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乱世情缘
国学大师钱穆一生结了三次婚

年因家境贫困 辍学 ,
后
自
学。
继
华人 时 刊 5 2
.
20 1 9 6
而任 教 于家 乡 的 中 小 学 , 立
研 志 要
究 文 化 中 国
。
1 93 0
年 钱穆 发表 ,
《刘
向 歆 父 子
年 谘 》 而 成 名 被 伯 乐 顾 颉 ,
刚 想 眼 荐 才 , 聘 为 燕 京 大
身 到 北 大 任 教 , 等 北 大 工 作 稳 定 后 才 接
妻 子 到 北 平 团 聚 。 华 北 告 急 , 钱 穆 只 S
随北 大南 迁 ,
1 939
年 1 钱 穆 回 苏 州 侍
母 时 , 张 一 贯 才 携 子 女 自 北 平 回 到 苏 州
团 聚 。 一 年 后 钱 穆 又 只 身 返 校 , 从 此 辗 转 大 后 方 各 地 。 他 是 有 名 的 只 顾 学 问 不
钱 穆 个 人 的 生 活 不 像 他 治 学 那 样
顺 遂 , 生 一 三 次 结 婚 , 可 谓 五 味 俱 全 。
年 秋 1 9 1 7
,
在 长 兄 钱 声 一 的 主 持
下 , 钱 穆 第 一 次 结 婚 。 婚 后 夫 妇 便 住 在
素书 堂 东边 一 间 老屋里 。
钱 年 1 92 8
顾
家的
人 ,
心 一
没 想 到 的 是 他 一 生 曾 有 过 三 次 婚 姻 。 ,
钱 穆 是 靠 自 学 名 世 的 。 这 条 路 他 一
步 步 走 得 既 艰 辛 又 很 坚 实 。
他
7
岁
入私 塾 ,
开始 熟 悉 中
《国学大师钱穆》阅读附答案

《国学大师钱穆》阅读附答案国学大师钱穆阅读答案钱穆父亲钱承沛是晚清秀才,体弱多病。
钱穆七岁入私塾,但是在十二岁时,家庭的顶梁柱、四十一岁的父亲离世,孤儿寡母不胜困苦。
所幸母亲节表缩食,坚持让钱穆上学。
钱穆在高中尚未毕业之时,1911年,十六岁的他固家贫不得不辍学去乡间担任三兼小学的国文教师,到1927年成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前前后后钱穆担任小学、中学教师达十九年之久。
所以这位国学大师的最高学历,是高中肄业。
钱穆“虽居穷乡,未尝敢一日废学”。
经过十几年的日夜苦读苦学,他发现大名鼎鼎的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竟然“其不可通者二十有八端”!1929年,胡适、顾颉剐来苏州中学演讲,作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三十四岁的钱穆得以与他们相识。
也就在这一年,他写出《刘向歆父子年谱》,指出康有为所力主的刘向歆伪造诸经之说不成立。
这篇论文于1930年发表于《燕京学报》第七期一顿时,钱穆引起了胡适、顾颉刚等北平学术界名流的广泛注意。
当时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的顾颉刚,致函钱穆:“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中教历史二”经顾颉刚推荐,钱穆这位江苏乡间教师在1930年一举成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当时燕京大学校长为美国的“中国通”司徒雷登,他设宴招待新来的教师,钱穆应邀出席。
司徒雷登询问新来的教师对燕京大学的印象,钱穆直言道:“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
及来,乃感大不然。
入校门即见M楼、S楼,未悉何义?此谓中国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以中国名称始是。
”司徒雷登很重视钱穆的意见,号门召集校务会议加以讨论,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
当时燕京大学的校园,即今日北京大学校园园中有一湖未名,众人提出各种各样的名字都觉得不合适,钱穆建议就叫“未名湖、得到一致赞同。
钱穆来到北平的次年,即1931年,顾颉刚又推荐钱穆到北京大学任教。
1931年3月18日顾颉刚致函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故北大如请他,则较请我为好,以我有流弊,而他无流弊也。
