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辛弃疾词三首》教案4
语文选修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言情词三首》教案

言情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词人秦观和他的创作。
过程与方法:赏析《鹊桥仙》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鹊桥仙》缠绵悱恻的情愫,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赏析《鹊桥仙》词。
教学难点:感受《鹊桥仙》缠绵悱恻的情愫,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蝶恋花【译文】栏杆边的秋菊笼罩着烟气,似是含愁,兰草沾上露水,有如饮泣,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明月不了解离恨的痛苦,月光(一直从昨晚)到今晨穿过红色大门斜照到屋里。
昨夜的秋风使绿树的叶子凋落了很多。
今晨,独自登上高楼,远望天边,直望到路的尽头(也不见离人归来)。
想要给他寄去诗笺和书信,但是山长水远,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鹊桥仙【作者介绍】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
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的交谊很深,但词风与苏轼大不相同。
虽然也写有少数具有豪放特色的作品,但从总体看,他堪称标准的婉约词人。
他流传下来的词作,只有90首左右,但由于这些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名篇佳作不少,历来都被视为婉约派的大家之一。
秦观十分推崇苏轼,也颇得苏轼的赏识,他和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被当时人称为“苏门四学士”。
秦观的诗词都很有名,但诗的成就远不如词。
他的词长于写景抒情。
音律谐美,语言雅淡,委婉含蓄,饶有馀味。
秦观词的内容,局限于歌唱男女间的爱情和抒写个人的愁怨。
他的词风,远袭温庭筠,近效柳永。
“将身世之感,打并入恋情”,是秦词的又一显著特色。
秦观很善于将仕途失意、人生困顿的感慨融会到离情别恨的描写中去。
秦观因与苏轼的关系,一进入仕途,就被视为旧党的成员,在新党执政期间,一贬再贬,最后远谪郴州(今湖南)、雷州(今广东),一生坎坷不平,潦倒失意。
这种身世飘零落拓的感慨,常常流露在爱情描写之中。
【译文】绚丽的细云是织女的巧手绣出来的,牛郎星和织女星传递着离愁别恨,他们悄悄地度过了遥远的银河。
辛弃疾词三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辛弃疾词三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辛弃疾词三首(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其文采华丽、意境深远,尤其擅长写爱国诗和离别诗。
在粤教版高二选修课程中,辛弃疾的三首词作为教材深受学生喜爱。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这三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准备,以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熟练掌握辛弃疾的三首词的内容、结构和意境。
2. 熟悉词的特点,掌握词的韵律、字音、字义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使其对词的艺术产生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1. 导入法:利用学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对话法: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演示法:通过老师的讲授和示范,让学生理解词的艺术特点,熟练掌握词的表现手法。
4.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诗歌朗诵等互动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在课堂上播放半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悠扬的旋律。
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依依”的两个字,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依依”的意思,并询问“依依”在哪些场合下出现过。
2. 课中内容a) 《水调歌头》老师让学生听完《水调歌头》之后,就各自讨论《水调歌头》的表达方式、句型、词序等等。
随后,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口头表达,回答问题,如:1. 这首词散发出哪些情感?2. “肝肠寸断”一句话有哪些深刻的意义?3. 词的结尾表现出什么情感?b) 《青玉案·元夕》老师为学生先介绍《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和意义。
然后,老师指导学生如何欣赏词的音韵、意境、意象和意义,认真品味词中各种美好的寓意。
最后,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思考和感受。
c) 《惜分飞·其一》老师先简要介绍一下《惜分飞·其一》的内容和结构。
粤教版-语文-高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辛弃疾词三首 课件广东

暗香盈袖: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暗香盈袖既烘染了雅 淡如菊的情怀,也隐含了“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夫妇暌离之感。
16 辛弃疾词三首
23
名句品评
11
2.词语释义 (1)玉壶光转:_精__美__的__彩__灯___ (2)笑语盈盈暗香去:_本__指__花__香__,__此__指__女__性__们__身__上__散__发__的__香__气__ (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_稀__疏__,__零__落___ (4)燕兵夜娖银胡 :_整__理__,__在__此__是__“__取__”__的__意__思___ (5)却将万字平戎策:_拿___ (6)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_可__惜___ (7)江晚正愁余:_使__我__悲__愁__。__愁__,__使__动__用__法___
第三单元——
16 辛弃疾词三首
1 温馨晨读 2 自主积累 3 合作探究 4 文本拓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哲思品悟
架桥以后
东村与西村之间隔着一条小河,由
于这里没有桥,两村的人往来都得绕很
远的道。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 江西刑狱,驻节赣州,书此词于造口。
16 辛弃疾词三首
9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 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 还,幼安因此起兴。”此一记载对体认本词意蕴,实有重要意义。陈寅恪 《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 诵。”故史称隆祐“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 隆祐,东路则渡江陷建康、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南宋政权存亡危 急之秋。故当稼轩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兴”,题词于 壁,实情理之所必然,罗氏所记大体可信。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言情词三首教案(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05
