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基本科学素养调查

合集下载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一、简介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于2024年开展
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调查研究,旨在了解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为科学
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调查研究对象为中国18岁以上的公民,调查对象共2912人,调查地点为23个省市。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6个方面的
内容:公民基本信息、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和行为、科学素养重要性、影
响科学素养的因素、科学技术服务水平。

二、调查结果
1.基本信息统计
在调查的2912位被调查者中,男性占57%,女性占43%;从年龄分布
来看,18岁以下人群占有13.4%,19-29岁占29.2%,30-39岁占27%,
40-49岁占19.2%,50-59岁占10.9%,60岁以上人群占9.3%。

2.科学素养水平
调查结果发现,抽样的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整体较低:科学认知得
分为68.3分,居中等水平;科学思维得分为62.9分,处于低等水平;科
学文化成熟度得分为60.8分,处于较低水平。

3.科学态度和行为
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公民科学态度整体较为友好,其中科学家和科学
技术创新支持度最高,为83.3分。

科学实践积极性则较低,仅为39.6分。

4.影响科学素养的因素
结果显示。

(休闲版)国民基本科学素养调查问卷100题

(休闲版)国民基本科学素养调查问卷100题

(休闲版)国民基本科学素养调查问卷100题虎王金金整理编写据中国某机构调查,2010年中国国民中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仅占3.27%。

如此低的人数比例令人震惊之余引起了部分科学爱好者的关注,遂去查看当时的调查问卷,发现该问卷只是考核了一些小常识并且没有涉及到中医和zong叫(为防帖子神秘消失,本问卷所有涉及“zong叫”的地方都用“神学”等代替)。

本人认为,这样的问卷不能检验出一个人真正的科学素养——也就是说,真实比例可能远低于3.27%。

于是本人自己整理编写了新的调查问卷,用以考查当前中国公民中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真实人数比例。

本调查问卷共100题,所有题目皆是单选题。

前70题必须全部答对,只要答错一题就说明你不具备基本科学素养。

最后30题只要答对20题以上就可以了。

其实都是些很简单的题目。

1、一种新的科学理论要被科学界接受,它必须具备的其中一点是:A:贿赂权威科学家。

B:能把以前的科学理论全部推翻。

C:必须能跟其他已被证实的科学理论相互兼容并蓄,能解释原有理论的所有数据。

2、科学精神最核心的两点是什么?A: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

B:勤奋钻研和勇往直前。

C:逻辑和实证。

3、某科学家声称发现了一种新的科学现象,然而全世界所有科学家根据他的理论都无法独立重复出来,说明:A:该科学家的水平超越了全世界所有的科学家。

B:科学界不会接受这个所谓的新发现。

C:其他科学家的生辰八字不佳。

4、科学界对实验数据有无标准?A:没有。

B:实验者自己定标准。

C:有非常严格的标准。

例如除了划分正常和异常现象,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外,还要求及时、准确、完整、规范、真实地记录实验数据,不能根据实验者自己的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随意修改和解释。

5、科学有民族和国界的划分吗?A:有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的划分。

B:有,某些科学理论只有某些民族才能掌握。

C:科学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没有什么民族和国界的划分。

6、科学是一种信仰吗?A:科学当然是一种信仰啦,要警惕科学教!B:科学信则灵,不信则不灵。

2010年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民比

2010年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民比

2010年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民比为3.27%数据来源: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前不久,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虽然有提高,但仍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报告再次引起大家对科普的关注。

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高素质的国民,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浸染。

所以,科普从来不是纯粹的科学问题,而是事关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我国历来重视科普工作,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

从今天起,本版推出“科学究竟有多远”系列报道,与您一道了解科普现状,走近科普人群,展望科普未来,共同锻造我们的科技“软实力”。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该怎样看待这一数据?中国人的科学素养究竟怎样?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议论。

1992年以来,中国科协在参照国际通用调查题项的同时,结合具体国情,在大陆地区对18—69周岁的公众展开调查,形成了8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

比较这8次调查结果,尤其是解读2010年的最新数据,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国人的科学素养状况。

普遍崇尚科学精神,但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不够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从三个方面进行测度: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

一个被调查者只有同时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何薇是唯一参加了全部8次调查的研究人员。

据她介绍,2001年,具备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是1.44%,2003年的数据是1.98%,2005年是1.60%,2007年是2.25%。

