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心理学-教学大纲
工程心理学新教学大纲

《工程心理学》课程简介课程内容:工程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子分支,属于工业心理学研究领域,与实验心理学、生理学密切联系。
《工程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机系统、视觉和听觉显示器设计的人因素、控制器设计的人因素、计算机设计和使用的人因素、作业负荷与生产安全、工作环境与效率等。
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除心理学中较普遍的研究方法外,主要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Brief IntroductionCourse Description:Engineering Psychology is a sub-branch of psychology, a field of industrial psychology, and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physiology closely linked. The content of the study include man-machine systems, visual and auditory display design of factors, the human factors controller design, computer design and use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work load and safety,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efficiency.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addition to the popular psychology research methods, the main methods used simulation to study.《工程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1 工程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2 工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3 工程心理学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教学难点:工程心理学的生理学基础。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6a3c9242ad51f01dc281f1f3.png)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第1章概论壹、填空1.工程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壹门新学科。
它以人-机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人的工作效能,人于系统中的行为特点,以及人机间的合理配合等。
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有人把人机系统概念扩大为人-机-环境系统。
这里说的“机”是广义的,包括简单的工具和复杂的生产技术装备;这里说的“环境”,不仅指各种物理环境,也包括劳动组织、工作制度等社会环境条件。
2.要解决好人、机、环境三者的关系,必须对人于系统中的认识的俩种对立观点:机器中心论和人中心论。
3.人机系统指于劳动和工作中人和使用的机器以壹定的方式互相结合而构成的系统。
工程心理学研究人机系统,就是为了使人机间建立最合理的结合关系,使系统获得最好的效益。
划分方法:⑴人机系统按人机连接的方式,可区分为串联式人机系统和且联式人机系统。
串联式人机系统中,人机连环串接,人机任何壹方停止活动或发生故障,均会使整个系统中断工作;且联式人机系统中,人机且接,俩者可互相替代。
⑵人机系统仍可作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的区分。
区别于于人是否能够了解系统活动的结果,即有没有所谓结果反馈。
闭环人机系统中有信息反馈回路。
人机系统按人于系统中的作用特点区分为三类:即手控式人机系统、机控人机系统和自动化人机系统。
人机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人机系统中的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人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人和机器是俩种性质不同的系统,但俩者于功能上有相似的地方。
人和机的活动均包括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环节。
人的这三个环节,通常用S-O-R表示。
S表示刺激作用;O表示机体组织;R表示身体反应。
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称为效应器官。
⒋人机配合包括俩方面的涵义:壹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于构形和性能特点上的匹配。
⒌泰勒被认为是最早对人和工具匹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者。
他开创了“时间研究”和吉尔布瑞斯创始的“动作研究”合称为“动作时间研究”,迈开了工业心理学研究的第壹步。
工程心理学-教学大纲报告

《工程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理论课程)◆课程编号:060122◆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Psychology◆学分/学时:3学分/51学时◆课程类型:通识通修课程通识通选课程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科(跨学科)选修课程专业发展核心课程√专业发展拓展课程集中实践课程◆适用专业(专业类):三年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机械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和应用极为广泛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涉及工程技术、人机工程、环境工程学、人体测量学、营销学、美学等学科内容。
本课程从宜人性角度介绍了人的生理、心理、行为方式、运动系统的机能、作业岗位等特点,讨论了通过对工具、机器、系统、环境、作业空间布置、显示与控制装置的合理设计来提高工作的效率、舒适性、有效性和人-机-环境协调性等问题。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程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有关人机工程学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建立系统设计观,树立工业产品设计以“人为核心”的设计价值观,能初步通过对工具、机器、作业空间布置、显示与控制装置的合理设计来解决有关工作的效率、舒适性和人-机-环境协调性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本课程学习以人机工程学所涉及到的人、机、环境三要素的核心问题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适当的电化教学手段,通过若干专题设计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表述能力。
本课程强调小组学习,由学生根据教案,自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资料解决问题,以获得最有效率的学习。
通过现实世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期刊,网络检索,和他人讨论等途径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对新旧知识结构重新整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显示装置的人机学设计;操纵(控制)装置的人机学设计;工作台椅与手握工具的人机学设计;作业岗位与作业空间设计;典型人机系统设计以及人机工程学专题(主题)设计;人机工程学实验。
工程心理学(整理)讲解学习

名词解释:1.工程心理学:以人-机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人的工作效能,人在系统中的行为特点,以及人机间的合理配合等。
