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辅导教学设计含练习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醉翁亭记》教案附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教案附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教案和习题及答案醉翁亭记预习提示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朝______家______家。

2、下列加粗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琅琊(yá)饮少辄醉(zhé)b、林霏开(fēi)云归而岩穴暝(míng)c、山肴野蔌(yáo)晦明变化者(huì)d、树林阴翳(yì)水声潺潺(chá)3、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行者休于树。

(出家而未经剃度的佛教徒)b、野芳发而幽香。

(香花)c、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d、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4、按要求默写课文原句或原词:⑴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⑵文中描写山间的四时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⑶《醉翁亭记》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

⑷文中写朝暮之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⑸贯穿文章主线的词是_____________。

⑹文中文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指出加粗字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管夷吾举于士。

b、多会于此。

c、行者休于树。

d、达于汉阴。

6、指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a、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的翅膀似的,面对着泉水上边。

b、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面临着泉水上边。

c、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的翅膀似的,高踞在泉水上边。

d、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

7、本文写景的主要作用是()a、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b、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c、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d、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铺垫,表现作者山水之乐。

8、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环滁皆山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下面加粗的“而”字表修饰的一项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醉翁亭记》教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素质教育精讲课堂(统编版)

《醉翁亭记》教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素质教育精讲课堂(统编版)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醉翁亭记》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醉翁亭记》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醉翁亭记》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醉翁亭记》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
-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和音响系统。
- 学生使用的课本《醉翁亭记》和相关辅导资料。
- 教师准备的教学PPT和教案。
2. 课程平台:
- 学校的学习管理系统(LMS),用于发布课程材料和作业。
- 电子图书馆资源,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参考资料。
2.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醉翁亭记》中的表达技巧。
答案:
《醉翁亭记》中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修辞手法等。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使景物具有了情感色彩。情景交融是指作者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景物与情感相互映衬。修辞手法是指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在标题下方列出课文中的主要景点,如“醉翁亭”、“琅琊山”、“酿泉”等,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每个景点的特点。
- 在每个景点旁边标注相应的诗句或描写句子,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对景物的描绘。
- 用线条和箭头连接各个景点,展示景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2. 表达技巧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导学案练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练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练习题及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背诵课文,积累优美词句2、根据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方式3、初步认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方式2、认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学习作者旷达的情怀【学习难点】1、认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方式【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环( ) 晦明( ) 筹 ( )饮少辄醉( ) 琅琊( )( ) 林霏(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泉香而酒洌( )③负者歌于途( )④树林阴( )3、本文选自,作者,字永叔,号,晚年又自号为,谥号“文忠”,世称“ ”他是(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的另外几家是:唐朝的和;宋朝的另外几位散文家是、、、、、4、填空①《醉翁亭记》以“”“”二字提挈全篇文中的脉络关系极为密切的句子是结尾部分用一句就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②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③“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是,与它意思相同的成语还有、、④文中“水落而石出者”一句现在已提炼成一个成语:文中的意思是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用来比喻它的近义词是5.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阴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链接材料: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答案:1、chú,huì,gōng,zhé,láng,yá,fēi;2、①情趣②清③背负东西④遮盖3、《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欧阳文忠公北宋4、①醉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③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指桑骂槐别有用心另有企图④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事情终于真相大白真相大白5.①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②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导入语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国历代文人雅士大都喜欢游山玩水,借此抒怀言志,许多山水也因文人而闻名醉翁亭就是因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的今天,我们就随着欧阳修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里的美亭美景美情吧!导入语2: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州太守时,心情郁闷,他经常去州西南的琅琊山醉翁亭饮酒抒怀,虽然他醉翁之意不在酒,但醉翁亭却因为他写的一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这其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醉翁亭一探究竟吧!