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禅意解读

合集下载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注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注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同学们学习。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欣赏: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文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文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文及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文及赏析破山寺后禅院,正是我心红尘。

几度夕阳红,山外之山,楼榭亭台深几许?只见楼梯上,疏星与流云。

这是唐代文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首诗。

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山寺后的禅院景色,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禅意与宁静。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首先,诗的开篇就通过“破山寺后禅院,正是我心红尘”将诗人情感与环境融为一体。

破山寺后的禅院,作为一个隐秘的场所,象征着诗人远离纷扰、沉入心灵深处的意境。

而“我心红尘”则表达了诗人的境遇与心绪,与禅院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情感的体现使得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接着,诗人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了禅院的景色:“几度夕阳红,山外之山,楼榭亭台深几许?只见楼梯上,疏星与流云。

”夕阳红的色彩映照在禅院,给人以温馨之感,也透露出禅院的宁静和祥和。

山外之山,楼榭亭台深不可测,通过这种语境的描述,将禅院的远离尘世、隐逸幽静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人对于楼梯、疏星与流云的描绘,更加丰富了整个禅院画面的层次感和生动感。

整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禅院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走入其中,感受到它的宁静与美好。

而通过对禅院的语言描写,诗人也传达出了自己内心的静谧与超脱,表达了对尘世的离愁和对心灵的追求。

总结起来,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具有深邃禅意的诗。

通过对禅院景色的细腻描摹,诗人创造了一个寂静、安详的景象。

这首诗以舒缓、轻盈的语言,让读者在浮躁的世界中静下心来,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回归心灵的体验。

这首诗在描绘禅境的同时,也对诗人自身的情感境遇进行了表达,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感染力和思考性。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及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朝代:唐代作者:常建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版本二) (馀通:余)译文及注释译文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注释1、[清晨]:早晨2、[入]:进入。

3、[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

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阳。

5、[照]:照耀。

6、[高林]:高树之林。

7、[曲]:弯折、曲折。

亦作“竹径”。

8、[幽]:幽静。

9、[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5、[此]:在此。

即在后禅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

一作“唯闻”。

18、[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19、[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2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异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赏析

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赏析

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常建。

其古诗全文如下: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前言】《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载于《全唐诗》卷一四四,并入选《唐诗三百首》。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翻译】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赏析】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诗句鉴赏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诗句鉴赏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诗句鉴赏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诗句鉴赏【诗句】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出处】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意思1】竹林中的小道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掩隐在花木深处。

竹:一作“曲”。

禅房:僧侣的住所。

【意思2】竹林中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静的地方,禅房在花木深处。

“竹径通幽处” 亦作“曲径通幽处”,后演化为成语“曲径通幽”,指弯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静的地方。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寺庙、亭园等地花木茂密,小径通幽的景致。

[例]寺内曲槛回廊,松柏叠翠,还有不少来自日本的五叶松和樱花树,颇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叶闰桐《苏州寒山寺印象》)【全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注释】破山:在今江苏常熟。

寺:这里指兴福寺,南朝时修建。

禅(chán)房:僧人居住的房屋。

籁(lài):声响。

钟磬(qìng):寺院敲钟表示活动开始,击磬表示活动结束。

磬,一种用铜或铁等制成的敲击器。

【鉴赏】唐代诗人常建(生卒年不详)作。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江苏常熟的破头山,所以又叫破山寺。

禅院,即庙宇。

这首诗咏佛寺禅院,抒发逃避现实的隐逸情怀,思想内容是消极的。

但在艺术上,它构思巧妙,造语警拔,兴象深微,意境浑融,感染力比较强。

全诗着眼于表现深幽寂静的境界,写得很有层次。

首二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出游寺时间,表现深山古寺大门的敞朗景象,显露出礼赞佛宇之情。

接着步入幽处,写禅房环境,“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通过竹丛中的曲径,草木深处的禅房,显现出一个幽邃、清寂的意境。

这两句在景色描写中还揭示一条佛家道理:要达到能领悟妙道的深邃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路。

