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史 电子书免费下载
梁思成中国雕塑史观后感

梁思成中国雕塑史观后感一开头,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以前吧,走在街上看到那些雕塑,就觉得好看或者不好看,从没想过这里面有这么多门道。
梁思成先生就像个神奇的揭秘者,把中国雕塑的来龙去脉一点点给咱扒拉清楚。
书里讲那些古代的雕塑,从最早的一些简单的造型开始,就像看着一个小娃娃慢慢长大成一个风度翩翩的大人。
像那些石窟里的佛像雕塑,哇塞,那可不得了。
每一尊佛像的神态、姿势、衣褶,都像是有生命一样。
以前看石窟,就觉得黑乎乎的洞里有一堆大佛小佛,现在可不一样了。
我能想象到当时的工匠们是怀着多么虔诚的心,一凿一锤地把这些佛像从石头里给请出来。
而且不同朝代的佛像风格还不一样呢。
唐代的佛像那叫一个丰满圆润,感觉就特别的大气、富贵,就像那个朝代一样繁荣昌盛。
到了宋代呢,佛像就变得更加精致细腻,有点像小家碧玉的感觉。
这就好比每个朝代都给佛像穿上了自己独特的衣服,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还有那些陵墓前的雕塑,什么石狮子、石马之类的。
以前觉得这些就是摆在那儿吓唬人的,现在才知道这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
那些石狮子的表情、动作,都很有讲究。
有的张牙舞爪,特别凶猛,有的又有点憨态可掬,感觉像是在卖萌。
这可都是工匠们的巧思啊。
梁先生在书里讲这些雕塑的时候,那描述的画面感超强。
我感觉自己就站在那些古代的工坊里,看着工匠们挥汗如雨地干活。
他还会把雕塑和当时的文化、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讲。
比如说某个朝代崇尚佛教,那这个朝代的佛教雕塑就特别多,而且会越做越精美。
这就像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透过这些雕塑就能看到当时的人在想什么,信什么,追求什么。
不过呢,看这本书也有点小郁闷的地方。
就是觉得以前有这么多超级厉害的雕塑艺术,现在好像有点后继无人的感觉。
现在的城市里虽然也有很多雕塑,但总感觉少了那种韵味,那种和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的感觉。
就像现在的快餐和以前的满汉全席的区别,虽然都是吃的,但味道和内涵差太多了。
中国雕塑史

中国雕塑史<上篇>中国原始时期的雕塑艺术,大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
最初的雕塑可以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和陶器算起,这是中国雕塑的序幕。
造型多样的陶器,为中国雕塑的多向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旧石器时代的结束,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以及东北地区已经出现了独立意义上的雕塑作品。
当然,它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渡时期。
距现有的考古研究资料来看,远在一百万年以上,在中国的土地上就出现了原始人类,现在我们称之为“古猿人”。
如周口店的“北京猿人”、云南的“元谋猿人”、陕西的“蓝田猿人”等等。
他们居住在洞穴之中,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大约在二十万年前,“猿人”进化成“古人”,过渡至母系氏族社会,如山西的“丁村人”、湖北的“长阳人”等等。
“新人”时期大约在距今五万年前,如内蒙的“河套人”、四川的“资阳人”等等。
而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期距今有七千年以上,最有代表性的上“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等。
至此以后,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出现贫富分化、出现了统治和被统治,继之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人与猿的区别在于在劳动中创造了生产工具——石器。
在以上所述的漫长过程中,人类的祖先从简单打制石器,到把石器磨光并分类使用,是从劳动实践中变化发展而来的。
同时,精神文化层面的装饰品也随着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的提高而愈加美观。
最早的雕塑萌芽,可以算作原始石器,有大量的精细石器具备了雕塑的性质。
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出现了陶器。
它们造型丰富、纹饰多样,既是生活中的必需日常用器,也是可以欣赏的艺术品。
