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度解读

合集下载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要点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要点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要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是指公民在科学领域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品德的基本要求,是公民科学素质的核心标准。

下面是《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要点:一、科学知识素质:1.掌握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理,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知识的构建方式。

2.理解和掌握物质、能量、信息等基本科学概念,具备基本的科学基础知识。

3.了解现代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和重大科学发现,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二、科学思维能力:1.具备系统思维能力,能够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具备科学抽象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2.具备假设和预测能力,能够提出科学假设并进行推理,预测实验结果和现象。

3.具备实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善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够判断数据的可信性和科学性。

三、科学实践能力:1.具备科学探究能力,能够提出科学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进行科学实证和验证。

2.具备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能够利用各种工具和渠道获取和分析科学信息,了解科学的最新进展。

3.具备创新和创造能力,能够提出新的科学理论、观点和实验方法,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四、科学伦理和价值观:1.具备科学伦理意识,遵守科学实践的规范和法律法规,尊重科学家的劳动成果和权益。

2.具备科学合作和交流的精神,能够与他人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讨论,分享和交流科学思想和成果。

3.具备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了解科学技术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文化素养:1.具备科学观念和思维方式,能够从科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科学的认知和思维习惯。

2.具备科学沟通和表达能力,能够用简单、生动和准确的语言表达科学观点和见解,与他人交流科学思想和知识。

3.具备科学文化素养,能够欣赏和理解科学的历史、哲学、社会和艺术背景,了解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和互动。

六、创新创造和科技创业素质:1.具备创新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发现问题和挑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摘要:1.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背景和意义2.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3.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启示4.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措施和建议正文:一、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公民的科学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

科学素质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公民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活动的基本素质。

为了解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为我国科技发展和人才战略提供数据支持,我国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包括公民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应用、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年龄、性别、教育背景、职业等领域的公民进行问卷调查,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启示根据调查结果,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地区、城乡、年龄、教育背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具体分析如下:1.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2.城乡差异:城市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居民。

3.年龄差异:青年人和中年人的科学素质水平较高,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水平相对较低。

4.教育背景差异: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显著高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

针对调查结果,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特别是提高农村居民、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缩小地区、城乡、年龄、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距。

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措施和建议1.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2.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技术,普及科学知识。

3.举办各类科普活动,提高公民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

4.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提高公民的科学应用能力。

5.建立健全科学素质评价体系,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高。

总之,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对于了解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附件1:《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制定《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是健全监测评估公民科学素质体系的重要内容,将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是指中国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标准。

一、《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结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精神三个范畴领域,共26条基准,130个基准点,涵盖了《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四科”,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两能力”的全部内容。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结构表见表2,其中,1-8条基准为科学知识范畴的内容,有44个基准点;9-18条基准为科学能力范畴的内容,有54个基准点;19-26条基准为科学精神范畴的内容,有32个基准点。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结构表基准内容1.了解生命现象、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的基本知识2.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思维能力。

3.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

4.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

5.掌握基本的天文知识。

6.掌握基本的地球科学和地理知识。

7.了解人体生理知识。

8.掌握获取知识或信息的科学方法。

9.掌握安全饮食、合理营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10.知道常见疾病和安全用药的常识。

11.掌握安全出行基本知识,能正确使用交通工具。

12.掌握安全用气、用电等的常识,能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

13.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14.具备基本劳动技能,能正确使用相关工具与设备。

15.具有安全生产意识,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16.掌握常见事故的救援方法和急救知识。

17.掌握自然灾害的防御和应急避险的基本方法。

18.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其应对措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19.知道世界是可被认知的,能以科学的视角观察世界。

20.能够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21.了解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和价值。

22.理解和支持技术创新。

中国公民科学基本科学素养

中国公民科学基本科学素养

中国公民科学基本科学素养1 中国公民科学基本科学素养中国公民对科学素养的重视日益增加,尤其是他们对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视更大。

在当前的科学发展环境下,培养中国公民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具备的日常理解、分析科学问题,以及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公民科学素养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中国的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制定了就基本科学素养的教育政策和教学安排。

首先,要掌握传统的科学知识和思想。

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化学、生物原理,还要注意把握经典科学理论,增强对自然现象的探究能力,了解科学发展的规律。

其次,要养成科学思维方式。

要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和比较,培养他们善于把握和综合运用科学概念,学会分析科学文献,熟练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最后,要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急需公民的注意和参与,他们必须及时掌握新的科学知识,不断探索学习,把握最新的科学发展趋势,提升科学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中国公民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这个科学革新时代中,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积极参与社会科学的发展。