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国学大师钱穆的清净养生经验

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国学大师钱穆的清净养生经验作者:尚晓伟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0年第9期尚晓伟1990年8月30日,被誉为“最后一位国学大师”的钱穆(字宾四)在台北杭州南路寓所里平静安详地走完了他96年的人生征途,留给世人的是约1500万字的54册著作,以及泽被后世的宝贵精神遗产。
钱穆生逢乱世,早年多病,生活飘荡,而且时常经受胃病困扰,晚年更是双目失明,却依然著述颇丰,得以无疾而终。
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养生之道也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钱穆的祖父37岁谢世,父亲终年仅41岁。
1928年,钱穆的结发妻子和新生儿子也相继死去。
其长兄钱挚在为弟料理后事期间,因劳伤过度,旧病复发而亡,年方“不惑”。
家中“三世不寿”,在钱穆内心投下阴影。
连失三位亲人,对钱穆的打击也是极为重大。
因这些人生变故,加上钱穆本人早先亦体弱多病,故读书时颇关注“年寿”之事。
他读陆游晚年诗作,深羡放翁长寿;读《钱大昕年谱》,知谱主中年时体质极差,后来转健,高寿而治学有成。
钱穆因而感悟:“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
”于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养生之道,起居规律,坚持修炼,强化生存意识,欲挣脱命运的“劫数”。
太极拳钱穆先生在清晨起床后,一般都要用两拳搓擦眼尾、颜面20分钟之久。
至于太极拳,更是他几十年来不间断的功课。
太极拳属中华武术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不论年龄、性别,人人都可习练,还特别适合中老年人。
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祛病、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
练太极拳对改善心理状态也有妙不可言的作用,它可以保持心理平衡。
太极拳与其他许多运动不同之处是“神形合一,内外兼修”。
不仅注重健身,更重视养心。
静坐在钱穆先生的养生方式中,静坐是最令人称道的。
静坐是一种传统的气功练习方法,通过静坐,可使人体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
静坐使思维静止,是一种最佳的休息。
在练习静坐的时候,人的精神处于自由开放的状态,同时又保持宁静与松弛,肌肉也得到放松,呼吸自然顺畅。
钱穆的“延寿情结”

龙源期刊网 钱穆的“延寿情结”作者:宋子伟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16年第02期2015年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诞辰120周年,钱穆由无锡的一名乡村教师而讲学北大清华,卓然成家,终为世人所认同。
他生逢乱世,流徙动荡,长年索居,后半生孤悬海外,却能自励自强,先后著书75部,累计1600万言。
且得享96高寿,被誉为“现代学林一异人”和“最后的一位国学大师”。
钱穆的祖父37岁谢世。
其父终年仅41岁。
1928年,钱穆的结发妻子和新生儿子也相继死去。
其长兄钱挚在为弟料理后事期间,因劳伤过度,引发旧病病亡,年方“不惑”。
家中“三世不寿”,钱穆写道:“儿殇妻殁,兄亦继亡。
百日之内,哭骨肉之痛者三焉。
椎心碎骨,几无人趣。
”家中“三世不寿”,在钱穆内心投下阴影。
他本人早先亦体弱多病,故十分关注“年寿”之事。
他读陆游晚年诗作,深羡放翁长寿;读《钱大昕年谱》,知谱主中年时体质极差,后来转健,高寿而治学有成。
钱穆因而感晤:“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于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起居规律和锻炼,强化生存意识,欲挣脱命运的“劫数”。
