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译文及注释】
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
朝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

山光秀丽怡悦群鸟性情,
碧潭映影净化人的’心灵。

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
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

1、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省常熟市北。

2、万籁:一切声响。

3、磬:和尚念经时敲的一种乐器。

【赏析】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

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

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1/ 1。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译文及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课中注释☆】[曲]一作“竹”[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ìng)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禅房]:僧侣的住房。

[万籁]:各种声响。

【●诗文解释●】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2、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①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②。

译文: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友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

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

[注释]①范子丰:苏轼的儿女亲家。

②两税及助役钱:新法规定,农民要交春秋两税,外加青苗助役钱。

苏轼反对之,以此讥讽。

3、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序原文及翻译译文戴名世《有明历朝小题文》序原文及翻译戴名世原文:世之学者,从数千载之后,而想像圣人之意代为立言,而为之摹写其精神,仿佛其语气,发皇其义理,若是者谓之经义。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注释、翻译、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注释、翻译、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注释、翻译、赏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解释、翻译、赏析常建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导读】常建,唐代诗人。

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生卒年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与王昌龄同榜。

著有《常建集》。

他长于五言诗,以田园、山林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诗派”。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他的山水诗的代表作,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最为著名。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①。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②。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③。

万籁此俱寂④,但余钟磬音⑤。

【解释】①初日:早晨刚升起的太阳。

高林:语意双关,既指破山上的树林,又有佛家僧徒聚集的“丛林”之意,有称颂佛院的意思。

②禅房:僧侣们的住处。

③潭影空人心:潭水空明澄澈,潭中的倒影使人杂念俱消。

空人心:寺中旧有空心亭,此处暗扣之,具有使人杂念顿无之意。

④万籁(lài):自然界的一切声响。

⑤钟磬(qìnɡ):钟和磬。

磬为佛寺里常用的一种钵状打击乐器。

这里指寺庙里诵经、供斋时的信号,起始用钟,止歇用磬。

【译诗】清早走进宁静古老的破山寺院,旭日已高照着院中葱茏的树林。

弯弯的小路一直通到幽静之地,花木丛生的深处有人念诵佛经。

优美的山景使得鸟儿高兴陶醉,水潭中的倒影让人们忘却凡心。

自然界中的一切声响都已沉寂,只听到不时传过来钟磬的声音。

【赏析】这是一首游览古寺院后的题诗,历来为人称道,被后代评论家誉为“全诗皆工”。

它以独特的构思、精细的笔墨、传神的描写,描绘了一幅超凡脱俗、心旷神怡的画卷,给读者以美的享受、理的启示。

整首诗写的内容其实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静”字。

特色就在于创造了一个异常静谧的意境。

一般写静,选择的都是写夜晚,而这首诗写的是古寺的清晨,而且越转越静,甚至静到让人受到禅心净化的地步。

这就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

诗歌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首联就题写景,交代出游的时间。

颔联写紧接着随路径来到花木深处的禅房,用精练的词语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氛围,也传达出诗人欣赏、赞叹之情。

郑兴裔文言文翻译

郑兴裔文言文翻译

一、郑兴裔文言文作品翻译1.《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破山寺后禅院,清泉石上流。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译文:破山寺的后禅院,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流淌。

山光让鸟儿欢快,潭水倒映出空旷的心灵。

2.《江雪》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千山无鸟飞,万径无人迹。

一叶孤舟上,一位披蓑戴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水中垂钓。

3.《题临安邸》原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何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竟然把杭州当作了汴州。

4.《钱塘湖春行》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译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刚刚平静,云彩低垂。

几处早莺争着栖息在温暖的树枝上,谁家的新燕在啄食春泥。

二、郑兴裔文言文作品赏析郑兴裔的文言文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和诗意。

以下是对其作品的一些赏析:1.《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的禅院景象。

诗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色对人的心灵净化作用。

2.《江雪》这首诗以江雪为题材,展现了诗人孤高自赏的品格。

诗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句,寓意着诗人不畏严寒,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3.《题临安邸》这首诗以杭州为背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世态炎凉。

诗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两句,讽刺了那些沉溺于享乐、忘却国事的人。

4.《钱塘湖春行》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描绘了钱塘湖的美丽景色。

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富有生活气息。

总之,郑兴裔的文言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译文及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译文及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译文及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由常建所创作的,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一作:竹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都寂一作:俱寂;但余一作:惟闻)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注释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指钟、磬之声。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课中注释☆】[曲]一作“竹”[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ìng )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意思翻译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意思翻译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意思《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意思是: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是唐代诗人常建。

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1、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2、清晨:早晨。

3、入:进入。

4、古寺:指破山寺。

5、初日:早上的太阳。

6、照:照耀。

7、高林:高树之林。

8、幽:幽静。

9、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万籁:各种声音。

13、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4、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15、但余:只留下。

16、钟磬:指钟、磬之声。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在清晨登上破山,进入兴福寺,此时,旭日冉冉升起,阳光洒落在山林间。

诗人没有说“深林”,而是说“高林”这个充满禅意的词语,暗颂禅院,烘托了充满禅意的玄妙而又深沉的意境。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寺中竹林间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讲经诵佛的禅房就在花木深处。

“竹径”、“禅房”都是高洁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静的气氛。

这是一个多么高洁幽美的环境啊,这不禁令诗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朝代:唐代作者:常建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版本二) (馀通:余)译文及注释译文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注释1、[清晨]:早晨2、[入]:进入。

3、[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

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阳。

5、[照]:照耀。

6、[高林]:高树之林。

7、[曲]:弯折、曲折。

亦作“竹径”。

8、[幽]:幽静。

9、[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5、[此]:在此。

即在后禅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

一作“唯闻”。

18、[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19、[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2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异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同学们学习。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欣赏: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
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
击乐器。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

"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

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

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

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有异曲同工之妙。

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