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赏析论文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

•上海中外建筑赏析论文(9816-UATXVWN1WUB-WUNN-INNUL-DQQTY-建筑作品赏析结课论文班级:城规13班学号:姓名:刘嘉琛《论自己最喜欢的五个建筑》从古至今,天下建筑千千万,千姿百态各显其貌,西方的建筑注重突出雕刻般的造型,中国的建筑注重山水画般的写意园林风貌。

至我们这一代,建筑的历史已过去数千年。

而我们终究选择了与建筑相关的专业,那么就绝对少不了和建筑打交道。

无论是去设计还是去欣赏,无论是从现实中看到的还是从书籍或者网络上浏览到的,总有那么一些建筑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自己去研究、学习借鉴。

接下来,让我来说说我所欣赏喜欢的一些建筑其中的五个一一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他们都有值得我为白己设计建筑而去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Shan Dong Art Gallery山东省美术馆新馆/同济设计集团1、建筑介绍坐落在山东济南市文博中心的山东省美术馆新馆由同济设计集团设计,新馆的建设总面积5. 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五层,地下一层。

馆内一至四层设有展厅12个,展览总面积19700平方米,实际可用展线1600 米。

美术馆一至四楼都有咖啡厅,地下有下沉式餐厅。

馆内还设置了艺术衍生品商店、书店、儿童托管区、学术报告厅、美术培训教室等。

2、建筑赏析其实单纯从平面图来想象美术馆的外形,无非是一个巨大不对称的四边形盒子,但是如果真的做成这样是无法满足任何人的视觉和内心需求,所以建筑师运用方形切割的手法将建筑的外形做的更加生动。

而建筑从整体四层到局部六层过渡在外形设计上并不突兀,显得比较平和,或许这点设计更好的把握了泰山山脉与济南南部平缓交接,将建筑与济南的地理特征比较完美的衔接,同时建筑的外形又像一块巨大不规则的岩石,坐落在这座山城之中。

所以我认为这座建筑的主题应该是“山与城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建筑顶部的天窗让我想到了“地面和水”,于是在我的思维中演变成济南着名的“釣突泉”,或许该美术馆还有所谓“泉、城相依”设计理念,这样即与“泉城济南”相互呼应,又更进一步的增强了建筑与城市的兼容性。

中外现代建筑赏析论文

中外现代建筑赏析论文

中外现代建筑赏析——现代建筑体系摘要: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中外建筑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目前的新型建筑有着很多感悟,结合很多著名建筑进行了部分新型结构体系的介绍,总结了不同结构的特点。

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关键词:张拉结构、膜结构、玻璃结构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社交、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商业和军事等方面的需求,建筑形式随之发生变化,其造型千变万化。

当今建筑结构随着建筑功能的变化和需要,一个重大的发展趋势是大体型、大空间、大跨度。

如体育比赛场馆、会展中心、飞机场的机库与候机楼、文化艺术以及商业建筑等规模都很庞大,跨度也大。

现代空间结构是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传统结构中得到知识、启发和借鉴,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把传统的和现在的彼此融合,不断进行科学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发展结构体系。

目前世界上已经建造了成千上万采用各类空间结构建筑的大型体育馆、飞机库、会议中心和展厅等,这些建筑的恢弘气势、优美造型。

许多厂房、仓库等也采用了空间结构,实现了经济、合理的完美统一。

1 张拉整体结构体系张拉整体结构可定义为一组不连续的受压构件与一套连续的受拉单元组成的白支承、白应力的空间网格结构。

它通过拉索和压杆的不同布置形成各种形态,索的拉力经过一系列受压杆而改变方向,使拉索与压杆相互交织实现平衡。

这种结构的刚度依靠对拉索与压杆施加预应力来实现,且预应力值的大小对于结构的外形和结构的刚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张拉整体体系在拓扑学和形态学上是复杂的结构型式,所以用一种有效的几何方式来描述是非常重要的。

张拉整体体系可应用于城市雕塑、大跨度平面或曲面屋盖结构。

张拉索网结构或张拉索壳结构的型式可为球壳、扁球壳、筒壳、旋转双曲面等。

张拉整体体系由于其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可充分利用拉索及压杆的单元强度,提供极大的刚度,适用于作为超大跨度建筑的屋盖结构。

目前张拉整体体系主要是以索穹顶的结构形式应用于大型体育场的屋盖结构,在美国、韩国、日本、德国等均有建成的工程实例。

世界建筑名作赏析课程论文

世界建筑名作赏析课程论文

世界建筑名作赏析课程论文学院:经济学院专业: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一班姓名:***学号:*********每当看到宏伟壮丽的建筑物时,一种喜悦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对建筑产生了兴趣。

