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分析

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分析

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分析1. 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而中国传统文学则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相互影响。

2. 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2.1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爱: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仁慈和同情心,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传统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礼仪:儒家倡导尊敬和遵守社会礼仪,这种思想在许多古代诗歌、戏曲和小说中有所反映。

•孝顺:孝道是儒家伦理道德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尊敬父母、奉养长辈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被提及。

2.2 影响于创作主题和人物塑造•高尚风格:儒家思想强调至善至美,追求高尚品质和精神境界,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主题和人物塑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忠诚与孝顺:在儒家文化中,忠诚与孝顺是重要的美德。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经常出现以忠诚、孝顺为主题的作品。

•个体与社会:儒家思想注重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学也反映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3. 中国传统文学对儒家文化的展示3.1 文学作品中对儒家思想的借鉴和发展•合理机制:中国传统文学通过展示儒家理论来描述合理社会机制,并反映出人们对社会秩序和正确行为的思考。

•道德规范:传统文学通过描写道德模范故事以及对恶行罚责来凸显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对人性探索:中国古代作家通过塑造各种类型、形象丰富的角色来探索和揭示人性,而其中往往蕴含着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3.2 文学与儒家文化的互相传承•文化融合:中国传统文学不仅深刻地吸收了儒家思想,同时也在继承中传递和发展了这些重要理念。

•历史记载: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通过对历史故事的传承和演绎,表达出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尊重。

4. 结论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交融、互为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主题、风格、人物形象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学也是对儒家精神和价值观的一种展示和传承。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影响的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影响的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影响的方法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而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影响,并分析其具体的方法和手法。

一、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核心主题的影响1. 以仁爱为核心的人伦关系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关系的重要性,主张以仁爱为核心。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孟子》中的“仁者爱人”一词,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主题。

在古代诗词中,也常常出现以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作为描写的主题,表达作者对人伦关系的关注和赞美。

2. 尊崇礼仪的思想儒家思想倡导尊崇礼仪,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基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儒家思想对礼仪意识的影响。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府、王府等豪门世家,对于礼仪的讲究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作品中笔墨描绘的繁琐礼仪,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更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3. 崇尚忠诚的价值观儒家思想强调忠诚、诚信的重要性,这种价值观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史记》中的《范睢传》就是以范睢事主忠诚、为民请命的故事为主线展开的。

这种儒家价值观的体现,无疑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中的忠诚与信任,往往被赋予了高度的道德价值。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手法的影响1. 启蒙教育的功效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启蒙教育的观念。

这种观念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教育观念。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启发性的语句和描写,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 修养身心的方法和途径儒家思想强调修身养性,提倡通过修养身心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这种修身养性的观念在古代文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道德经》中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以自然界的修养为例,来引导人们修身养性。

中国古代文学与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与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与儒家思想中国古代文学和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

古代文学的创作和传播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儒家思想也通过古代文学的表达得以广泛传播。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从文学作品中窥探儒家思想的体现。

一、古代文学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儒家思想紧密相连,儒家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来源之一。

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对儒家经典和思想的引用,如《诗经》中的《大雅》正是受到《尚书》中的儒家思想启发而创作的。

儒家思想注重礼仪和孝道,这些观念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传达。

古代文学作品中对儒家思想的体现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

首先,儒家思想对人性的探讨在文学中得到了深入的表达。

例如《孟子》中提到的“人性本善”观念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表达,如《红楼梦》中对人性善恶的描绘。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孝道,这些价值观也贯穿于古代文学作品中。

比如《史记》中的《申韩列传》就以史家对孝子申不害的赞美,展现了儒家思想对家庭伦理的重视。

再者,在古代文学中,儒家的“仁爱”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体现,比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诗词中也有相应的表达。

二、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影响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影响是双向的,在古代文学创作中也能够看到明显的儒家思想痕迹。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道德,这些观念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首先,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的人物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古代文学中,塑造出了众多具有儒家思想特征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孔子等。

