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那些古代传统节日

你不知道的那些古代传统节日
你不知道的那些古代传统节日

你不知道的那些古代传统节日

说到传统节日,除了我们熟知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还有很多节日在古代是相当受重视的,而今天却被我们忽视甚至淡忘了。这些节日体现了古代人朴素的生活愿望和情感需求,文人墨客也在这些节日里写诗抒怀,因此这些节日也与传统文化和文学密不可分。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古人非常重视,却被现代人忽略的传统节日。

一、人日:即正月初七,又叫"人胜日""人庆"等,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古人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东方朔《占书》曰:“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羊,四日占猪,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

南北朝时,人日已经备受重视,亦形成了很多习俗。《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鬢。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正月初七风和日丽,则预示着全家平安康泰。清朝的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人日》中说:“初七日谓之人日。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可见古人对这一天寄予了美好的期望。

人日思归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人日两篇其一唐杜甫

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

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

人日立春唐卢仝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

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人日代客子》唐陆龟蒙

人日兼春日,长怀复短怀;

遥知双彩胜,并在一金钗。

二、上巳节:即俗称的三月三,最初是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诞辰,中原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春秋时期上巳节已经广泛流行,成为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此时正值季节交换,古人认为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容易生病,所以要到水边洗涤清洁。"禊"即"洁","祓禊"就是通过清洁来消除致病因素的仪式。古人认为"巳者,祉也",选在巳日"祓禊",既能除掉致病因素,同时又能祈求福祉降临。

中国传统节日背景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背景资料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

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春节简介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汉民族传统节日表

汉民族传统节日表(附2006西历具体日期) 汉民族15个主要节日: 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 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 ●正月 --------------- 初一:春节(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2006.01.29 立春节(于立春日)2006.02.04 初七:人日节 2006.02.04 初八:谷日节 2006.02.05 初九:天日节 2006.02.06 初十:地日节 2006.02.07 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灯节)2006.02.12 二十:天穿节 2006.02.17 廿五:填仓节 2006.02.22 晦日:正月晦 2006.02.27

--------------- 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2006.02.28 初二:春龙节(龙抬头、龙头节、土地会、春社日/属春秋两社日之一)2006.03.01 十二:花朝节(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2006.03.11 十五:扑蝶会 2006.03.14 十九:观音诞 2006.03.18 春分节(于春分日)2006.03.21 ●三月 --------------- 初三:上巳节(女儿节)2006.03.31 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2006.04.04 清明节(于清明日)2006.04.05 ●四月 --------------- 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2006.05.05 立夏节(于立夏日)2006.05.06 十八:碧霞元君节 2006.05.15

