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国学大师饶宗颐养生有道
顺其自然颐养天年

顺其自然颐养天年作者:赵乾海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11年第10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追求健康长寿已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美好愿望。
欲求康寿,不是靠灵丹妙药,也不靠以补求寿。
康寿无秘诀,关键在自己。
要做到靠自己,就要一切顺其自然。
庄子说:“安时而处顺。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内经》云:“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关键在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顺应自然。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也曾说过一句充满哲理的养生名言:“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由此可见,顺其自然,不仅是最好的养生方法,还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顺其自然呢?顺其自然就是清心寡欲。
据史书记载,距今1400多年前,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有一位名叫罗结的大将军,他是中国军事史上罕见的长寿将军,享年120岁。
罗结出生于晋及十六国的代国(今山西省北部),107岁那年,太武帝命他为三十六曹兵马大元帅。
此时,罗结尽管已过“期颐”之年龄,但仍然身强力壮,耳聪目明,思路敏捷,精爽不衰。
太武帝见罗结身体如此之好,颇为惊奇,很想知道内中的奥妙。
有一天便向其询问养生秘诀。
罗结非常平淡地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作息有时,清心寡欲,少说多做,无忧无虑。
”当时的太武帝听后欣喜地说:“大将军所言极是,世上许多美事,人们顺其自然,即不欲而得。
”他用“顺其自然”四个字概括了一个大道理。
顺其自然就是“无为而治”。
享年98岁的中国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周谷城先生,他的养生之道就是“不养生”。
那意思就是“无为而治”、“逍遥而游”、“悠然见南山”般地修其身心,随时处于那种自然放松状态,而不去挖空心思地追求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长寿之道”。
曾任文化部部长的王蒙,也主张“无为而治”。
“不设防”是他的人生信条,也可称之为他的养身之道。
王蒙认为,只要你行事光明磊落,又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对他人没有设防的必要。
一个人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图,无非礼之想,心理上设防做什么?“不设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可能会吃亏,但王蒙自始不悔。
语文 作文热点素材 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

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素材回放】2018年2月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享年101岁。
提到饶宗颐,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北钱南饶"、“北季南饶”。
这也是个有意思的对比,很显然,北边有两位,分别是钱钟书、季羡林,南边只有一位,便是饶宗颐,按照武侠里的说法,饶宗颐先生这是“以一敌二”。
他的离世,无疑标志着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钱钟书说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能得到钱、季两位先生如此高的评价,说一句“饶宗颐是大师中的大师并不为过”.关于饶宗颐,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不过这是个悬案,先说这句评价——“只要有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有报道说这句话出自金庸之口,也有记录说这是余秋雨说的。
不管是谁说的,这个评价没人质疑过,观点经得起推敲。
1饶宗颐去世,人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再次说起“国学大师"这四个字。
