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山岛战役给我们的启示
学习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和精神心得体会(精选14篇)

学习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和精神心得体会(精选14篇)学习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和精神篇1守岛英雄王继才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默默扎根在那片土地上,在平凡的岗位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他甘于奉献的精神是我们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要学习王继才同志爱岗敬业的精神。
32年,尽管岛上条件艰苦,王继才还是义无反顾的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岁月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践行了“开山岛是我国的领土,我一定会把它守住”的承诺,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用大爱谱写了一曲爱国奉献之歌。
要学习王继才同志坚定的理想信念。
王继才26岁接受守岛任务,从此一生与妻子王仕花以孤岛为家,与海水为邻,和孤独做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为了守卫开山岛,他们夫妻俩尝遍了酸甜苦辣,32年,每一天都重复着相同的日子,但王继才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卫国。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个人不计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将自己一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在一座远离陆地的小岛上?那就是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
要学习王继才同志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面对岛上恶劣的环境,王继才没有退缩、没有逃避,而是以苦为乐、迎难而上,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和昂扬的精神状态。
他登岛后,不等不靠、就地取材、下海淘沙,主动修缮营房、建设码头、维护航标。
从栽树种菜入手,以燕子衔泥的精神建设小岛、美化家园,使得荒无人烟的小岛绿树成荫、瓜果飘香。
学习王继才同志,就是要大力发扬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拼搏精神,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紧握奋斗之桨,高扬奋斗之帆,创造美好未来。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王继才坚守孤岛,长期在岗位无怨无悔扛起自己的责任,我们要学习王继才同志,勇于承担,默默坚守,坚守信念的奉献精神,才能创造美好未来。
一江山岛战役给我们的启示

一江山岛战役给我们的启示解放一江山岛的先头部队抢占岛岸一江山岛战役,是我军历史上首次三军联合登陆作战。
这标志着我军作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军未来登陆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探索我军渡海登陆作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江山岛作战概况一江山岛位于我国浙江台州湾椒江口海面、大陈列岛的中间位置,西距大陆30余公里,北距头门山岛9公里,南至大陈岛1公里,该岛总面积不足1.3平方公里,但却是国民党军的重要前哨阵地。
国民党军构筑了以154个坚固工事为骨干的完整防御体系,易守难攻。
距一江山岛不远的大陈岛有国民党海军舰船十余艘,吨位大,火力强。
1954年,中央军委作出了解放浙东沿海岛屿的决定,以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
经过充分准备,浙东前线指挥部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决定在1955年1月18日发起登陆作战。
1月18日拂晓登陆部队在头门山附近海域集结完毕,由四艘护卫舰、12艘鱼雷艇在登陆海域进行海上掩护,对一江山岛前沿和两翼火力点实施破坏性射击;以炮舰二艘、护卫艇八艘、武装渔轮四艘组成火力支援队,负责掩护登陆部队突击上陆;以各型舰艇、运输船组成四个步兵营和物资器材的运输任务。