这学期,我很高兴选择了世界建筑名作赏析这门课。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领略了更多建筑的美。

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建筑的文化韵味。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建筑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也还是上网看了许多建筑,但我还是比较喜欢苏州园林。

园林建筑和美景交互呼应,有一种古典美,无法用言语表达,就是感觉很美。

下面我将以苏州园林为例,谈谈我的感受:苏州园林历史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

苏州园林历史之悠久,数量之多,造园艺术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

从最早东晋的辟疆园起,已有一千五百年治园经验,城内曾有大小园林二百余处,至今保存尚好的仍有六十九处。

苏州园林的真正含义远非苏州的园林,她已成为江南私家花园的总称。

苏州园林,名扬中外,不仅是因为苏州现今保存的古代园林为数众多,更是由于这里造园历史及其悠久。

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苏州最早见诸历史书籍的园林,出现在春秋吴国营建阖闾大城之前,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自此之后,造园活动几乎一直绵延不绝。

尤其是在唐宋之后,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宦官因向往这里的山水秀丽、物产丰富、经济繁荣而到此定居,从而带动了当地园林建设的发展。

时至明清,不仅“吴中富豪,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就是“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

在如此普遍的造园之风的影响下,不仅当地园林数量激增,同时也促使造园艺术日臻完美。

有人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来赞美苏州的园林艺术(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实非过誉之词。

苏州园林特点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

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中外著名建筑鉴赏论文

中外著名建筑鉴赏论文

中外名建筑鉴赏姓名:学号:中国银行大厦中银大厦是中银香港的总部,位于香港中西区金钟花园道1号。

在1989年竣工,1990年启用。

原址为美利楼。

大厦为香港第3高的建筑物,仅次于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全球排名则为居第12位。

(截至2008年6月)中银大厦地处中区经济和金融核心地带。

一九八五年四月开始动工,建筑期达4年零4个月;一九八九年八月启用;1990年五月大厦正式开幕。

大厦楼高70层,另地库停车场4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约50多米)共有367.4米。

中银大厦于一九八九年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筑物。

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的灰色花岗岩。

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无柱,空间开阔。

大厦底层平面呈5 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

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高点。

这幢大厦的设计过程备受挫折。

迷信风水的香港人认为它是不祥之物,说大厦像个三棱的刀,以至建成后周围的居民竟在家里装上了反光镜,声称要把这个“刀光”挡回去。

贝聿铭尊重了香港人的思想,原来想利用陡峭的地势,从大楼的一端引入喷泉水,再让水从另一端喷出,但根据风水的原则,这样做意味着失败,于是贝聿铭决定在庞大的地基两侧设置两座倾斜式喷泉,以减轻周围车辆的噪音。

贝聿铭所运用的是香港人能够理解的象征手法。

他让那幢闪闪发亮的方形尖塔座落在3层楼高的花岗岩地基上,笨重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基座与上面轻巧的塔楼十分笨拙地联结在一起,整体上却达到了表现尊贵气质与实力并存的目的。

如今,像贝聿铭设计的多数建筑一样,中银大厦已成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物。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范文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范文

急求一篇关于西方建筑欣赏的论文 2000字比如评论一个建筑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

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另外这里有一篇比较系统的,或许更清晰一些。

不过大体说起来也就是这么几点,下面的要概括一些。

陈安国:中外城市建筑文化对比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中外建筑欣赏2000字

中外建筑欣赏2000字

中外建筑欣赏2000字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场所,也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中外建筑的欣赏,不仅可以了解世界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和欣赏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座中外著名的建筑,以供欣赏。

中国传统建筑——故宫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

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曾是中国24位皇帝的居所。

故宫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建筑群由正门、三大殿和六十多个宫殿组成,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故宫的建筑格局是中式宫殿建筑的经典之作,其空间结构以正中心轴线为基础,左右对称,讲究以人为本的贯通性和统一性。

外墙采用金黄色的琉璃瓦,气势恢宏,古朴典雅,富有神秘感和历史感。

同时,故宫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它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建筑、制度都有着极高的价值。

美国现代建筑——纽约帝国大厦纽约帝国大厦是美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纽约市中心的曼哈顿区。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摩天大楼之一,由两座102层的塔楼以及中间的大厦组成,高度达到443.2米。

由于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地理位置,纽约帝国大厦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纽约帝国大厦采用的是现代派的建筑风格,外表光滑、流线型,建造时采用的是最先进的钢铁结构技术,建造材料也达到了全球最佳的标准。