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现状的看法文献综述

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现状的看法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和国内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国外节日随着“全球化”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作为时代潮流的引领人,传统节日在大学生中的现状是怎么样的呢?他们对传统节日又有什么看法? 一、大学生中的传统节日现状 1 知道的传统节日甚少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只能说出3 至7 个传统节日,不少人竟然把劳动节、三八妇女节等政治性节日归列其中,97%的学生不知道下元节是什么节日。而令人不解和震惊的是:在这115人中,所有人都知道圣诞节、2月14日的情人节、感恩节等外国节日,却很少人知道中国清明节的由来。(资料来源:莱芜新闻网,拿什么拯救你,传统节日?作者:朱国梁2011-6-3报道) 2传统节日气氛显淡网友(镜花水月)在五色土BBS上发帖称:“今天是冬至,却没听过有人提起来。而圣诞节还没到,就已经看到渐浓的…喜洋洋?气氛,广播台、班级社团活动、装圣诞老人派传单的……大伙儿宣传得不亦乐乎……俗话说…冬大过年?,冬至是我们重要的传统节日……” 如发帖所说,每年的冬至,大家都是在平平淡淡中度过的,若要拣出一两个热闹的场面,莫过于在食堂捧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资料来源:北京农业大学新闻观察,传统节日在大学生心中能走多远?2009年12月28日报道) 3 对传统节日认知不足“清明节的来历?这个还真不知道”,“介子推的故事?没有听说过,只知道清明是个节气”,“清明不就祭祖扫墓吗?介子推的故事还真不知道”,“寒食节,这个不知道……”记者走访中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清明节的知识知之甚少。(资料来源:现代教育报,大学生:距离“清明”有多远?2011-04-07) 4 过节意识淡薄大学生对外国节日兴致冲冲对中国传统节日则反映平平,中秋节,除了会互赠月饼,再无其他深意和方式。很多学生认为,传统节日年年都如此,平平淡淡,过节更不过节都一样。调查显示:72 %的大学生喜欢洋节日,是出于娱乐和心情放松的需求,中国传统节日赋予了过多的价值深意而又缺乏现实感,让人过得很累。(资料来源:韶关民声网,“七夕”:传统节日气氛冷清) 二、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现状的看法 1 节日风俗只剩形式。出于消防安全和防止噪音污染的需要,很多大中城市禁放烟花爆竹,小城市和城镇限放烟花爆竹。这种做法,虽保证了社会治安稳定,传统节日礼仪和风俗传承出现断层,传到我们手中的文化也仅存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更多的是遥远的传说。(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断裂、整合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汉族节日风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汉族节日风俗 篇一: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主题: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一、学习任务 1、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的年节、民俗,主要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了解民俗的概念,特别是江苏的传统民俗,主要掌握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特色由来及典故。 2、案例导入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 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岁,初一要拜年。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这个节日的本意,在除旧布新,送往迎来。春节前的腊祭拉开了年节的序幕。腊祭本来是农事完毕后,打猎取兽祭祀祖先百神的节日。汉朝以立冬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

南北朝以后,定在农历12月8日为腊日,俗称“腊八”。 二、知识点 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和文化,从而发展成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众多人口的民族。汉族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同时也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众多节日,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最广泛、最隆重、最盛大、最丰富多彩的要算春节了。 一、春节 春节为一年的开始,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百姓俗称“过年”。关于“年”的来历,民间曾有一种传说:古时候大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有一种叫“年”的怪物,专门在这两天出来吃人。“年”凶猛异常,任何野兽都抵不过它,但一家挂红帘布和灶堂里正在烧火的人家平安无事,另有一家,几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玩,半空中响起噼噼 啪啪声,“年”被吓跑了。所以,人家知道“年”怕红、怕光、怕响声。后来,等到年三十、初一时,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衣服、挂红灯、敲铜锣、放爆竹,这样“年”就不会来了。 春节活动因时因地而异,一般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或

大学生专业认同对个人就业倾向的影响

大学生专业认同对个人就业倾向的影响 您好,我们是碧泉书院16级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正在进行有关专业认同对个人就业倾向的影响的调查,想邀请您用几分钟时间帮忙填答这份问卷。本问卷实行匿名制,所有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请您放心填写。题目选项无对错之分,请您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谢谢您的帮助! 第1项:您的性别 ○男 ○女 第2项:您的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第3项:您的专业 ○文史类 ○理工类 ○艺体类

○其他 第4项:您就读此专业是出于何种考虑○父母意愿 ○他人建议 ○自身兴趣 ○就业前景 ○学校调剂 ○其他 第5项:您就读前对此专业有多少了解○很了解 ○比较了解 ○一般 ○比较不了解 ○很不了解 第6项:您觉得自己专业的前景如何○很好 ○一般 ○很差 ○不清楚

第7项:您对此专业的知识掌握程度是○高 ○中 ○低 第8项:您有过转专业的念头吗 ○有,并付诸行动 ○有,但没有行动 ○没有 第9项:您在课外学习本专业相关知识是因为○课程需要 ○自身兴趣 ○其他 第10项:您会向他人推荐自己的专业吗○肯定会 ○可能会 ○不知道 ○可能不会 ○一定不会

第11项:您认为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未来就业有帮助吗○有,而且很多 ○有,但是很少 ○没有 ○无所谓 第12项:您毕业后会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吗○一定会 ○可能会 ○不确定 ○可能不会 ○一定不会 第13项:您毕业后的打算是 ○读研 ○公务员 ○找工作 ○创业 第14项:如果您的选择是读研,您会 ○继续深造此专业

