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一江山登陆战即景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沁园春·长沙近现代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译文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横渡大江,到江中间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行船?《沁园春·长沙》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1。沁园春雪1

惟余莽莽
顿失滔滔
稍逊风骚
zhāo fèn
hán shǔ
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 今朝 分外
四、讨论答疑
• • • • • • •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 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 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 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 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 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 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 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 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 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 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 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 6、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 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 7、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 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 峰,点明了主题。
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3篇)

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3篇)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沁园春·试望阴山试望阴山,黯然销魂,无言徘徊。
见青峰几簇,去天才尺;黄沙一片,匝地无埃。
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
踟蹰久,忽砯崖转石,万壑惊雷。
穷边自足秋怀。
又何必、平生多恨哉。
只凄凉绝塞,峨眉遗冢;梢沉腐草,骏骨空台。
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
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
翻译遥望塞外的阴山,不禁让人无限伤怀,徘徊不语。
只见几座青峰高耸入云,仿佛离天只有几尺的距离,眼前黄沙遍地,不见一丝尘埃。
碎叶城早已荒芜,拂云堆也遥远得看不见,只看见飞翔云外的雕鹰和凝聚着寒冷的雾气。
我正在这里徘徊不前,忽然听到山崖上巨石撞击的声音,就像是万丈深壑里发出的隆隆雷声。
边塞的荒凉叫人看了愁苦满怀,更何况我平生的惆怅已经很多了。
想到王昭君凄凉出塞,美人已去,但青冢犹存,而那掩埋在荒漠野草中的,是燕昭王为迎接天下贤达而筑的黄金台的遗迹、河流依然向北流去,北斗斗柄仍是横斜向南,愁苦的人已经未老先衰,两鬓已生出星星白发在秋风中回首往事,愁苦满怀。
注释阴山: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的统称。
簇:簇拥,聚集。
几簇:丛集的样子。
匝地:满地,遍地。
碎叶城:唐代古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托克马克市附近。
拂云堆:古地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堆上有中受降城,并建有拂云祠。
雕:雕鹰。
惨不开:聚成一片愁惨、凄凉的景象。
踟蹰:徘徊不前。
绝塞:极远的边塞。
蛾眉遗冢:谓古代和亲女子之墓。
骏骨:骏马之骨。
斗柄:即构成北斗星斗柄的三颗星。
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容若随副都统郎坦、公彭春等人“觇梭龙”,即侦察东北雅克萨一代罗刹势力的入侵情况,途中思家心切,写下这首《沁园春》。
赏析上片描绘塞外风光惊心动魄的场面。
起句“试望阴山”,先廓定视野,继后写“试望”的心境和感受:“黯然销魂,无言徘徊。
沁园春最佳十首

沁园春最佳十首1、《沁园春·雪》【近代】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沁园春·长沙》【现代】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3、《沁园春·孤馆灯青》【宋】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4、《沁园春·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宋·辛弃疾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
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雨蒙蒙。
5、《沁园春·有感》[南宋]陆游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
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
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
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交亲零落如云。
又岂料、如今馀此身。
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
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
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沁园春雪原文

沁园春雪原文《沁园春·雪》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是毛泽东于 1936 年 2 月创作的。
当时,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突破阎军防线后,踏雪沿官道山行进,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并在此写下了《沁园春·雪》。
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北国壮丽的雪景。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就展现出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几句进一步细化了雪景,长城内外只剩下一片白茫茫,黄河也因为冰封而失去了往日波涛汹涌的气势。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脉比作银蛇在舞动,高原比作白象在奔跑,它们似乎在与天公一较高下,展现出了大自然的雄伟和生机勃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是作者对雪后晴天美景的想象,在阳光的照耀下,大地被雪覆盖,就像一位穿着红装的女子,显得格外娇艳动人。
词的下阕由对雪景的描绘转向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当今时代的展望。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接上阕的写景,过渡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作者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指出他们虽然在武功方面有所建树,但在文治方面却有所欠缺。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最后这几句是整首词的主旨所在,作者认为过去的英雄人物都已成为历史,真正能够主宰江山、创造历史的风流人物,还得看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高一语文课文沁园春长沙赏析

高一语文课文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末所作,选自《毛泽东诗词集》,编入高一语文必修课程,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课文沁园春长沙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12月。
当时的毛泽东时年33岁。
一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毛泽东在广州参与国民党“二大”的筹备工作,十月被推选为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
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
当时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
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这一段描写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注释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注释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解释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该词是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有关回忆。
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解释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沁园春·长沙原文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教导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翻译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远眺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亮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宽敞的天空飞,鱼在清亮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拘束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打算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很多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犹如粪土。
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拦住了奔驰而来的船?沁园春·长沙解释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橘子洲:在长沙四周的湘江中。
舸(gě):泛指船:此指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头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主:主宰。
沉浮:比方事物盛衰、消长。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沁园春原文及赏析