2010年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要点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要点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要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是指公民在科学领域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品德的基本要求,是公民科学素质的核心标准。

下面是《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要点:一、科学知识素质:1.掌握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理,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知识的构建方式。

2.理解和掌握物质、能量、信息等基本科学概念,具备基本的科学基础知识。

3.了解现代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和重大科学发现,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二、科学思维能力:1.具备系统思维能力,能够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具备科学抽象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2.具备假设和预测能力,能够提出科学假设并进行推理,预测实验结果和现象。

3.具备实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善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够判断数据的可信性和科学性。

三、科学实践能力:1.具备科学探究能力,能够提出科学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进行科学实证和验证。

2.具备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能够利用各种工具和渠道获取和分析科学信息,了解科学的最新进展。

3.具备创新和创造能力,能够提出新的科学理论、观点和实验方法,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四、科学伦理和价值观:1.具备科学伦理意识,遵守科学实践的规范和法律法规,尊重科学家的劳动成果和权益。

2.具备科学合作和交流的精神,能够与他人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讨论,分享和交流科学思想和成果。

3.具备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了解科学技术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文化素养:1.具备科学观念和思维方式,能够从科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科学的认知和思维习惯。

2.具备科学沟通和表达能力,能够用简单、生动和准确的语言表达科学观点和见解,与他人交流科学思想和知识。

3.具备科学文化素养,能够欣赏和理解科学的历史、哲学、社会和艺术背景,了解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和互动。

六、创新创造和科技创业素质:1.具备创新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发现问题和挑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试题答案

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试题答案

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科学素质是指公民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行为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以下哪项不属于科学素质的范畴?A. 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B. 具备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C. 拥有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D. 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日常交流2. 在科学研究中,控制实验条件以观察变量变化的方法被称为:A. 观察法B. 实验法C. 调查法D. 比较法3. 科学态度是指个体对待科学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表现。

以下哪项不是科学态度的体现?A. 对科学知识的尊重和热爱B. 对科学探索的怀疑和质疑C. 对科学研究的盲目崇拜D. 对科学成果的理性接受4. 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科学行为?A. 积极参与科学普及活动B. 在网络上散布未经证实的科学信息C. 通过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D. 依据科学原理进行创新实践5. 科学方法是指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规范和程序。

以下哪项不是科学方法的特点?A. 可重复性B. 可验证性C. 主观随意性D. 系统性二、填空题1.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________、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表达交流。

2. 在科学实践中,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客观性,通常需要进行________。

3. 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对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科学普及活动应当注重__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

4. 科学研究中的“双盲实验”设计是为了消除________和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三、判断题1. 科学素质的提高仅仅依赖于学校教育。

()2. 科学方法的核心在于实证和逻辑推理。

()3. 科学态度中的怀疑精神意味着对所有科学成果持否定态度。

()4. 科学行为是指那些能够促进科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行为。

()四、简答题1. 简述科学素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描述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并举例说明。

3. 阐述科学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科学素养科普调查问卷模板

科学素养科普调查问卷模板

尊敬的参与者:您好!为了解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现状,以及科普工作的开展情况,我们特设计了这份调查问卷。

您的宝贵意见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本问卷采取匿名方式,所有信息仅用于统计分析,请您放心填写。