这时的陶器还没有脱离实用的目的,但它对后期的青铜器、象形器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态是陶制品,它与其实用价值密不可分,从工艺手段上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以动物外形为器皿,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质鹰鼎,高 36 厘米,以鹰身为鼎体、以二足为三个支点,器形饱满,为此类雕塑与器皿完美结合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是装饰部分的雕塑,它们有的以配件的形式出现,如盖钮、把手等;有的以表面浮雕等形式出现。
第02章 雕塑史

原始社会石器(图2.2)的均衡 感,对称形式,流畅的线性 表现,都体现出器物的力量, 适用和美观,如对于对称性 的理解,人们可能是从人体 自身和动物身上得到了启发, 从而有意识地创造出对称的 器物。
在人类的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需求,根据其不同的用途,产 生了形式各样的陶器器物,他们都是为了改进和服务于人 类的生活而创造的,彩陶的造型品种繁多,如汲水用的尖 底瓶、葫芦瓶;饮水用的钵、碗、杯;蒸煮食物用的鬲、 瓿、鼎;盛储食物用的盆、罐、瓮等。例如仰韶文化半坡 类型的尖底瓶汲水器(图2.3), 例如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作品——江苏淮安青莲岗出土的 一件高足盆(图2.4),它造型独特,三只足坚实挺立, 在盆的边缘还刻着一些线形的纹样,使人感到它已具有某 些早期雕塑艺术的形象。
宋代罗汉像多以组群的形式出现,由十六、十八以 至五百不等,不仅罗汉的年龄长幼有别,其中包 括人物长相、性格、姿态、形神等也迥然各异, 体现了宋代雕塑艺术世俗化、人性化的特点。( 图2.34)
2.8 元、明、清时期的雕塑
由于元代实力所及,新疆玉材大量生产,从而为玉雕工艺的 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牙雕 牙雕工艺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象牙 雕鸟形匕首和双鸟朝阳纹牙雕板。 2.玉雕 “白玉镂空熏炉”(图2.35)玲珑剔透,光泽柔润,又是一 番景象。“白玉嵌宝石碗”(图2.36)更是华贵非常,玉 碗外壁下半部均用金丝组成四瓣或五瓣小花,旁绕金丝嵌 的细草,每一片花瓣,都是金丝勾边中嵌一颗红宝石,碗 虽不大,却用了180颗红宝石。 。
5、马厂型:(图2.8) 彩陶的装饰纹样,大体是从繁逐渐演变为简。
6、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5000年,大汶口文化红陶器皿中,有一个兽形鬹( 图2.9)
7、龙山文化: 原始“彩陶”还有典型的龙山文化〔图2.10〕,最突出而确 有代表性的艺术品是黑陶。 黑陶不重色彩,专以造型见长,规整、单纯,外轮廓线转折 处棱角分明,挺拔秀丽,和彩陶的圆浑深厚,形成各具 特色的迥异风格。黑陶一般不多加装饰,只是在某些部 位上加绳纹、划纹和方格纹等,也有以镂空作为装饰的 〔图2.11〕。
中国雕塑史讲义

中国雕塑史讲义一、引言中国雕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中国雕塑的发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密切相关,承载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雕塑的发展历程,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二、古代雕塑古代中国雕塑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岩石雕刻和陶器制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石雕和陶器逐渐演变为更为复杂的青铜器、玉器和陶俑。
青铜器是古代雕塑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造型令人叹为观止。
同时,玉器也在古代雕塑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光滑细腻的质地和精美的雕刻让人惊叹不已。
三、佛教雕塑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对中国雕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宗教意义深受人们喜爱。
佛教雕塑以佛像为主要形式,其造型庄重肃穆,表现了人们对于佛教信仰的虔诚与崇敬。
在佛教雕塑中,千手观音、弥勒佛等形象成为了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
四、宋代的陶瓷雕塑宋代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陶瓷雕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猛发展。
宋代陶瓷雕塑以青瓷为主要材料,采用了多种雕刻技法,如刻线、刻花等。
宋代的陶瓷雕塑造型独特,线条简洁流畅,表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纯朴和含蓄。