正因为这一联写景引人入胜而又寄寓哲理,受到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赞赏。

五、六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从“光”和“影”来写山水,给人以空明的感觉。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范文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寺庙已然一迹不留,仅有半亩方壶存。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常建所作,写的是他在游览破山寺时留下的感受和思考。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破山寺背后的禅修文化,以及禅修文化对于常建与其他诗人的影响。

这首诗的重点之一在于描写破山寺后的禅院,一亩大小的方壶上种满了月光下的白菊,而墙角则摆放着几枝梅花,清冷如昨夜的霜。

这里面充满了禅修文化的内涵,如白菊代表的是禅修者的孤寂和清寂心态,而梅花则象征著优雅和洒脱的生活境界。

这样的比喻使读者更好地进入到常建的禅修世界中,强调了禅修文化对于常建的影响,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禅修文化的内涵。

文章中的用词则很好地展现了常建的诗心和禅境。

如半亩方壶,采菊东篱下,琴挑南渡,这些都展现了常建的幽默和调侃,又不失诗心之美。

可以说,这首诗的氛围、情感以及文化内涵的展现,都离不开用词的精准和运用的恰当。

总的来说,常建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以诗歌之美、文化之准,展现了他自身的禅修经验,在阐释禅宗文化精髓和提升诗歌艺术层次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示范性和启发性。

范文二:破山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名刹,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唐代著名诗人常建所写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第一眼看上去,这首诗非常短小精悍,但内涵极丰富,其中的人文和历史背景都值得我们探究。

首先,在这首诗中,破山寺是非常重要的背景。

破山寺位于洛阳东北约25公里处的赵村乡境内,座落在群山之间,十分幽静。

自从建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时代的考验,屹立至今。

这里早在近千年前便是禅宗全盛期的圣地,曾经正式香火极盛,所有佛教门派都曾在此兴盛过,所以登山望月、探幽寻幸的人络绎不绝。

常建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一种璀璨灿烂的背景下诞生。

其次,这首诗中包含了禅宗精神和文学内涵。

禅宗宣扬“无为而治”,“本来无物,何必坚着”。

常建在诗中则写到“破山寺后禅院,寺庙已然一迹不留,仅有半亩方壶存”,表达了放下一切尘世万物,专注于自我的禅修。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以写景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在寺院中游历的心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示了禅意的韵味。

本文将对《题破山寺后禅院》这篇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从诗歌的结构、意境和文学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诗歌结构《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律诗,它共有四句共十六个字,每句分别为四个字。

四句平行排列,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呼应。

整首诗的句子结构简洁明了,节奏鲜明,给人以清爽而有力的感觉。

这种紧凑的结构使得诗歌表达的内容具有凝练的特点,突出了主题的纯粹性。

意境描绘诗歌以“破山寺后禅院”为题,便是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这个特殊的场景。

在描写上,作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从“少室山寺后”开始,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营造独特的禅意氛围。

他用简洁的语言形容了“残雪残月”、“繁花盛开”的景象,通过减少修饰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意象更为真切,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

禅意的韵味《题破山寺后禅院》整首诗所表达的禅意,体现在对自然与人的关系上。

在诗中,作者将自然景物与人的禅修过程相结合,将外在的景色与内在的思想感受相互融合。

通过描绘山寺的环境特点,以及作者在其中感受到的宁静与超脱,诗歌表达了禅修的境界。

这种禅意的韵味,使得人们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舒畅。

文学特点《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在艺术层面上也体现了一些独特的文学特点。

首先,诗歌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描写和景物描绘,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摹来表达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绪。

其次,作者运用了富有节奏感的诗句结构,使得整首诗有着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加强了作品的音乐性和美感。

最后,诗歌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例如对比,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总结《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以独特的结构和写作方式展示了作者在寺院中游历时的心境和感受。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禅意的诠释,使得整首诗表达出一种深入内心的宁静和舒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禅意解读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诗人常建与王昌龄同榜高中,进士及第。

这位儒家学子修齐治平的理想近在咫尺,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的骄矜。

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但而后长期仕宦不得意,消磨了这位儒家学子高涨的出仕热情,使得诗人寄情山水,徜徉诗句,以浇心中块垒。