当年有人纷纷争抢“国学大师”的帽子往自己头上戴的时候,饶宗颐既犀利又幽默地表了态,“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季羡林与饶宗颐)有必要重复一下饶宗颐这句语录的产生背景:季羡林、任继愈两位老人去世后,一片“大师"的帽子纷纷送上,聒噪不已,有心急的媒体以“究竟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为题展开调查,饶宗颐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张其成、冯其庸、傅佩荣.眼看着季老至死都没摘掉的帽子就要戴到自己头上,饶宗颐的一句“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将大师与大猪对应起来,充分体现了饶宗颐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师这个称谓2在这个时代所蕴涵的危机和压力,当大师被学术混子们挣来抢去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
饶宗颐进一步解释道,“‘大师’是佛家说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师。
”这句简单易懂的话,十分朴素地向公众解释了“大师”的来源以及不愿意当大师的缘由。
【素材解读】饶宗颐先生真是全才啊,罗列他涉猎的文化领域:敦煌学、甲骨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诗词、书画,会发现多数都是冷门,都是少人继承的事业.饶宗颐曾开玩笑说,在文化界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如今游子进入天堂,他留下的背影,显得愈加孤寂.最近这两年,甚嚣尘上的“大师饥渴症”有所缓解,伪国学大师人人喊打。
大师饶宗颐的长寿秘诀

大师饶宗颐的长寿秘诀作者:吴翔来源:《婚育与健康》2018年第04期学术界尊他“是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国学大师饶宗颐于2018年2月6日去世,享年101岁。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国外把他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国内更称呼他为“第一国学大师”。
对学术成就傲人的原因,饶宗颐自己总结的一条是长寿。
正因为长寿,时间多,所以可以研究很多问题。
“饶先生的学术生涯已经有70多年,超过很多人的寿命,成果能不多吗?”一位与饶宗颐相熟的后辈学者说。
有人将饶宗颐的学术成就与王国维相比,饶宗颐自己讲他最大的优势是活得长命,龚自珍只活了49岁,王国维50岁,和他100岁的成绩相比,是不够公平的。
“人的生命如同蜡烛,燃烧得红红旺旺,却很快熄灭,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长久地燃烧来得经济。
”长寿秘诀1.对自己的身体很珍重他说:“我对自己的身体很珍重!珍重,就是做学问时,我完全投入,疲倦了,我会停止;吃东西,饱了就马上停止,自己克制自己。
自14岁起,我学静坐法,早上会沐浴和静坐,然后散步,晚上9时必宽衣就寝。
”饶宗颐的女婿、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艺术统筹主任邓伟雄博士介绍,饶公每天早上6时起床,到楼下花园散步,到9时多再小憩一下。
然后看书、研究资料。
晚上9时半前一定就寝。
2.有一颗童心、好奇心“有友人问饶宗颐:您已100岁,握您的手仍感到很有力,这个年纪精力仍如此充沛,有什么养生之术?他说:也许是有一颗‘童心’吧。
”有学生曾追随饶宗颐17年,让其最难忘的是饶宗颐永远对任何事物都抱有一颗童真的好奇心,正因为每天有了这一颗好奇心,才让他每天笔耕不辍,勤勉地治学。
晚年的饶宗颐仍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他有时一天能写万字文章,能创作几十首诗歌。
“当有后学晚辈向他请教学问时,他都表现得兴致勃勃,思维反应十分敏捷。
”他常说:“这是我不服老的表现。
张群养德就是养生

张群养德就是养生 2007-5-23 10:44:22在张群的百岁寿宴上,客人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您怎么能够保持身心的活力,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张群说:“我写的《自律歌》中说,日行5000步,就是说人每天应该有一定量的运动,形式不拘,不一定是走5000步。
像我自己就是除走路外,每天坚持练天竺按摩法。
我从50岁以后就开始练,每天练3灵芝孢子粉。
这种天竺按摩法,又叫娑罗门法,是古印度一种自我按摩养生方法,唐代时传入我国。
孙思邈说,如果老年人每天能练3次这种按摩法,1个月后就能消除百病,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赶得上奔驰的骏马;还能补益延年,涵养眼力,身体轻松矫健,不容易感觉疲劳。
所以他把天竺按摩法收入著作《千金要方》中。
我就是那个能依此练3遍的人啊。
”张群练习的这种天竺按摩法不完全是孙思邈著作中记载的,而是经过后人整理的,共十八式,练法如下:转腕运指:两手相互扭捉,轻轻搓摩如洗手状,反复数次。
翻腕转臂:两手十指稍交叉,翻腕转臂,掌心向胸,复回转,掌心向前,反复数次。
按摩膝腿:两手相捉,搓摩令热,趁热以掌心搓摩两膝及小腿内外侧,左右分别进行数次。
按腿转体:两手掌相叠按压左右腿,随之左右缓缓转体数次。
左右挽弓:先以左手前伸如挽弓,右手如拉弓势,继之如右手挽弓,左手拉弓势,交替数次。
举臂托石:右手扶于腰部,左手平掌如托石状上举数次,同法换另一只手数次。