有人把人机系统概念扩大为人-机-环境系统。
这里说的“机”是广义的,包括人在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息中所使用的各种人造器物。
“环境”不仅指各种物理环境因素,也包括劳动组织、工作制度等社会环境条件。
2.人机系统:在劳动或工作中,人与他使用的机器以一定的方式互相结合而构成的系统,称为人机系统。
3.人机界面:控制器、加工器或运算器、显示器是机器系统的三个环节。
机器和人通过控制器、显示器进行信息交换,人们把它们叫做人机接口或人机界面。
4.信息模型:人从显示器中所感知的不是被控对象本身,而是代表被控对象变化状态的符号、标记或图像,显示器上所呈现的这些符号、标志、图像等叫做“信息模型”。
5.观念模型:人感知到信息模型后,就要对它进行解析或译码,即在大脑中把它转化成被控对象状态的映象,这种映象叫做“观念模型”。
6.目标模型:人对机器进行控制或调整,是为了使它按照预期目标运转。
大脑中以映象形式存在的预期目标称为“目标模型”。
7. 相关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系统的依赖性,但这种关系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有依赖,而不能提供原因与结果的解释。
8.信度:指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的可靠性,即它是否可以稳定地反映某种心理特征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度有三种: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
9.效度:指测验或研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就是测量或研究达到目的的程度。
效度有三种:内容效度、预测效度、构想效度。
10.准实验研究:也叫现场实验,它是在实际情境中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方法。
由于准实验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的,有许多条件无法控制,因此在实验设计方面与实验室研究不同。
11.模拟研究:它是以物质形式或观念形式对实际物体、过程和情境的仿真。
12.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应用实验心理专题之工程心理学

医疗设备界面的应用
医疗设备界面设计
医疗设备培训
在医疗设备设计中,工程心理学关注操作界 面的便捷性和安全性。通过对医护人员的认 知和行为特点进行研究,可以优化界面布局、 操作流程、信息显示方式等,提高医疗设备 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工程心理学还应用于医疗设备的培训方面。 通过分析医护人员在操作医疗设备过程中的 心理和行为特点,可以制定更为有效的培训 方案,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应对能力。
培训和教育
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心理因素对职业健康 和安全影响的认识,增强员工的自我调节能力。
心理咨询与支持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员工解决心理问 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工作环境改善
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和减轻工作压力,减少心理因 素对职业健康和安全的影响。
05
工程心理学应用案例
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心理因素对安全的影响
注意力分散
心理因素可能导致员工在 工作时注意力分散,从而 增加操作失误和事故的风 险。
决策能力
心理因素可能影响员工的 判断和决策能力,从而影 响工作安全和效率。
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能力差可能导致 员工在面对工作压力和挑 战时无法保持冷静,从而 影响工作安全。
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干预措施
工作负荷的调节策略
任务分配与时间管理
合理分配任务,设置合理的任务量和 时间安排,避免工作负荷过重或不足。
技能培训与任务优化
通过培训提高个体的技能水平,优化 任务流程,降低完成任务的难度和所 需的工作负荷。
休息与恢复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帮助个体恢复体 力和精力,避免长时间连续高强度工 作。
激励与反馈
通过激励和反馈机制激发个体的积极 性和动力,提高工作投入和应对高工 作负荷的能力。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心理学的教学在讲授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基本概念及其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着重使学生掌握青少年儿童的认识过程和情意过程的特点、青少年儿童的个体社会化、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等基本知识,全面地认识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一)使学生掌握从事普通教育工作所必须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养科学的心理观;(二)培养学生热爱青少年儿童、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三、课程目标本课程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
主要知识点包括:认知过程;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智力与创造力培养;动机与学习;人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学视角,自主地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热爱青少年儿童、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促进学生自身心理发展,进一步完善心理素质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普通心理学,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教育学。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1、选用教材:泛珠三角地区九所师范大学联合编写(莫雷、刘学兰等),现代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推荐参考书:1)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2007年11月第3次印刷。
2)章志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版。
3)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2006年7月第6次印刷。
4)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六、课程进度表表1 理论教学进程表七、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在讲授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基本概念及其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及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的运用。
工程心理学 第1章

Encouraging you to do the wrong thing
Confusing information
Confusing information
Make doing the wrong thing easier than doing the right thing
To set the alarm on this kitchen timer for less than 15 minutes you need to turn it past 15 minutes and then turn it back otherwise it doesn’t go off!