这些人物形象既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智慧和道德,又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其次,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的主题选择和思想内容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孝道和道德教化,这些主题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表现。

例如《红楼梦》中描绘了家族兴衰和女性地位变迁的故事,正是基于对家庭伦理和孝道的重视。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观念贯穿始终,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在不同文学体裁和时期的表现。

1. 儒家思想简介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儒家思想由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创建和发展起来,强调仁爱、礼仪、道德和忠诚等伦理道德观念。

儒家思想主张的君子之道,即追求道德美德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境界。

2. 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值得追求的道德行为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以及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描绘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行为,如孝道、仁爱、忠诚等。

例如《孟子》中讲述了关于孝道和仁爱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在道德上给予读者启示,同时也成为古代文学作品的素材。

2.2 家族关系的重要性和家庭伦理儒家思想强调家族关系的重要性和家庭伦理的规范。

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例如《红楼梦》中描写了贾府家族的兴衰,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和义务等。

通过这些作品,儒家思想对于家庭伦理的要求得以传达和弘扬。

2.3 社交礼仪和仪式儒家思想强调社交礼仪和仪式的重要性,这在古代文学中有着显著的体现。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描述了宫廷的礼仪、冠礼、婚礼等场景,以及各种社交仪式。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文化底蕴,更是儒家思想对于礼仪和仪式的重视。

2.4 君臣关系和政治理论儒家思想中的政治理论对于古代文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君臣关系的道义准则,如《红楼梦》中贾政对待家人和下属的态度。

同时,儒家思想中的政治思想也对于一些史书和政治小说的写作产生了影响。

3. 儒家思想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的表现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文学体裁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文学、哲学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影响尤为显著。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的影响,探讨儒家思想如何塑造了古代文学的风格和主题,以及如何在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仁爱”,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对文学主题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文学风格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主题的影响1. 以“仁”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儒家思想教导人们要追求“仁爱”,这一理念被广泛地反映在古代文学作品中。

《孟子》中就提到,“要以仁爱之心待人”。

《史记》记载了大量英雄人物的事迹,其中以刘邦为代表的人物,他深谙儒家思想的精髓,在治国方面以“仁心”对待百姓,最终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

在《左传》中,孔子也曾以“仁”作为其治国哲学的核心。

2. 探讨人性的作品儒家思想强调人性的价值和重要性,因此在古代文学中,探讨人性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庄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中,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红楼梦》中,贾宝玉被认为是唯一了解“人性”的人。

他通读了《论语》、《庄子》等儒家经典,悟出了“情感即为人性”的真谛。

3. 倡导人伦关系的作品儒家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因此在古代文学中,倡导良好的人伦关系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毛诗》中的《关雎》、《问归》等篇目,都是围绕着亲情、友情和爱情进行创作的。

二、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风格的影响1. 重视经典的影响儒家思想认为经典是文化的根基,应该始终牢记经典的精髓。

在古代文学中,这一思想也被广泛地应用和发扬。

《诗经》、《楚辞》等经典被广泛地引用和演绎,不断地延续着儒家思想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2. 意境深沉、言简意赅的风格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人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因此,古代文学中所呈现的也是一种深沉、内敛的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影响古代中国文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并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本文将从经典著作、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等方面探讨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一、经典著作中的儒家思想影响儒家经典著作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论语》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为主要内容,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它的影响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许多文人学士在写作中表达了他们对儒家思想的崇敬和理解。

二、诗词歌赋中的儒家思想影响古代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们是文人雅士倾诉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儒家思想对于古代文人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文人们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责任相结合,表达了他们对于家国情怀的追求。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以其豪放的诗风揭示了他对国家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同时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需要。

宋代词人苏轼则通过儒家思想,将个体的情感与社会真实相结合,塑造了一系列优秀的词作,深受后人的喜爱。

三、戏曲中的儒家思想影响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在儒家思想的引领下,戏曲表达了人们对于社会稳定和伦理道德的追求。