顿拳开胸:两手握拳,分别向左右伸臂,做顿拳动作以开胸,各数次。
斜身动腰:平坐于床或地上,两手前平伸,身体尽量向左(右)上方向斜靠倚,复归正坐位,交替进行,左右同。
抱头转腰:两手抱头,左右方向转动腰部以伸两肋,反复数次。
据地挺身:两手据地,缩身曲脊,继而挺身三次。
捶背:左手握拳,以虎口部位反捶背部数次,换右手,动作相同。
掣足:两腿伸直而坐,抬大腿,屈膝,向前蹬出,左右交替数次。
据地虎视:弯腰,两手据地或硬板床,交替向左右后扭头虎视数次。
立地拗身:立正站立片刻,继以缓缓向前下方弯腰,再挺身直立复原,使身体上升,复缓缓向后下弯腰,再挺身直立复原,使身体上升为1次,共行3次。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9年第13期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
古人认为: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养生”理念的是道家。
《庄子·内篇》中所称摄生、道生、保生,讲的就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养生百法,首重养心。
古代很重视人的“心性”,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强调“心性”的文化。
古代先贤普遍认为,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心性”决定的,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强调:“心者,身之主宰。
”《黄帝内经》认为,“心者”乃“生之本、神之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寿世青编》是一部养生专著,由清代名医尤乘撰写。
作者指出:“古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疾。
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也。
”那么,古人是如何养心的呢?其一,养神以养心。
古人认为,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体强健。
反之,则身体羸弱。
道家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与魄(形体)的统一。
如果能使精神与形体合一,则形神相依,可以长寿。
老子提出两个原则:一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少私,是减少私心杂念;寡欲,即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欲望。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贪得。
”一个人如果私心太重,欲望不止,就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日久必会扰动心神,影响健康。
二是“致虚极,守静笃”。
养神须凝神敛思,用心专一,才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维护心神的安定状态。
所以,道家在养生观上既主张养形,更主张养神。
儒家也强调“寡欲”。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意思是說,最好的养心就是减少欲望,欲望少的人,存不下什么的少;欲望多的人,能存下什么的也少。
其二,怡情以养心。
儒家认为主要是通过改变自己性格、纠正错误认知、调节负面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一是要“情志中和”,喜怒哀乐皆应保持安和适中,情感的发泄也要有节有度,不宜太过。
导读崔介忱老人的养生方法

导读崔介忱⽼⼈的养⽣⽅法导读崔介忱⽼⼈的养⽣⽅法编者的话⾃医道养⽣学倡导台湾崔介忱先⽣(1911年—⾄今)的长寿养⽣⽅法以来,国内很多崔⽼的粉丝也与我们沟通,有些朋友是想学习崔⽼的养⽣⽅法,有些朋友是交流练习的⼼得。
很多⼈都是主要看⽹上的视频学习的,对于崔⽼养⽣法究竟包括什么内容都不清楚,尤其是对胎息的练习更是似是⽽⾮、望⽂⽣意,幻想练⼏天、做⼏下就能够得到。
本⽂作者⾦莲⽥习练崔介忱先⽣养⽣⽅法两年,参考众多崔⽼的著作、视频和⽂章,撰写了《卧式养⽣功⼋天练习法》内部参考资料。
本⽂供有缘朋友参考。
需要强调的是本⽂也是⼀家之⾔,不是说必须按照导读的说法实施,仅供参考。
本⽂之缘我最初是看视频练习崔⽼21式床上养⽣法的,这21式很多⼈都熟悉,就是胎息、前后梳头、左右搓头、洗脸、揉晴明⽳、擦眼⽪、按听宫⽳、拨⽿朵、揉肚⼦、揉⼤腿根内侧(⼥性免⽤)、揉下腹、躺着⾛、提松肛、直腿上踢、鱼功摆腰、两⼿托天理三焦、仰卧起坐、弯腰(肘碰腿、头碰腿)、伏地挺⾝(俯卧撑)、静坐和念观世⾳菩萨的⼼咒。
练⼀周后,⾝体就有很⼤变化,⼀是有劲了,蹬单车不觉得累,⼆是更灵活了,⾝体各部位软柔。
因为我每天都会练张⾄顺道长的⼋部⾦刚功和长寿功,发现崔⽼功夫和⾦刚长寿功是有益的互补。
然后就是⼴泛收集崔⽼的资料,这是我做理⼯类项⽬的习惯,做项⽬要⼴泛搜集国内外相关材料,把资料消化吸收后,结合需求分析报告再撰写处出关键技术分析、可⾏性分析等。