六艘渔轮改装的火箭炮船担负突击上陆前的火力压制任务。
18日8时,我空军四个轰炸机大队、三个强击机大队分别对一江山和大陈实施猛烈突击。
9时支援炮兵开始火力准备,配置在一江山附近岛屿上的50余门火炮准确覆盖了一江山岛上的目标区。
12时15分,运输登陆部队第一梯队三个营的三个登陆输送大队开始向一江山岛航渡。
13时16分,战役掩护队实施破坏射击。
13-14时,火箭炮船和火力支援队向预定目标射击。
至14时5分,按计划完成火力准备,并在第二梯队协同下,于17时30分粉碎了守军有组织的抵抗。
至19时全歼守军。
至此,一江山岛登陆战役胜利结束。
一江山岛作战特点我军赢得了一江山岛作战的胜利,全歼了一江山岛敌守备司令王生明以下1086人,其中击毙519人,缴获各种火炮枪械1082门(件)。
一江山岛战役给我们地启示

一江山岛战役给我们的启示解放一江山岛的先头部队抢占岛岸一江山岛战役,是我军历史上首次三军联合登陆作战。
这标志着我军作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军未来登陆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探索我军渡海登陆作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江山岛作战概况一江山岛位于我国浙江台州湾椒江口海面、大陈列岛的中间位置,西距大陆30余公里,北距头门山岛9公里,南至大陈岛1公里,该岛总面积不足1.3平方公里,但却是国民党军的重要前哨阵地。
国民党军构筑了以154个坚固工事为骨干的完整防御体系,易守难攻。
距一江山岛不远的大陈岛有国民党海军舰船十余艘,吨位大,火力强。
1954年,中央军委作出了解放浙东沿海岛屿的决定,以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
经过充分准备,浙东前线指挥部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决定在1955年1月18日发起登陆作战。
1月18日拂晓登陆部队在头门山附近海域集结完毕,由四艘护卫舰、12艘鱼雷艇在登陆海域进行海上掩护,对一江山岛前沿和两翼火力点实施破坏性射击;以炮舰二艘、护卫艇八艘、武装渔轮四艘组成火力支援队,负责掩护登陆部队突击上陆;以各型舰艇、运输船组成四个步兵营和物资器材的运输任务。
六艘渔轮改装的火箭炮船担负突击上陆前的火力压制任务。
18日8时,我空军四个轰炸机大队、三个强击机大队分别对一江山和大陈实施猛烈突击。
9时支援炮兵开始火力准备,配置在一江山附近岛屿上的50余门火炮准确覆盖了一江山岛上的目标区。
12时15分,运输登陆部队第一梯队三个营的三个登陆输送大队开始向一江山岛航渡。
13时16分,战役掩护队实施破坏射击。
13-14时,火箭炮船和火力支援队向预定目标射击。
至14时5分,按计划完成火力准备,并在第二梯队协同下,于17时30分粉碎了守军有组织的抵抗。
至19时全歼守军。
至此,一江山岛登陆战役胜利结束。
一江山岛作战特点我军赢得了一江山岛作战的胜利,全歼了一江山岛敌守备司令王生明以下1086人,其中击毙519人,缴获各种火炮枪械1082门(件)。
一江山作战

一江山岛作战研究
一、作战背景
二、双方作战部署
三、作战准备 四、作战经过
五、主要经验启示
四、作战经过
(一)夺取制空、制海权阶段
(1954年11月1日——1955年1月16日)
(二)渡海登陆作战阶段 (1955年1月16日——1955年1月19日)
1954年的3月间我军就开始争夺局部战场的 制空权 。到1954年的8月,经过近四个月的战斗,
(一)建立指挥机构
1954年8月27日,华东军区成立了浙东前
线指挥部,直属中央军委、总参领导。 司 萍 令 员:张爱
副司令员:林维先 聂凤智
彭德清
三、作战准备 (一)建立指挥机构
(二)对敌侦察
浙东前指统一组织各军兵种侦察力量,各种 侦察手段,对一江山岛进行了周密、细致、反复 的侦察。
三、作战准备
(一)建立指挥机构
(二)对敌观察 (三)临战训练 (四)组织协同 (五)筹措器材物资
除华东军区海军59艘舰艇外,1954年从军队和地方筹集
了各式舰艇62艘、机帆船23艘。
浙江省支前委员会,在沿海15个县组织动员了3.36万 参加支前,征集了5940付担架和一批海上救护船及大量物资。
上海市各单位也组织了110名工人和技术人员,在21 天内突击抢修了77艘舰船。
一江山岛作战研究
一、作战背景
二、双方作战部署
三、作战准备 四、作战经过
五、主要经验启示
五、主要经验启示
(一)隐蔽作战企图,达成战役突然性
(一)隐蔽作战企图,达成战役突然性
隐蔽攻击目标 隐蔽训练
隐蔽指挥机构
五、主要经验启示
(一)隐蔽作战企图,达成战役突然性
(二)建立联合指挥机构,集中统一指挥
参观一江山岛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

参观一江山岛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东海风光,寥廓蓝天,滔滔碧浪。
看骑鲸蹈海,风驰虎跃,雄鹰猎猎,雷击龙翔。
陆海空直蹈金汤,首战奏凯震八荒。
英雄赞,似西湖竞渡,初试锋芒。