他20余岁时迷恋静坐健身,还一度仿效伍廷芳倡行的冷水浴。
虽寒冬不辍。
而最经常的运动方式是郊游和爬山。
由于胃疾,他饮食清淡节制,使得同有此病的陈寅恪引其为同道。
钱氏弟子称乃师是“很懂得生活之人”。
钱穆还注重养生之道,他在清晨起床后,用两拳搓擦眼尾、颜面20分钟之久。
至于太极拳,更是他几十年来不间断的功课。
钱穆的“延寿情结”与矢志苦学之间如何协调?在他的忆述文字中着墨最多的便是“出游”。
即对大自然的挚爱,答案似就在其中。
他常年生活乡间,“野”趣盎然。
既好文史,更移情山川。
追慕太史公遍历名山大川之雅。
他在集美学校,常到海滩游。
观潮涨潮落,心旷神怡;在北大讲通史,必到近侧的太庙备课,在古柏旁草坪上,“或漫步,或偃卧,发思古幽情”。
居北平期间,4次远游。
其后在遵义讲学,更喜此处风景,阳春时节,遍山红绿,草地花菌之上,竟致“流连不忍去”:及至无锡江南大学,午后闲暇,一人泛舟太湖之上,水天一色,悠闲无极,自得人生至趣。
大师钱穆的乱世情缘

他自 己的状况也不好, 潦倒度日, 胃 病缠 身。 抗战胜利后, 为了养胃, 5 1 岁的钱穆 在友人建议下, 回到老家居住 , 在江南 大学任文学院院长, 终与妻儿团聚。
平静的日 子没过多久, 内战愈炽,
北师大 、 西南联 大等 校, 作育 英才无
1 9 5 0 年, 2 0 岁的胡美琦入学新亚书 院。 胡美琦的父亲曾是国民党江西省政 府主席 , 但流落香 港后全 家已别无长 物。 胡美琦选修的中国文化史, 在那个
旧社会整 个被打 倒的迷惘 时刻 , 使 她 对 国家民族 的前途 又燃 起 了信心, 连带 对
婚后 , 他们 蜗居九龙钻石 山难 民
专心学林 , 她一手操办起家里 的大小
琐 事。
1 9 3 7 年, 抗 日战争爆发 , 钱穆跟 随 学 校逃难 川、 滇, 准备让 妻儿 随后跟 上。 战火蔓延, 千里路险。 一个女人带
1 9 2 9 年, 钱穆认识了 小学教师张一 贯, 钱穆请金松岑做介绍人 , 两人于当 年在苏州成婚 。 张一贯是一位知识女
即温, 他 的精神面貌给胡美琦 留下深刻 印象。 可胡美琦只在新亚念了1 年, 便离
并其他几所私人学院成立香港 中文大 学, 他们才稍得喘息。
开香港, 随父迁往台湾。 到了台湾, 胡美
琦进入台中师范图书馆工读。 1 9 5 0 年冬, 钱穆到台北募款。 1 9 5 1
年 冬, 钱 穆 又 到 台北 , 一 直待 到 1 9 5 2
临走 , 钱穆告别老母妻小。 张一贯 告诉孩子们,“ 他们” 知道爸爸了, 要他 去做官, 不走不行。 虽然 年幼 , 孩子们 亦知道 “ 他们” 是指日本人和汉奸。
钱穆的“胡适情结”

钱穆的“胡适情结”作者:张晓唯来源:《读书》2009年第08期一史学大家钱穆(宾四)的旧著近些年来陆续再版,大陆读者开始重新接触这位久违了的“港台学人”。
钱穆八十岁时撰《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追述其经历和交游,实乃自传,而内中载述胡适之处尤多,且每每施以褒贬,令人感觉钱穆内心似有一个挥之不去的“胡适情结”。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京大学,胡适和钱穆堪称讲课最叫座的两位教授,这不仅因为他们二人讲课生动精彩,还由于彼此学术观点对立相左。
当年的学生认为,他们各自代表两种倾向:胡适为“动态的教授”,而钱穆乃“静态的教授”,前者讲学兼议政,后者则一心向学,疏于世事。
不过,就文化意义而言,钱穆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处在“胡适的时代”里,此乃无从选择的文化氛围,欲求解脱而不得。
钱穆终其一生都在与这种思想环境奋力抗争,虽非踽踽独行,了无知音,却也近乎与失落无奈的文化心态相伴始终,而这恰是他孤愤著书立说,“为国故招魂”的动因所在。
钱穆与胡适的处世风格、治学路径确有不同,然而在国学研究、中西文化认同乃至学术流派诸方面,二人则又恩怨交错,纠缠难清。
胡适比钱穆年长三岁,但以在学界“出道”的先后而论,留美归来的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即已暴得大名,俨然新学人之翘楚;钱穆来自“下层”,靠自修苦学成才,其崭露头角已是二十年代末期,较之胡适差不多晚了十年。