沁园春原文及赏析《沁园春·原文及赏析》沁园春,雪消岩远的立春之后,春天的气息渐渐涌现。
这个时刻,是万物苏醒、草木萌动之际,诗人对这美好的季节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感慨。
本文将为您带来《沁园春》的原文及赏析,一同领略这首诗的美妙。
沁园春的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骏马是飞腾,从海角到天涯。
赶尽杀绝,纵使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沁园春的赏析:《沁园春》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振奋人心的诗歌。
诗人以湘江沁园春景色的描绘为背景,表达了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对青春的豪情。
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对过去青春岁月的回忆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首节诗描述了湘江的美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宁静。
山红林染,江水澄碧,透露出温暖和希望。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想到了英雄的壮丽景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一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也抒发了诗人对英雄气概和自由的向往。
中节诗中,诗人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和曾经的伙伴。
诗人本身就是一位进步青年,他以年少的心态和豪情直指江山,才华横溢,意气风发。
描写了自己曾经的辉煌岁月,也展现了青年一代的朝气蓬勃和志向远大。
下节诗中,诗人深情地反思人生和命运。
马踏飞翼,东西南北风,表达了对全世界的渴望和对人生奋斗的豪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一江山岛登陆战即景》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杨兴林
教学设想:
这首词是选在我校校本教材《戛云流韵》P78上的一篇选读课文,堪称张爱萍将军的代表作。
第一次尝试实施校本教材课文教学,我首先想到了此文和高一必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共性和区别,于是借鉴《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设计,同时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特设置本教案。
本教案分三个部分:预习案、课堂案和巩固案。
课堂案中我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然后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品情悟境,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最后联系现实,进行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能够背诵本词。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2.过程与方法:
(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通过品悟、探究、拓展等活动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景物和战争的描写,感受词的崇高美。
(3)学习本词中情景交融、衬托多种艺术手法,巩固以词的意象为切入点来鉴赏词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落实乡土文化教育的爱国爱家目标,感受张爱萍将军的博大情怀和豪迈气概,培养家乡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本词所牵涉的历史知识较多,必须处理好历史和文学的关系,重在引导学生感悟词的语言和艺术魅力。
2.品味大战之前环境描写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案
(一)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梳理大意,初步感知本词。
(二)利用校本教材和网络等资源搜集本词的写作背景和下片“诺曼底”“西西里”“冲绳岛”大战的相关故事,了解张爱萍将军的生平事迹。
二、课堂案
(一)激趣导入
播放一江山岛登陆战的相关视频资料,直观感知此次被军史上评论为“有限战争的典型战例”的著名战役。
一江山激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是一次初具现代化战争雏形的战役。
这场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大战的总指挥张爱萍将军——时任华东军区参谋长,诗情奔涌,一首沁园春挥毫而就。
(板书标题)
(二)明确目标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三)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做诵读指导。
明确:理解词义——寥廓、戎机,鼓簧(称颂),八荒。
把握韵脚(光,浪,翔,汤,当,慌,防,簧,荒,芒),读出韵味。
2.学生展示搜集的相关背景资料,教师补充。
明确:1954年12月2日,美、蒋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
在美国的支持下,蒋介石反动派准备“反攻大陆”,不断派飞机、军舰对我沿海地区进行袭扰,严重危及我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军委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决定实施陆海空三军登陆作战,首先解放大陈列岛。
经过前线指挥员的反复论证,并经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国防部长彭德怀批准,把战役的突破口选在距我5海里,被美、蒋视为“固若金汤”和“反攻大陆跳板”的一江山岛。
1955年1月18日晨,我陆海空三军在时任华东军区参谋长、浙东前线联合指挥部总指挥张爱萍的直接指挥下,以“牛刀杀鸡”的绝对优势,一改世界史上夜间渡海作战的常规,在白天向一江山岛发起突然、猛烈的攻击。
仅用3个小时就基本结束战斗,把守岛敌军全部歼灭。
解放一江山岛是我军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