——张爱萍词(句选)一江山岛登陆战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役。
1955年1月18日,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在张爱萍将军的指挥下发起登陆战,一举攻克了一江山岛,使盘踞在大陈各岛屿的国民党军失去了外围屏障,被迫逃往台湾。
一江山岛渡海登陆作战是解放战争史上陆、海、空三军首次对近海岛屿之敌的联合作战,打响了解放浙江沿海岛屿胜利的第一炮,标志着我军现代化作战样式的发展和战斗力的提升,是我军战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院党员于2012年7月前往台州市椒江区一江山岛烈士陵园参观学习开展了实践活动。
作为一名新党员,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馆和陵园,重温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红色记忆。
7月8日下午,全体党员到达红色之旅的第一站——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和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全体党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的历史挂图、照片和船舰飞机模型,观看了我海陆空三军首次协同作战解放一江山岛的多媒体演示,认真聆听一江山岛战役的背景、战斗经过及大陈列岛解放革命历史,深情缅怀革命先烈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的“一江山精神”。
随后,全体党员来到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瞻仰一江山岛烈士纪念碑、纪念塔、烈士墓群、纪念牌坊、“众志成城”、“光照千秋”、“三军丰碑”、“和平昌盛”群雕和52名将军题词碑廊,并向死难烈士敬献了花圈。
全体党员在党旗下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言,立志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学习革命先烈们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
次日,全体党员乘船前往红色之旅第二站——大陈岛参观学习。
一江山岛战役后,驻守大陈岛的国民党部队胁迫岛上居民全部迁居台湾,并将岛上所有物资设施全部焚毁,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陈浩劫”。
1956年1月,在时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的号召下,大批青年垦荒队员从温州、台州等地来到大陈岛,披荆斩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开发建设大陈岛,使大陈岛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一颗璀璨的“东海明珠”。
一江山岛战役观后感

一江山岛战役观后感《一江山岛战役观后感一》嘿,朋友们!最近我了解了一江山岛战役,真的是感触满满呀!一想到那场战役,脑海里就浮现出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样子。
他们那坚定的眼神,好像在说:“为了胜利,啥都不怕!”这得多有勇气和决心啊!战争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枪炮声、喊叫声,那是多么激烈和残酷。
可咱们的战士们没有退缩,一直往前冲,心里就一个念头:保卫祖国,守护人民!他们的团结协作也让我特别感动。
大家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就像一家人一样。
谁有困难,其他人马上就伸出援手,这种战友情真的太深厚啦!一江山岛战役,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有勇气,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咱们在生活中遇到点小挫折,跟战士们经历的比起来,那都不算啥!我觉得呀,我们都应该记住这段历史,记住那些勇敢的战士们。
让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进!《一江山岛战役观后感二》亲人们,我来和你们聊聊一江山岛战役,真的太震撼我啦!当我开始了解这场战役的时候,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你想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刻,战士们毫不犹豫地奔赴战场,那场面得多壮观!他们每个人都是英雄,不怕危险,不怕牺牲。