机缘巧合,江苏常熟的破山寺迎来了失意的诗人常建。

在静谧幽深的齐梁古刹前,诗人明心见性,耳畔的钟磬余音发出禅意的回响,于是就有了这首意味隽永的诗作《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一、题壁的传统
唐代以后,题诗已经成为一种诗人惯于使用的写作方式。

从唐初开始,题壁就形成风气。

题诗的墙壁,主要是禅寺壁、邮亭壁、楼壁等。

诗人姚合有诗云:“棋罢嫌无敌,诗成贵在前。

明朝题壁上,谁得众人传。

”诗人王绩“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的名句,就是题在酒楼壁上的。

题壁诗至唐而盛极,几乎到了无人不题,无处不题的状况。

唐代的著名诗人几乎都有题壁诗。

盛唐如王维、崔颢、王昌龄、李白、杜甫、高适等都有题壁诗,常建也是题壁诗的钟情者,《题破山寺后禅院》更是题壁诗中的翘楚。

古今各种唐诗选本,大多录入此诗。

远者如唐人殷?[的《河岳英灵集》,近者如清人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

殷?[的《河岳英灵集》甚至把他列在李白之前,居诗人之首,称其“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这首诗家喻户晓、饱受好评,唐诗的题壁功不可没。

加之齐梁古刹破山寺(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

梁大同五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的名胜效应,这首诗作更是名声大震。

当然,这首诗广为流传更有其诗歌本身的语言魅力与禅意精神。

二、禅境的营造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营造了幽静美妙的禅境。

“古寺”即破山寺,是古老的佛家禅院。

“高林”既是破山寺古木参天的实景刻画,又是佛家僧徒聚集的处所“丛林”的隐喻,诗人常建称颂佛家禅院的虔诚之心跃然纸上。

“古寺”由来已久,“高林”环境阔大,古寺身处高林,高林掩映古寺,是空间上相互指代,一起突出了禅院的优雅与宁静。

“清晨”与“初日”则在时间上互为因果,有清晨才有初日,有初日意味着清晨。

“古寺”“高
林”“清晨”“初日”这四个意象时空并驭,共同营造了清幽的禅境:旭日初升,光照古木,古寺掩映,心旷神怡。

在这样的时空场域中,诗人才能进入参禅悟道的阿兰若处。

“古寺”是道的象征,道在清晨的光亮中得以显明。

“高林”神秘幽深。

“清晨”和“初日”都有明亮之意,象征着佛法的智慧之光,启蒙众生和诗人自己。

“清晨”和“初日”是轻柔的、年轻的、敞亮的,而“古寺”和“高林”则是庄严的、年老的、有深度的。

时光流逝,浮华褪去,古寺常新,佛法
常在。

至此,禅境的营造才得以完成。

三、禅意的流露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清幽的禅境上更进了一步。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缤纷。

诗人站在后禅院前,举目望去是曲折的竹径,禅房在葱郁的花木掩映下,半遮半掩,幽深异常。

我们借用摄影中“景深”的概念,就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精心布局的景物。

从后禅院到竹径再到禅房,景物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这种层次感增添了环境的幽深和幽静美,使得禅房显得高深神秘。

禅房,是佛家修行的地方。

诗人想去这花木扶疏的“禅房”,必然要经过“曲径”。

现实的到达很容易,但心境的弥合很困难。

《四十二章经佛说》云:“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

”我们不要忘了诗人常建曾是一个进士及第,以修齐治平为己任的儒家学子。

对于他而言,想入此“不二法门”,“曲径”自然要走,难度可想而知。

弯曲小径既是园林的视觉美学,又象征了修行之路的漫长,极似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同学佛之人,一方面希求从佛法中探求人生之路向,又常常因为修行之艰,智慧之浅,不能洞彻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只有克服万千艰难,才能最终证得菩提。