胡适和钱穆的早期教育背景基本相似,二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均在中国古代学术,只是接受西洋文化的经历和程度大不相同。
胡、钱均受到康、梁乃至章太炎、王国维诸位大家的熏陶自不待言,甚至在相当程度上钱穆还颇受胡适倡导的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等项主张的启发而正面受益,同时胡适反传统倾向的“卤莽灭裂”的言论,也对钱穆产生一些反面刺激,形成某种逆向心理。
从而显示出“晚出”的钱穆受到胡适影响的方方面面。
钱穆的早期著作《国学概论》中,多处提及或引述胡适的观点,明显是将其作为权威学者加以介绍。
《大师钱穆:“爱国素不后于人”》阅读附答案

大师钱穆:“爱国素不后于人”阅读答案陈虹学生们曾这样描述钱穆:“一副金属细边眼镜,和那种自然而然的和蔼,使人想到‘温文’两个字,再配以那件常穿的灰布长衫,这风度无限地雍容潇洒。
”钱穆的一生,可用两句话概括:地地道道的书生,心静如水的学者。
他除了教书便是写书。
他这一生从未步入过政坛,也从未加入过政党。
但他却对自己的老师吕思勉说过这样的话:“学生自读书懂事以来,就深知要爱国爱民族,爱国素不后于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前,钱穆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开的一系列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然而战争却残酷地破坏了这一切,故都北平不仅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也放不下教授们精心钻研学术的书桌了。
战争使他失去了这一切——熟悉的教室、熟悉的面孔、熟悉的氛围、熟悉的令他“其乐无比”的心情。
后来,辗转颠簸到了昆明,钱穆终于又回到了他所熟悉的讲台——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他不辞辛劳地四处奔波,四处授课,目的只有一个——“自念万里逃生,无所靖献,复为诸生讲国史,倍增感慨。
”他上课时,学生、教师以及社会上有志于史的人们,皆来听讲,以致教室虽甚宽敞,仍不能使人各得其所。
一张两人并用的课桌,总是三个人挤着坐。
椅子坐满了,许多人便席地而坐……钱穆的课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的欢迎?——就连他自己也忍不住写道:余须从学生课桌上踏桌而过,始得上讲台。
”这除了他一贯具有的诲人不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外,更重要的便是他那“爱国素不后于人”的激情深深地感动了台下的莘莘学子。
战前,钱穆于学术上的成果已非同小可了——《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先秦诸子系年》……无一不在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然而,残酷的战争同样毁掉了这一切——安静的书斋、从容的研究,代之而来的是轰炸、逃难、贫病、不安……然而,钱穆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就在他“既苦书籍之未备,又恨精神之不属”的情况下,一部令世人刮目的《国史大纲》杀青了!诵甘是当年武汉大学的学生,他曾慨叹:“读了先生这部书,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祖先所创造的历史文化价值之所在,一下豁然开朗的时候,其精神之感奋、激昂,又将为何如?所以,此书之出版,真是适逢其时;它对鼓舞爱国精神,提高抗战信念,是有所贡献的。
国学大师钱穆

国学大师钱穆
曹旅宁
【期刊名称】《文史杂志》
【年(卷),期】1989(000)002
【摘要】钱穆先生字宾四,是中国现代声名最著的学者之一。
曾任燕京、北大、清华、西南联大各校教授。
1949年,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晚年定居台湾。
钱氏学识渊博,著述很多,其中《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都是深有影响的名著。