元代的《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它通过复杂的家族结构和众多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儒家思想对于人物性格塑造和情节发展的影响。

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文人依据儒家的伦理观念塑造了各具特色的角色。

四、小说中的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古代小说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其深厚的思想内涵与儒家思想密不可分。

明代小说《水浒传》、清代小说《红楼梦》等作品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古代小说的影响。

《水浒传》通过塑造一群将领士兵的形象,表达了对于正义和义气的追求,体现了儒家关于仁义道德的核心价值观。

《红楼梦》则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众多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交文化和儒家伦理观念的辩证关系。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影响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影响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影响概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一种伦理道德体系,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明显体现和深刻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儒家思想如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具体呈现,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 儒家思想基本原理的体现•仁爱:儒家强调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亲近,并以仁爱来治理社会。

这一观念在文学作品中常通过人物形象或情节来表达。

•孝道:孝道是儒家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孝顺与侍奉。

许多经典古籍和传统戏剧都以孝心为主题展开。

•礼:礼俗是儒家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有礼貌、行礼等规范被视为社会秩序与个人德行的表征,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相关的描述。

2. 文学作品中儒家思想的体现•《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这些对话和故事被广泛引用、改编和描写,并体现了儒家思想核心观念。

•思想启示与教育: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以塑造人物形象或借助寓言、譬喻等手法来传达儒家思想的智慧与教诲。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3. 儒家思想对文学的影响•高尚道德情操:受到儒家思想熏陶,许多古代文学作品注重表达高尚的人格特质、追求美好情感和道德价值。

•社会秩序与伦理要求:儒家强调社会关系与个人责任,这种观念影响了古代文学作品中对社会秩序和伦理要求的刻画。

•文化传承与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儒家思想,因此文学作品成为传承和彰显这一思想的重要载体。

结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与深刻的影响。

从塑造人物形象、传达智慧启示,到塑造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儒家文化对于古代文学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将其延续至今。

孔子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孔子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孔子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而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中,孔子与儒家思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文学形式上,更在文学内容和价值观上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首先,孔子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体现在文学形式上。

在古代中国,文学主要分为诗、书、礼、乐四个方面。

而儒家思想强调“礼乐”,提倡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这种思想对文学形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往往以诗歌的形式表达,通过优美的韵律和押韵来传达儒家思想的内容。

例如《诗经》中的《国风》、《周颂》等,都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忠诚等。

这种文学形式不仅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也使文学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其次,孔子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内容上。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准则,提倡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等,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不仅是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对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的生动诠释。

这种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文学内容,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儒家思想。

最后,孔子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的价值观上。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提倡人们追求道德的高尚和精神的升华。

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学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通过一系列的历险和修行,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格升华,成为了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英雄人物。

这种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追求,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更高的思想性和精神内涵。

总的来说,孔子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文学的形式,使其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也影响了文学的内容,使其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更能够传达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文章摘要】文学是一个广泛而深远的概念,文学自起源起,就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思维心理的重要反映。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学反映着思想,而思想反过来哺育着文学,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它虽然比文学产生晚,但它对中国文学发展以及成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中无不体现着儒家仁、义、礼、治的思想,无论是唐韩愈领导的儒学“复古运动”,还是现代“国学”教育的火热进行,都可见儒学思想在几千年的浮浮沉沉中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保存下来。

【关键词】文学;儒家;政治;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论诗便指出诗有“兴、观、群、怨”之作用,可见儒家思想积极入世,重视实践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与其相符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但我们应知道的是,在“文学”诞生之初,它的种种社会功用是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只是人们口耳相传的,记录光怪陆离神奇之事,多是神的故事及英雄传说,但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王朝的建立,儒家思想的产生,原先的神话故事在儒家学子的改造下逐渐被“理性化”,原先的神变成了“人”,原先的“英雄”变成“帝王将相”,文学被人们重新认识、加工、包装,从此有了新的社会功用,就像统治者手里的权杖,指挥着社会的伦理道德,纲常教化。

