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医学院2020考研大纲:中医综合(学硕)
2024年研究生中医综合考纲

2024年研究生中医综合考纲随着我国中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医药学科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研究生中医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中医药人才,2024年研究生中医综合考纲将做出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下面将详细介绍2024年研究生中医综合考纲的主要内容和调整。
一、基本知识与理论1. 中医学基础理论1)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穴位学说等,考查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增加对传统中医文化的考核,注重学生对中医经典、名家学术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2. 西医学基础理论1)针对中医学科研究生,考查其对西医学基础理论的了解程度,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内容。
3. 中药学基础理论1)增加对中药学基础理论的考核,包括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和中药药剂学等内容。
二、临床知识与技能1. 中医诊断1)考核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要求学生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技能。
2. 中医治疗1)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中医治疗的方法,包括针灸、艾灸、中药治疗等,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3. 西医影像学1)对中医学科研究生,增加对西医影像学的考核,了解各种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三、科研与创新1. 中医科研方法1)考核中医药科研方法,包括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等内容。
2. 科研论文写作1)学生需要掌握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和格式,培养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3. 科研项目申报1)针对中医学科研究生,增加科研项目申报的考核,培养学生申报科研项目的能力。
四、临床实践与实习1. 临床实践1)学生需要进行临床实践,包括跟随师承医师进行临床诊疗,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2. 实习1)学生需要在中医医院或药店进行实习,了解中医药行业的实际运作和管理。
五、考试形式与评价标准1. 考试形式1)考试形式分为笔试和实践操作两部分,以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2. 评价标准1)评价标准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包括知识水平、临床操作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2020年考研大纲解析:中医综合各版块知识点睛

2020年考研大纲解析:中医综合各版块知识点睛中医综合总共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六门课程。
下面针对这六门课具体说说复习时应注意的地方。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30题。
大纲中包括绪论,精气、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展,病机,防治原则八个方面,八个方面都会出题。
其中藏象的题目分数最多,然后是病机、气血津液等。
所以平时复习时一定要全面,更要突出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中多选题比较多,同学们做题时容易漏选错选。
所以更要做到知识点的全面掌握。
其中经络放在针灸一块复习能够提升复习效率。
中医基础理论出题重复率很高,所以历年的考研真题很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在六门课程中虽然占分比例不是很高但是它是其他五门课的基础。
理解好这门课以后其他五门课的复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共30题。
大纲中包括绪论,望诊,问诊,闻诊,切诊,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其他辨证方法十个方面。
诊断学知识点比较零散,不容易系统掌握,做题时易遗漏,建议大家分块掌握。
复习时一定要多看几遍诊断书本,勤记才能不忘。
三、中药学中药学共30题。
大纲要求掌握250味重点药和120味非重点药。
记忆370味药工作量比较大,同学们不可急于求成,完成每天的计划就行。
同学们能够采取趣味记忆、横向比较,竖向联合等不同方法记忆,多归纳总结,如保胎药有哪几味。
我当时考研时中药的记忆是从9月份开始准备考研到临近考研的前几天都在记。
因为它太容易遗忘了。
知识点多考点也多。
另外中药和方剂一块记忆也会提升复习效率。
前面的绪论部分也会出题,复习时不要遗漏这部分。
四、方剂学方剂学共30题。
方剂一定要熟背方歌。
方歌里不但有方剂组成还包括主治与功用。
背会方歌一个方子就掌握大半了。
方剂学我觉得难点是考某剂中某味药的功用。
出题形式也多变单选多选都易出。
多横向考。
如柴胡在小柴胡汤、逍遥散等不同方子中的不同作用。
方剂一般失分不多,只要认真背会方歌,再看看前面总论,留意一下方子中的君臣佐使就应该不会失分。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 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解析随着2024年考研大纲的公布,对于有志于攻读中医药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来说,了解并掌握《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这一科目的考试大纲显得尤为重要。
本篇文章将对新大纲进行详细解读,以帮助考生把握复习方向,高效准备考试。
一、考试性质与目标《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招收中医药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主要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深造所需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以及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考试内容与结构根据最新大纲,该科目考试涵盖以下主要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2. 中医诊断学:包括四诊合参的方法和技巧,病证的辨识和判断。
3. 中药学:中药的基本知识,如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
4. 方剂学:方剂的组成原则,常用方剂的功效、适应症及配伍禁忌。
5. 中医内科学:内科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原则。
6. 中医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针灸学:各科的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
三、考试形式与时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试卷满分为300分,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病例分析题等。
四、大纲变化与解析相较于前一年的大纲,2024年的《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在总体框架上保持稳定,但在具体内容上有所更新,更加强调了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理解和临床实践能力的考察。
考生应特别关注新增和调整的知识点,并在复习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五、复习策略与建议面对新的考试大纲,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系统梳理知识点:按照大纲要求,全面复习各个章节的内容,确保没有遗漏。
2. 强化临床实践:通过实习或模拟案例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深入理解经典:阅读并理解中医经典著作,提升理论水平。
中医专硕考纲

中医专硕考纲中医专硕考纲是指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中医专硕考纲的制定是为了评估考生的中医专业知识和能力,确保他们具备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下面将对中医专硕考纲的内容进行介绍。
一、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的基础,考生需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础知识和中医学科基础理论。
