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活动中的查对制度及流程
十八项核心制度10查对制度附流程图2021版

查对制度[附流程图]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需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患者的身份进行核实,保证所执行的诊疗活动准确无误。
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执行唯一标识依据(身份证号、医保卡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等)管理,以确认患者身份。
对昏迷、意识不清等无法表明自己身份的患者进行身份查对时,可由其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并按患者姓名和住院号等两种以上身份查对方式实施查对确认并及时佩戴腕带;对无法表明自己身份且无人陪伴的患者可临时采用其他方式标记其身份并佩戴腕带,通过两种以上方式由双人进行查对确认。
医务人员每项医疗行为都必须查对患者身份。
应当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严禁将床号作为身份查对的标识。
为无名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须双人核对。
用电子设备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
一、临床科室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2.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时间、用法、浓度。
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4.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剧、毒、麻、限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静脉给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有无松动、裂缝;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5. 输血前在患者床旁由2名医护人员按照“三查八对”制度,准确核对受血者和血液信息。
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二、手术室或介入导管室1.接患者时,要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左、右)标识等。
2.患者实施麻醉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室前,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3.凡涉及体腔或深部组织的手术,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要在术前与缝合前、后清点所有敷料和器械数。
4.手术取下的标本,应由手术医师与巡回护士核对后,填写病理单送检。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身份准确、避免医疗事故发生而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通过查对制度,医疗机构能够在诊疗过程中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以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1. 查对制度的目的查对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患者的权益,确保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能够正确识别患者的身份信息,避免因身份混淆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发生。
通过建立查对制度,医疗机构能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2. 查对制度的内容(1)患者身份核对:在患者就诊前,医疗机构应进行患者身份核对,核对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
核对的过程可以通过人工核对或者使用电子系统进行。
(2)查对流程:医疗机构应建立明确的查对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患者身份核对。
查对流程应包括患者就诊前、就诊中和就诊后的核对环节,以确保患者身份信息的准确性。
(3)查对记录:医疗机构应建立查对记录,记录每次查对的结果和执行人员的信息。
查对记录应保存在医疗机构的档案中,以备查阅。
3. 查对制度的执行(1)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应对医务人员进行查对制度的培训与教育,使其了解查对制度的重要性和具体操作流程。
培训与教育应定期进行,以确保医务人员的执行力和操作规范性。
(2)监督与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监督与评估机制,对查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监督与评估可以通过抽查、考核等方式进行,以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
(3)持续改进:医疗机构应定期评估查对制度的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可以通过总结经验、开展培训等方式进行,以提高查对制度的执行效果。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身份准确、避免医疗事故发生而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通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医疗机构能够在诊疗过程中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信息,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1. 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要性患者身份识别是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的基本工作之一,对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诊疗活动查对制度

栾川县人民医院患者安全目标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体现“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把患者安全作为医疗质量工作的重点,确保患者医疗安全,特制定患者安全目标实施方案如下:患者安全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二、最大限度减少诊疗操作错误三、努力提高检查,用药的安全性四、建立完善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全面提高患者就医知情率五、严防意外受伤及其他医源性损害六、鼓励主动报告医院隐患与不良事件七、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完善灾害事故应急预案主要措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1、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不得仅以房号作为识别依据。
开展请病人说出自己名字,后再次核对的确认病人姓名的方法。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责任者都要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保证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患者识别准确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制度,至少对手术、昏迷、神智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辩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首先应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等科室中得到实施。
二、最大限度减少诊疗操作错误(一)健全与完善患者识别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在采血、给药、输液、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与有创诊疗时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