同时,大厦内部也非常宏伟和瑰丽,内部装饰也是采用了很多稀有的大理石、黄铜和玻璃等材料,使整个大厦给人以非常美妙的感觉。

巴黎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国民建筑,位于巴黎市中心岛上。

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63年至1345年,成为了欧洲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

巴黎圣母院的外立面充满了巴黎的风情和历史文化,使所有参观者感受到了巴黎的浪漫和悠久的历史。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采用的是哥特式建筑,有强烈的优美、细腻、繁复和神秘感,尤其是图案非常的精细和刻画细致。

主教座堂内部色彩斑斓,装饰非常的瑰丽,但又透出一股古朴典雅之气,包括教堂内部的肖像和彩绘玻璃,都体现了中世纪哥特式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1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1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1"东方之冠"——世博会中国馆东方奥运传奇之后,“鸟巢”和“水立方”依然在展示着“奥运之城”的无穷魅力,无论是晴日里蓝天、白云下,还是阴天里冷冷的北风中,总有无数游人穿梭其间,领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所带来的雄伟和震撼。

的确,它们是2008年奥运留给北京、留给中国遗产的核心内容之一。

带着对奥运辉煌的美好记忆,人们不禁遐想,中国另一件举世瞩目的盛事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黄浦江畔,给上海、给中国留下什么样的珍贵馈赠呢?当然,上海不会让每一个中国人、让每一个关心中国的人失望。

这座富有无限生机和活力的远东都市,这座长江文明的核心之地,这座近代以来就一直为向现代社会转型而不停探索的中国经济中心,在悄然间铸造着巍峨、瑰丽的“东方之冠”,它就是作为永久性建筑的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

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

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中国国家馆的展示主题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以东方为视角,以寻觅为主线。

展馆共分三层,展示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

搭乘电梯,观众可以直奔49米上层,这是展馆最高、最大的展层,也是核心展示层“东方足迹”,面积达8500平方米。

“发展”和“时空转换”为该层的两个核心展示角度。

这座名为“东方之冠”的中国馆,享有东道国的先天优势——紧邻黄浦江,处于南北、东西轴线交汇的视觉中心。

它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组成,其中,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

地区馆平卧于国家馆之下,为人们活动提供坚实的平台。

关于中外建筑史论文中外建筑欣赏论文中外建筑赏析论文:日本传统建筑特征简析

关于中外建筑史论文中外建筑欣赏论文中外建筑赏析论文:日本传统建筑特征简析

关于中外建筑史论文中外建筑欣赏论文中外建筑赏析论文日本传统建筑特征简析【摘要】:日本传统建筑在与环境的融合,室内空间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的使用及装饰中体现的民族独特性。

关键词: 自然; 流动; 材料的自明; 建筑的精神与气质初次近距离的接触日本,在体验日本文化风情及建筑风貌的游历中,日本传统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本传统建筑的发展虽然受到中国等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仍然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既不同于西方建筑,也与中国传统建筑有许多不同之处,使它在世界建筑界占有一定的地位。

1形体的自然性日本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岛国,日本人民热爱自然,这种感情体现在传统建筑上则表现为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协调。

如果说西方人所追求的是建筑物本身高大的形体,强烈的视觉效果、以形体表现人与自然的对话,那么日本传统建筑则不强调实体性,而是以小巧的体形融会于自然之中,将建筑看成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日本人的理想中,建筑应与自然成为一体,他们不喜欢对自然采取对抗姿态的高大厚重的建筑,即使是日本建筑中唯一的以庄严雄伟、气魄雄大取胜的建筑物———天守阁也将其体量分解为若干个小城楼,簇拥一座大城楼,廊屋相连、层宇层叠的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姿的景观,整体轮廓参差起伏,构图多变。

许多日本建筑群都避免沿纵轴对称布置,桂离宫、法隆寺都以不对称为特点的。

冈仓天心认为日本人对不完全的偏爱来自于禅的影响。

“在日本不完全的东西被奉为崇拜的对象,为了让想象力能自由地去完成它,人们故意地让它保持不完全的状态。

“日本人追求的是不对称的美、均衡的美,采取不对称的形式是为了避免产生人工安排的感觉。

他们认为对称、稳定可以使建筑显得优美庄严厚重,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和抽象概念的堆砌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们的构想力。

从造型上看,以木结构为主的日本建筑,整体呈直接造型,如伊势神宫的构件线条平直、棱角分明,整体呈明确的几何形。

中国的建筑文化传入日本后,日本建筑的屋檐也开始有了起翘,但起翘不如中国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
一部热播的《乔家大院》,落日、高墙、秋千……镜头里弥漫着浓浓的黄土气息,回味了那个时代的商海传奇。