系统对人的行动作出相应的迟滞是影响反馈回路 与人发生相互作用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注意
模型最后一个特性或组成部分是注意,许多心理 上的操作是不能自动执行的,它们要求有选择地 使用这种有限的心理资源。 有限的注意资源的选择性应用比它的扫描应用要 广泛得多。
结 论
我们对人的信息加工所描述的模型不是一个可供 评估用的模型,比如说评估从事某些任务所需要 的时间或评估预期的错误率的计算模型。
工程心理学
航空航天学院 傅山
第一章 工程心理学与人的作业导论
B737-700飞机驾驶舱
Tenerife Disaster March 27, 1977
Aircraft
Pan Am 1736 Boeing 747-121 396 on board 61 survivors KLM 4805 Boeing 747-206 248 on board No survivors
在后面的章节将依次介绍: 第2章 将对知觉的较为基本的方面进行讨论
第3章 将讨论注意选择方面的问题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授课对象:适用专业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
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动机、人格等。
让学生熟悉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教育、临床、管理、社会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讲解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阐述心理学的任务,即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实践服务。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介绍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等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引导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步骤。
3、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简述心理学的发展脉络,从哲学心理学到科学心理学的转变。
介绍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如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等。
(二)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感觉讲解感觉的概念、种类和特性,如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举例说明感觉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
知觉阐述知觉的概念、特性和种类,如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分析知觉误差的原因和避免方法。
记忆介绍记忆的概念、过程和种类,如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讲解记忆的规律和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理论课程)◆课程编号:060122◆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Psychology◆学分/学时:3学分/51学时◆课程类型:☐通识通修课程☐通识通选课程☐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科(跨学科)选修课程☐专业发展核心课程√专业发展拓展课程☐集中实践课程◆适用专业(专业类):三年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机械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和应用极为广泛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涉及工程技术、人机工程、环境工程学、人体测量学、营销学、美学等学科内容。
本课程从宜人性角度介绍了人的生理、心理、行为方式、运动系统的机能、作业岗位等特点,讨论了通过对工具、机器、系统、环境、作业空间布置、显示与控制装置的合理设计来提高工作的效率、舒适性、有效性和人-机-环境协调性等问题。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程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有关人机工程学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建立系统设计观,树立工业产品设计以“人为核心”的设计价值观,能初步通过对工具、机器、作业空间布置、显示与控制装置的合理设计来解决有关工作的效率、舒适性和人-机-环境协调性等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本课程学习以人机工程学所涉及到的人、机、环境三要素的核心问题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适当的电化教学手段,通过若干专题设计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表述能力。
