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是个发展过程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1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1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卷1(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有( )(分数:2.00)A.动力作用B.激发作用C.解释作用√D.诱导作用解析:解析: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第一,指导作用。

人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地探求真理的活动,无论是认识课题的选择、认识工具的使用,还是认识结果的总结和概括,都离不开理性因素的指导;第二,解释作用。

借助科学理论,可以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象作出系统的说明;第三,预见作用。

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科学预见比起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推测,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A、B、D都是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不符合题意,不选。

3.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这句话重在强调( )(分数:2.00)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C.理性因素的作用D.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解析:解析:“人的感情”与理性相对,属于非理性范畴,排除C,A、B与题干无关,是干扰项,故选D。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分数:2.00)A.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无限循环√B.团结一批评一团结C.感觉一知觉一表象D.概念一判断一推理解析:解析: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B选项是政治斗争中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与题意无关,不选。

C、D分别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也不符合题意,不选。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分析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quote]相关知识点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真理观和唯物主义认识论1.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作为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是能够为人们所感觉、所认识的,是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

唯物主义物质观理论上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坚持了可知论,反对了形而上学。

实践上则要求人们从“客观实在”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意志出发,这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思想保证。

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2.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其意义。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确的理论指导能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4.真理和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价值是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01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原因真理是一个过程。

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两者关系具体如下:①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a.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b.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②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a.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因而,认识有待扩展。

b.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

因而,认识有待深化。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③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具体如下:a.二者相互依存。

即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也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二者相互包含。

一是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44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44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44(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B>(总题数:26,分数:52.00)1.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的是( )(分数:2.00)A.理性因素√B.非理性因素C.经验D.感觉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等。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2.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这句话重在强调( )(分数:2.00)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C.理性因素的作用D.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人的感情”与理性相对,属于非理性范畴,排除C。

A、B两项与题干无关,是干扰项。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3.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分数:2.00)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B项是政治斗争中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与题意无关,不选。

C、D两项分别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也不符合题意,不选。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4.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 )(分数:2.00)A.谬误B.理论C.真理√D.相对真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5.“有用即真理”体现了( )(分数:2.00)A.主观真理论B.实用主义真理观√C.形而上学真理观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真理的客观性。

考研政治马原基础资料-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精品文档]

考研政治马原基础资料-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精品文档]

里,看更多政治资料考研政治怎么复习?在考研复习中,复习资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同时可以为大家提供名师考研政治视频、考研政治复习资料、考研政治真题和考研政治辅导等,助您冲击名校!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客观性——客观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承认客观真理同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唯物主义反映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一切唯心主义都宣扬主观真理论。

主观真理论有两种典型表现:真理;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它们共同的错误都是否定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虽然由于主体认识角度和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

但是,这并不表明观点不同的每个人都有真理。

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里,看更多政治资料①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是发展的

真理是发展的

第五课改造世界追求真理第二节真理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第二框真理是发展的(A)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真理是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真理的发展是不断克服和战胜谬误的过程,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例证归纳培养和提高运用认识发展的道理来分析和解决认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准备1.教师搜集案例、图片、多媒体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回顾上框内容。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预习第一节内容。

三、教学过程导入:复习上框内容【问题】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那么它是否是一成不变的?(结合课本P11相关连接)【结论】客观事物是永恒运动和发展的,真理必然也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

举例欧几里得定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欧几里得定理在平面几何中其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真理。

但在凸和凹曲面上欧几里得定理的内容就是谬误。

【教师】除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也同样可以证明,真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不断发展的。

【学生活动】结合我国实际,谈谈指导经济、社会建设的科学理论的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板书】真理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PPT展示】“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问题】你能帮助他们回答这个问题吗?难道真理不止一个?【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的物理和地理知识解释“辩日”问题。

阅读课文进一步探究其它问题。

讨论交流——回答问题——老师点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真理的检验标准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真理的检验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5 真理的检验标准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本期知识点主要内容:真理的检验标准。

◆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

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方法论意义: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做是全部人类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

这部分内容是真理问题中的核心内容,以下是历年真题回顾2008年单项选择题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的意思

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的意思

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的意思一、引言真理是人类思维和认识活动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真理一直是人们探寻和追求的对象,它随着时代的更迭和人们认识的深化,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的意思,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1.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具有相对性,是由特定时空条件决定的,不同的社会、文化、思想背景都会影响人们对真理的认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真理,不可片面地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真理就是绝对的。

2. 真理的绝对性虽然真理具有相对性,但是真理的存在也是客观的、绝对的。

这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认识去逐步掌握和发现真理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此来不断提升我们对真理的认识水平。

三、真理的发展与突破1. 真理的历史性发展真理的发展是历史的,它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理解会随着社会形态和生产力的发展而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思考和实践,通过历史的经验来深化对真理的认识。

2. 真理的不断突破真理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突破自我的意思,它在不断的发展中产生新的内涵和形态。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到真理的不断发展是一个不断突破认识界限的过程,只有不断进行思辨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真理的发展动向和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的意思,对于我的理解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树立不断探索、不断突破认知界限的精神,通过实践和思考来不断丰富和深化我们对真理的理解,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活动。

总结回顾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的意思,这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一个现实命题。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到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了解其历史性发展和不断突破的特点,更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探索和丰富我们对真理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
,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
(l)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l)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51.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
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都呈现出勃勃生机。

马克思曾经说过,共产主义必然是一种“世界历史性存在”。

这意味着不能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建设,而应坚持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交流与合作。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深层次改革,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方位开放,可以说是对这种“世界历史性存在”的最好阐释。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必须进一步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党和国家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
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反对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教条主义。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
“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我们所说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指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不动摇,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因为没有正确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真正涵义,没有准确把握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具体内容。

事实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然要求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也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前提。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并非静止不变的。

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丰富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应坚持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变化的需要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容。

同时,解放思想一定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前提。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从根本上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这告诉我们,解放思想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能离开实事求是,否则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就成了主观主义的胡思乱想,成了脱离实际的标新立异。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不断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发展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开辟了马
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今天我们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既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包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是统一的、一致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社会意识多样化的新情况。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会不会阻碍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事实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仅不会阻碍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反而有利于它的繁荣发展。

第一,马克思主义能够为社会思想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它能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探索和揭示科学真理、繁荣和发展思想文化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就会比较自觉并力求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我们的思想就会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从而避免或减少盲目性。

第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利于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文化和谐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不管其精神生活多么复杂、思想文化如何多样,都必然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和思想体系。

如果不是这样,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会失去思想灵魂。

各种思想文化要实现和谐发展,离不开一个主心骨。

和谐文化不是只要多样不要统一,正如一曲美妙的音乐虽然需要不同的音符来表达,但多样的音符只有统一于共同的主旋律,才能演奏出和谐的乐章。

在意识形态领域,这个主旋律就是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社会意识多样化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而且是以社会意识多样化为重要基础的。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大量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

列宁说过,马克思的学说“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

马克思主义要不断向前发展,必须研究、吸收、借鉴人类所取得的各种新的思想成果,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所以,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能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思想营养。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中向前发展的,也是在同
各种错误思想的辩论和斗争中向前发展的。

只有坚持社会意识的多样化,才能使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生动活泼,使我们的思想文化百花齐放,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为马克思主义提供取之不竭的思想资源。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防止和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各种观点,尤其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社会思想“自由化”的口号下,企图照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搞“全盘西化”。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则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旗号下,鼓吹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多元化的意识形态。

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看成多元意识形态中的一元,否定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坚决反对这两种错误思潮的同时,我们也要避免片面强调思想意识统一性和一致性、否定社会意识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倾向。

正确的态度是,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