山西的四大院落在外人眼中也可以算作一个三晋的奇迹,然而奇迹的缔造者并非仅仅这四个家族,三晋的大地上盛开的庄园大院就是个很好的见证,乔家大院只是作为一个代表。

作为一名地道的山西人,我很骄傲我从那里走来,就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一处有着相同气魄的常家大院,向来访者倾诉着她无尽的沧桑。

明末清初,腰缠万贯、发达富裕的商人们发家后荣归故里,为光宗耀祖,不惜重金,大兴土木,修建宅院。

山西榆次常家以财取天下的抱负,逐利四海的气概,拓开万里茶路,经销蒙俄北欧,绵延200余年,成为富甲海内的晋商巨贾,中国对俄贸易的第一世家。

此时的九世常万殆、常万达兄弟的事业如日中天,也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宅第修建的浪潮之中。

此时的建筑,无论在建筑规模上,还是建筑装饰上,在居民建筑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建筑规模宏大,建筑功能复杂,要容纳家族所有人员及仆人的一切日常起居活动,且组合单元均以四合院落为主,所以习惯上称为“大院居民建筑”。

常家大院就是基于此基础而建立的,“乔家一座院,常家两条街”的说法就足以证实它的规模之宏大了。

整个常家大院建筑群分布在南北、东西两条街旁,占地二百余亩,房屋1500余间,仅楼房就达40余幢。

可惜的是目前仅剩余九个院落、六百余间房屋还基本完好,其余的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但从残垣断壁中依旧可想像它当初的恢弘。

凡是到过常家大院的观赏者,都会从那鳞次栉比的屋舍,相映成趣的楼厅台阁和天井花园之中感受到当年晋商的雄厚经济实力;都可从主题建筑中感到那种雄浑方正,而附属建筑又是那么的灵秀绮丽,还配有南国的园林,简直给这个北方庭院增色不少;随处可见的砖雕、木雕和梁、栋、栏上的彩绘,又向人们展示出清代建筑艺术的精美。

然而这只是表象,常家大院的建筑群里蕴含着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艺术。

那个时期山西的多数大院,都是外出的人们经商赚了钱陆续兴建起来的。

然而常家大院却与众不同,它注重了一个“儒”字,号称中国儒商第一家。

儒商结合,儒商相长,是常家大院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也是常家大院的主要特色所在。

高雅的文化品位,凝重的历史底蕴,渗透在这大院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把“儒商”这一本质体现的淋漓尽致。

常家大院处处洋溢着方正的儒学风格,这种风格集中体现在建筑物中轴线的固定不移上。

宅第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贵和堂”。

正院呈三进式,皆以方正的四合院为主体,在使用上充分展现了儒家礼仪中内外有别、上下有序的原则。

就连室内陈设,也处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衡观念。

总之,舒展的建筑、敞阔的街道院落与园林中楼台亭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楹联匾额碑帖字画比比皆是,处处体现着儒商是假的儒雅之气。

从整体的布局来看,常家大院讲究方位端庄,体现了汉民族文化传统中“辨方正位”的思想,以雄浑方正的主体建筑为主,每个正院均分为内外两进,外院南房倒座一律临街,东侧辟各式门楼。

前院有东西厢房各五间,正北则又一处倒座南房,正中设垂花门。

里院则呈长方形,庭院宽敞,约为外院一倍,上房于南房相对称,东西各有厢房十、九、八间不等。

如上房、南房各达八间时,便按正五篇三的模式,隔出偏院,从不越“方正”之规、“等级”之矩,但其附属建筑却充分显示了南园建筑的“灵动”,使这座庄园在“方正”中浸透了“绮丽”。

欣赏常家大院,首先这个庞大的建筑群,就给人以富丽华贵、宏大磅礴之美,让人叹为观止;无论是屋舍还是牌楼,甚至亭阁都给人一种平衡和稳定之感,让人感受着那种传统的对称之美;虽然常家大院浩大,建筑数量众多,但是这众多建筑却有着整体的统一之美,而建筑整体于自然和人又有着一种和谐之美。

再看建筑中的艺术性的运用更是匠心独运,画
龙点睛:首先是里院中的牌楼,飞檐斗拱小巧玲珑,砖墙美不胜收;其次是花园菜园贯通的甬道,曲折迂回,伴着各种奇花异草,风景优美;最后是每个院落中触目可及的雕刻和彩绘技术,造型优美,浑然天成,别具风采。