五、明清时期的石雕明清时期,石雕成为了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石刻以山水石为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代石雕则更加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
明清时期的石雕作品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技艺上更加精湛,展现了中国雕塑的独特魅力。
六、现代雕塑的发展近代以来,中国雕塑经历了一系列的革新与变革。
西方艺术的影响使得中国雕塑的风格更加多样化,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各种新的材料和技术。
现代雕塑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审美风格,又融入了当代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现代雕塑风格。
七、当代雕塑的发展趋势当前,中国雕塑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
艺术家们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注重将雕塑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呈现作品。
同时,雕塑材料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创新,如金属、塑料、玻璃等。
梁思成中国雕塑史观后感

梁思成中国雕塑史观后感首先得说,以前我对雕塑的了解那真的是少得可怜,就知道公园里有几个石像,寺庙里有些佛像。
但是看了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一下子被中国雕塑的丰富多样惊到了。
从先秦那时候古朴又神秘的雕塑开始,就感觉像是在跟古老的祖先对话。
那些雕塑虽然没有现在这么精致的工艺,但是却有一种原始的力量感,每一个线条都像是带着古人对世界最初的理解和想象。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代的雕塑,哇塞,那简直就是一个雕塑的盛世啊。
就像书里描述的那样,唐代的佛像圆润丰满,看起来特别的大气又慈祥。
感觉那时候的工匠们都像是被注入了什么神奇的魔力一样,能把石头、铜这些冰冷的材料变成一个个有生命、有温度的艺术作品。
而且唐代雕塑的风格特别多元,有那种庄严肃穆的大佛,也有特别灵动的小佛像或者菩萨像,每一尊都像是在讲述着那个繁华的大唐故事。
比如说龙门石窟的那些佛像,我光看图片就觉得震撼,难以想象要是真的站在它们面前会是怎样一种被震撼到灵魂出窍的感觉。
梁思成先生写这本书啊,真的是写得特别细致。
他不仅仅是在讲雕塑的样子,还把这些雕塑背后的文化、历史、宗教都给串起来讲了。
就好像每一尊雕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
比如说某个时期的佛像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发型、服饰,原来都是和当时的社会流行风尚以及宗教的发展有关系。
这让我明白了,原来雕塑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部凝固的历史书啊。
不过呢,看这本书也有点小“痛苦”。
因为里面的知识实在是太丰富了,就像一场知识的暴风雨,我这个小脑袋有时候都有点接收不过来。
而且有些专业的术语和古代的名称,真的是要反复看才能搞明白。
但是呢,这也正说明了这本书的含金量高啊。
中国雕塑史 电子书免费下载

中国雕塑史电子书免费下载我国言艺术者,每以书画并提。
好古之士,间或兼谈金石,而其对金石之观念,仍以书法为主。
故殷周铜器,其市价每以字之多寡而定;其有字者,价每数十倍于无字者,其形式之美丑,购者多忽略之。
此金钱之价格,虽不足以作艺术评判之标准,然而一般人对于金石之看法,固已可见矣。
乾隆为清代收藏最富之帝皇,然其所致亦多书画及铜器,未尝有真正之雕塑物也。
至于普通玩碑帖者,多注意碑文字体,鲜有注意及碑之其他部分者;虽碑板收藏极博之人,若询以碑之其他部分,鲜能以对。
盖历来社会一般观念,均以雕刻作为“雕虫小技”,士大夫不道也。
然而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
此最古而最重要之艺术,向为国人所忽略。
考之古籍,鲜有提及;画谱画录中偶或述其事而未得其详。
欲周游国内,遍访名迹,则兵匪满地,行路艰难。
故在今日欲从事于中国古雕塑之研究,实匪浅易。
幸而——抑不幸——外国各大美术馆,对于我国雕塑多搜罗完备,按时分类,条理井然,便于研究。
著名学者,如日本之大村西崖,常盘大定,关野贞,法国之伯希和(PaulPelliot),沙畹(EdouardChavannes),瑞典之喜龙仁(OsvaldSiren)等,俱有著述,供我车。
而国人之著述反无一足道者,能无有愧?今在东北大学讲此,不得不借重于外国诸先生及各美术馆之收藏,甚望日后战争结束,得畅游中国,以补订斯篇之不足也校注①。
