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陋室铭全文及翻译
《陋室铭》原文及注释

《陋室铭》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一、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二、译文:山并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龙在其中就会显得神秘。
这间屋子虽然很简陋,但是我的品德却很高尚。
台阶上长满了青苔,窗帘里透着绿草的色彩。
我与朋友们谈笑风生,相互交流都是些有才学的人,没有无聊的白丁。
我可以弹奏优美的素琴,阅读深奥的金经,没有刺耳的丝竹声,也没有烦琐的公文案卷。
这就像南阳的诸葛庐,又或是西蜀的子云亭一样,孔子曾问过,这里有什么简陋之处呢?三、注释:1. 陋室:简陋的屋子。
2.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
惟:只。
德馨:品德高尚。
馨,香气。
这里是指“香气远播”(意思是好的名声远扬)。
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苔藓的痕迹。
上:长到;挂上。
阶绿:绿色的台阶。
入帘青:映入帘里满眼都是青色。
5. 谈笑有鸿儒: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6.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类乐器,“竹”指管类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
7.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地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诸葛亮隐居南阳卧龙岗时的三顾茅庐草堂。
西蜀:地名,现在的四川省成都市;扬雄,即扬子云,西汉时文学家,也是当时著名学者。
8.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古诗文《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古诗文《陋室铭》原文及翻译《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文《陋室铭》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陋室(1)铭(2)》刘禹锡(3)山不在(4)高,有仙则名(5)。
水不在深,有龙则(6)灵(7)。
斯(8)是陋室,惟吾德馨(9)。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10),往来无白丁(11)。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12)之劳形(13)。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后置句) 【注释】(1)作者给自己的居室起的名字,意为简陋的屋子。
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刘禹锡,字梦得,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被后人称做“诗豪”.又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晚年住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
(4)在:在于。
(5)名:出名,有名。
(6)则:就是。
(7)灵: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8)斯:这。
(9)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10)鸿儒:博学的人。
(11)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什么学问的人。
(12)案牍:官府公文。
(13)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译文】山的名声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就有了名气。
水的名声不在于水的深浅,只要有了龙的存在也就有了灵气。
虽然我所居住的是一间简陋狭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样可以四处传播。
苔藓爬上了台阶,呈现一片碧绿。
小草映着门帘,室内满是青葱。
平日里谈笑的都是的博学通达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一个是没有文化不学无术的人。
可以随心所欲地拨弄那位未经雕饰的琴,翻阅研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使耳朵的听觉杂乱,也没有众多的公文需要劳心伤神。
陋室铭文言文加翻译

吾庐虽陋,德馨矣。
地处郊外,邻山近水,四时之景,皆入吾眼帘。
闲步其间,心旷神怡,犹如置身仙境。
盖因陋室之中,有德行之人,共度时光,故而陋室不陋,反成胜地。
夫陋室者,非指房屋之大小、富丽与否,乃指人心之纯朴、道德之高尚。
故陋室之铭,非记房屋之美,乃记人心之美。
室虽陋,然吾心悦之。
晨曦初照,鸟语花香,吾闲卧榻上,品茗读书,心无旁骛。
夜幕降临,明月高悬,吾漫步于庭院,观星空璀璨,感宇宙之浩瀚。
此陋室之乐,岂非人间仙境?陋室之中,德行之人,相敬如宾。
吾与友共读圣贤之书,论道德之理,谈人生之趣。
虽室陋,然心胸宽广,思想深邃。
此陋室之美,岂非人间胜景?室虽陋,然吾志不卑。
古人云:“志当存高远。
”吾虽身处陋室,然心怀天下,立志为国家、民族、人民奋斗终身。
此陋室之志,岂非人间豪情?陋室铭者,非为陋室之荣,乃为德行之人点赞。
人生在世,应如陋室之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勿以房屋之陋为耻,而应以德行之美为荣。
吾庐虽陋,德馨矣。
处陋室之中,心无杂念,专心致志。
此陋室之美,非房屋之美,乃人心之美。
愿世人皆能如陋室之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译文:我的房子虽然简陋,但是德行却很美好。
位于郊外,靠近山和水源,四季的景色都进入我的眼帘。
在陋室中散步,心情愉悦,就像置身于仙境一样。
因为在陋室中,有道德的人一起度过时光,所以陋室并不简陋,反而成为了胜地。
陋室并不是指房屋的大小、豪华与否,而是指人的纯朴、道德的高尚。
所以陋室铭并不是记录房屋的美丽,而是记录人的美好。
我的房子虽然简陋,但我喜欢它。
清晨阳光初照,鸟鸣花香,我悠闲地躺在床上,品茶读书,心无杂念。
夜幕降临,明月高挂,我在庭院中漫步,观赏星空璀璨,感受到宇宙的浩瀚。
这种陋室的乐趣,难道不是人间的仙境吗?在陋室中,道德的人相互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我和朋友一起阅读圣贤的书籍,讨论道德的真理,谈论人生的乐趣。
虽然房子简陋,但心胸宽广,思想深邃。
这种陋室的美丽,难道不是人间的美景吗?我的房子虽然简陋,但我志向不低。
陋室铭整首文言文翻译