扯远了,反正找了很多崔⽼的资料,包括很多崔⽼演⽰、讲课⾳视频资料,尤其是托台湾朋友购买了⼀本绝版的⼆⼿书《崔爷爷养⽣保健操-103岁的健康奇迹》,还有幸找到了书配套的视频。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崔⽼的养⽣不是光练保健操那么简单,崔⽼养⽣体系传承清楚,符合中华传统养⽣理论和实践,它和我创⽴的⾃医道养⽣法很像,概括⽽⾔如下:、修⼰德:开⼼乐观,凡事不计较;做⼈正直,不贪污;⽣活规律,顺天地;家庭和睦;热⼼助⼈;坚持多运动,即使累了也要动⼀动;光知道但是没1、修⼰德:练,还是等于不知道。
风骨饶宗颐:一个人要有正气,才能立足于世

风骨饶宗颐:一个人要有正气,才能立足于世原标题:风骨 | 饶宗颐:一个人要有正气,才能立足于世导语: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今日凌晨逝世,享年101岁。
他没有耀眼的学历,却独辟蹊径,达古通今,学贯东西。
他长于开风气、出奇兵,在许多陌生的领域开荒播种,在许多新鲜的风景中着人先鞭。
他诗、书、画、乐俱佳,学术界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钱锺书称他为“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最善于发现问题,最能提出问题”,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有人说:饶宗颐“有三颗心,第一颗叫好奇心,第二颗叫孩童心,第三颗叫自在心,一颗比一颗高”。
持着这三心,饶宗颐在智慧的求索中执著,而不为执著所累。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让我们读一本饶宗颐的小传,纪念这位大师的传奇人生。
《饶宗颐传:香江鸿儒》严海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不可复制的饶宗颐饶宗颐常常用因缘来解释自己的成就。
他说,他今天成为一个学人,这是有因缘的。
因缘很重要,就是条件好,应该有的条件都成熟了。
有些人大半辈子的经历都花费在创造条件上了,很可惜,很浪费光阴。
而他没有这些曲折,似乎是生下来就机缘已熟,于是命定要做学问。
当然因缘并不是无来由的,正如我们熟知的那句话: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饶宗颐曾说:“很多的因缘围绕着我,我确实比较幸运,但也说明我有做这些事情的条件,不是任何人都有这个因缘的。
”一生得天时地利人和学人成功,当然以内缘因素为首要,不过也多有外缘背景。
饶宗颐一生,颇得天时地利人和,内缘与外缘相得益彰。
饶宗颐幼时的家学渊源即为一般人所不及,其自小就养成好学多思,耽于想象的习惯,且读书全凭兴趣,这是不可多得的基础。
当一般儿童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知识的接受者的时候,饶宗颐却异常地早熟,学习全是就性之所近,很早就开始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是其后来走上治学一途的重要基础。
所作研究全是为己之学,而不是出于功利性的外在目的,且总是能居于主体地位,不迷信权威,具有怀疑精神,见常人所未见。
国医大师养生五绝招

国医大师养生五绝招长寿老人运动的方法养生绝招养生绝招1、常弹脑治耳鸣动作:人的五官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损耗加强,所以老人通常都会发生听力的问题。
在家时可以坐于在床上,用两手掌心分别按很紧双耳,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轻弹击后脑壳,每天早晨弹3-4之下。
功效:后脑上有多处神经和穴位,坚持此动作,可有效缓解疲劳、防头晕、强化听力、治耳鸣的功效。
食疗绝招2、多磨牙弱吞咽牙齿脱落也是衰老的标志,有些老人保养的好,牙齿自然脱落的少,但是也会有咀嚼食物时力度不够的问题。
动作:每天上下齿已连续摩擦20-30次,然后上下齿相互锡杖,每次锡杖50次左右。
同时,配上旋舌,并以舌头摸颤抖上腭。
功效:此动作可以增强牙周纤维结构的坚韧性,提高牙齿抗龋能力及咀嚼功能。
食疗绝招3、施猫蹲强腰背腰酸背痛不只是肾虚才会出现的症状,一般的老人因为关节的磨损,也会出现此现象。
动作:身体坐在床上,夹住双手,把臀部下垂,像是猫儿一样凸起脊梁,用力拱形拱形腰,再卸下高翘的臀部。
如此反反复复十几次。
功效:此动作能锻炼腰背、四肢的肌肉和关节,还能促进全身气血通畅,对老人防治腰酸背痛和心脑血管疾病有重大的意义。
食疗绝招4、多拍掌严防痴呆十指是除脚以外离心脏最远的地方,所以血液循环比较慢,特别容易受寒。
动作:在炎热的冬天老人可以多搞相似拍掌、欢呼的动作。
效果:十指是经络交汇处,拍手能促进手指的血液循环,能防寒保暖,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防治老年痴呆,因为气血全都到末梢了。
食疗绝招5、揉腋窝延新陈代谢腋窝是人比较私密的部位,一般不愿意人看到或触碰,从中医学来讲,腋窝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养生部位。
动作:把双手交叉在胸部前面,然后左右手相互的揉恰好相反方向的腋窝,运用碗里助推手指,然后又节奏的轻轻揉拎腋下肌肉5分钟左右。
早晚一次,适度用力即可。
效果:经常捏腋窝可以让身体的气血更加流通,而且可以舒经活络们延缓衰老。
腋窝是比较敏感的部位,平时多捏可以让我们多笑笑,也能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岁国学大师饶宗颐养生有道