本稿系梁先生在东北大学时的讲课提纲,成于1930 年。
上文末段说“今在东北大学讲此”。
在三代——夏又提到“去年殷墟发掘出的石像”,按此像出土于1929年秋季第三次发掘。
故可肯定此稿作于1930 年。
而全文异常简略,尤以秦代一节为甚,可知为当时讲课所用的提纲,尚非正式的“史”。
当时国内调查工作尚未开展,考古工作刚刚开始,所以文中实例多引自外人书籍或国外博物馆藏品。
五方五佛--中国雕塑史漫谈

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坐式像
• 石窟中间高17。14米的卢 舍那佛像,公认是一件精 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她头 高4米,耳长1。9米,雕刻 精湛细微,柳眉秀目,嘴 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 向下作俯视众生态,像一 位睿智而慈祥的东方中年 妇女形象,具有很强的艺 术魅力。
西方乐山大佛
• 西方乐山大佛,亦名凌云 大佛,大佛坐东朝西,远 眺峨眉,近瞰乐山,脚踏 三江(岷江、青衣江和大 渡河相会之处),俯视滚 滚东去的江水,神情自若, 雄伟壮观。 • 乐山大佛是“五方五佛” 中唯一用弥勒佛形象进行 雕凿的坐式大佛像。高达 71米。公元713年-803年
北方云冈大佛 北方云冈大佛
• 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 武州山南麓,武州山的最高峰 名云冈,因此原名武州云冈石 窟。它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 里,开大小佛龛2100多个,规 模宏大,气势雄伟,是石窟寺 艺术从西域经河西走廊至内地 最早开凿的石窟群,有“东方 罗马石雕”之美誉 。公元455 年 -499年 • 第二十窟中的释迦牟尼佛坐式 雕塑像高13。7米,面部丰满, 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 厚。
东方太湖灵山大佛
• 灵山大佛身高88米,连同 莲花基座,总高达101。5 米。灵山大佛用青铜700余 吨,是当今世, 好似从天上降临人间,他 形体硕大雄伟,金容妙相, 仪态安详,,慈眉慧目, 气宇非凡。他右手“施无 畏印”,表示施与众生安 乐无畏;左手“与愿印”, 表示满足众生爱乐愿望。
赵朴初先生:中国“五方五佛”
•
• •
• • •
“五方五佛”,是指中国 大地南、北、西、中、东五方 最具代表性的五尊大型佛像。 北方云冈大佛(山西大同 云冈石窟第20窟的释迦牟尼佛 坐式像) 中原龙门大佛(河南洛阳龙 门石窟的奉先寺中的卢舍那佛 坐式像) 西方乐山大佛 南方香港天坛大佛 东方太湖无锡灵山大佛
中国雕塑史读后感

中国雕塑史读后感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被咱老祖宗那丰富的想象力给惊到了。
从古老的石器时代那些简单却充满生命力的小雕塑开始,就能感觉到当时的人们虽然工具简陋,可心里的想法一点都不少。
就像那些小小的陶俑,虽然可能只是用来陪葬的小物件,但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小模样,仿佛在说:“别看我小,我也是有灵魂的。
”再往后看,到了秦汉时期,那雕塑可就大气起来了。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简直就是震撼到没朋友。
一排排、一列列的兵马俑站在那里,每个都和真人差不多大小,而且神态各异,表情逼真。
感觉就像是把秦朝的军队直接给冻结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这得花多少功夫啊,我都能想象到当时的工匠们对着泥土精雕细琢的样子,那可真是把雕塑当成了一件超级严肃的大事。
唐代的雕塑呢,就像是一个雍容华贵的大美人。
佛像雕塑特别有代表性,那些佛像面容圆润,线条柔和,就像散发着一种温暖的佛光。
它们不再像以前有些佛像那样严肃刻板,而是带着一种包容和慈悲的感觉。
感觉这个时期的雕塑充满了自信,就像大唐盛世的人们一样,活得潇洒又自在。
不过呢,这本书也让我有点小感慨。
咱中国雕塑这么厉害,可有时候感觉它就像一个低调的高手,没有像西方雕塑那样被全世界人都知道得那么透彻。
我就在想啊,这些雕塑就像一颗颗隐藏的艺术明珠,要是能有更多的人发现它们的美就好了。
读这本书还让我对雕塑家们充满了敬意。
他们就像魔法师一样,把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或者一坨泥巴,变成了让人惊叹的艺术品。
而且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好看,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人们的信仰和生活状态。
这就像每一个雕塑都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小窗户,透过它就能看到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雕塑史电子书免费下载
我国言艺术者,每以书画并提。
好古之士,间或兼谈金石,而其对金石之观念,仍以书法为主。
故殷周铜器,其市价每以字之多寡而定;其有字者,价每数十倍于无字者,其形式之美丑,购者多忽略之。