○读相关专业 ○读与自己专业无关的专业 ○不读研 第15项:您参加过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或社会实践吗 ○有参加过 ○没有参加过 第16项:您倾向于选择以下何种类型的工作 ○挑战型 ○稳定型 ○潜力型 ○无所谓 ○其他 第17项:您想在哪里就业 ○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 ○三线城市 ○乡镇农村 第18项:您觉得大学的就业指导课对未来就业有什么意

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

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 ,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

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

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调研

马哲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年级 2009 级 姓名廉志刚、刘涛、朱中岩 学号3009201168、3009201171、3009201187 时间2010-11-26

前言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依托也正发生着许多转变;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文化的交流传播也日益频繁,这便导致了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入侵,民族文化遗产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与考验。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传统节日的价值与意义,并主动积极地进行传承与建设。首先,节日是民俗文化的主干内容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节日庆典纳入保护范围,节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传统节日有三大传统:反映节日物质生活层面的传统;反映节日社会生活层面的传统;体现节日精神生活方面的传统。最后,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是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因此对民族传统节日进行调查研究并予以保护是当前急迫的工作任务。 正文 节日是我们生活的一大亮点,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过节”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同时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使许多西方节日纷纷涌入国门,中国传统节日不再是人们的唯一“信仰”,如此境况,一些传统节日日益被冷淡,有些传统节日甚至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我国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大国,其丰富的传统节日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信仰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真实写照,而传承节日的人的信仰度的减少,使传统节日泯失了它应有的色彩。 一个民族的传统,不管是民德、民风还是民俗,在节日中体现的最为完美。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它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力量,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的继承和发扬体现出这个民族的自信和强大。因此传承文明,弘扬传统节日是民族振兴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是祖国培养人才的主体,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对怎样弘扬传统节日有指导意义,因此我们特地对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发现,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比较肤浅,对过传统节日的态度有失积极,受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一些传统节日习俗不能得到坚持,但绝大多数同学对大力倡导重视传统节日持积极态度,由此可见大学生们还是比较认同传统节日的,只是缺少对节日的认识,缺少过传统节日的条件,传统节日不能很好地展开。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意识,传统节日不能丢,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现实情况确实令人担忧,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情况反映出大学生们缺少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当问及对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态度时,大多数人表示可以理解,这也为西方节日在大学校园传播提供了条件,过多节日的出现影响了传统节日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 综合对调查问卷分析和切身体会,我们发现大学生对节日意义了解不够盲目地追求时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人们意识的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不能满足开展节日活动的需求,以及民族文化教育及整体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冷漠是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 一、调查步骤和方法 经过不断地研究和思考,我们参照网上已有的调查方案及问卷,对我们的整个社会调查工作进行了不断地修正和改进,最终确定了下面的调查问卷。我们在学生流动量相对较大的北洋

大学生专业认同调查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专业认同度文献综述 摘要:相对于外国而言,我国大学采取的是分专业形式。基于这种现象,大学生选择的专业对于将来就业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现在的大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认识有多少呢?大学生对于自己选择的专业的认同度有多少呢?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呢?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就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字:大学生认同专业影响因素 笔者与2014年9月23日在“知网”中以“大学生专业认同”为检索词,分别以“题名”、“摘要”、“关键词”为检索词进行了跨库检索(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跨度是2014年9月23日至2014年9月24日,匹配度为“精确匹配”。共检索到1793篇。其中用题名在结果中检索到文章129篇,其中硕士17篇,博士4篇,期刊110篇,关键字检索文章4篇,其中期刊4篇,摘要检索2篇,期刊2篇。 在我国,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据最新数据表明中国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达到2468.1万人次。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国家建设的主体力量,其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已经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大学四年,作为为国家各个领域输送各种人才的准备阶段,“人才”们的选择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为了为将来希望从事的工作打好基础,大学生对于自己在大学所选择的专业至关重要,那么对于自己的专业到底多少人有过深度的了解,专业认同感又有多少? 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作为一个新兴名词,很多人可能还是第一次接触,专业英语解释文professional,新华字典中对于专业的解释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一种需要特殊教育训练之后才能从事的职业,他们的主要工作通常是为其他人提供特别的技术顾问与服务。从事这种工作的人,称专业人士,通常会以它为一种志业。中国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学校性质设置各种专业。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认同英语为identity,认同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的判断和评估。人无论怎样都需要被肯定,但是很多人却得不到它,因为自己不够优秀,更确切地说是因为标准不适合自己,个体长期处于得不到承认的境地,体验到的更多的是疏离感,就会出现过多的我没有用我没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即认同感缺失。认同主要分成以下两种,一是自我认同,是个人认同,是指自己对自我现况、生理特征、社会期待、以往经验、现实情境、未来希望、工作状态等各层面的觉知,统合而