本课程强调小组学习,由学生根据教案,自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资料解决问题,以获得最有效率的学习。
通过现实世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期刊,网络检索,和他人讨论等途径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对新旧知识结构重新整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显示装置的人机学设计;操纵(控制)装置的人机学设计;工作台椅与手握工具的人机学设计;作业岗位与作业空间设计;典型人机系统设计以及人机工程学专题(主题)设计;人机工程学实验。
(二)教学难点人机工程学中的常用人体测量数据及应用;显示装置的人机学设计;操纵(控制)装置的人机学设计;作业岗位与作业空间设计;人机系统总体设计;典型人机系统设计以及人机工程学专题(主题)设计。
四、学时分配计划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教材1.《工程心理学》,葛列众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二)教学参考书1.《工程心理学》,朱祖祥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考核类型】☐考试√考查【考核方式】√开卷(Open-Book)☐闭卷(Close-Book)☐项目报告/论文☐其它:(填写具体考核方式)【成绩评定】百分制(平时成绩占30%,期未成绩占70%)。
七、课程内容概述第一章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一)教学要求掌握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以及研究工程心理学的原因。
(二)知识点提示主要知识点:工程心理学;信息加工。
重点:工程心理学的对象和作用;工程心理学的科学基础;人的信息加工。
难点:工程心理学的对象和作用;工程心理学的科学基础;人的信息加工。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工程心理学的对象和作用一、Human Factors的名词演变历程二、人因学的目标三、工程心理学的目标四、中国古代心理测量思想的特点第二节工程心理学的科学基础一、生理学基础与工程心理二、工程技术与工程心理三、用户体验与工程心理第三节人的信息加工一、认知加工系统二、认知控制与工程产品设计(四)思考题1、简述工程心理学的研究作用。
2、简述人类信息加工的特点。
3、简述工程心理学的学科基础。
第二章工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教学要求掌握工程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二)知识点提示主要知识点:观察与调查;心理测量与测验;模拟研究与现场研究。
重点:工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原则;观察与调查;心理测量与测验;模拟研究与现场研究。
难点:工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原则;观察与调查;心理测量与测验;模拟研究与现场研究。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工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原则第二节观察与调查一、观察的方法及其特点二、观察法的类型三、观察法的流程第三节心理测量与测验一、心理测量与测验的特点二、心理测量的要素三、心理测量的评价指标第四节模拟研究与现场研究一、模拟研究的注意要素二、现场研究与实验室研究的区别三、现场研究的流程(四)思考题1、举例说明工程心理学中观察与调查方法的运用?2、举例说明工程心理学中如何使用模拟研究?3、简述工程心理学中的方法论原则?第三章人机系统(一)教学要求掌握人机系统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
(二)知识点提示主要知识点:人机系统;人机交互作用;人机配合。
重点:什么是人机系统;人机交互作用;人机配合;人机系统的分析与评价。
难点:什么是人机系统;人机交互作用;人机配合;人机系统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人机系统一、人机-环系统二、界面系统三、界面优化策略第二节人机交互作用一、传统界面中的人因素二、新型界面中的人因素三、计算机硬件中的人因素第三节人机配合一、配合的兼容性二、配合的一致性三、配合的简明性第四节人机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四)思考题1、机器与人如何进行交互作用?2、如何进行人机配合?3、如何评价人机系统?第四章视觉及视觉显示器(一)教学要求掌握视觉显示器的特点以及设计原则。
(二)知识点提示主要知识点:视觉;视觉显示器;表盘式仪表显示器;字符与信号灯设计。