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翻译:山虽不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闻名遐迩。
水虽不深,只要有龙潜藏,就会显得灵秀。
这里是一座简陋的屋子,但我的品德却散发出芬芳。
屋阶上长满了绿色的苔藓,帘子里透进了青青的草色。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往来者皆非平庸之辈。
可以弹奏素琴,阅读金经。
没有丝竹乐器的嘈杂声扰乱耳朵,没有繁琐的文书劳累身心。
这里如同南阳的诸葛庐,西蜀的子云亭。
孔子曾说过:“何陋之有?”在这简陋的屋子里,我却能感受到宁静与安详。
山虽不高,但我能在这里欣赏到仙人的风采;水虽不深,但我能在这里感受到龙的灵气。
屋内的苔痕和草色,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屋外的鸿儒和素琴,让我沉浸在文化的熏陶之中。
这里没有世俗的喧嚣,没有功利的追逐,只有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这种宁静,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安宁;这种自由,让我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在陋室中,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山不在于高,水不在于深,而在于内心的修养。
只有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正如孔子所说:“何陋之有?”陋室虽简陋,但只要心胸宽广,就能在其中找到无尽的乐趣。
陋室铭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富有,而在于精神的富有。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要学会在简陋的环境中寻找快乐,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卓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陋室铭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文言文,它告诉我们,在简陋的环境中,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让我们学会珍惜眼前的美好,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让生命之花在陋室中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_刘禹锡文言文_古诗文网

陋室铭原⽂、翻译及赏析_刘禹锡⽂⾔⽂_古诗⽂⽹陋室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 ⼭不在⾼,有仙则名。
⽔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丁。
可以调素琴,阅⾦经。
⽆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云亭。
孔⼦云:何陋之有?写翻译 译⽂及注释 译⽂⼭不在于⾼,有了神仙就出名。
⽔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
这是简陋的房⼦,只是我(住屋的⼈)▼ ⽂⾔知识 ⼀词多义⒈之:①⽤于主谓之间,取消句⼦的独⽴性:⽆案牍之劳形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死▼ 参考赏析 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的“永贞⾰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
⾰新失败后,被贬⾄▼ 经典诗句 本⽂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之雅的句⼦:苔痕上阶绿,草⾊⼊帘青。
体现作▼ 分层评析 ⽂章内容包括三层意思。
第⼀层(从开头⾄“惟吾德馨”)以类⽐的⽅式引出⽂章主旨。
⽂章开篇即以“⼭不在⾼▼ 鉴赏 铭是古代⼀种刻于⾦⽯上的押韵⽂体,多⽤于歌功颂德与警戒⾃⼰。
明⽩了铭的意思,也就明⽩了题意,作者托物▼ 写作技法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繁杂,在区区⼋⼗⼀字内运⽤了对⽐,⽩描,隐寓,⽤典,借代类⽐等⼿法,⽽且押韵▼ 简介 《陋室铭》选⾃《全唐⽂》卷六百零⼋集。
⼀说为刘禹锡所著,另⼀说则为早于刘禹锡所著。
“铭”本是古代刻于▼ 赏析⼆ 这篇不⾜百字的室铭,含⽽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好的⾼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格。
它向⼈▼ 写作⼿法 整体评析 铭是古代⼀种刻于⾦⽯上的押韵⽂体,多⽤于歌功颂德与警戒⾃⼰。
明⽩了铭的意思,也就明⽩了▼ 作者介绍 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祖籍洛阳,唐朝⽂学家,哲学家,⾃称是汉中⼭靖...。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陋室铭》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翻译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注释(1)陋室: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2)在(zài):在于,动词。
(3)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4)灵(líng):神奇;灵异。
(5)斯是陋室(lòu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6)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8)鸿儒(hóng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文言文陋室铭全文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全文翻译如下:山不一定要很高,有了仙人就出名。
水不一定要很深,有了龙就显灵。
这就是我住的陋室,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
台阶上长满了青苔,颜色碧绿,帘子中透进来的草色也显得青翠。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才的学者,来往的人没有一个是粗俗的人。
可以弹奏简单的琴,阅读金经。
没有杂乱的丝竹声扰乱耳朵,没有繁琐的公文劳累身体。
就像南阳的诸葛庐,西蜀的子云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品质。
以下是全文的详细翻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句话告诉我们,事物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精神内涵。
山虽不高,但有了仙人居住,便有了名气;水虽不深,但有了龙栖息,便有了灵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句话点明了陋室的意义,即陋室虽简陋,但作者品德高尚,因此陋室变得温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里描绘了陋室的环境,台阶上长满了青苔,颜色碧绿,帘子中透进来的草色也显得青翠。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句话表明陋室中居住的人都是博学多才的学者,没有一个是粗俗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在陋室中追求精神生活的乐趣,即弹奏简单的琴,阅读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句话说明了陋室中的人不追求世俗的享受,没有杂乱的丝竹声扰乱耳朵,没有繁琐的公文劳累身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里提到了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居所,用以衬托陋室的简朴和高洁。
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孔子认为陋室并无陋之处,体现了陋室的高尚品质。
总之,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追求精神境界、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人生哲理。
最新《陋室铭》原文及注释翻译

《陋室铭》原文及注释翻译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富哦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lòu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全文及翻译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
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原文以及翻译,让同学们了解这篇文言文。
《陋室铭》全文: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翻译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写作手法
整体评析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
戒自己。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
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
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
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
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
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
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
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
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
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
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
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
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
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
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