主要包括中医学理论基础、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中药学等内容。
中医学理论基础包括中医学发展历程、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基本概念等。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中医诊断学包括中医四诊法、中医辨证论治等。
中医方剂学包括中药药性、中药组方、中药炮制等。
中医中药学包括中药性味归经、中药药用价值、中药炮制等。
二、中医临床技能中医临床技能是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要求之一。
考生需掌握中医临床常用技能和操作方法,包括中医四诊法、中医中药治疗技能、针灸技能等。
中医四诊法是中医临床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中医中药治疗技能包括中药方剂的配伍、中药的煎服方法、中药的外用等。
针灸技能包括针刺方法、针灸穴位的选取等。
三、中医学科研究方法中医学科研究方法是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必备的研究能力。
考生需掌握中医学科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包括中医文献检索、实验设计、统计分析等。
中医文献检索是中医学科研究的基础,考生需掌握中医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设计是中医学科研究的重要环节,考生需掌握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统计分析是中医学科研究的数据处理方法,考生需掌握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和软件操作。
四、中医药学科前沿知识中医药学科前沿知识是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素养。
考生需了解中医药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包括中医药学科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
中医药学科前沿知识包括中医药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药物等。
考生需了解中医药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了解国内外中医药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2024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2024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中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珍贵的传统医学体系。
中医综合作为考研科目,旨在培养具备中医基本理论、诊断与治疗、中药学、方剂学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
本文将介绍2024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以帮助考生更好地进行备考和学习。
”一、考试大纲概述2024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分为三个部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与治疗、中药学和方剂学。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时间为3小时。
考生需全面掌握中医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中医临床问题的能力。
二、详细内容介绍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本理论概述•中医诊断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辨证施治学•中医经络学、中医脏腑学、中医气血津液学•中医五脏六腑、中医经络与穴位•中医养生学、中医针灸学、中医骨伤学2. 中医诊断与治疗•中医病案分析、中医临床诊断学、中医辨证施治学•中医八纲辩证、中医脉诊、中医舌诊、中医体诊•中医针灸治疗、中医药物治疗、中医按摩推拿治疗•中医气功调理、中医心理疏导、中医饮食调养3. 中药学和方剂学•中药学概论、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性、中药鉴别学、中药质量控制学•常用中药、方剂学概论、方剂组成与用药原则•方剂的配制与应用、中药处方与用药规律三、备考建议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考试大纲,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和复习时间。
重点关注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训练。
2.系统学习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综合的核心内容,需要系统学习和理解。
可以通过书籍和网络资源结合,参加相关的培训班或讲座。
3.做好知识点整理和总结:建立自己的知识点框架和脉络,将知识点整理成条理清晰的笔记。
通过整理和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4.刷题提升答题技巧:通过做相关的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提升答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注意分析题型和解题思路,熟悉考点和重点内容。
5.多维度综合训练:综合性考试需要综合的能力,除了理论知识外,要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是指中医学综合考试的考试大纲,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标准,用于指导中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包含了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医学、中药学、方剂学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研究生在这些领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中的中医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包括中医基本理论、经络学、脏腑学、气血津液理论等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了解中医经络学的经络走行和配穴原则,掌握脏腑学的脏腑定位和功能特点,理解气血津液理论中的气血津液生成、运行和功能。
临床医学部分是中医综合考研大纲的重点内容,涉及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等。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病因学的病因分类和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熟悉中医诊断学的辨证方法和诊断要点,掌握中医治疗学中的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药学部分包括中药基础理论、中药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药剂学等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基础理论中的中药分类和性味归经,掌握中药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和中药化学的基本原理,了解药剂学中的药物配伍和制剂制备。
方剂学部分是中医综合考研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药方剂学和中草药学。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方剂学中的方剂分类和方剂的组方原则,熟悉常用中草药和方剂的功效和应用。
综上所述,中医综合考研大纲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临
床医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可以全面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并能够在中医临床工作中有所应用。
2024中医综合考研大纲

2024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五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是重点考查科目,要求考生掌握其基础理论,了解其研究手段和中医思维辨证。
同时,考生还需要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考试目标及要求方面,大纲要求考生能够系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中医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具备独立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创新能力。
