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形形色色事物的世界中,从浩瀚无垠的宇宙星辰到微小的原子粒子,从巍峨耸立的山脉到潺潺流淌的溪流,从生机勃勃的动植物到复杂多样的人类社会。
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时,会发现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极其深奥的概念,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石。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既包括我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的有形物体,如桌椅、房屋、山川等,也包括那些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到的无形存在,如磁场、电场、引力等。
先来说说我们所熟知的有形物质。
比如我们每天居住的房屋,它由砖头、木材、水泥等材料构建而成。
这些材料本身就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它们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质量和物理性质。
我们可以通过触摸、观察来感知它们的存在。
再比如我们吃的食物,无论是水果、蔬菜还是肉类,它们都是由各种分子、原子组成的物质,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而那些无形的物质,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或触摸到,但它们的存在同样不容置疑。
磁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能够对磁针产生作用,让我们通过磁针的偏转来间接感知它的存在。
引力也是如此,虽然我们无法直观地看到引力,但通过物体的下落、天体的运行等现象,我们能够确定引力的作用。
世界的物质性在自然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季的更替,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以及地球自转轴的倾斜所导致的,这是天体运动的物质规律。
风雨雷电的产生,是大气中水汽、电荷等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物的进化,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从低级到高级,是基于遗传物质的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物质过程。
人类社会同样也是物质性的。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
我们所从事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为了创造和获取物质财富。
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规范、文化传统等,虽然看起来是抽象的、观念性的东西,但它们实际上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并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的物质性

3.(教材 P30)(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 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提示: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
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
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
分。
(2)“上帝创世说”是不存在的。
2.物质 (1)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 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 态铁质地核。同时,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引起地球内 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向上浮动,把热带到
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移动
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 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 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分异 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
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
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1.(教材 P28)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 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 的。
提示:天地万物不是上帝创造的。用现代科学的方法通过
对古老岩石的测定,人们得知地球已存在约 46 亿年了,它是由 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首先是星子聚集成行星胎,然后再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 原始地球所获得的星子是比较冷的,通过冲击效应、压缩效应
高中政治必修4 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 第二课 课时1 世界的物质性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标要求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时1世界的物质性学习目标 1.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
2.从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角度,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一、哲学上物质的概念1.含义:物质是__________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__。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一回事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________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____________中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___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______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________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从构成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________________,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____________。
高二政治讲座4.1 世界的物质性

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 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的进化史: 古猿
猿人
新人 现代人
【讨论】是什么原因促进了古猿向现代人的转变?
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
劳动
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物 质 ≠ 具体的物质形态
共性
个性
2、正确理解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 哲学的物质概念 (抽象 、一般、共性)
客观实在性
概括共同本质
山川湖泊 花鸟鱼虫 电场 磁场 声波 射线 风雨雷电 …………
具体的物质形态 (具体、个别、个性)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比较
物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
区别
它概括的仅仅是物质具体形 态的共同的唯一特性——客 观实在性
构建宇宙的三要素
视频中的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概念的物质吗?
通过感觉感 知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 或者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意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解析]两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甲的观点是相对于 物质概念而言的;乙的观点是就物质的具体形态而 言的。
(二)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是指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实体遵循的一系列基本规律和原理。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它的存在和运动是宇宙发展的基础。
在物质的存在和运动中,存在着一系列普遍的规律和原理,这些规律和原理构成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首先,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表现为物质的客观存在性。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具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能够受到外界的影响和作用。
无论是宏观的天体运动,还是微观的原子结构,物质都以其客观存在性参与着宇宙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表现为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物质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从宏观的星球运行到微观的原子振动,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无处不在。
这种运动和变化是宇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物质性原理的重要体现。
再次,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表现为物质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
在宇宙中,不同的物质实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转化和作用关系。
例如,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等,都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
这种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是宇宙中物质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物质性原理的重要内容。
最后,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表现为物质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例如,牛顿的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都是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这种规律性和客观性是物质性原理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认识和掌握物质世界的基础。
总之,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是宇宙中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的总称。
它包括物质的客观存在性、运动和变化、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以及规律性和客观性等内容。
了解和掌握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宇宙的发展和变化,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认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如何认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真正本原。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不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精神,尽管它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
(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
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第一、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的最终根源都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
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既不能从原则、本本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第二、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对待事物,也不是用幻想的或臆造的联系去取代事物的联系。