教学评价
学生评价
01
02
03
课堂参与度
学生是否在课堂上积极参 与讨论,是否能主动提出 问题和回答问题。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评估学生对唐诗宋词元 散曲和言情词的理解和掌 握程度。
情感态度
学生对唐诗宋词元散曲和 言情词的兴趣和态度如何 ,是否能够欣赏和理解这 些文学作品的美。
教师反思
教学内容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 求,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 掌握唐诗宋词元散曲和言情词的知识 。
教学方法
课堂氛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反思课堂氛围是否和谐、积极,是否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评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 效果。
THANK YOU
在《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言情词三首这一课中,教师需 要对唐诗宋词元散曲的背景、作者生平、诗词含义等进行详 细的讲解,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 、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言情词三首这一课中,教师 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诗词中表 达的情感、诗词的创作背景等,通过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入 地理解课程内容。
展历程,掌握经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
爱和传承意识。
02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三个单元,分别是唐诗、宋词和元散曲。每个单元选取具
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讲解,同时结合历史背景、诗人词人介绍、艺术手
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
03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讨论、朗诵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专题朗诵表演-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

三、专题朗诵表演-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师教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课程,旨在通过专题朗诵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艺感及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也希望学生通过朗诵、演讲等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语文教育的多元化目标。
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宋词、元曲及散文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手法;2.学会读懂部分古诗文,并掌握其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3.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诵能力;4.扩大学生的文艺视野,培养学生的文艺欣赏能力;5.发展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其领导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步骤一:学习古诗文根据教材《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选择一些经典的古诗文,进行深入学习。
学生需要自己阅读课文,理解其意思,掌握文学特点,思考如何进行表演。
教师在其中适当加入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化内涵。
步骤二:分组朗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分成若干个4-5人的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古诗文来进行朗诵,并以团队的形式展示出来。
在准备期间,每个小组需要组织讨论,确定表演形式,并进行排练,确保表演效果。
步骤三:评价和讨论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每个小组的表演,从语言表达、形象展示、团队协作等方面给予评价和建议。
同时,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评价中进行知识碰撞和经验分享,促进学生的交流与思考。
评价方式1.听课笔记及作品赏析(50%)2.朗诵演绎及表现形式(20%)3.团队协作及策划策略(20%)4.师生互动反馈(10%)教学效果通过朗诵表演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理解部分古诗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诵表演能力。
同时,学生也通过小组讨论和协作,增强了团队精神和互助意识,发挥了领导和表演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文学的魅力和艺术的神韵,达到了语文教学的多元化目标。
参考资料1.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2.《古诗文选讲》左小祖咒3.《中国文学辞典》。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辛弃疾词三首》学案学生版

第三单元漫步宋词15. 辛弃疾词三首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风格;2、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学习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手法运用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主要风格。
2、熟读美诵,疏通词意,把握《青玉案·元夕》情感及手法。
学习重难点:反复吟咏,感受词人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学习过程:自学交流一、知人论世,走进稼轩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四卷。
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
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
二、熟读美诵,疏通词意1、美诵2、释义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述交流任务。
课堂研读请简析《青玉案·元夕》的衬托手法。
第二课时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的词作及风格;2、研读《鹧鸪天》和《菩萨蛮》,理解情感,分析手法。
学习重难点:理解情感,分析手法。
学习过程:Array课堂研读1、鉴赏《鹧鸪天》,分析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研读《菩萨蛮》,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都描写了江水和青山,请简析其写法和作用。