2 获得更好的科学素养为了获得更高水平的科学素养,中国社会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要人人都了解科学素养的重要性,科学素养的学习应当列入学校的基础教育课程,以引导学生拥抱科学、崇尚科学,通过科普、舆论教育、社会实践进行学习。

其次要加强培训。

厘清科学素养的概念,把科学素养作为家教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公民科学文化水平的不同程度,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做好科学素养的教育和培训。

最后,要加强科学文献的宣传和做好实时监测与研究。

要建立科学素养研究机构,及时发现和研究全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变化,及时发布科学素养的政策文献,使大众更乐意接受科学文化,排挤谣言、科学无知,从而享受更多的科学福利。

通过以上措施,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提高科学素养,建设科学强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科学素养对于每一个公民都非常重要。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从全面的角度考察公民科学活动中的问题,并检测居民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尤其是建设科学强国。

那么,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意义是什么?又有哪些问题我们需要关注呢?一、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意义1.推动科学素养的提高教育方面,科学教育已成为普及教育的必需品,但实际上,科学素养是广义的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举个例子,学界普遍认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不仅应该知道科学基础知识数理化、天文、地理等,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导航地图等常识。

通过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居民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灵敏反应公众对科学素养的需求,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和科普方案,全面推动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2.依托科技创新,加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关系到国家的整个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

因此,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也有助于激发公民的创新意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只有建设科学强国才能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中存在的问题1.科普和科学教育滞后现实中,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素养提高方面,教育和科普还存在许多问题。

对于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仅是一个侧面现象,在公众教育和培训中,应加强对科技和创新的科学普及,尽可能使更多的居民都能受益。

2.信息传递不够透明,科技界与公众缺少有效沟通过于专业的科技语言和常人无法理解的科学术语不利于真正传递信息。

只有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才可以对科技的发展产生更积极的影响力和广泛的关注度。

同时,应该加强公众和科技界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公众了解科技界的成果和价值,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空间。

中国人的科学素养

中国人的科学素养

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对于科学素养的概念,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

科学素养的定义要求,每个人都具备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技能和对科学的支持态度。

不久前发布的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7%,这显示中国人整体科学素养偏低,在与2001年的欧盟15国、美日等国比较时发现,中国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排名倒数第一。

本文将着重分析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以及应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

一、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偏低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整体科学素养偏低,体制性因素妨碍提高。

“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在我们的正规教育中,科学技术教育环节太薄弱了。

”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新闻与科学传播系教授李大光,是我国第一批致力于科学素养研究的学者,早在1992年就开始了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近日,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我们不是没意识到这些问题,也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在实行过程中,有许多难以逾越的体制上的障碍。

”“中国人整体科学素养偏低”并不一定是因为对于调查中的问题,我们回答得不好。

像“地球围绕太阳转”等浅层次的科学知识问题,中国人答得比较好。

但涉及“辐射”、“抗菌素只能杀死病菌”、“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以及一些物理基本概念时,比如“电子”和“原子”,近年来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知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

各个国家对科学知识的提问,基本上都是围绕正规教育的内容,是学校里教的科学知识。

从这个角度分析,目前的变化趋势说明,我们的正规科学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

这些年来,中国科学素养水平最高的,正是18~24岁之间的人,但这个群体在整个国民群体中所占比例很低,而我们整体水平确实不高。

中国公众随着年龄增大,科学素养水平急剧下降,这和欧美国家以及日本形成巨大反差。

欧美国家科学素养分布比较平均,日本唯一例外,越老科学素养越高。

还有一个因素,我们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仅限于正规教育阶段,在工作中没有提高的机会。

