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全诗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译文及注释】
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
朝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

山光秀丽怡悦群鸟性情,
碧潭映影净化人的’心灵。

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
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

1、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省常熟市北。

2、万籁:一切声响。

3、磬:和尚念经时敲的一种乐器。

【赏析】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

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

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1/ 1。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课中注释☆】[曲]一作“竹”[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ìng )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朝代:唐代作者:常建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版本二) (馀通:余)译文及注释译文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注释1、[清晨]:早晨2、[入]:进入。

3、[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

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阳。

5、[照]:照耀。

6、[高林]:高树之林。

7、[曲]:弯折、曲折。

亦作“竹径”。

8、[幽]:幽静。

9、[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5、[此]:在此。

即在后禅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

一作“唯闻”。

18、[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19、[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2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异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常建,生卒、里籍、字号均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

曾官盱眙(今属江苏)尉。

后隐居鄂渚西山(今湖北鄂城西)。

与王昌龄有交往。

常建诗颇为时人推重,殷璠编《河岳英灵集》首列其诗,并称赞:“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常建诗多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意境恬淡清迥,语言洗练自然,风格质朴清新,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作家。

今存诗五十余首,有《常建集》。

【原文】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1] 。

曲径通幽处 [2] ,禅房花木深 [3]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4] 。

万籁此皆寂 [5] ,惟闻钟磬音 [6] 。

【注释】[1]初日:犹旭日。

[2]曲径:一作“竹径”,一作“一径”。

[3]禅房:后禅院中僧人住房。

[4]人心:指心中的尘世俗念。

空:有涤除、净滤意。

[5]万籁:自然界中的各种声响。

皆:一作“都”,一作“俱”。

[6]钟磬(qìnɡ):寺院中乐器。

僧人诵经、参禅时,开始敲钟,结束敲磬。

【译文】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解读】“破”字前,一本有“题”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

始建于南朝齐时,唐咸通九年(868),赐额为破山兴福寺。

破山即虞山。

后禅院,为寺院中僧人居住区。

此诗殷璠《河岳英灵集》已载,当作于天宝十二载(753)以前。

这是一首题壁诗,借咏禅寺幽静景象,抒发隐逸闲适情怀,清境幻思,兴象深微,笔笔超妙,字字入神。

虽为五律,有似古体,整散结合,构思精巧,通体幽绝。

“曲径”一联,尤为人所叹赏。

欧阳修《题青州山斋》曰:“吾尝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续居士集》卷二十三)殷璠评常建云:“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注释和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注释和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
(1)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2)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3)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4)曲径: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5)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6)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7)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8)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9)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诗歌鉴赏】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翻译赏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版本一清晨进古寺,初日照低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版本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浅。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版本三清晨进古寺,初日照低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版本四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浅。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注释、溃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好。

2、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3、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亮。

低林:高树之林。

4、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5、禅房:僧人定居修持的地方。

6、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7、潭影:纯净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并使动用法,并使……空。

此句意思就是,潭水空明纯净,临潭照影,令人俗念果时。

8、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9、但余:只遗留下。

一作“惟余”,又并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招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做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大清早我来到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衬着山上树林。

竹林绿树小路通向苍凉处,禅房前后花木茂盛又缤纷。

山光芬芳并使飞鸟更加Montiers,潭水纯净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绝望静寂,只遗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就是唐代诗人常建的诗词作品。

这就是一首题壁诗,此诗抒发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练简约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景物独有、苍凉喧闹的境界,抒发了诗人游览名胜的欢欣和对高远境界的猛烈崇尚。

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一作:竹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都寂一作:俱寂;但余一作:惟闻)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意境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

重重花木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

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

“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曲径”,竹林丛中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地方。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课中注释☆】[曲]一作“竹”[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 ing ) 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 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全诗翻译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诗文解释】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译文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全部消除净尽。

万物静寂,身边乃至整个世界是那样的清净,只偶尔听到仿佛是天外传来的一两声缓慢的钟磬声
【词语解释】
禅房:僧侣的住房。

万籁:各种声响。

⑴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地为“丛林”,此有称颂禅院之意。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空人心: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
i)此都寂: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这里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此:在此。

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钟磬音: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 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石或金属制成的打击乐器。

【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

以写景表达“禅意”,独突一个“静”字。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

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

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
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

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

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

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

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
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

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

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

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

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

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

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

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倪其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