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时检测(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后练习(含答案)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练习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缺乏.(fá)惆怅.(zhàng)孤帆.远影(fān)B.遥.望(yáo)真挚.(zhì)情寓.于景(yù)C.柏.树(bó)搏.斗(bó)朝霞暮霭.(ǎi)D.渲.染(xuān)赋予.(yǔ)惨淡经营.(yíng)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A.小明看了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胸有成竹....地说:“我肯定能全部答对。
”B.这次活动从校园欺凌、社交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为大家模拟再现了各种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安全的重要性。
C.爸爸上班的地方离家较远,每天早出晚归,朝朝暮暮....,从不迟到早退。
D.读经典著作应该扎扎实实,不能浮光掠影....。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D.由于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讲了一个熟悉又新鲜、热血又感人的“中国故事”,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B)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B.①③②⑤④C.①②③⑤④D.①③④②⑤5.观察下面楚均亭画作《无人亦自芳》,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14山水画的意境1.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雨声细碎,宛如湮远岁月中古琴的清音。
(mù)__暮__色将天空渲(rǎn)__染__成绝妙的水墨丹青,用色非浓亦非淡,一抹苍茫,邈远无际,渐渐加重,渐渐洇开。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千年以前,是否也曾有同样的夜晚,(chàng)__怅__然对影的女子倚窗独坐,深秋的凄风冷雨摇落满地残菊?细雨依旧,模糊了匆匆的时光,只是转瞬,却已相隔千年。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的正确书写。
注意结合语境辨析形似字以及音近字。
注意“暮”与“幕”“慕”“墓”等的区别。
注意“染”上半部分左边是“九”而不是“丸”。
注意“怅”与“伥”的区别。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运用的论证方法不同的一项是(D)A.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B.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C.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D.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这话是有道理的。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辨析。
D项是引用论证,其他三项都是举例论证。
3.对下面语段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C)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
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
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
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
“元四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
明代竹画家蜂起。
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
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
”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
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
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课时练)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缺乏.(fá)惆.怅(chóu)孤帆.远影(fán)B.遥.远(yáo)真挚.(zhì)情寓.于景(yù)C.柏.树(bó)搏.斗(bó)朝霞暮霭.(ǎi)D.渲.染(xuān)赋.予(yǔ)惨淡经营.(yíng)【答案】B【解析】A项,fán——fān;C项,bó——bǎi;D项,xuān——xuàn。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标本身临其境胸有层竹B.情趣依依送别浮光略影C.独创夸张渲染富丽堂皇D.描绘朝朝暮暮金壁辉煌【答案】C【解析】A项,层——成;B项,略——掠;D项,壁——碧。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B.为了迎接首届文化艺术节,小龙和小钱逢场作戏....,精心编排了一出话剧。
C.杨绛在散文集《我们仨》中,回顾了一幕幕一家三口尽享天伦..的温馨场景。
..之乐D.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因为其中的内容如此丰富,浮光掠影....的浏览根本无法完全体会。
【答案】B【解析】B项,“逢场作戏”,原指卖艺人遇到合适的演习场地,就开始表演。
后指遇到机会,偶尔凑凑热闹;有时也指一种轻浮的生活态度,含有贬义,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走进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B.我们的先辈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大交流时代。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
D.市科技馆作为重大科普基础设施,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答案】D【解析】A项,语意重复,“停下脚步”与“驻足”意思相同,去掉其中一个即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 同步测试(含答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A.柏.树(bó) 宇宙.(zhòu) 赋.予(fù)B.熟.悉(shú) 意匠.(jiànɡ) 真挚.(zhì)C.渲染.(rǎn) 惆怅.(chánɡ) 碧.空(bì)D.惨.淡(cǎn) 朝.暮(cháo) 朴.素(pǔ)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A.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他每天认真学习,面对这次考试他早已胸有成竹....。
C.他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D.浮光掠影....地游览,怎能深入了解各个地方的风俗民情?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A.“山水画意境”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B.消费者在购买文具用品时,要尽量选择无异味的橡皮擦、无刺鼻气味的涂改液和学习用品。
C.居里夫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D.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校园安保,防止校园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B )A.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
B.“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
C.对联——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毛笔竖着写。
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D.古人题咏枫桥,除《枫桥夜泊》外,杜牧也写过“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颜景龙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时练第4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含答案解析)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课时练山水画的意境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chóu()怅.()暮ǎi()浮光lüè()影渲.染()真zhì()2.课内古诗文默写填空。
(1)当时奢侈今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2)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________________?(王磐《朝天子·咏喇叭》)(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今幽恨几时平!(纳兰性德《浣溪沙》)(4)________________,此身虽在堪惊。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时同步练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情寓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的深厚感情。
B.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而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就画了一百多张。
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C.中国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而是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为标本。
D.齐白石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才让虾在他的笔下活起来。
可见,画家只有对客观对象有深刻的认识、感悟,画出的画才能传神。
2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可我脑子里仍一直不断地盘桓着这事。
B.中国艺术的熏陶,造就了她那颗精金良玉般的心。
C.骄阳下,小草无精打采地垂着手,低着头,无声的叹息着。
D.刘备思贤若渴, 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3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故宫的建筑富丽堂皇,气魄雄伟,布局严整,达到了我国建筑史上的艺术高峰。