这就在对待事物的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由于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之中不停地发展变化的,因此,从实际出发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因时制宜。
坚持用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这就是坚持了辩证法。
第三、要做到从实际出发,首先,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
深入实际,掌握大量的、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以求深刻全面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并引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和方法来,以便去指导人们的实践,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最后,要深入实际,做调查研究,还必须克服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
(3)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给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条基本原则。
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各种奇妙现象和事物的世界里。
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璀璨的星辰闪烁;当我们漫步在大自然中,感受着微风拂面,花香四溢;当我们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改善我们的生活,这一切都似乎是那么真实而具体。
然而,在哲学的思考中,我们需要深入探究这个世界的本质,去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构成这个世界的基础。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我们所熟知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
这些粒子通过不同的排列和组合方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
比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而金属则是由原子按照特定的晶格结构排列而成。
这种微观层面的物质构成,决定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再把视角放大到宏观的层面,我们看到的山川、河流、森林、城市等,无一不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
地球作为我们生存的家园,它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等物质组成。
而整个宇宙中,无数的星系、恒星、行星,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即使是那些看似无形的东西,如光线、磁场、电场等,也具有物质的属性,它们能够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各种物理现象。
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
没有绝对静止的物质,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例如,四季的更替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身自转所导致的物质运动的结果。
水流从高处流向低处,是受到重力的作用;风的吹拂,是由于大气压力的差异引起的空气流动。
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也是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断代谢和变化的过程。
人类社会同样也是物质性的体现。
我们的生产活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都离不开物质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土地、种子、农具等物质条件;工业制造需要原材料、能源、机器设备等;科技的进步也是建立在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利用之上的。
而且,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所推动的。
物质决定意识。
我们的思想、观念、情感等意识活动,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所接触到的事物,都会塑造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比如,一个在贫困地区长大的孩子,可能会更加珍惜物质财富,懂得生活的艰辛;而一个在富裕家庭成长的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消费观念和人生追求。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主观题常考的原理和内容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 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 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 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 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 然和谐相处。
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 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而人脑是物质, 是客观的。
小结:
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 在于它的物质性
(基本内容):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 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是社 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真正 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世界统一于物质③世界的本质 是物质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 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 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
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 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 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 精神、意识现象。
A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属性或性质, 而不是具体的 物质形态(与 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是 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客观 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我们应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获取物质资料而改造自然的劳动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认为,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人类社会是世界物质长期发展的结果,世界是物质的,人类生活在不断发展的物质社会中。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世界中的花草鱼虫、山川湖泊都是物质的,生活中充满了物质,所有可视可触及的、不可视而又真实存在的物质,像风、空气、电磁波等等。
我们在物质中生存,依靠物质而存在。
地球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生命的存在,而随着时间发展、慢慢有了生物、有了海洋,有了人类的摇篮,到现在,回头看看,周身到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绚丽多彩的灯光,形形色色的人们,物质社会的神奇之处也就在此。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目前为止比较规范且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总结:“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就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是发展的,河流是奔腾的,时间也是一去不复返的。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螺旋式上升的。
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静止也是相对静止,需要有对照系,即使我们坐着,移动不动,对于凳子,我们是静止的,而对于窗外经过的人,看见了而又消失不见,静止时特殊的运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固有的,不随着外物改变而变化。
2、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
请你谈谈对其中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看法。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
习近平在论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
全体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和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自觉把全部力量凝聚到全面深化改革上来。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改革自信、改革自觉、改革自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展示了我们党坚定的改革姿态,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现代化规律和世界发展潮流的把握,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和精神特质,体现了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自主抉择,昭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大胆改革、坚定改革的决心、信心和勇气。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顺应了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紧迫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现实选择,是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人民期望、保持党和国家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出路。
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破解前进中的问题,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将具有空前的广度、力度和深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适应“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做出了“5+1”的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改革的广度之宽、力度之大、深度之深,在我党改革开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改革领域由某一个方面改革向全面改革推进,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改革方案的起草和推进由部门担纲提升为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体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坚强意志力和最大力度;改革阶段由“摸着石头过河”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切入到制度层面、利益调整层面和自我革命层面等深层问题,触及了转变政府职能、缩小收入差距、打破行业垄断、强化权力
制约等一系列“硬骨头”问题,越往后改,难度越大,越需要啃“硬骨头”。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
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历史推动作用,又要将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为人民所共享,这是激发改革活力、凝聚改革共识、确保改革成功的基本要求。
依靠群众推动改革,首先,要客观认识、全面把握人民群众内部的变化。
它既包括群众层级结构的变化,也包括群众意识形态的变化。
其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改革阻力。
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借助经济发展缓和社会矛盾,借助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