中国科学素养调查【精选】

中国科学素养调查【精选】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目录
• 科学素养的概念 •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 我国的科学素养的现状
科学素养的概念
•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 科学技术知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树立 科学思想, 崇尚科学精神, 并具有一定的应 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 力。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请想一想,地球,太阳系、银河和宇宙哪一个 最大?
A.地球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宇宙
两个科学家想知道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 是否有效。第一位科学家将药分给1000个 高血压的病人服用,然后观察有多少个病 人的血压有所下降; 第二位科学家则将病人 分成两组,第一组500个高血压病人服药, 另一组500个病人则不服药,观察这两组病 人中血压下降情况如何。请问,第一位和 第二位科学家中,哪一位的方法测试药的 效果更有效?
• 抽样的方法
由于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的综合 发展水平高于其他省市,所以归为第一类 ,剩余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 “2008中国发展指数”(RCDI)分为3 类。
• 第一类:北京、上海、天津;
• 第二类: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吉林 、广东;
• 第三类:福建、内蒙古、黑龙江、山西、 湖南、河北、湖北、河南、海南、新疆、 宁夏、重庆、江西、广西、陕西;
• 第四类:四川、安徽、青海、云南、甘肃 、贵州、西藏。
• 对于不同的省市,采用PPS和随机起点系统 抽样结合的方式进行抽取,抽取人数15000 人(西藏指定样本量100人,新疆建设兵团 指定样本量150人)共计15250人。与 2007年相比增加了5120人
我国的科学素养的现状
• 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 为3.27%。

公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解读

公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解读

公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解读一、引言公民科学素质是指公民在科学领域中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公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旨在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促进公民参与科学活动,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

二、知识篇1. 科学基础知识公民应具备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科学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这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本知识。

2. 科学研究方法公民应具备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归纳、演绎等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科学论文撰写等科学研究方法。

3. 科学伦理道德公民应具备科学伦理和科学道德的基本常识和原则,了解科学知识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包括真实性、诚信性、公正性、尊重他人做出的贡献等。

三、能力篇1. 科学思维能力公民应具备科学思维能力,即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能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推理和判断,并且能够将科学思维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2. 科学信息获取能力公民应具备科学信息获取能力,包括从多种渠道获取科学信息的能力,选择权威、准确、真实的科学信息源,评估和判断科学信息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3. 科学沟通能力公民应具备科学沟通能力,具备将科学知识和科学观点以简练、准确、易懂的方式传达给他人的能力,能够与他人交流和讨论科学问题,参与科学团队合作。

四、态度篇1. 科学兴趣与好奇心公民应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主动关注科学进展,积极参与科学活动,不断拓宽自己的科学视野。

2. 科学批判性思维公民应培养科学批判性思维,具备对科学观点和结论进行评估与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迷信,保持科学思考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3. 科学公民责任公民应当担负起科学公民的责任,积极关注和参与科学政策制定和科学决策,发挥自身在科学领域的积极作用,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

五、结语公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提高公民对科学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公民的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推动科学事业的繁荣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7月)第7期收稿日期:2013-01-25作者简介:张超(1978-),男,山东五莲人,环境科学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学素质调查、科学传播。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度解读张超,任磊,何薇(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公民科学素质开展了大量研究。

中国科协等引进美国米勒关于科学素质的三维体系开展了全国性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调查带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研究工作。

从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到其调查测度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在争议中不断发展。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进行了官方界定,并由多个政府部门大联合大协作开展了大规模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研究在调查理论和提升实践两条路径中,对如何衡量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测度中图分类号:G301文献标识码:A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a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AssessmentZhang Chao ,Ren Lei ,He Wei(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Immense amounts of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worldwide ever since the 1980s.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Miller's Frame-work about scientific literacy ,CAST has conducted a series of surveys on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nationwide ,which promoted the re-search work about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in China.Research has been developing along with continuous disputes concerning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the definition of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t.The Outline of the National Scheme for Scientific Lit-eracy issued by the State Council in 2006has given an official definition about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in China ,thus initiated large scale of construction work of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under the pattern of grand collaboration and cooperation by government depart-ments.On the two path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promoting scientific literacy in China ,large amount of exploratory re-search has been done towards measuring the level of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Key words :Scientific literacy ;Survey ;Assessment具备高水平科学素质的劳动力会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同时,现代经济也需要更多具备科学素质的消费者。

与这种经济方面的理由同等重要的是,在21世纪,民主政府的维持也会依赖于公第7期(2013年7月)中国科技论坛113众更多地理解科学与技术,越来越多的公共政策争论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够有效参与其中[1]。

公民的不同身份及社会需求都需要公民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如何确立、衡量科学素质的基本水准满足上述要求,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索。

1公民科学素质测度的发展趋势1.1公民科学素质概念解析本杰明·申依据功能把科学素质分为三类:公民(Civic)科学素质,即公民在对科学相关问题和活动理解的基础上参与公共事务并影响决策;实用(Practical)科学素质,即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文化(Cultural)科学素质,即科学是可以被理解和学习的,它是人类文化的存在方式[2]。