那种大无畏的精神,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感觉他们就是抱着必胜的信念去的,根本没给自己留退路。
这场战役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感动。
有的战士受了伤,还坚持战斗;有的战士为了保护战友,把危险留给自己。
这是什么?这就是真正的兄弟情,真正的战友爱!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多幸福啊!能吃饱穿暖,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可都是那些战士们拼命换来的。
咱们要是不好好珍惜,都对不起他们的付出。
而且通过这场战役,我也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一江山岛战役,就像是一本生动的教材,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要团结一心。
我相信,只要我们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未来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好啦,这就是我对一江山岛战役的一些感受,你们是不是也和我有一样的想法呢?。
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实践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实践报告(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实践报告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 | 实践报告六月刚过,太阳便按捺不住他的焦躁,正值建党节,气温就已经有点高了。
中午,追光者小分队一行人抵达了椒江,开始了“追溯红色峥嵘岁月,光扬鲜卑不朽意志”的探索之旅。
出发的第一站是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这是大家第一次来到这里,很不巧,今天纪念馆闭馆,正当我们打算更换原本的计划的时候,有位纪念馆的老师注意到了我们,很友好地请我们进去。
万分荣幸,就这样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对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的学习。
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所铭记的英勇事迹发生在1955年1月18日。
当时,大陆解放,国民党政权退居台湾,但是浙东以及台州国民党残余军队尚占踞台州湾口外的大陈岛、一江山岛等岛屿,并不断骚扰大陆沿海地区。
为了全部解放浙江沿海岛屿,保障经济建设和沿海人民的安居乐业,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一举解放一江山岛。
于是,在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的统一指挥下,华东军区部队发起了进攻一江山岛的战役。
这次战役是人民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共击毙敌人567人,俘虏519人。
此次战役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影响深远,被称为中国的“诺曼底”登陆战。
它是我军第一次十分成功的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取得了非常宝贵的协同登陆作战经验,为全部解放浙江沿海岛屿打响了胜利的第一炮。
同时,一江山岛登陆战还表明了人民解放军实行现代化战争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标志着我军现代化作战形式的发展和战斗力的提升,是我军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小分队对一江山岛登陆战有过简单的学习,但是,我依旧怀着极其激动的心情走进纪念馆,走进那一段扣人心弦的光辉历史。
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坐落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城区枫山北麓,基本分为三部分,包括陈列馆、演示放映厅,以及一部分接待、会议和馆员办公室等内容。
展厅分上下两层,展厅北侧一端设有一个二层通高的展示空间,用以展示一江山岛沙盘模型。
三军协战一江山岛的首创意义及深远影响

三军协战一江山岛的首创意义及深远影响1949年浙江大陆解放后,驻浙国民党军退守大陈诸岛,组成“大陈一江山地区司令部”作为反攻大陆的跳板。