拓展提升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第1 课王维诗四首一、作者介绍王维(701 —761) ,字摩诘,太原祁( 今山西祁县) 人,后迁居蒲州( 今山西永济) ,开元九年(721) 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连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
天宝十一载(752) 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
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其间作有《凝碧池诗》,抒写对唐王室的忠心,两京恢复论罪时仅受降官处分。
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
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
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
有《王右丞集》。
二、四诗简介(一)积雨辋川庄作1 .写作背景简介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十余公里处的辋川山谷中,是王维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兴建的园林,主要景点有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鹿柴、辛夷坞、欹湖等,今已湮没。
《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这是一首七律,作于辋川山庄。
2 .基本解读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别业优美风光(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
(主旨)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写田家劳作生活。
积雨,久雨不停。
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
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
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炼字)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
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曰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
高中语文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典选读》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学案(学习活动)一、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指名朗读、熟读背诵、配乐朗诵、X读课文《辛弃疾词两首》,以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家的创作风格。
(早读或课外)二、自由朗读“参考译文〞。
(早读或课外)三、知识积累〔12分钟〕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遥岑〔〕远目玉簪( )螺髻( ) 鲈鱼堪脍( ) 倩〔〕何人揾( )英雄泪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可堪〔〕佛〔〕狸祠拓跋焘〔〕X 浚〔〕王玄谟〔〕2、试把以下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
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⑵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某某路。
⑶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解释以下词语,领会在词中的意思:⑴“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修辞。
⑵“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
⑶“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
“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态。
⑷气吞万里:⑸草草:⑹北顾:⑺可堪:⑻风流:第一课时一、导入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3、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某某某某〕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辛弃疾和他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分析《青玉案·元夕》中铺陈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分析《鹧鸪天》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辛弃疾爱国主义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中铺陈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青玉案·元夕【导入语】请同学们看一副对联,说说这副对联描述的是南宋时哪个词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明确,描述的是辛弃疾,因为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位豪放派词人,同时他曾经向皇帝进献《美芹十论》的奏章,要求南宋统治者要做好长期抗金战争的准备,而不要像鸿雁一样飞到南方就心安理得了。
辛弃疾虽然是豪放派词人,但他也有一些风格妩媚清丽,接近于婉约词的词作。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风格妩媚清丽的词《青玉案·元夕》。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在宋代词坛上,和李清照(易安居士)合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被金人占领,他从小就立下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21岁时组织了一支二千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后率众加入耿京的起义军,并任“掌书记”。
辛弃疾建议耿京主动与南宋联系,在奉命去南宋期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挟众降金。
辛弃疾北归以后,率众勇闯敌营,活捉张安国,并号召了上万名士兵一起投归南宋。
归南宋后,辛弃疾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
在任上,实施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但屡遭当权者疑忌打击,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近二十年。
晚年曾任镇江知府,在此期间,积极为北伐做准备,反对轻举冒进,因与当权者不合而落职,1207年病逝,据说临终时,还大呼“杀贼”。
辛弃疾的词作数量居两宋之冠,留存六百余首。
题材广泛,其中抒写抗金复土、倾诉壮志未酬的愤慨作品,是其精华部分。
【译文】夜晚,东风吹开了千树银花,又吹落焰火如星雨闪耀。
华丽的车马来来往往,芳香溢满在路上。
动听的箫声飞动飘扬,精美的彩灯光华流转,整个夜晚舞鱼舞龙的节目表演个不停。
美人头上都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亮丽的饰品,欢声笑语,带着淡淡的香气从我面前离去。
我在众人里千百次地寻找她,(都没有找到),猛然一回头,那个人却站在灯火零落的地方。
【词作赏析】1、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答案见下页)3、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借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讽刺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