一个建筑群体,一定要不断变换观赏位置,这样才能得到一幅完整的画面。

不难发现,常家大院虽然建筑复杂,但是却具有良好的空间延续性,不管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前到后都能感到一种连续性,每个建筑都不是戛然而止,丝毫没有突兀的感觉,只是一种均匀细致的过渡,大的方面院落之间有小门相连,屋舍之间有长廊相贯通,亭阁之间有小道迂回,小的细节之中也是各种护栏砖雕虽没有雷同,但是彼此之间却有着其内在的联系,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

整个常家大院在中轴线的贯穿之下,层层递进,有始有终,又有着迭起的高潮,呈现着连续不断的空间序列。

站在常家大院的高楼上,俯视建筑群,这些都可抽象成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的实体,但却通过空间组合、色彩、质感、尺度等造成一种意境。

那建筑群中,气氛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无不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

就简单的屋顶,也是韵味十足,由高到低,由低至高,起伏变化,抑扬顿挫,在反复、连续、交错、间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走进常家大院才更能体会到这种气韵与美丽。

常氏宗祠就很据代表性,它高大宽广、气宇轩昂的门第,立着两根高高的旗杆,被后人称为山西民居第一祠堂。

这绝对不是妄称,首先它的气势庞大,整个祠堂分三门四进,步步登高,门厅正七开间,顶部饰五脊六兽,加上石围栏、旗杆、戏楼、正厅、偏厢、献厅、回廊等,组成了一套严谨有序、结构完整的建筑群;其次占地面积大,祠堂院落为长方形,东西宽约30多米,南北长70多米,东偏院占地近八亩,房屋八十二间,二院戏楼前还有近200平方米的空地容纳近千人看戏赏乐。

然而它并非仅仅气势宏大,它的设计更让人望尘莫及。

首先看祠堂前的八字型影壁,中间由240个书写各异的篆书“寿”字组成。

其谐音为“寿二百四十止”,祈愿主人安康长寿。

照壁两边是一鹿一鹤,鹤是长寿的象征,鹿则寓意国泰民安、政通人和。

祠堂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高耸的旗杆,这是家族荣誉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下,治安又家族中有人去的四品以上官位的,才有资格树立这样的旗杆,享受这样的荣耀,而常家史上出现过四品以上官员46位之多,这个旗杆真是当之无愧。

祠堂石围栏上的雕刻有暗八仙,八吉祥,抱杆石上也是各种吉祥图案,还有四头方狮子,既表达着主人对家族兴旺的期盼,也有着四世同堂的寓意。

祠堂大门为气势不凡的七开间高台歇山式大门,正中悬挂着“常氏宗祠”大匾,左右各挂着“艺舟仪济”“乐善好施”,均为官府赠送,既反映了常氏家族在文化经济上为国家做的贡献,也展示了常氏家族的荣耀。

祠堂中有老槐树和松柏,暗示着“槐荫子孙,万代长青”。

常家大院虽为北方庭院,有一处悬挂“静园”匾额的却颇具江南园林风格的卷棚挑檐式大门,两侧“松狮”“梅友”小院,明柱卷棚的堂室,低短曲型的围墙,一边松荫如水,一边梅绽幽香,虽在方寸之地,但江南园林那宅园合一的特征尽显,是的一进入静园,立刻感觉到了与其他晋商名宅的区别所在。

在静园之中,有适合高瞻远瞩的官稼阁,隔湖相望的是濒临湖岸,如榭如舫的听雨轩。

各种各样的建筑无不美不胜收,展示着这座庄园昔日的风采。

常家大院磅礴浩大,然细微之处亦是有板有眼,随处可见的雕刻便是最好的见证。

大部分石雕作品,画面充盈,紧凑饱满,层次分明,坐落有致,富于装饰性,题材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

以柱础为例,形体上有方形、圆形、瓶形、四狮拖月形等,手法上虽然以浅雕为主,偶尔夹杂镂空、高浮,但就其图案来说,每组自成一种体系,或人物故事,或吉祥图案,或花鸟山水,无不生动活泼,刀法娴熟,线条明快,俊秀潇洒。

还有众多的门墩石狮,无论体量大小,均威武、高贵而又憨态可掬,象征着威严和身份。

还有丰富的砖雕技术,生动传神,富裕浓厚的装饰性、观赏性、趣味性和很高的文化内涵和文物价值。

在仕官儒商的辉煌顶点,常氏家族不惜工本建造了自己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创造出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鸿篇巨制,留下了中国建筑史上一处宝贵的文化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