一江山岛四周多为陡壁岩礁,岩质坚硬,岩皮光滑,岛上驻有敌第四突击队1100余人,并构筑三线阵地,配置四层火力网,筑有明暗碉堡154个。
各阵地和各碉堡之间以堑壕、交通贯通。
阵地前沿密布铁丝、地雷、绊网等障碍物,构成永久性的环形防御工事体系,自吹为“美国造击不沉的战舰”。
1954年8月华东军区组成浙东前线指挥部,以张爱萍为司令员,确定以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形式发起解放一江山岛之战。
1955年1月17日,经国防部长彭德怀报请党中央领导同意后,于18日上午8时开始,经过两小时激烈战斗,登陆部队全部占领一江山岛。
它的胜利,迫使国民党于1955年2月8日与25日先后撤离渔山、披山、大陈、台山、南麂等岛,使浙江沿海敌占岛屿全部解放。
一江山岛战役,是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协同作战,意义深远,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大政治影响。
一、为解放军的现代化作战和训练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解放一江山岛战斗的重大胜利,不仅为解放军各军(兵)种协同作战,两栖登陆战和攻坚战创立了范例,而且为解放军的现代化作战和训练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对于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1、人,永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一江山岛战斗之前,在毛泽东、彭德怀等领导人的决策下,以张爱萍为首的浙东前线指挥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复酝酿,改变单兵种作战的思维定势和传统习惯,站在现代战争的高度,终于形成了一个中国式的现代化跨海登陆作战的崭新方略。
当时,战区海、空权还在蒋介石手里,还有美国海军第7舰队的撑腰。
然而,到临战时,战区海、空权已被我军夺过来。
曾有人“帮”我军算计有几架飞机,军舰也不行,指挥员也都未受过现代化训练,这都是枉费心机,战斗被我军打胜了。
也有人算计过我军指挥员的学历,扬言:“共军还没有能指挥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的指挥员,只有国军才有能联合登陆反攻大陆的将才……”单从学历来看,我浙东前线指挥部组成的首长们文化学历都不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江山岛战役给我们的启示解放一江山岛的先头部队抢占岛岸一江山岛战役,是我军历史上首次三军联合登陆作战。
这标志着我军作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军未来登陆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探索我军渡海登陆作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江山岛作战概况一江山岛位于我国浙江台州湾椒江口海面、大陈列岛的中间位置,西距大陆30余公里,北距头门山岛9公里,南至大陈岛1公里,该岛总面积不足1.3平方公里,但却是国民党军的重要前哨阵地。
国民党军构筑了以154个坚固工事为骨干的完整防御体系,易守难攻。
距一江山岛不远的大陈岛有国民党海军舰船十余艘,吨位大,火力强。
1954年,中央军委作出了解放浙东沿海岛屿的决定,以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
经过充分准备,浙东前线指挥部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决定在1955年1月18日发起登陆作战。
1月18日拂晓登陆部队在头门山附近海域集结完毕,由四艘护卫舰、12艘鱼雷艇在登陆海域进行海上掩护,对一江山岛前沿和两翼火力点实施破坏性射击;以炮舰二艘、护卫艇八艘、武装渔轮四艘组成火力支援队,负责掩护登陆部队突击上陆;以各型舰艇、运输船组成四个步兵营和物资器材的运输任务。
六艘渔轮改装的火箭炮船担负突击上陆前的火力压制任务。
18日8时,我空军四个轰炸机大队、三个强击机大队分别对一江山和大陈实施猛烈突击。
9时支援炮兵开始火力准备,配置在一江山附近岛屿上的50余门火炮准确覆盖了一江山岛上的目标区。
12时15分,运输登陆部队第一梯队三个营的三个登陆输送大队开始向一江山岛航渡。
13时16分,战役掩护队实施破坏射击。
13-14时,火箭炮船和火力支援队向预定目标射击。
至14时5分,按计划完成火力准备,并在第二梯队协同下,于17时30分粉碎了守军有组织的抵抗。
至19时全歼守军。
至此,一江山岛登陆战役胜利结束。
一江山岛作战特点我军赢得了一江山岛作战的胜利,全歼了一江山岛敌守备司令王生明以下1086人,其中击毙519人,缴获各种火炮枪械1082门(件)。
我军伤亡1417人,其中牺牲393人,人员伤亡敌我对比为1:1.3。
从这次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新特点。