同时,考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具体来说,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考查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如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知识。
中医诊断学则主要考查如何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病人进行正确的诊断,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和辨证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学和方剂学则分别考查中草药的分类、功效、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等方面的知识。
最后,对于中医内科学的知识点考查较为广泛,涉及到多个系统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掌握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总体来说,2024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对于考生的要求较高,需
要考生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考生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准备,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考查考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医学、中医学术发展史以及中医临床基本技能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选拔具有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中医人才。
二、考试科目与范围考试科目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考试范围涵盖了中医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 试卷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合理,难易程度适当,能够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3. 题型: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简答题、论述题、病例分析等。
4. 考试时间:3小时。
5. 试卷难度:适合不同层次和需求的考生,既适合本科及以下层次的考生,也适合研究生层次的考生。
四、样题举例1. 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医诊断学的内容?() A. 四诊 B. 六经 C. 脏腑 D. 八纲 E. 病因病机(2)下列哪一种药物不属于中药学的内容?() A. 人参 B. 甘草 C. 石膏 D. 大黄 E. 枸杞子2. 简答题:请简述中医内科学中咳嗽的病因病机。
3. 论述题:请论述针灸学中的“五输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4. 病例分析题:患者,男性,45岁,因感冒后咳嗽、咳痰一周就诊。
中医诊断为咳嗽,辨证为风寒束肺,请分析其病因病机,并提出针灸治疗和中药治疗的方案。
以上大纲仅供参考,实际考试内容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调整。
请考生务必仔细研读考试说明,全面掌握考试内容,顺利通过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医学院2020考研大纲:中医综合(学硕)考研大纲频道为大家提供海南医学院2019考研大纲:中医综合(学硕),一起来看看吧!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海南医学院2019考研大纲:中医综合(学硕)Ⅰ考试性质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40题中医诊断学20题中药学35题方剂学35题中医内科学35题针灸学15题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B型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X型题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Ⅳ.考查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1.精气学说(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气、血、津液1.气(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机”的概念及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5)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2.血(1)血的概念及生成。
(2)血的功能及运行。
3.津液(1)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4.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2)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3)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五)经络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奇经八脉的含义、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六)病因与发病1.病因(1)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及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2)六淫的含义,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外感与内生“五邪”之区别。
(3)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疠气病邪的含义及致病特点。
(5)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6)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淤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2.发病机制(1)邪正与发病:邪气和正气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七)病机1.病机的概念及其层次。
2.邪正盛衰病机(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
3.阴阳失调病机(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气血失常病机(1)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
(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经脉等场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
(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6.内生“五邪”病机(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7.经络病机(1)经络病机的概念。
(2)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8.脏腑病机(1)脏腑病机的概念、脏腑病机学说的形成及沿革。
(2)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血肝阴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3)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八)防治原则1.预防(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治则(1)治则的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2)治病求本:标和本的含义,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意义,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及其适应范围;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3)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
(4)调整阴阳: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法则的含义及应用。
(5)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7)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二、中医诊断学(一)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