大陆解放后钱氏曾横遭批判,学术贡献被一笔抹煞。
所幸近年已有改变,钱氏的著作在大陆陆续出版。
可对于这位国学大师的生平及治学却鲜有人知,本文就此作些介绍。
一1895年7月30日,钱穆先生出生在常州府无锡县的一个书香之家。
他7岁发蒙,很早就表现出对历史的特殊爱好,13岁时进洋学堂受新式教育,中学毕业后为了生计任教于小学、中学,前后10余年。
在此期间,钱穆先生自学不辍,日有所课,遍览古籍及时人著作。
他甚至在新婚之日,因为忙于接待宾
【总页数】2页(P2-3)
【作者】曹旅宁
【作者单位】青海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中西文化观 [J], 张秀红
2.为国学大师钱穆再立碑传——评陈勇著《钱穆传》 [J], 徐国利
3.“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钱穆的养生故事 [J], 玲珑
4.钱穆一代国学大师的“温情与敬意” [J], 怀宇
5.国学大师钱穆一生结了三次婚 [J], 徐廷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乱世情缘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乱世情缘古圣今贤《看历史》谭端2015-07-20 09:55我要分享7[导读]“她是仰慕他的,她把他当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生怕他有任何损伤。
年轻的她对花甲之年的钱穆开始了无微不至的照料。
她愿意为此奉献自己的一生。
”文/谭端2012年,3月下旬,中国北部刮起大风,一时黄沙滚滚,遮天蔽日。
电脑屏幕上,静静地出现一则新闻:钱穆夫人胡美琦老太太在台湾病逝,而且还转刊了香港新亚书院的讣闻,说“胡美琦为照顾钱先生,遂辞教职,为钱先生于教育及著述上创下不朽的丰功伟业,厥功至伟”。
讣文说,她是3月26日零时在睡眠中安详过世,享年83岁。
胡美琦的逝世,很快被淹没在浩瀚如海的网络信息当中。
钱穆先生与钱胡美琦女士(资料图图源网络)胡美琦的父亲胡家风,是国民政府要员,抗战期间一直任职山东与江西等地。
抗战胜利后,胡家风随熊式辉赶赴东北任行辕秘书长,去职后再任江西省主席。
1949年,他带着全家迁至香港,在这里,意外成就了女儿胡美琦的乱世姻缘。
乱世别离1949年春天,徐淮平原降起大雪,千里冰封。
淮海战役结束不久,蒋介石即在南京召集文武百官,宣告下野,旋即飞离南京。
此时,钱穆正在老家苏州养病。
他早先以《先秦诸子系年》《刘向歆父子年谱》《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文章著作引学人注目,又任教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多年,是中国望重一时的学者。
但,胃病一直是钱穆的宿疾。
不论如何名满天下,钱穆始终是一介书生,私人生活靠的是夫人张一贯打理。
张一贯原在小学教书,和钱穆育有五个儿女。
为了丈夫能专心学林,她一手操办起家里大大小小的琐事,也牺牲了自己的事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跟随学校逃难川、滇,准备让妻儿随后跟上。
战火蔓延,千里路险。
一个女人带着四个稚儿,从北平跋涉到四川实在艰难,她只好带着他们回到苏州娘家。
待战事间歇,钱穆悄悄跑回来,将老母接来苏州藕园与儿媳同住。
他最初的愿望本是在乡里教书,能换得衣食温饱便好,他心想,一家欢乐团聚,夫复何求。
怎料家人团聚才一年,他又被情势逼迫必须离开。
临走,他告别老母妻小。
母亲与挺着大肚子的媳妇牵着儿孙几人的小手,依依不舍送他到大门口。
小孩的眼睛怯怯的,老母的眼睛痴凝的,共同看着他消失在门外。
妻子告诉小孩,“他们”知道爸爸了,要他去做官,不走不行。
虽然年幼,小孩们亦知道这个“他们”,指的是日本人和汉奸。
逃难在大西南的几年中,母亲死了,小女儿出生了,钱穆都无法随侍在侧,全由妻子独自面对。
他自己的状况也不好,潦倒度日,胃病缠身。
抗战胜利后,为了养胃,51岁的钱穆在友人建议下,回到老家乡居,在江南大学任文学院长,又与妻儿团聚。
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内战愈炽,学生频频上街游行。