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篇一: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1月1日元旦节公历新年放假一天 3月8日国际妇女节庆祝妇女为社会、政治、经济等做出的贡献妇女放假半天 3月12日植树节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以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为纪念,1979年全国人大恢复 5月1日国际劳动节庆祝劳工运动为社会及经济等作出的贡献放假三天 5月4日五四青年节纪念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 6月1日国际儿童节庆祝儿童福利的促进儿童放假一天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纪念日纪念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8月1日建军节纪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纪念1945年9月2日日本与盟国签订降伏文书 9月10日教师节庆祝教师为社会做出的贡献,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小学、初中一年级教师和学生放假一天10月1日国庆节纪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放假三天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放假三天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赏灯,吃元宵 农历二月初二春农节又称“农头节”,传说“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节气清明清明节扫墓祭祀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纪念屈原(存在争议),吃粽子,赛龙舟农历七月初七七夕又称“七巧节”、“乞巧节”,相传牛郎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中国的情人节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七月半”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老年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祭祖先神灵,祈丰收吉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小年祭灶,送灶王爷上天农历最后一个月最后一天除夕岁末,守岁 篇二: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传统节日 (最新教案教学设计)

2.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多音字“传、重、会、当”。 2.增强学生对各个传统节日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领孩子感悟学习汉字和课文的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和解读课文深化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各个传统节日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理解课文,熟知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 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 加深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 1.搜集我国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2.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谈话法朗读法讲解法自主探究学习等 课型、课时:

新授课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说说对自己知道的我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引入课题。 2.出示课件上有关节日的图片或视频。 3.揭示课题,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新字。 3.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用生字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5.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分层地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指名学生朗读。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思考问题: (1)这篇课文一共有几句话(一个句号为一句)?几个节日? (2)课文共讲了哪几个节日?

(3)每个节日都是怎样庆祝的?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本文一共有8句话,共7个节日。 (2)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和课文讲述,如春节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吃元宵。 四、总结,拓展。 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所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检查生字听写和背诵。 1.听写生字、新词。 2.抽背课文。 3.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课外拓展。 1、让学生齐读课文。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一、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春节民间传统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要吃腊八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腊月除夕,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还要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新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后来还有河南的朱仙镇。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除夕晚上要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包饺子、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现在每年中央电视台办“春晚”,全世界华人都守岁。 天明过春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燃放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祭典祖先、祁求丰年。吃了早饭,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去到各家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

中国传统节日有那些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

关于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小学生对传统节日认识现状的调查 报告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我们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加强小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对小学生的传统文化认识也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西风东渐,像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越来越受到的青睐,部分商家也推波助澜,小学生对洋节情有独钟,这是社会开放带来的,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呢?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几个人能一个不落的说出每个节日的名字?我们不禁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怪异文化?带着这些问题,我想就此问题做一个研究,以期引起人们的思考。 二、调查目的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1、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今小学生对中华现节日的认识现状。 2、根据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原因。 3、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学生更好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调查内容 1、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日期知多少。 2、小学生对传统节日(西方节日)的态度。 3、小学生良好发展还有什么建议。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这是本调查采用的主要手段。调查表共有15道选择题,每题有2-7