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一)读亭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或者听课文录音带朗读)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要求:在听读的时候把不知道的字注上音2、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能读准他们的语音吗?(教师在黑板上把以下字写出来,然后请同学上来注音,查看学生听读的效果)壑琅琊潺酿辄霏暝晦洌肴酣弈筹答案: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3、读一读读准了生字的读音后,我们就可以大声的读课文,让我们自由的放声快速读一遍课文吧!你能站起来为大家大声的读一段课文,来展示你的学习成果吗?① 指名分段读课文②检查朗读效果,点拨指导“也”、“而”的朗读语气4、译一译读完课文,我们还要弄明白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试着译一下课文吧!有什么疑难记下来,咱们一起解决①小组自学要求:读懂大意,参考课文下面注释及语境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记录疑难②课堂交流,解决自学中的疑难5、想一想醉翁亭在哪呢?谁建的亭子?谁起的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二)品亭1、评一评有人认为,醉翁亭只是因为欧阳修才出名,它本身和周围的景色并不美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答案:亭本身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亭周围景色美: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的山间朝暮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山间之四时之景等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2、想一想太守欧阳修到醉翁亭游玩,喝醉时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如何理解他的“醉”的?答案:颓(tuí)然乎其间喝酒喝醉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 “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陶醉了:陶醉于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陶醉于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由“人游”和“太守宴”说明州在他的治理之下,百姓过着和平宁静而富足和谐的生活3、议一议到醉翁亭附近游玩的人和鸟,他们的感受可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形容,这个字是禽鸟乐、人之乐和太守之乐有什么不同?答案:乐禽鸟知山林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太守因人感到快乐而快乐,乐民之所乐,即与民同乐(三)悟亭1、读一读本文题目是《醉翁亭记》,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感情?齐读第四段,回答答案:全文围绕“乐”字下笔,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感情2、辩一辩本文既写了“醉”又写了“乐”,醉和乐的关系怎样?答案:“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3、谈一谈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请谈一谈(字、词、句、文章中心、表达方式、写作特色均可)例:作者以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与游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乐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在官场失意之后,寄情于山水的心情和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全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4、悟一悟欧阳修在遭受贬谪,人生遭到挫折时尚能表现欢乐昂扬的情绪和与民同乐的态度,对我们有何教益?从他身上,你悟到了什么?答案:人在遭受挫折时,小则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战胜困难,大则要以国家民族为己任,去尽其所能作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黑体 (小四)1.“也”是文言文常用虚词之一,一般有表判断、表陈述、表感叹三种用法选择下列句子的用法A表判断B表陈述C表感叹①环皆山也( )②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③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选择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将字母填入括号A连接两个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B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C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转折关系D连接状语与中心词①蔚然而深秀者( )②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③日出而林霏开( )④溪深而鱼肥( )3.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环皆山也B、太守自谓也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答案:1.①B②A③C 2.① D②C ③B ④A 3. B【拓展检测案】一、课内语段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①环皆山也②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③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④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⑤作亭者谁?⑥山之僧智仙也⑦名之者谁?⑧太守自谓也⑨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这段文字属于景物描写的句子有句写景的顺序是2.这段文字写景的角度有、3.这段景物描写,总写和,是为了引出下文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为下文写人的活动4.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5.用“//”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括层意(提示可分为二层)6.写出文段中的两个成语答案1.①~④从大到小,从俯到仰,由点到面,自远而近2.视觉,听觉3.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布置好环境4.开篇点题,引出“乐”字这一全文的主线5.①第一层(①~④)亭的环境②第二层(⑤~(11))亭名由来6.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加点词语已而上下谓2.译下面语句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点明了全文中心的语句是4、 4.本段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先用之乐衬托之乐,再用之乐衬托之乐最后点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答案:1.不久阴暗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是2.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4.禽鸟人人太守与民同乐二、课外语段阅读阅读下边一段文言文,回答后边问题欧阳公四岁而①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②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③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1.按顺序指出三个“而”字各作什么连词使用四岁而①孤及其稍长而②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③读之2.解释带点的词①孤:②以:③及:④长:⑤或:3.译加横线的词语①教以书字②惟读书是务③下笔已如成人答案1①顺连,就②转连,可是③顺连、来2①孤:死了父亲②以:用③及:等到④长:大一点⑤或:有的3①教他(用荻画地的办法)写字识字②只勉力读书③写得已象成人。

阅读理解《醉翁亭记》的教案

阅读理解《醉翁亭记》的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醉翁亭记》的背景、作者及写作风格。

2.通过阅读理解文章,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学会分析文学作品,掌握写作技巧,提高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1.了解《醉翁亭记》的背景、作者及写作风格。

2.分析文章内容,了解主题和情节。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不足。

2.分析文学作品,掌握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问答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组织讨论法: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朗读法:通过朗读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介绍《醉翁亭记》的背景、作者及写作风格,让学生了解作品背景。