B.中考前夕,晨报记者采访我校唐校长,校长胸有成竹地说:“中考,我相信我们一中的老师们和孩子们!”C.爸爸上班的地方离家较远,每天早出晚归,朝朝暮暮,从不迟到。
D.它们的叶子和花都不一样,各有各的解为人知的秘密,可惜我知道得太迟了。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A.李丽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事渲染,传遍了校园每个角落。
B.星期天上午,涟城的中小学生络绎不绝地涌入科技馆。
C.新的初中语文教材经过改头换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受学生欢迎。
D.王强参加男子200米预赛,听到发令枪响,就像惊弓之鸟一样飞跑。
二、基础知识综合5 . 语言积累。
所有的油菜花,不论高的矮的,壮的瘦的,一律顽强地展示着自己那一份生命的本色。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一课一练14.山水画的意境(含答案)

1 4山水画的意境基础练习1.下面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图解(jiě)惆怅(zhàng) 身临其境(jìng)B.片面(piàn)差异(chā) 情寓于景(yù)C.真挚( zhì) 落空(lào)朝朝暮暮(zhāo)D.渲染( xuān) 暮霭(ǎi) 浮光掠影(lüè)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灵魂天际歌颂缘物寄情B.感悟消失扬州千方百计C.标本崇高惨淡苦心经营D.孤帆遥望气势英雄气慨3.下列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你只要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备了。
B.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C.小明看了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胸有成竹地说:“我肯定能全部答对。
”D.没有了亲友朝朝暮暮的紧密陪伴,其实也就意味着没有了任何的束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份安闲去沉思。
提升练习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
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
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
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
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2)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
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3)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诗、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认识现实。
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的诗词,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4)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三、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
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山水画的意境一、基础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真挚.(zhì)柏.树(bǎi)浮光掠.影(lüè)B.惆.怅(chóu)茂盛.(shèn)朝.朝暮暮(zhāo)C.赋.予(fù)渲.染(xuān)缘.物寄情(yán)D.夔.门(kuí)暮霭.(ái)身临.其境(nín)1.答案 A B.盛shènɡ。
C.渲xuàn,缘yuán。
D.霭ǎi,临lín。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B.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C.北京故宫是一个富.丽.堂.皇.、举世无双的宫殿群,现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此观光。
D.爸爸上班的地方离家较远,他每天早出晚归朝.朝.暮.暮.,从不迟到早退。
2.答案 D “朝朝暮暮”指从早到晚,形容一天又一天,与“每天早出晚归”连用不恰当。
3.(独家原创试题)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B.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C.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D.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3.答案 A “写景就是写情”前面的逗号应为分号。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情寓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B.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而有位作者写生十几天就画了一百多张。
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C.中国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而是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为标本。
D.齐白石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才让虾在他的笔下活起来。
可见,画家只有对客观对象有深刻的认识、感悟,画出的画才能传神。
4.答案 B 结合文章内容“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等可知,B 项“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有误。
二、提升题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B.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C.虽然好天气让百姓的菜篮子轻松了,却让不少蔬菜批发商、商户和菜农发了愁。
D.一个学生成绩好的关键在于他上课时是否认真听讲。
5.答案 A B.否定不当,“王羲之不是”改为“王羲之是”。
C.语序不当,关联词用错位置,缺主语,“虽然好天气”改为“好天气虽然”。
D.两面失衡,应去掉“是否”。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的概括、剪裁。
,。
,。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A.③①②⑤④⑥B.②⑤④⑥①③C.①②⑤⑥④③D.①③②⑤④⑥6.答案 A 通读语段及所有语句可知,语段第一句中的“概括、剪裁”与句③之间存在总分关系,可确定首句应为③;再根据②⑤④⑥具体介绍《寒江独钓图》,以及①与②⑤④⑥之间的总分关系,可确定顺序为①②⑤④⑥。
根据以上分析可确定选A。
三、阅读题 (独家原创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水画的意境(节选)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
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 点钟或中午12 点,都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
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
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
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这话是有道理的。
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7.“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8.请简要分析选文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答:9.选文第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10.什么是意匠?它与意境是什么关系?答:7.答案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关于“意境”的阐述,开启下文关于“怎样获得意境”的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作用的分析能力。
要结合语境,从该句与前后文内容的关系角度思考作答。
8.答案文段首先提出意境的产生,需要长期观察,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的观点;然后以齐白石经过长期观察,做到“造化在手”,才把虾画活的事例进行论证;最后强调指出“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梳理与概括能力。
通读该段,了解其内容层次,然后使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表示先后次序的词语连接对每一层次具体内容的概括即可。
9.答案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没有长期观察,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
首先回顾常用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然后细读第四段,根据“拿画松树来说”可确定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根据文中将“五代画家荆浩”与“一位作者”进行比较可确定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运用论证方法的作用在于证明某一观点,该观点要根据对该段内容的理解进行归纳。
10.答案意匠是传达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段。
它与意境是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
山水画家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没有意匠,意境会落空。
一个山水画家的优秀作品,意境和意匠缺一不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首先根据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确定答题区域为选文最后一段;然后细读最后一段,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话具体阐述意匠的含义,以及意匠与意境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