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主题: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一、学习任务 1、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的年节、民俗,主要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了解民俗的概念,特别是江苏的传统民俗,主要掌握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特色由来及典故。 2、案例导入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岁,初一要拜年。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这个节日的本意,在除旧布新,送往迎来。春节前的腊祭拉开了年节的序幕。腊祭本来是农事完毕后,打猎取兽祭祀祖先百神的节日。汉朝以立冬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南北朝以后,定在农历12月8日为腊日,俗称“腊八”。 二、知识点 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和文化,从而发展成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众多人口的民族。汉族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同时也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众多节日,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最广泛、最隆重、最盛大、最丰富多彩的要算春节了。 一、春节 春节为一年的开始,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百姓俗称“过年”。关于“年”的来历,民间曾有一种传说:古时候大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有一种叫“年”的怪物,专门在这两天出来吃人。“年”凶猛异常,任何野兽都抵不过它,但一家挂红帘布和灶堂里正在烧火的人家平安无事,另有一家,几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玩,半空中响起噼噼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态度之间的关系研究

编号 本科生毕业论文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态度之间的关系研究 ——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Their Learning Attitudes ——Take Social Work as an Example 学生姓名宋滨含 专业社会工作 学号151221210 指导教师张荣艳 学院法学院 二〇一九年六月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承诺书 1.本人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态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是认真学习理解学校的《长春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保质保量独立地完成了任务书中规定的内容,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别人的工作内容。 2.本人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均在文中加以注释或以参考文献形式列出,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注明。 3.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对侵犯任何方面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关于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论文和相关材料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同意学校保留毕业设计(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毕业设计(论文),可以公布其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以上承诺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年?? 月???日

摘要 高校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是决定其对专业热爱程度和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习情绪、学习认知、学习倾向、学习行为分别与行为性认同、适切性认同、情感性认同与倾向性认同均存在着正向关。可以看出专业认同感同学生的学习态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直接影响其学习态度,而学习态度是学生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需要详细分析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态度的关系,找出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以改善学习态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认同;学习态度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 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有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带五色线,做香囊,门上插艾蒿。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对传统节日的态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对传统节日的态度 篇一: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 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 组员:郭黄成,彭斌,包朱信,师倓,孙月娣,杨家亮背景情况:现代中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接触是越来越少,而相反,对于外国的 节日却有着不可抵挡的趋势.中学生到底是怎么看待中国传统节日的 呢? 研究目的: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 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必须真实了解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 态度和基本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手段方法:通过在各种途径比如网络,调查问卷,自身感受,直接访问。实际价值: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

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 不知道如何欣 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 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主要研究内容 关键字:中学生传统节日认知状况调查研究思想道德建设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凝聚了中国56个民族 的文化,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中华儿女对待中华传统的文化节日只有麻木和冷漠。这将是我们文化危机的所在,身至于此的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学校是主要的教育机构,既然提倡素质教育,那么中国的传统节应首重视。 中学生对传统节的看法,为了解中学生对此的态度。我们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经过我们的整理发现90%左右的同 学都有过洋节的经历,对中国节有持降温态度的有40%。学 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映消极,他们的主观意识直接影响其能否接受、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现今我们存在的问题:圣诞节是西方人最重要的节日。近些年,不知是因为在中国的外国人多了,还是中国人嫌自己的节日太少了,“洋节”也成 了中国人特别是都市青年的重要节日。据一项数据调查表明,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及习俗简单罗列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及习俗简单罗列 1、(农历正月初一) 即夏历(农历)新年 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英文:The Spring Festival 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 元(“正”即正月之“正”) 俗称“过大年”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看春节联欢晚会) 元日(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农历正月十五)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英文:Lantern Festival 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 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 宵、踩高跷、猜灯谜、、赏花灯、等风俗。 3、(节气清明) (时间):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

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4、(农历五月初五)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英语:Drag on Boat Festival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习俗: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饮雄黄酒 5、(农历七月初七)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6、(农历八月十五)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英文:the mid-autumn festival 来源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习俗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到庭院赏月。 7、(农历九月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