这一定义为后来的科学素质测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米勒提出,公民科学素质的概念应该由三个相关维度的概念构成:足以阅读报纸或杂志中的对立观点的关于基本科学概念的词汇;对科学探索过程或性质的理解;对科学技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具有某种层次的理解。

据称,三个维度中每一个维度的合理成绩组合起来之后将反映一定的理解水平,以及领会并理解媒体中科学技术政策问题争论的能力[3]。

在研究跨国公民的科学素质中,米勒发现,第三维度,即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具有很大变化。

对于跨国分析,米勒采纳了一个二维结构[4]。

科学素质的首要要求是对基本科学技术词汇和结果的理解,如果一个人无法理解原子、分子等基本词汇,那么这个人基本上就无法理解关于科学成果的多数公共争论,或者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公众政策议题。

如果一个人具备科学素质,起码的科学词汇就是必要的。

其次是对科学过程的理解,米勒的研究将科学素质概念引入了可测度的研究路径。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

这一定义是当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指导思想。

由农业部牵头的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认为,具备科学素质的农民应该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科学素质能够基本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面向农民进行科学素质提升,应倡导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开展科学传播和技术服务,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和农村青少年的科学发展、科学生产经营、科学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6]。

综上所述,不同的语境(诉求)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也有很大的差别。

米勒关于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以具备基本科学素质解读入手,从能够满足公民了解基本科学技术信息和参与相关公共话题的讨论这两个需求来对科学素质进行定义。

同时,选择相应的测试题目来表示其具备公民科学素质的状态。

但米勒在国际公民科学素质比较中则面临了语境化的问题;我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是为了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对公民科学素质提出了“四科两能力”的界定;我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面对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对农民科学素质则提出了科学生产、科学生活、科学经营、科学发展的要求。

1.2测度方法的演进长期以来,各国学者对科学素质概念有众多表述和反思,但将科学素质从理论表述和概念转化为通过调查等手段测度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具体操作方法却是有限的。

过去几十年中,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用于判定公民科学素质的主体题目均来自于1988年米勒和欧盟合作调查形成的科学知识量表。

米勒则利用各国历次调查积累的数据,如美国(1988—2004年)、欧盟(2005年)和日本(2001年)建立了数据库,利用IRT技术对参与比较的各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行了可比判定。

该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对纳入数据库中用于比较的各题目赋予具体114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7月)第7期参数(基于IRT技术),计算出每个受访者的标准得分,并认为得分大于等于70分的受访者具备科学素质,各参与国的标准得分大于等于70分的受访者比例即是该国家或地区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7]。

该方法作为当前国际上测评领域较为成熟的方法引入到公民科学素质的测评和比较中,较好地解决了公民科学素质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题目之间比较的难题,该方法的使用为公民科学素质的跨区域比较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开拓和创新。

米勒关于公民科学素质测度的方法是较早将公民科学素质理论应用于调查实践的,该方法由于理论论述较为完备,相应的测试题目较为明确,可操作性较强,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所采用。

米勒关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测度是基于民主社会的基本公民科学素质的测度。

随着公众理解科学等科学传播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推进,人们(包括米勒本人)逐渐认识到科学素质测评的第三维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述是有差异的,例如各国家和地区的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8-9]。

目前米勒的测度方法主要以相关的科学知识为主要测试题目,这种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表示不同语境下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差异。

为此,世界各国的专家和学者对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方法进行了重新审定和思索,发展和改进了一系列新的公民科学素质测度方法。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丁和舒克拉构建的科学文化指数(SCI),其方法是除了包括传统的科学知识数据,还包括科学态度、参与度和兴趣度等其他指标数据用于构建SCI,其中对非线性指标(科学态度、参与度、兴趣度)通过条件转换,纳入SCI指标计算模型[10]。

目前该方法已经在欧盟、印度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测度中应用,为不同社会语境下公民科学素质的测度比较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式。

综上所述,人们对科学素质认识的深化必然带来测评方法的改进。

人们认识到科学素质是一种集体活动所具有的属性,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公民的科学素质以及对科学的理解也将存在差异[11]。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语境需要相应的测量变量来反映,因此引入了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公众对科技信息的兴趣、参与相关科技活动的程度等语境变量参与计算测度。

可以看出,目前对公民科学素质的测度方法已从基于公民科学知识水平的单一变量评估逐渐向公民与科学、社会关系的复合型评估转变,加强了对科学素质的群体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考量,这种转变将公民科学素质的单一判定演进为公民对科学理解的复合型评价,使测度结果能够充分表达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这也成为公民科学素质测量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