那么儒家思想究竟对中国文学有怎样深刻的影响呢?那就不得不说以下三个方面
1 文以载道,为政治教化服务
《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孔子十分重视学习与从政的关系,认为“学而时习之”后应关心国家政事。

可见儒家思想注重学以致用,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孔子所提出的文学标准,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十分提倡文学的社会实践功用的,而不仅仅是人们寓情于诗,借诗抒情的产物,这种社会公用与唐代提倡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作文害道”等思想结合,不难看出儒家所提倡的文学是要经世致用,为政治教化服务。

这种社会政治教化的文学是统治者维护其地位,治国安邦的重要法宝,这也是中国文学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之一。

《诗序》中提出的“六义”“美刺”等说,都是与政治教化息息相关的。

《诗大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这一段不仅对诗、歌、情、志的关系有了深刻的阐释,而且充分肯定了诗对于国家政治、社会教化的重要推动作用。

关于诗的“美刺”作用,我们可以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这句话中受到启发。

无论是“美与刺”还是一系列爱国诗歌的产生发展,都受到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影响,体现着“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的主张。

关心政治,崇尚现实,注重作品的讽刺性,教化性和教育意义,促使我国古代作家写了不少针砭时弊的优秀文学作品,但在当今社会,“文学为政治服务”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与质疑,而文学作品如何在这种反对质疑声中发展,繁荣,开辟一条新路才是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 中庸之道
《论语先进》中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是很崇尚中庸之道的,他认为“中庸之为德也”,“中庸”的“中”不是中间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中间的哪一个,而是找到最适合的哪一个,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

中庸之道可以说已经渗透到绝大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中国人讲究“中庸”,而“中庸”更是促使自古以来的很多文学作品呈现含蓄、内敛的倾向,作家们似乎能够很好的控制住自己强烈的情感不致一泻千里地抒发。

像《论语八佾》中孔子就赞扬《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说《关雎》这首诗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平衡,没有过度的快乐或者悲伤。

男子对自己心爱的窈窕淑女求之不得时,只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并没有过于强烈的哀伤,这应该就是“哀而不伤”,但当男子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女子是也仅仅是“锺鼓乐之”“琴瑟友之”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欣喜若狂的表现,这应该便是“乐而不淫”。

此外。

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也是强调凡是诗都要具有中庸之道,要使人的思想中正无邪。

在这种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朴实、含蓄、委婉的特征,多是“怨而不怒,婉而多讽”的效果。

就拿李清照的《武陵春》为例,原文如下: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几多愁。

这是李清照五十三岁时避难金华所作,当时的她面对着家破人亡,丈夫死去,孤苦无依。

可以想象她的心情是何等的悲伤。

词的首句写狂风花尽,一片凄凉,但作者却没有从正面描写风之残暴,花落狼藉,而是极为含蓄地用“风住尘香”四字来点出春光一去不复返的哀愁。

词的下片“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更是极其委婉地表现作者的愁绪,让哀愁有了重量,这种含蓄反而将作者的哀伤之感扩大化了,算得上“哀而不伤”的中庸之道好的典范。

3 “天人合一”的天道观
儒家思想的精华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儒家“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为文学作品意境的烘托作了很大的贡献,《论语·尧曰》中记载“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认为天命不可违,所以人要“尽人事,听天命”,所以中国的文学作品一边注重圣贤的意境烘托,一边又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灌注使中国文学历尽几千年的风雨飘摇仍完整地保存下来,仍然熠熠生辉,儒家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建构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所以仍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研究儒家学说对于当代文化、思想的建构也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迅猛发展,西方的教育文化的渗透,中国人借鉴了太多西方的东西,反而忽视了我们最传统的儒家道德文化,幸好我们有那么多儒家学说、文学作品尚存,保留了这无论几千年都不会褪色的儒家思想、道德观、人性论,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文学的根,是所有中国人的根,如何让这积淀了几千年的“文明之根”继续繁衍、生长下去,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用聪明和智慧灌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看待,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