个乡镇55个村(居),幅员241.25平方公里,总人口27952户117399人,其中农业人口19708户82774人;有贫困村17个、贫困人口3823户13250人;有耕地69779亩;森林覆盖率48%;境内道路总里程375公里,通水泥(油)路的行政村比例95%;水利工程常年蓄水量12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860公顷;通自来水行政村22个,用户3234户。

×××片区重点解决×××等乡镇边远地区交通外环线和产业培育问题,着力发展花椒、茶叶等产业。

片区内的贫困人口现状见表2-3:表2-3 ×××片区贫困人口现状2.3.1贫困现状近年来,×××坚定不移地实施省委“三大发展战略”,按照市委“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奋力推进“1+6”扶贫攻坚行动,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

但是,×××整体贫困没有根本改变,区域贫困更加突出,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2.3.1.1是整体贫困没有改变。

×××属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不仅贫困程度深,而且贫困面大,不仅农村贫困,而且城镇发展滞后,呈现区域整体贫困的特征,其中县域东北部、西南部部分区域又是全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三大片区。

2.3.1.2是扶贫攻坚难度更大。

通过几轮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目前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边远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差,改善难度大,投入成本高;贫困人口分布更加分散,自我发展能力欠缺;因灾、因病、因残等返贫现象严重;贫困代际性传递问题突出,解决起来难度更大。

2.3.1.3是致富奔康任务艰巨。

目前全县还有贫困村146个,贫困人口11.2万人,按照市委要求,到2018年全面脱贫,每年要消除贫困村48个,减少贫困人口2.8万人,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2.3.2贫困类型分析一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贫富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二是区域贫困与插花贫困并存,扶贫成本仍在继续增加。

一方面,一些贫困人口聚集区远离城镇经济社会中心,生产生活条件差,水、电、路、通信和公共服务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脱贫难度大。

另一方面,一些插花贫困人口居住分散,很容易作为少数人群而被忽视、被边缘化。

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灾频发的地方,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一遇灾病和市场波动,不少人又会饱而复饥、暖而复寒。

三是生存贫困和发展贫困并存,自我脱贫能力难以提高。

贫困人口家庭大多呈现“一多两少两低”的特点,即家庭病号多,劳力少、现金收入少,文化程度低、非农就业比例低,家底薄弱,收入单一,增收渠道窄,维持生计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