“幽处”这个词一方面印证了曲径,因为径是曲的,所以不能一眼见之,非曲则不能幽。

然而,幽处的安静和舒适又消解了之前“曲径”的艰难和迷茫,欲达幽处,必经曲径。

这可以解释后世诗歌流传中,曲径取代竹径之原因。

“禅房花木深”从表至隐可以有三种解读:一、禅房恰好在花木茂盛之处;
二、禅房周围的花木长得茂盛,隐喻栽在“道”里的生命丰盈充沛;三、把“花木”看作“世界”的代名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禅就在世界的深处。

“花木深”一方面进一步刻画了绿树掩映中寺院的幽静之美,另一方面又象征着探索宇宙与人生深处之真理的欣喜。

如果说诗人站在破山寺前是渐入禅境的话,那么此时在幽深的后禅院,在唱经礼佛的禅房旁,心里的禅意就自然流露出来。

四、禅心的参透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从神秘幽深的禅房,转向了更具意味的自然风光: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初日挂梢,古木参天,山光使得诗人心情愉悦。

诗人也觉得鸟儿在枝头心情愉悦。

人心,指尘世之心。

尘世之心就是儒家常说的出仕。

潭影,水中的倒影,是虚像。

佛家讲“四大皆空”,尘世的庸碌是虚幻的象征。

眼前禅房、寺塔、空心亭的倒影使得这位儒家子弟瞬间顿悟:佛门即是空门,空门禅悦即是摆脱名利之心。

除去这些尘世的烦恼,人就能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山光”和“潭影”打开了另一个不同的空间,从曲幽深处的禅房到自然的山光水色,飞鸟行人,从山之内转向山之外,空间倏忽从小到大,深深的隐秘变为明亮的光影,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

“山光悦鸟性”写天,“潭影空人心”写地,天地之间,无论是鸟还是人,都喜乐空灵,去机心而守拙,这是诗人所参的话头。

这一句先从远处高处找寻,最后得到的东西在心中。

无论鸟还是人,有情众生都在明灭不定的无常世界;而修行者则只要内心获得宁静,如潭水般寂然不动,则智慧自然显现,勘破众生无常中的空性。

“潭影空人心”,“潭影”是清澈的、澄明的、平静的,故能反照如镜,使人脱去世俗纷扰,觉察自己内心的真实。

这一联同时与首联的“清晨”和“初日”互为隐喻,智慧
之光照破黑暗,真理敞开,在山光下,诗人感到鸟自由自在的快乐。

就如庄子知鱼之乐一样,这里“鸟性”和下句“人心”互为隐喻,是主客对立的消除,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观照,同时也暗合佛法中众生一体的慈悲和智慧。

人与鸟本无差别,诗人不是把鸟当作观赏的对象,所以说鸟的自由快乐即是诗人的自由快乐。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时的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

五、禅味的回响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万籁,指一切声响。

此时并非都寂然无声,还有鸟叫和钟鸣,这显然是以动衬静的效果,极似“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钟磬音”象征佛法的声音,只有心极静方能听到。

此时的诗人已经进入禅境,流露禅意,参透禅心。

这钟磬音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诗人心中禅味的回响,是从禅房到山水到“万籁”到更广阔世界的隐喻:万法归一,心包太虚,量周法界。

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也是全诗的中心。

诗人领略这空门忘情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怀,都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

我们透过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句,发现了这位儒者的真实内心和禅意精神。

常建一生潦倒不得志,看破红尘,此诗顺应了他的解脱之志和求道之心。

宋代书法家米芾曾手书此诗。

欧阳修则说:“吾尝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竟不可得,始知造意者难为工也。

”(尤袤《全唐诗话》)这既是世俗的认可,也是禅意的回响。

在喧闹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常建的诗句和他的禅意精神。

参考文献:
[1]吴承学《论题壁诗――兼及相关的诗歌制作与传播形式》,《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2]殷?[《河岳英灵集二卷》卷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影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3]倪其心《<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4]钱翰方建煌《禅音的回响―细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文化与诗学》,2002年。

[5]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09年版。

徐磊,湖北十堰人,现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曾获得湖北省说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湖北省教育厅校本教研先进个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