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一、基本信息1. 您的性别:A. 男B. 女2. 您的年龄:A. 18岁以下B. 18-30岁C. 31-45岁D. 46-60岁E. 60岁以上3. 您的学历:A. 小学及以下B. 初中C. 高中/中专/技校D. 大专E. 本科F. 研究生及以上4. 您的职业:A. 学生B.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C. 专业技术人员D.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E. 商业、服务业人员F.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G.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H. 不愿透露二、科学素养认知5. 您认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如何?A. 非常重要B. 重要C. 一般D. 不重要E. 不清楚6. 您了解以下哪些科学概念?① 相对论② 量子力学③ 生物进化论④ 神创论⑤ 生态平衡⑥ 碳循环⑦ 地球自转⑧ 气候变化⑨ 水循环⑩ 能量守恒定律请在了解的概念前打勾(可多选):______ ① 相对论______ ② 量子力学______ ③ 生物进化论______ ④ 神创论______ ⑤ 生态平衡______ ⑥ 碳循环______ ⑦ 地球自转______ ⑧ 气候变化______ ⑨ 水循环______ ⑩ 能量守恒定律7. 您认为以下哪些因素对提高科学素养有帮助?① 科学教育② 科普宣传③ 社会实践④ 家庭氛围⑤ 个人兴趣⑥ 其他(请说明):__________请在有帮助的因素前打勾(可多选):______ ① 科学教育______ ② 科普宣传______ ③ 社会实践______ ④ 家庭氛围______ ⑤ 个人兴趣______ ⑥ 其他三、科普活动参与8. 您参加过以下哪些科普活动?① 科普讲座② 科普展览③ 科普实验④ 科普竞赛⑤ 科普阅读⑥ 其他(请说明):__________请在参加过的活动前打勾(可多选):______ ① 科普讲座______ ② 科普展览______ ③ 科普实验______ ④ 科普竞赛______ ⑤ 科普阅读______ ⑥ 其他9. 您认为以下哪些因素影响了您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① 活动形式单一② 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③ 活动内容枯燥乏味④ 活动地点距离较远⑤ 活动组织不力⑥ 其他(请说明):__________请在影响因素前打勾(可多选):______ ① 活动形式单一______ ② 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______ ③ 活动内容枯燥乏味______ ④ 活动地点距离较远。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一、研究背景•创作者身份介绍•对于科学素质建设的认识二、科学素质的重要性•科学素质的定义与内涵•科学素质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三、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现状•教育体制与科学素质建设•公民科学素质的普及程度与差距分析•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需求四、科学素质建设的路径与策略•政府部门的责任及相关政策•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作用与措施•社会组织和媒体的参与方式五、成功的案例分享•杰出公民科学素质的典型个人•全国范围内科学素质建设的典型项目六、展望与建议•科学素质建设的发展趋势•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应采取的措施以上为参考列点,可根据具体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

报告要点明确,结构清晰,语言简练明了,以提高阅读体验。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一、研究背景•本报告由资深创作者撰写,旨在探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建设与发展。

二、科学素质的重要性•科学素质是指个体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等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科学素质对个体的学术研究、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对整个社会的创新力和发展也起到关键作用。

三、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现状•教育体制与科学素质建设存在一定脱节,课堂教育难以满足科学素质的培养需求。

•公民科学素质的普及程度存在差距,一部分人群科学知识匮乏,科学思维较弱。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是一个迫切的需求,特别是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科学问题和技术创新时。

四、科学素质建设的路径与策略•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科学素质建设的支持与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科学教育与科研机构建设。

•教育和培训机构应注重科学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社会组织和媒体可以通过开展科普活动、宣传科学成果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兴趣。

五、成功的案例分享•周志华教授:以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贡献和科学精神,树立了公民科学素质的典范。

•全国科普基地网络项目:致力于打造具有科学教育功能的科普场馆,促进了科学素质的普及与提高。

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

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

2021年3-8月,中国科协开展了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调查范围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9月份,科协公布了本次调查的结果。

其中有一些数据值得我们关注。

1.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科学素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对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对基本科学方法的理解,关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能力。

像2011年日本地震之后爆发的抢盐风波以及各地“邻避运动”的频繁发生,一定程度上都与民众科学素质的缺失有关。

2.上海市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位居全国第一上海市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是18.71%,位居全国第一。

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北京和天津,这两个省市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是17.56%和12.00%,相当于美国和欧洲世纪之交的水平。

江苏(8.25%)、浙江(8.21%)、广东(6.91%)和山东(6.76%)四省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了全国总体水平。

其他省份尚需加油。

3.相关结构分析在不同分类群体科学素质水平普遍提升的同时,相关人群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幅度更大。

从年龄分类来看,中青年群体的科学素质水平较高,18-29岁和30-39岁年龄段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分别达到11.59%和7.16%。

从性别看,男性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达到9.04%,明显高于女性公民的3.38%。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的比例、男性和女性的科学素养水平等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大,这也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4.互联网的作用在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中,高达91.2%的公民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互联网已成为具备科学素质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第一渠道。

5.科普场馆的作用公民通过科普设施获取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机会增多,科普设施的利用率较高。

在过去的一年中,公民参观过各类科普场馆的比例依次为: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22.7%),自然博物馆(22.1%)。