矛头所指美蒋“共同防御条约”。
蒋介石集团企图拖美下水,以实现“反攻大陆”的妄想,而美国则图谋长期霸占台湾,使它成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又不想承诺协防国民党占领的沿海岛屿这个“包袱”。
早在1953年11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台,蒋介石集团就提出了与美国缔结防御条件的建议。
1954年5月,美国国防部长查尔斯·威尔逊访台,蒋又提起此事,均未获得美国政府的响应。
后来,美国在亚洲实行“遏制战略”,当年9月18日,美国、英国等八国在马尼拉签订了《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以扩大“核保护伞”和推行“战争边缘政策”,企图将台湾纳入西太平洋的战略锁链之内。
为此,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于9月9日访台,策划签订所谓美蒋“共同防御条约”。
鉴于以上原因,中央军委于7月中旬发给华东军区电令:“应于九十月间,以空、海军袭击大陈之敌,并以一部陆军部队攻占一江山岛,以打击美、蒋协防阴谋,察明美帝企图,为尔后解放各敌占岛屿创造有利条件”。
据此,华东军区于8月10日下达了攻占一江山岛的预先号令,决心以空军为主,协助海军鱼雷快艇、海岸炮集中袭击大陈港内或出海巡逻之敌舰,并袭击大陈岛地面重要军事目标。
以步兵第六十师,在海、空军协同下,完成攻占一江山岛之任务。
11月30日,总参谋部下达了作战命令:“为了迫使美蒋即将签订的所谓‘共同防御条约’的协防范围不致包括我沿海敌占岛屿,为了进一步推进海防对敌斗争,保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解放沿海敌占岛屿和最后解放台湾、澎湖,华东军区应于12月20日左右攻占一江山岛”。
12月8日,华东军区在南京召开了三军首长作战会议,确定了战役决心,遂于12月15日开设了浙东前线指挥部。
明显带有“局部战争”特征。
我军在此次战役中创造出的军事成就,已明显带有被后人称之为“局部战争”形态的特征。
尽管当时国际上有关局部战争的军事理论尚未成熟,但我军在这一作战形式上已较早取得了实践的经验。
只是过去在“大战”战略的指导下,未能将其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加以理论化的总结。
本次作战的战役行动明显受着政治、外交等因素的制约,其发展结局如同多数局部战争一样,不可能完全按照战役的通常规律进行。
在本次战役中,战略、战役、战术三者处于高度的协调统一,战役指挥层次高。
本次战役,我军从作战目标、时机、范围以及某些打法,都得到总部以至军委和中央的直接指挥或批准。
对方也直接牵动了美国总统和国会,以及国民党最高当局。
其中多次战斗引起过美蒋朝野,甚至英国等盟国的轩然大波。
在美军是否介入,介入到何种程度的问题上,美参众两院开会吵了四天。
关于从大陈撤退的决定,这样一种看似一般的战役行动,也是美国总统在与其国务卿、国防部长们争论后做出的。
此次战役参战的军兵种多、战役编成较之传统战役更为灵活。
同时作战强度大,战斗激烈,战役消耗和伤亡也较大。
此次我军参战的有三个军种,17个兵种。
战役全过程中实施了制空权争夺战、海上歼敌战、海上夜战、海空协同战、封锁敌岛之战,以及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等多种作战样式。
在战役编成上进行了超常加强,尤其在战役突破口之战中技术兵器和火器大大超过了敌人。
实现了彭总对此次战役“杀鸡用牛刀”的指示,为战役速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登岛作战,敌坚固筑垒于险要的陡岸,加之守军政治上极端反动,负隅顽抗,又可得到大陈岛的火力支援,因此战斗异常激烈。
作战中弹药、物资消耗远大于我军历次作战,登陆兵中的伤亡比例也比较高。
一江山岛作战对我军未来登岛作战的启示一江山岛战役是我军进行的首次陆、海、空军联合岛屿进攻作战。
虽然此次战役规模较小,其经验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这次战役所反映的一些规律,对于未来我军组织实施岛屿进攻作战,仍有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夺取和掌握制空、制海权,是夺取登岛作战主动权的前提条件。
一江山岛是当时敌军在浙江东部沿海的前哨据点之一,是敌主要基地——大陈岛的屏障。
守敌为国民党军一江山地区司令部统辖的一个突击大队又一个突击中队、一个炮兵中队,共约1100余人,并可得到海、空军一部的配合与支援。
为了削弱一江山岛守敌之防御能力,驱歼敌海、空军,以夺取该地区的制空、制海权,为我尔后攻占一江山岛创造有利条件,华东军区遵照军委、总部指示,以部分空、海军力量和部分炮兵,从1949年11月开始,对据守大陈,一江山等岛之敌及其附近海域之敌舰艇进行了一系列先期打击。
1954年3月至10月,击落击伤国民党军飞机13架。
11月起我空军又击落击伤国民党飞机16架。