(不得以床号作为识别依据)2、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制度。
至少将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首先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产房、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等高危科室中进行实施。
3、在实施任何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操作前,责任者把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识别与确诊患者的手段。
医院 查对制度

医院查对制度医院查对制度是指医院内部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建立起的一套查对流程和制度。
该制度旨在通过多重核对,防止医疗过程中的错误和差错的发生,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医疗质量。
一、查对制度的目的和意义医院查对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权益,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避免医疗差错:医疗过程中,由于人为疏忽或其他原因,可能会出现医疗差错,如患者信息错误、用药错误等。
通过查对制度的实施,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错误,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 提高医疗准确性:医疗过程中,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个医务人员的参与,通过查对制度的实施,可以确保每个环节的准确性,避免信息传递和执行环节中的错误。
3. 加强团队协作:医疗过程中,涉及到多个医务人员的合作和协同工作,通过查对制度的实施,可以促进团队协作,减少沟通和合作中的失误。
4. 优化医疗流程:通过查对制度的实施,可以发现医疗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医疗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医院查对制度的具体内容医院查对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患者信息查对:在患者就诊前,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等,确保患者的身份准确无误。
2. 医嘱查对:医生开具医嘱后,护士在执行医嘱前需要进行查对,核对医嘱的内容、剂量、用药途径等,确保医嘱的准确性。
3. 药品查对:在给患者配药前,药剂师需要进行药品查对,核对药品的名称、规格、批号等,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4. 手术前查对: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医务人员需要进行手术前查对,核对患者的身份、手术部位、手术项目等,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 检查结果查对:在患者进行各类检查后,医务人员需要进行检查结果查对,核对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避免错误的诊断和治疗。
6. 护理措施查对:在给患者进行护理措施时,护士需要进行查对,核对护理措施的正确性和适用性,确保患者的护理质量。
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方法和核对程序,做好身份识别制度

区人民医院北院关于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签发: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1、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或提供任何其他治疗和操作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住院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并核对处置单信息与腕带、床头卡信息是否一致;。
(1)对清醒的病人进行查对时,由病人自己报姓名,护理人员查对处置单、诊疗卡、腕带、床头卡等信息识别患者身份。
(2)对昏迷的病人进行查对时,由陪护报病人姓名,护理人员查对处置单、诊疗卡、腕带、床头卡等信息识别患者身份。
(3)患儿输液或各种处置等,由家长报患儿姓名、年龄等信息。
(4)发放特殊饮食时,应查对床前饮食卡与病人饮食种类是否相符,自备饮食应与医嘱种类相符,并确认患者身份;对特殊治疗、检查饮食,护士应查对落实。
2、输血病人,认真核对输血单信息,并履行谁执行谁签名制度。
输血前、输血时必须两人核对签字,完后24小时内护士长/护士长助理核实并签字。
配血一次一人一管,输血一次一人一份。
3、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严格执行专科交接等记制度。
(1)患者转科交接时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尤其急诊、病房、手术室之间转接。
(2)对重点患者,如手术、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的身份识别,必须严格执行交接流程。
(3)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必须严格执行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4)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陈述,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4、护理部组织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落实督导,定期召开会议并有记录。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在患者就诊过程中,为了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医疗安全,采取的一种核对手段。
该制度的目的是避免患者信息的错误、混淆,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患者的权益。
1. 查对制度的实施范围和对象查对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诊所、卫生院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制度的对象包括患者及其相关信息,例如个人基本信息、病历资料、医嘱、药品等。
2. 查对制度的具体操作流程(1)患者信息核对:在患者就诊前,医疗机构应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
核对的方式可以通过患者本人提供的身份证、医保卡等进行。
(2)病历资料核对:医疗机构在接诊患者后,应核对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等。
核对的方式可以通过患者本人提供的病历本、检查报告等进行。
(3)医嘱核对:在医生开具医嘱后,医疗机构应核对医嘱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药品名称、剂量、用法等。
核对的方式可以通过医嘱单、药品标签等进行。
(4)药品核对:在给患者配药时,医疗机构应核对药品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批号等。
核对的方式可以通过药品标签、药品包装等进行。
3. 查对制度的操作要求(1)严格按照制度操作: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查对制度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有效的核对。
(2)记录查对结果:医疗机构应将每次查对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核对人员、核对时间、核对内容等,以便日后追溯和核对。
(3)及时纠正错误:如果发现患者信息或医疗资料存在错误或矛盾,医疗机构应及时纠正,并记录纠正的过程和结果。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医疗安全,采取的一种识别手段。
该制度的目的是避免患者身份的混淆、错误,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患者的权益。