钱穆劝导无效,闹事已成风潮,盖无法疏导,亦无法教导。
连随他在江南大学念书的长子钱拙也因学潮被开除。
其实,抗战结束后钱穆回到曾是沦陷区的家乡,看见山河依旧,但一切都变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亦成了废墟。
尽管江南大学的校舍在太湖滨山坡上,风景秀丽,他又难得地享受天伦之乐,但钱穆仍然觉得自己心灵上是孤寂的。
他拾起戒了多年的烟,重新抽起了烟斗。
钱穆成长于清末民初之际,读的是旧书,后来遭遇五四运动,时人将传统文化诋为“国步不前”的根源。
他认为,传统文化维系千年并能创建广土众民的大国局面,自有其与土地、人民精神的深层联系。
钱穆向来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但此时青年人受到苏联革命刺激,对传统中国文化更心存仇疾,他感到自己身在“俄化”的狂风暴雨之中。
江南大学是无锡巨商荣氏家族创办的,本可另开局面。
不料期满一年,内战局势急转直下,他知道,不走又不行了。
一家人聚少离多,好不容易在战争结束后相聚,现在又要分开。
钱穆嘱托苏州城防司令随时照顾家小,然后辞别太湖的美丽和家人的温情,忍受住发妻和儿女的眼神,在风雪中留下一个破碎的家。
离家时,最小的女儿钱辉只有九岁,抗战时钱穆第一次逃难,她还在张一贯肚子里,胜利归乡中间又去了昆明,没有看着她出世。
钱穆想起自己甚至都还没有好好抱过她,没有尽到养育之责,就感到心酸。
但转念一想,如果现在不走,再过些时日,就无法脱身。
他压住了满心的愧咎,加快了离家的脚步。
新亚相逢钱穆南下,流亡至香港办学。
此时香港己成为许多人的避风港。
胡家风也携全家逃至香港。
胡家风的五女儿胡美琦,原本正在厦门大学读一年级,解放军渡江势如破竹,她接到父亲通知,赶往香港。
胡家风是江西世家又是政要,一家人南逃到香港时,却已是别无长物。
在香港,钱穆与友人创办了新亚书院。
这是一所符合他心中理想的学校,他一直深信,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建立在民族意识的抬头,以及对历史文化传统复兴的基础上。
他写信回家要求三个儿子赴港就读。
不料兄弟三人看到报纸上一则社论:“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只能控制其中一部分人,到了后来,只能控制其中的极少数人,例如胡适、傅斯年、钱穆之类。
”儿子们受其影响,均认为父亲逃至香港肯定是一种不爱国的行为,革命青年岂能走这条路。
于是回信拒绝了父亲,还附上那篇剪报。
离家在外多年,连家人都不理解他了。
是他走得太远,还是他走得太落后?钱穆将孤寂感深埋在心里,眼前有更头疼的事。
新亚书院坐落在九龙深水埗桂林街,初期,学校经费是由上海商人支持,但时局动荡,支持困难。
十个学生有八个都缴不出学费,教授拿不到薪水,校舍简陋,设备缺乏,学校经费濒临绝境,需要到处募款,前途坎坷。
一介书生,流寓香港,妻儿如居异世,眼下处境艰维,奔走乞援,完全是一幅山穷水尽的景象。
为了中国文化,他只能硬撑。
香港天气湿热,钱穆睡教室地板,犯起胃疾,蜷缩在地上呻吟。
胡家风一家十多口流落香港,个个要吃饭,也是难以为继。
为了糊口,胡家风让女儿去当纺织女工,夫妇俩自己也找了一份糊火柴盒的手工差事,败落至此,谁也没料到。
一个宴席场合中,胡家风认识了钱穆,两人相谈甚欢,得知钱穆办学,没多久便让第五个女儿胡美琦寄读。
1950年,20岁的胡美琦入学新亚书院,读的是教育心理学。
但不知何故,这门课程并未如胡美琦预期那般,可以解答心中一直以来的疑问。
她相当失望。
然而,她选修的中国文化史,却在那个旧社会整个被打倒的迷惘时刻,使她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又燃起了信心,连带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乐观。
此时钱穆已56岁,望之虽严,亲之即温,他的精神面貌给年轻的胡美琦留下深刻印象。
只在新亚念了一年,胡美琦便离开香港,跟随父亲迁往台湾安顿。
到了台湾,胡美琦进入台中师范图书馆工读。
1940年钱伟长与亲友合影(前排中钱穆,前排右钱伟长)(资料图图源网络)台北重逢1950年冬天,钱穆到台北募款,受到蒋介石礼遇,并责成府内每月拨3000港元供钱穆临时之用。
其时,蒋介石带去台湾的黄金每月光用在60万大军上就高达18万两,而账面上从中国大陆带去的黄金七扣八扣只剩108万两黄金。