重点:视觉概述;视觉显示器的分类与设计原则;表盘式仪表显示器中的人的因素;字符与信号灯设计中人的因素。
难点:视觉概述;视觉显示器的分类与设计原则;表盘式仪表显示器中的人的因素;字符与信号灯设计中人的因素。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视觉概述一、视觉通路简介二、视觉通路与注意加工第二节视觉显示器的分类与设计原则一、静态与动态显示器二、定性与定量显示器三、可识别、可辨别和可理解原则第三节视觉显示器的信息编码一、单维编码二、单维编码的作业绩效比较三、多维编码四、多维编码的作业绩效比较第四节信号灯设计中人的因素一、亮度设计二、颜色设计三、信号灯的闪烁频率四、大屏幕显示器中的视野问题五、自我中心与外在中心参照(四)思考题1、简述视觉显示器的类别与设计原则。
2、简述表盘式仪表中人的因素。
3、简述字符与信号灯设计中人的因素。
第五章听觉显示器与言语通讯(一)教学要求掌握听觉显示器与言语通讯的特点。
(二)知识点提示主要知识点:听觉;听觉显示器;听觉告警器;言语通讯。
重点:听觉概述;听觉显示器;听觉告警器;言语通讯中人的因素与工效学要求。
难点:听觉概述;听觉显示器;听觉告警器;言语通讯中人的因素与工效学要求。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听觉概述一、听觉通路概述二、听觉通路与注意第二节听觉显示器一、基于功能特性分类的听觉显示器二、基于音色分类的听觉显示器三、基于显示设备的分类第三节听觉告警器一、听觉警告器的设计要点二、语音听觉警告的设计要点第四节言语通讯中人的因素与工效学要求一、言语可懂度的要求二、优先顺序的含义以及与工效学的关系(四)思考题1、简述听觉显示器与告警器间的区别与联系。
2、简述言语通讯中人的因素。
第六章控制器(一)教学要求掌握控制器设计的原则与测量依据。
(二)知识点提示主要知识点:控制器;控制器设计;手控制器与足控制器。
重点:控制器概述;控制器设计的工效学原则与人体测量依据;手控制器与足控制器;控制器的运动方向与显示器运动关系的配合。
难点:控制器概述;控制器设计的工效学原则与人体测量依据;手控制器与足控制器;控制器的运动方向与显示器运动关系的配合。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控制器概述第二节控制器设计的工效学原则与人体测量依据第三节手控制器与足控制器第四节控制器的运动方向与显示器运动关系的配合(四)思考题1. 简述控制器设计的工效学原则。
2. 简述控制器的运动方向与显示器配合的关系。
第七章可用性研究(一)教学要求掌握人-计算机界面设计的原则。
(二)知识点提示主要知识点:体验式研究的特点;可用性研究准则;可用性研究的测评方法;新兴的可用性研究方法。
重点:用户研究与产品研究的侧重点与区别;考量可用性研究的多途径。
难点:可用性研究与其他量化研究的区别与联系;与现场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可用性研究概述一、可用性的概念二、可用性研究的指标三、用户研究四、产品研究第二节可用性研究方法一、焦点小组与卡片分类二、认知走查与启发评估三、绩效测试法四、专用工具(四)思考题1、如何理解用户研究中的特征模型研究?2、什么叫定性的反馈式产品研究?第八章作业研究(一)教学要求掌握作业研究的类别与内容。
(二)知识点提示主要知识点:作业研究;工序分析;作业分析;事故分析。
重点:人体测量的工效指标;时间研究中的时间锚定。
难点:动作研究流程;时间分析。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作业研究概述一、作业研究的意义二、动作研究三、时间研究四、动作时间分析仪器第二节工作空间一、人体测量与空间设计二、空间行为与空间设计第三节安全事故分析一、安全事故中的人因因素二、事故影响的分析以及理论三、事故预防与控制(四)思考题1、如何进行作业分析?2、如何进行事故分析?3、如何进行工序分析?第九章体力工作负荷(一)教学要求掌握体力工作负荷有关的心理现象。
(二)知识点提示主要知识点:体力负荷;体力负荷测评;疲劳。
重点:体力负荷概述;体力负荷与能量消耗;体力负荷测评;疲劳。
难点:体力负荷概述;体力负荷与能量消耗;体力负荷测评;疲劳。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体力负荷概述一、体力负荷的分类二、体力负荷的影响进程三、体力负荷的影响因素第二节体力负荷与能量消耗一、耗氧量,肺通气量和肌肉电活动二、乳酸和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三、主观测评指标第三节体力负荷测评一、基于相对能量代谢的劳动强度测级二、基于劳动强度指数的测级三、基于氧耗和排汗的测级第四节疲劳一、疲劳的生理表现二、生理疲劳的测定三、心理疲劳的测定(四)思考题1、简述体力负荷与能量消耗的关系?2、简述体力负荷测量的方法?3、疲劳与体力负荷的关系?第十章心理负荷(一)教学要求掌握心理负荷的工程心理学研究结果。
(二)知识点提示主要知识点:心理负荷;心理负荷;应激。
重点:心理负荷概述;心理负荷测评;应激。
难点:心理负荷概述;心理负荷测评;应激。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负荷概述一、杨斯的心理负荷模型二、维肯斯的多维度心理负荷模型三、谢李登的心理负荷模型第三节心理负荷测评一、甄别心理负荷测评效果的指标二、心理负荷的主任务评测三、心理负荷的次任务测评第三节应激一、应激情境二、应激方式与产品设计(四)思考题1、简述心理负荷的测评方法?2、简述应激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