花千树(花灯之多)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铺陈)星如雨(烟花之盛)香满路(贵族之众)动转舞(舞灯之欢)2、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贵族女子服饰“蛾儿、雪柳、黄金缕”(高贵华丽)对比神情“笑语盈盈”(节日之欢)繁华、热闹香气“暗香去”那人环境“灯火阑珊处”(身处僻静角落)——自甘淡泊,不同流俗【艺术手法】1、善于铺陈。
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贵族之众、舞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2、对比手法。
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
【课后练习】【背景介绍】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
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
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
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
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
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
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
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下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
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正法。
辛弃疾这种精忠报国、智勇过人的传奇般的英雄行为,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是独一无二、值得赞叹的。
这首词的上片写的就是上述作者这段出色的经历。
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译文】有客人慷慨谈起事业功名,我因而回想起少年时的事情,戏作此篇。
我年青时被多达一万的士兵簇拥着参加领导抗金义军,各种战旗迎风飘扬,率领着精锐的锦衣骑兵初次渡江南下。
金兵在夜里提着银色箭袋追赶,汉人的军队在早晨用箭飞射敌人。
追忆往事,感叹今天的自己。
春风不能把白胡子染黑。
还是将洋洋万字的平戎策略书,拿去换取邻家的种树书吧。
【词作赏析】1、上下阙各自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阕追忆年青时的英雄壮举;下阕感慨老年时闲散的处境。
2、“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说明当时的战争情况怎样?明确:“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互文,意思是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箭不停,说明了当时的战争既紧张又惨烈。
3、“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明确:“叹”的内容有二,一是“春风不染白髭须”,即年纪老大,一生的宏愿没有机会实现了。
二是自己被闲置田园,无处施展抱负。
4、上阕与下阕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明确:上阕格调雄壮,下阕格调沉郁悲凉。
5、从全词来看,《鹧鸪天》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明确:全词主要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上阙追忆少年旧事,豪壮而有英雄气;下阙写老而坐废的现实感慨,渐入沉郁顿挫,有壮士暮年之叹。
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明而强烈。
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
6、分析本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课后练习二)。
明确:本首词塑造了一个壮志未酬的爱国英雄形象。
他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经过激烈战斗,率领队伍渡江南下,打算与朝廷配合作战,并且写了上万字的抗戎策略书。
但由于统治者偏安一隅,软弱无能,使得他的报负不能实现,空怀壮志,报国无门,落下个“英雄种树”的结局。
他的悲剧让人感慨,也让人同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写作背景】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
所登临的地方,题序中已写清楚,就是“江西造口壁”。
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
这一旧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大体是这样: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
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
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译文】郁孤台下清江里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向西北眺望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遮不住江水,江水最终会向东流去。
江边的傍晚正使我悲愁,这时又听到了从深山里传来的阵阵鹧鸪叫声。
【词作欣赏】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的逃难民众,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明确:词人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通过写难民泪水之多来描写难民的痛苦。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用“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的是用比兴的手法。
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
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4.“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结合课后注释9)明确:寄寓着词人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5.“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明确:“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
“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
“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
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小结】眼前的无数山,挡得住的是词人的视线,但挡不住词人爱国、报国的心!尽管词人被千锤百炼,尽管他受到南宋君臣猜忌,一生不得重用,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但他却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从没被挫折打败,纵使壮志难酬也要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