1.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范围和对象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诊所、卫生院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18项核心制度 - 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一、医嘱查对:1.开具医嘱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等。
2.应班班查对医嘱。
夜班查对当日医嘱;总查对由护士长组织,每周1次。
其内容包括医嘱单、执行卡、各种标识(饮食、护理级别、过敏、隔离等)。
3.查对、处理医嘱者,须签全名。
4.对转抄医嘱须由另外一人核对。
转抄医嘱者与查对者均须签名。
5.抢救患者时,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执行者须完整复述一遍,经医师复核无误后,方可执行。
抢救完毕,医师应在6小时内补开医嘱并签名。
6.查对时有疑问的医嘱,必须与医师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和转抄。
二、服药、注射、输液、处置查对:1.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
(1)三查: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注射、处置后查。
(2)八对:对住院号/门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有效期。
2.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信息(如身份证号、姓名、住院号、出生年月等)确认患者身份,禁止将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3.对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无法陈述姓名的患者,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身份信息,并及时佩戴腕带。
对无法陈述姓名且无人陪伴的患者,可临时采取其他方式标记其身份(如无名氏+性别+来院时间等),并佩戴腕带,由双人查对确认。
4.清点药品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水剂、片剂注意有无变质,安瓿、注射液瓶有无裂痕;密封铝盖有无松动;输液袋有无漏水;药液有无浑浊和絮状物;有效期和批号有无超期。
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5.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6.易致过敏药物,给药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
使用特殊管理药品及高警示药品时,应严格执行相关文件规定,经过双人核对,特殊时间段,本岗位仅有一人时,采用单人双次复核查对和两次签字。
用后保留空瓶及时交回药房。
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7.发药、注射时,患者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检查,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8.输液瓶加药后要在标签上注明药名、剂量,并留下空瓶,经另一人核对并在药袋或药瓶上签名后方可使用。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者输血及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 2 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腕识带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者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者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者家属) 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识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识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识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识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并有记录。
安全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为搞好我镇学校的安全工作,作到点点有人管,事事有人抓,责任明确,目标落实,特制定学校安全工作组织保障制度。
1.学校校长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安全工作分管领导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各业务副校长负责本部门安全工作的组织、检查、落实情况,各中层领导负责本口对应业务、功能室等一系列安全事项,村小负责人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当周值班领导负责统筹安排、管理当周校园安全工作,当周值周教师、安全巡查人员为本周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教师是该班学生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科任教师为本堂课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疗活动中的查对制度及流程
在医疗诊疗活动中,查对制度及流程被视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对于确
保医疗过程安全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查对制度和流程有助于避免医疗差错、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减少医疗纠纷。
下面将详细介绍查对制度及流程的相关
内容。
查对制度是指在医疗过程中进行确认和核对的规范化程序,以确保医
疗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查对制度手段多样,可以通过人工核对、技术
辅助工具和自动化系统等方式进行。
其目标是避免医疗差错和提高医疗质量。
一、查对制度及流程的具体内容:
2.医嘱核对:医生开具医嘱后,需由护士核对医嘱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核对的内容包括药品、剂量、用法、频次等,确保医嘱与患者的需求和实
际情况相符。
3.药品核对:在药房药品发放环节,需要护士核对药品的名称、规格、批号等信息,确保发放的药品符合医嘱要求。
4.手术核对:在手术准备阶段,医护人员需核对患者的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操作等信息,避免手术操作差错和手术部位错误。
5.检查核对:在患者进行各类检查前,医务人员需核对患者的身份、
检查项目及具体要求等信息,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查对制度及流程的具体操作流程:
1.环境铺陈:在医疗过程中,需要创建一个安全、有效的环境。
确保
操作台、器械和相关材料已准备就绪,以避免在查对过程中产生额外干扰。
2.信息核对:根据具体操作环节,进行相应的信息核对。
核对结果应通过口头确认、书面记录或系统录入等多种方式进行。
3.核对结果共识:核对结果应予以共识,确保参与核对的人员对结果达成一致。
如果产生分歧,应进行必要的讨论和解决。
4.核对记录保存:核对信息应及时记录并保留,以备后期医疗质控和纠纷处理等需要。
5.监管与回顾:医院管理人员应对查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并定期回顾、总结和改进查对制度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总之,查对制度及流程在医疗诊疗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施查对制度,可以有效避免医疗差错和手术事故,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查对制度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查对操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
只有形成科学、规范的查对制度和流程,并得到全体医务人员的认可和执行,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过程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