此金钱之价格,虽不足以作艺术评判之标准,然而一般人对于金石之看法,固已可见矣。
乾隆为清代收藏最富之帝皇,然其所致亦多书画及铜器,未尝有真正之雕塑物也。
至于普通玩碑帖者,多注意碑文字体,鲜有注意及碑之其他部分者;虽碑板收藏极博之人,若询以碑之其他部分,鲜能以对。
盖历来社会一般观念,均以雕刻作为“雕虫小技”,士大夫不道也。
然而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
此最古而最重要之艺术,向为国人所忽略。
考之古籍,鲜有提及;画谱画录中偶或述其事而未得其详。
欲周游国内,遍访名迹,则兵匪满地,行路艰难。
故在今日欲从事于中国古雕塑之研究,实匪浅易。
幸而——抑不幸——外国各大美术馆,对于我国雕塑多搜罗完备,按时分类,条理井然,便于研究。
著名学者,如日本之大村西崖,常盘大定,关野贞,法国之伯希和(PaulPelliot),沙畹(EdouardChavannes),瑞典之喜龙仁(OsvaldSiren)等,俱有著述,供我车。
而国人之著述反无一足道者,能无有愧?今在东北大学讲此,不得不借重于外国诸先生及各美术馆之收藏,甚望日后战争结束,得畅游中国,以补订斯篇之不足也校注①。
本稿系梁先生在东北大学时的讲课提纲,成于1930 年。
上文末段说“今在东北大学讲此”。
在三代——夏又提到“去年殷墟发掘出的石像”,按此像出土于1929
年秋季第三次发掘。
故可肯定此稿作于1930 年。
而全文异常简略,尤以秦代一节为甚,可知为当时讲课所用的提纲,尚非正式的“史”。
当时国内调查工作尚未开展,考古工作刚刚开始,所以文中实例多引自外人书籍或国外博物馆藏品。
原稿仅存文字。
今酌量配选一些图版,以供参考。
本书所用全部插图均由林洙
配选。
前言
●林洙这本书是根据梁思成一九二九一一九三○年在东北大学时,讲授“中国雕塑史”
的讲课提纲,配以图片(原稿没有图片)编辑而成的。
当时很多重要的历史遗址尚未发掘,而梁思成在讲授此课时,也尚未到云冈、龙门、天龙山、南北响堂山、敦煌、大足等地去实地考察过。
但他在美国学习时期,及赴欧洲旅游时,在欧美各处的博物馆中,看到帝国主义者从我国掠走的大量雕塑珍品。
他往往在这些雕像之前久久徘徊、流连忘返。
这时期他也熟读了不少欧洲及日本学者的有关著述。
这份讲稿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写的。
虽然那时梁思成尚未到云冈、龙门、天龙山、大足……这些佛教圣地去考察过,但他对我国的雕塑已有很深的研究。
记得有一次他与陈植先生①一起去拜访陈叔通老先生,陈老先生酷爱文物,家中收藏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佛像。
陈老先生看梁思成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他的收藏,因而指着一尊塑像对他说“你如果能猜出这尊像的年代,我就把它送给你。
”没想到梁思成竟脱口而出说“这是辽代的。
”把陈老先生吓了一跳。
虽然这只是一句戏言,但陈老却执意要把这尊昂贵的文物送给梁思成。
到了三十年代,自一九三一至一九三六年,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学社同仁,陆续前往云冈、天龙山、龙门、南北响堂山、山东历城神通寺千佛崖等地考察。
抗日战争时期,他又与刘敦桢等赴四川,沿岷江流域、嘉陵江流域、夹江两岸及广元、大足等地对摩崖石刻作了半年多的考察。
至此他对我国雕塑的研究已是造诣很深。
一九四七
年他赴美国讲学,曾参加庆祝普林斯顿大学成立二百周年的学术活动,并做了“唐宋雕塑”及“建筑发现”两个学术报告,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这次学术活动使他在这个学科获得了很高的荣誉。
要知道与会者并非一般的听众,而是六十多位研究远东文化的专家学者,为此普林斯顿大学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费慰梅①说:正是他首次把四川大足的雕塑艺术介绍给国际学术界的。
他从美国回国时,曾对陈植说准备写一本“中国雕塑史”。
回到清华后在教学中,也开了“中国雕塑史”这门课。
可惜在一九五二年教学改革中把这门课取消了。
至今清华建筑系五十年代的学生,还清晰的记得,梁家那大大小小的金石佛像和明器。
他还常常要学生看一个白色的小陶猪,问学生欣赏不?如果你摇摇头,他就哈哈大笑说:“等你能欣赏时,你就快毕业了。
”你若点头,他就考问你为什么?有一次我被他考了之后要他给我讲讲,他哈哈一笑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我生气了说:“那你就不是个好老师。
”他看我真急了,就拉着我的一只手,要我顺着小猪的脊背从上往下抚摩,并说“你看这条曲线,这么刚劲有力,这和圆滚滚的猪好像不是一回事。
但你看这整个陶猪,却又是这么惟妙惟肖。
”人们也绝忘不了,那双踏在直径仅二十公分的莲花上的一双小胖脚丫。
陈植,我国著名建筑大师,陈叔通的侄子。
费慰梅(Wilma Fairbank),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之妻,她是研究东方艺术的专家。
●【免费中国雕塑史电下载】/article/detail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