作者:暂无
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9年第12期
王源源(河南郑州 450000)
中国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曾获首届全球华人终身成就奖,被学术界尊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2015年,李克强总理会见了当时已是98岁高龄的饶宗颐先生。
饶老安享101岁高寿,而且晚年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
其长寿养生之道值得我们借鉴。
勤于治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饶宗颐先生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
饶家世代经商,当时堪称潮州首富。
家中天啸楼藏书达数十万卷,饶老自小便在天啸楼里读书习文,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他涉猎颇广,研究领域涉及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等门类。
还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等六国语言及梵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等古文字。
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深的艺术造诣,精古琴,善诗赋,书画作品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饶老晚年时依然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兴致来了能将上万字的文章一气呵成,还曾连续创作几十首诗歌。
每当有晚辈向他请教学问,饶老都表现得兴致勃勃,思维反应非常敏捷。
他常说:“这是我不服老的表现。
”
饶老很早便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他经常行游天下,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他曾说,将书本上了解到的知识在实地进行验证,并受到新的启发,产生新的疑问,然后继续查书、研究、追寻问题的结论,是人生的最大乐趣。
2017年,饶老百岁高龄时还不远万里前往法国巴黎,参加“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展”开幕仪式。
淡泊名利,性情随和
饶宗颐先生一生学术成就傲人,人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
他与钱钟书并称“南饶北钱”,并与季羡林并称“南饶北季”;国外把他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
然而,面对各种赞誉,饶老总是淡然一笑。
他曾对朋友说,人生在世,难免会被各种欲望所困扰,形成心中难以消解的“挂碍”。
因此,要把“名”和“利”看淡一些,避免沦为物质的俘虏。
有人将饶宗颐先生与清末大学者龚自珍、王国维并提。
饶老说,与他们二位比较,自不敢当。
龚自珍只活到49岁,王国维先生50岁,自己比他们多活了几十年,也就多做了几十年的学问,所以这种比较不够公平。
饶老曾将人的生命比作蜡烛,如果红红旺旺地燃烧,很快便会熄灭;反之,以比较柔和的火苗悠悠地燃烧,便能持续的时间长久一些。
这其实暗合了养生宜“灯用小炷”的思想。
饶宗颐先生晚年时须发皆白,颜容清癯,慈眉善目,性情随和,言谈也很幽默,是一位快乐达人。
有一次,有人当面称其为大师,饶老呵呵笑着说:“呵,大师?我是大猪吧(潮
汕话里‘大师’与‘大猪’谐音)。
现在‘大师’高帽满天飞,太多了。
其实大师原来是称呼和尚的,我可不敢当。
”
珍重身体,醉心书画、古琴
饶宗颐先生自14岁起便学习“因是子静坐法”,每天坚持做15~30分钟,从未间断。
“因是子静坐法”是近代著名学者、养生学家蒋维乔在传统静坐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锻炼的经验而创建的一套呼吸静坐养生法,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曾广泛流行。
饶老晚年时,经常有人向他讨教养生之道,他说,自己的经验是要珍重身体,作息规律。
他每天早上6时起床,沐浴、静坐后便开始读书和研究学问。
饶老做学问时完全投入,感到疲倦了,就马上停下来休息,或者到楼下散散步。
吃东西也是如此,饱了就及时停下来,自己克制自己。
饶老还每天坚持抽出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写字作画。
他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他说,写字作画时,身姿、呼吸、心神都必须有法度,能够“一气周流”,对身心都大有益处。
他还精通古琴,并且撰写了宋元琴史。
他经常抚琴为乐,将之视为一种运动和消遣方式。
饶老经常说:“对什么事都不能太执着,除了做学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