它沉重地打击了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和“反攻大陆”的阴谋,迫使近两万名蒋军从大陈诸岛仓皇撤逃,大陈列岛战役随之胜利结束,浙、闽沿海岛屿也随之解放,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它也标志着我军现代化作战样式的发展和战斗力的提升,是我军战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毛泽东同志称赞:“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打得很好!我军首次联合作战是成功的。
”(幻灯片展示图片)
诺曼底、西西里岛、冲绳大战的故事也可找班上对历史比较感兴趣的同学谈谈,教师补充。
(幻灯片展示:①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
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霸王行动”<英语:Operation Overlord>。
这场战役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
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
②西西里岛登陆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盟军于1943年7~8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
此役,历时38天,歼灭德意军16.5万人,达成了攻占西西里岛,保证同盟国地中海航线畅通,并迫使墨索里尼下台、意大利投降的战役目的。
③冲绳岛登陆战,太平洋战争末期,美军在冲绳岛对日军进行的登陆战役。
冲绳岛因其在日本本土防御中的重要的战略位置,为誉为日本的“国门”,因此冲绳岛登陆战就被称作“破门之战”。
)
(上述内容仅供教师上课参考,可从略)
(四)整体感知
听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归纳概括本词的主要内容,同时体会诗人的思路,探究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分小组讨论、交流。
用设疑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词的上下片主要写什么?
明确: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的战前海天图景和解放军陆海空三军直捣金汤的激烈战斗场面。
下片即景议论抒情,表达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和对人民解放军的高度赞扬,表现了诗人和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无往而不胜的壮志豪情。
(五)品情悟境
1.学生读上片,找出描绘意象的语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口述这些意象的内容并体会本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明确:上片写蓝天、碧浪、巨鲸、雄鹰,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战前海天图景,泼墨淋漓,气韵酬畅。
“看骑鲸蹈海,风驰虎跃;雄鹰猎猎,雷击龙翔”“望大陈列岛,火海汪洋”,分别由一“看”一“望”两字领起,形象的将海陆空军的军舰、战斗飞机珍惜战机,在大海上飞速前进,在天空中自由穿梭,在战场上纵横捭阖的场面描写了出来。
空间远近相间、画面动静结合、对我对照鲜明,渲染了激烈的战场氛围和一片“火海汪洋”的壮烈场面,极具气势,为下面的议论抒情奠定基础。
2.学生读下片,口述内容,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学生讨论,明确:
“料得帅骇军慌,凭一纸空文岂能防”中的“骇”“慌”二字传神,将敌军将帅的虚弱无能和敌人士兵的不堪一击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反问句和“一纸空文”“固若磐石”更将蒋美同盟的实质揭示了出来。
“忆昔诺曼底,西西里岛,冲绳大战,何须鼓簧。
”“忆”字领起世界三大著名登陆战,正面衬托一江山岛登陆战的非凡影响和意义。
语言极为精炼简洁。
末尾三句“英雄赞,似西湖竞渡,初试锋芒”,将在东海作战比作“西湖竞渡”,运用夸张(缩小)的手法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对敌人的蔑视和对战场的无畏,突出地表现了解放军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气概。
(六)拓展延伸
补充张爱萍将军青年时期的一首诗《上征途》(此诗写于在家乡中学读书期间,学生易感兴趣和接受):(多媒体课件展示)
上征途(一九二五年六月达中)
南京路上大屠杀,五卅工人热血洒。
学生激情涌街头,传单雪片人如麻。
唤起民众齐奋斗,打倒列强除军阀。
州河从此狂怒吼,踏着血迹救中华。
联系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明确:努力学习,将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七)课堂小结
(学生反思学习本课的收获,教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加以总结)
这首词通过对战争的描绘,抒发了革命军人对国家命运的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我们感受了张爱萍将军的壮志豪情、文韬武略,我们为自己的家乡能有这样一位文采斐然、战功卓著的神剑将军而骄傲自豪,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善于把握机遇,攻坚克难和对未来充满坚定信念。
(八)板书设计(略)
三、巩固案
1.背诵本词。
2.将本词与《沁园春•长沙》相比较,任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
3.课外欣赏张爱萍的诗词与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
附词全文:张爱萍《沁园春·一江山登陆战即景(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八日)》东海风光,寥廓蓝天,滔滔碧浪。
看骑鲸蹈海,风驰虎跃;雄鹰猎猎,雷击龙翔。
雄师易统,戎机难觅;陆海空直捣金汤,锐难当。
望大陈列岛,火海汪洋。
料得帅骇军慌,凭一纸空文岂能防。
忆昔诺曼底,西西里岛,冲绳大战,何须鼓簧。
“固若磐石”,陡崖峭壁,首战奏凯震八荒。
英雄赞,似西湖竞渡,初试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