重新建立一个规模庞大的政府岂是那么容易。
蒋介石能运用的费用当时也是捉襟见肘,几乎陷于经济危机边缘。
然而这区区3000港元,却可解钱穆燃眉之急,新亚书院每月的固定开支为4600港元。
1951年冬天钱穆又到台北,一直待到1952年,并应官方邀请演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主题。
钱穆是以复兴传统中华文化为己任的,因此积极在台湾推行传统中华文化。
1952年春天,钱穆在台湾的一次讲演中,突然遭遇礼堂塌方,当场被击昏。
钱穆大幸未死,而现场邻近的友人柴春霖却命丧黄泉。
飘零海外,适逢灾难。
他卧病在台北中心诊所。
当时人在台中的胡美琦得知钱穆受伤,从图书馆告假来探望他。
出院后,钱穆跑到台中就近休养,白天仍然孜孜不倦修改讲稿,胡美琪每天下班就来探视,还带来南宋以来的文学小品供他消磨,诸如明初诸臣诗文等,待到一同晚餐才离去。
星期日放假,他则约胡美琦去台中公园散步,就这样一共四个月。
钱穆发现她跟她的同辈人不一样,她对传统文化怀着一颗炽热的心。
这四个月,她的年轻,她的机灵,她的落落大方,她的教养,她的单纯与天真、无微不至的照料,让患难中的钱穆精神振作,飘零的心有了稳定的力量。
流亡的人,容易陷入温柔乡。
钱穆不知道,同时多灾多难的,还有自己老家的发妻。
在苏州,51岁的张一贯突然脑溢血中风。
丈夫走后,张一贯只能全心投入工作,期以忙碌寄托精神情感。
如今突然半身不遂,她失去教职,陷入孤独封闭的状态。
她所熟悉的世界在她面前脆生生地崩塌。
在台湾,胡美琦后来继续学业,她进入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育系,两年后毕业。
然而她对从事教育事业以及对教育心理学的爱好,并没有在学校里得到满足。
胡美琦觉得自己的国学知识浅薄,于是怀着对学问的追求飞赴香江,奔赴理想,亦奔赴爱情。
相守香江1953年,钱穆创办的新亚书院在一贫如洗的困难中艰辛前进,经费仍然紧张,人事不稳定,学生流失,教授出走。
创校四年,始终其事的教授,此时只剩三位。
第一批招收的学生有八十多人,此时第一届毕业典礼上只有十分之一。
1954年,胡美琦从台湾飞来香港和钱穆共患难。
这一年胡美琦25岁,而钱穆己经到了花甲之年。
她是仰慕他的,她把他当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生怕他有任何损伤。
年轻的她对花甲之年的钱穆开始了无微不至的照料。
她愿意为此奉献自己的一生。
自从胡美琦来港之后,钱穆的处境悄悄发生了转变。
1954年新亚书院获得美国亚礼学会经济上的支持,经费问题得到很大的解决,同时学校身份也获得了港府的肯定,校舍也得到扩建,在体制上,也增设了研究所。
中国文化传承的业基,渐渐巩固。
此时的大陆,革命声浪一波高过一波,气氛愈来愈严峻。
外面一片红歌,张一贯在屋内艰难练习走路,她要面对一切,必须自理生活,必须独自将钱穆的儿女抚养长大。
大陆的情形钱穆是知道的,他同时知道,自己是回不去了。
1956年,胡美琦来港己经两年。
钱穆事业和健康上的困顿逐渐得到纾缓,他决定,要给胡美琦一个交代。
更实际的问题是,只有家,才能让漂泊在外的人内心有一个归宿。
这一年两人终成眷属。
老夫少妻的婚事,还是需要说明。
钱穆写信给自己的高徒余英时说:穆之婚事,实非得已。
以垂老之年,而饮食居处,迄少安顿,精力有限,甚何能久。
最近居钻石山,僻在郊野,聊可瞩眺海光山色,并可散步消遥,或于精力心情,稍有所以益。
惟美琦以盛年作此牺牲,私心甚望其能继续治学,勿专为家庭琐务毁耳。
钱穆先生与钱胡美琦女士(1967年)(资料图图源网络)事实上,她是他的知己。
婚后,他们蜗居九龙钻石山难民区,以客厅为书室,一房储物,摆上小桌就是饭厅。
她为他打理三餐起居,他则端坐在书室修改《先秦诸子系年》原稿。
从此以后,洗衣烧饭洒扫等琐事,全都由胡美琦承担。
傍晚时分,他们必然走到海岸长堤望月、观景,散步闲谈。
后来搬到沙田山上,楼居有廊有长窗,可远睹青山及大海。
她对钱穆笃爱情深、精心看顾,起居饮食等方面关心备至。
钱穆毕生守护中华文化,她则毕生守护他。
她不只料理家务,而且协助他研究、应酬各方关系,眼看丈夫在新亚书院困局中苦撑,她就站在背后给他打气、安慰,一直到港府以新亚书院为基础,合并其他几所私人学院成立香港中文大学,他们才稍稍获得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