参观身边的科普场所的比例依次为:图书阅览室(34.3%)、科普画廊或宣传栏(20.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基本科学素养调查:仅有3.27%国人具备
ugmbbc发布于2011-02-24 08:19:41| 13940 次阅读字体:大小打印预览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该怎样看待这一数据?中国人的科学素养究竟怎样?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议论。

1992年以来,中国科协在参照国际通用调查题项的同时,结合具体国情,在大陆地区对18—69周岁的公众展开调查,形成了8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

比较这8次调查结果,尤其是解读2010年的最新数据,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国人的科学素养状况。

普遍崇尚科学精神,但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不够
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从三个方面进行测度: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

一个被调查者只有同时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何薇是唯一参加了全部8次调查的研究人员。

据她介绍,2001年,具备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是1.44%,2003年的数据是1.98%,2005年是1. 60%,2007年是2.25%。

2010 年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但在何薇看来,并不能简单地作数字对比,应该更关注中国的语境及调查数据背后透露的信息。

在这三个测量维度中,“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与国外的差距较大。

何薇称,以9道国际通用的科学知识测试题的平均正确率来看,2008年美国的水平为64%,2010年中国的水平仅为41%。

在“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上,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升缓慢。

2005年为7.4%,200 7年为6.9%,2010年仅达到9.8%。

何薇分析,这主要源于我们长期以来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过程的教育重视不够。

对于“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这个维度,国际上没有统一的题目和标准可供对比。

何薇说,“历次调查都显示,中国公民不相信迷信的比例是很高的,而且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很小。

”此外,中国公众对科技发展充满信心与期望。

以2010年的调查为例,有84.5%的公民赞成“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给我们的后代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在欧盟,这一说法的赞成比例为75%。

在对科学研究的支持态度方面,77%的公民赞成“尽管不能马上产生效益,但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必要的,政府应该支持”。

对科技信息的兴趣不输发达国家公众,超八成被调查者最关注“医学与健康”
虽然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并不十分明显,但公民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显著增长。

第八次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公民对与科技有关的新闻话题感兴趣的比例增长较快,其中,科学新发现为71.6%,医学新进展为71.1%,新发明和新技术为68.2%,均比20 05年的调查结果提升了一二十个百分点。

何薇表示:“虽然中国公众与美国和欧洲等国公众在科学素养水平方面还存在差距,但是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感兴趣程度基本相同。

”比如,对“新发明和新技术应用”话题,有49. 2%的中国公众表示“感兴趣”,而欧盟的这一数据为49%。

在所有与科学相关的信息中,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更受关注。

2010年的调查显示,中国公众最感兴趣的科技发展信息是“医学与健康”,选择比例为82.7%。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认为,这些数据正体现了中国人对科学感兴趣,有科普需求。

“科普就是要从公众的需求出发,满足大家的科学欲望”。

任福君认为,科普既要遵循普惠制,也要注重差异性。

“比如城市老年人更关注保健信息,年轻人可能对于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更感兴趣。


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走进科技场馆,新媒体日渐成为科普主力军
除了对科学技术信息感兴趣外,几次调查还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公民主动参与科普活动和参观科技场馆等的意愿在增加,参与机会和比例也在增高。

以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的参观情况为例:2010年参观过的公民比例为27.0%,比2005年提高了17.7个百分点。

2010年因“本地没有”而未参观过的公民比例为37.6%,比2005年降低了18.1个百分点。

任福君认为,这些数据体现了这几年间,中国科普场馆的建设速度加快,数量大大提升。

但不能忽略的是,有些场馆缺乏资金,空壳化运作,展品和陈列方式多年没有变化,无法满足公民的需求。

让任福君印象最深刻的数据是新媒体对于科普的巨大影响。

2010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87.5%)、报纸(59.1%)、与人交谈(43. 0%)、互联网(26.6%)、广播(24.6%)、一般杂志(12.2%)、图书(11.9%)和科学期刊(10.5%)。

与2005年的6.4%相比,公民利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提高了20.2个百分点。

根据2009年的《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截至当年3月,我国网络科普设施达到600余个,181个全国学会网站开设了科普栏目,科学松鼠会等民间科普网站更有针对性,新媒体日渐成为科普主力军。

“在调查过程中,更要关注公民获得科普知识的渠道问题。

数据的变化,说明保证渠道的公平提供和利用,才能激发并满足公民的科普需求。

”任福君说。

(记者陈星星)
人民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