(2)通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了解《醉翁亭记》的主题和情节。

二、阅读理解(1)教师提供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2)教师让学生讨论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情节设置、语言运用等。

(3)教师让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主题,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4)教师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自己的文学作品。

三、总结回顾(1)教师回顾当天所学知识,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

(2)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小结通过本次阅读理解《醉翁亭记》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文学作品的背景、作者及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醉翁亭记》同步课堂及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醉翁亭记》同步课堂及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醉翁亭记》同步课堂及练习题及答案解析《醉翁亭记》同步课堂及练习题及答案解析诗情画意,秀丽多姿——品《醉翁亭记》优美的意境《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

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

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

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

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

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

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

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

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

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

作者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

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

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画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感。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

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

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2.醉翁亭记【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欧阳修的文学常识和本文的创作背景及文化意义。

2.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3.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4.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5.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感受作者的高尚的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积累“而”“乐”等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语言风格和层层递进、巧妙呼应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趣导入范仲淹的政治理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个古仁人和他的政治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有所不同,同学们想知道是谁吗?让我们走进《醉翁亭记》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晩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三、字词梳理1.读准字音。

环滁(chú)林壑(hè)辄(zhé)林霏(fēi)弈者(yì)阴翳(yì)晦明(hu ì)酒洌(liè)琅琊(lánɡyá)伛偻(yǔlǚ)觥筹(ɡōnɡchóu)2.词类活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学案及阅读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学案及阅读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C.本文除第一段,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 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 景。
12.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一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 的原因。(4 分)
吗?为什么?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 明 解决。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
确:醉翁亭 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 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
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9.提 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
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
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
10.如何交待的?先?后?
)(3 分) 翼:翅膀
B. 得之心而寓.之酒
C.树林阴翳. 也
乐:以……为乐
翳:遮盖
D.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在乎.山水之间也 王侯将
相宁有种乎. C.至于负者.歌于途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D.醒能述以.文者
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学案


星期


醉翁亭记 第1课时
课型
计划 课时

知识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价值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的脉络,理解文章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及表达能力。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3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3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诵读式教学。

【教具】录音机,投影机。

【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课文。

2、简介欧阳修的生平。

参考课文注释①并补充有关内容: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保守派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

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

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的。

3、听录音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4、教师介绍“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5、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提示: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⑴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⑵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⑶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6、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解文章主旨: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

“醉”、“乐”二字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清晰,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⑴开头一段介绍醉翁亭,包括两个层次:1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2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___。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

⑵中间两段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分两层:1层写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词领起,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收一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教师辅导教案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人名),字,谥号,自号,晚号。

吉州吉水人,今属,他也是著名的“”之一。

2、六一居士是哪六个一:;;;;;。

【知识梳理1】
一、易错字及常考默写
二、现代汉语翻译
三、内容理解及主旨把握
1、《醉翁亭记》写于他到被贬官滁州上任的第二年,全文以“”字贯穿,通过对滁州
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和的思想。

2、文章第一段由“”引出“乐”字,点出全篇主旨“,”。

第二段写之乐,第三段写之乐和之乐,第四段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用之乐衬托之乐,又用之乐衬托之乐,含蓄地点明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解释下列成语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指的意思。

②峰回路转:
③水落石出:
④觥筹交错:
5、写作作者诉说“酒”和“山水”关系的名词。

⑴、
⑵、
6、文中写朝暮晦明变化的句子是
7、写出文中描写山中四时之景的句子。

春:
夏:
秋:
冬:
8、第三段从四个方面写了游琅琊山的情形,请从该段中找出最能概括这些情形的句子。

⑴⑵⑶
9、第三段末尾说:“太守醉也”。

从全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
⑴⑵
10、第四段紧扣一个“乐”字,用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
之乐。

整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11、作者与柳宗元都是被贬谪的官员,柳宗元也曾在《小石潭记》中抒写寄情山水的情怀,也有“心
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写“乐”之句。

《醉翁亭记》的“乐”与《小石潭记》的“乐”
是否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例题精讲】
2017年普陀区初三一模: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文中“醉翁”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0、从“”一句可见作者不胜酒力,但其将“”寄托在酒中,表明其“乐”中
带有淡淡的忧思。

11/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