经过这几次空战,国民党空军遭到沉重打击,被迫停止了大陈海域的昼间巡逻,我军掌握了这一海域的制空权。
1954年11月4日,人民解放军海军鱼雷艇部队隐蔽设伏,在一江山岛东北海域击沉国民党海军主力舰艇之一“太平”号护卫舰。
1955年1月10日,我军利用大风天气敌军回港避风的有利时机,出动各型飞机130架次,分四次对大陈锚地的国民党军舰进行了猛烈轰炸,取得了击沉、击伤敌舰艇五艘的重大胜利。
同时,海军鱼雷艇部队击沉敌军“洞庭”号炮舰。
至此,击沉击伤经常活动于该地区的舰艇半数以上,国民党海军舰艇在大陈附近海域的活动大为减少,白天不敢在大陈锚地停泊,我军掌握了战区的制海权。
因此,当我登岛部队实施登岛突击时,制空、制海权基本在我手中,敌空中和海上威胁很小。
这是我顺利登岛的重要条件。
未来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实施岛屿进攻作战,由于敌军具有较强的军事实力,防御体系较完备,拥有较多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有较强的抗登陆作战能力,因而能否首先最大限度地削弱据守岛屿之敌的军事实力,夺取局部制空、制海权,对于减少尔后登岛作战的难度和夺取战场主动权,乃至对整个岛屿进攻作战的成败都将产生决定性影响。
建立诸军种一体化的联合指挥机构,实施集中统一指挥,是确保联合登岛作战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
参加一江山岛战役的部队,有陆军、海军、空军的各兵种部队,还有部分公安部队和民兵。
为了统一指挥上述各种力量,确保联合作战的顺利实施,华东军区遵照军委指示,以华东军区派人为主,军区空、海军和浙江军区有关领导参加,共同组成华东军区浙东前线指挥部,由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浙江军区代司令员林维先、华东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聂凤智、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彭德清和参谋长马冠三任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王德任参谋长。
前指下设空军、海军、登陆指挥所,政治工作组和后方联合勤务部等机构,分别负责统一指挥空中、海上、登岛作战行动和后方保障。
实战证明,建立这种较为完善的诸军种一体化的指挥机构,对所有参战力量实施高度集中统一指挥,有利于形成整体合力,共同实现战役目的。
未来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实施的岛屿进攻作战,将具有作战规模较大、参战力量多元、作战空间多维、组织指挥复杂等特点。
为确保指挥顺畅,提高指挥效率,发挥参战力量的整体效能,更需要建立健全诸军种一体化的联合指挥机构。
周密组织协同,使参战力量协调一致地行动,是迅速达成登岛战役企图的重要保证。
一江山岛战役能迅速达成战役目的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周密地组织了各军兵种部队的协同动作。
战前,浙东前指紧紧围绕保障登岛部队顺利实施登岛这个重点,通过召开各种协调会议,组织图上作业,沙盘推演和组织协同训练等多种方法,由上而下地周密演练了各军兵种的协同。
前指主要负责组织陆、海、空军部队之间以及登岛的主攻、助攻、佯攻方向之间部队的协同动作;各军种部队指挥所,负责组织本军种内部及其相关部(分)队各兵种之间的协同动作。
因此在整个登岛作战过程中,各军兵种作战行动始终相互协调,保证了登岛作战企图的迅速达成。
未来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实施岛屿进攻作战,参战军兵种多,战役编成复杂,组织和保持协同动作的难度增大。
为确保参战力量协调一致地行动,在组织协同时,必须保持政治上的团结一致,遵循统一的作战思想。
增强登岛突击的突然性和提高上岛的速度,是确保登岛成功的关键。
一江山岛战役的胜利与登岛突击发起突然、登陆部队上岛速度快密不可分。
浙东前指为了增强登岛突击的突然性和提高部队的上岛速度,采取了许多措施。
如采用“万箭齐发、多点同时登陆”的方法;组织多种佯动;组织各种火力实施伴随掩护;充分利用潮汐的有利条件上岛等。
在登岛突击发起后,登岛部队以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勇往直前,一鼓作气冲击上岸,迅速突破了敌人的防御。
未来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实施岛屿进攻作战,考虑到敌人强调岸滩决胜,敌我双方将在近海近岸水域和水际滩头,围绕着接近与反接近、上岛与反上岛、立足与反立足,将展开激烈的对抗。
选择良好的气象和水文条件,是保障岛屿进攻作战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江山岛屿战役中,浙东前指对气象、水文保障极为重视,严密组织了对气象、水文的观测和对战区气象演变情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