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大师饶宗颐简介

合集下载

饶宗颐诗歌的清气

饶宗颐诗歌的清气

论饶宗颐诗词的清气饶宗颐先生,字固庵,又字伯子、伯濂,号选堂,广东潮州人。

饶先生长于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明,弱冠之年,即续成其尊人饶锷之《潮州艺文志》。

年十九,受聘为中山大学广东修志馆兼任纂修。

饶先生治学甚广,设计甲骨、简帛、经学、礼乐、宗教、历史、中外关系、敦煌、潮学、史前文字、目录、艺术、古典文学等十数门类,又擅书画古琴,学艺双修。

被誉为百科全书式之艺术大师。

著有《选堂诗词集》。

饶宗颐有两位伯父,一位叔父。

大伯父是画家,又是收藏家。

父亲饶锷,谙佛理,精考据,诗文造诣犹深,是晚清迄民初潮州颇有代表性的学者、诗人,选堂幼承家风,成为其自在、独立、充盈、坚毅的生命精神的基础。

常有人感慨,选堂先生是在娘胎里就读完书的,由此足见其早慧与禀性之天赋。

绕年少时曾赋联一对:山不在高,洞宜深,石宜怪园须脱俗,树欲古,竹欲疏清代刘熙载曾经指出“诗品出于人品”。

所以,这一对联在字里行间已经透露出饶宗颐先生清高之节气。

下面,我们从几首饶先生的诗词中,来感受绕先生的清气。

这是饶宗颐先生十六岁时作的《咏优昙花诗》:异域有奇卉,植兹园池旁。

夜来孤月明,吐蕊白如霜。

香气生寒水,素影含虚光。

如何一夕凋,殂谢亦可伤。

岂伊冰玉姿,无意狎群芳。

遂尔离尘垢,冥然返太苍。

太苍安可穷,天道邈无极。

衰荣理则常,幻化终难测。

千载未足修,转瞬讵为逼。

达人解其会,保此恒安息。

浊醪且自陶,聊以永兹夕。

优昙花,又被叫做优昙钵花、乌昙跋罗花,在梵语中为祥瑞花的意思。

《南史》曰:「优昙花乃佛瑞应,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

」佛家《法华经》有云:“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如优钵昙花,时一现耳。

”后来,人们便以“昙花一现”比喻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逝。

饶宗颐的咏《优昙花诗》,既描绘了昙花的形神姿色,又赞美了她的品质情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少年饶宗颐的成熟思想和诗歌艺术特色。

第一首,作者吟咏了在自家莼园的荷花池旁,种植的两株昙花,每当夏末秋初月夜时分,昙花吐蕊,皎洁如霜,芳香袭人,恍若白衣仙女下凡。

国学大师饶宗颐

国学大师饶宗颐

国学大师饶宗颐饶宗颐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

他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精通诗、书、画、乐,造诣高深,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硕果累累。

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饶老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孜孜不倦,勇于探索,在学术和艺术等领域中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为潮汕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潮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饶老几十年来矢志不渝地进行“潮学”的研究和探索,使潮汕文化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饶宗颐1917年6月生于广东潮州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只上过一年中学,从幼年开始,饶宗颐就沉浸于父亲数以万计的藏书海洋中,每天与书为伴,与诗为偶,16岁开始便继承先父遗志,续编其父饶锷的《潮州艺文志》。

其编撰的《楚辞地理考》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领域,此书在上海的出版使29岁的饶宗颐一举成名,从此他便专攻文史而一发不可收拾,同时又从乡邦文化拾级而上,最终成为汉学界的泰斗级人物。

饶宗颐教授后来成为海内外著名的经、史、考古和文学家,并且对诗、书、画造诣极深,治学的领域更加广泛,遍及10大门类,如敦煌学、甲骨学、楚辞学、宗教学及华侨史料等各种学科,著书立说不胜枚举。

仅其中的《20世纪饶宗颐学术集》便有12卷,内容超过1000多万字;专著六十多部;各种论文四百多篇;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等6国语言文字;他对中古梵文和巴比伦古象形文字颇有研究,有些文字连其本国人亦少有精通,作为一个潮籍的中国人,能通晓异国的“天书”,其天才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一个国际著名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饶宗颐先生的足迹踏遍五大洲,从事讲学、研究和文化交流。

66年来,教授、研究员及院士之类的头衔有几十个,他任教、受聘的都是国际上知名大学与研究机构,除香港和内地大学之外,他还在新加坡大学、法国科研中心、法国远东学院、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从事讲学或研究,先后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和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授予人文科学博士学位,并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顾问,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饶漱石有几个子女

饶漱石有几个子女

饶漱石有几个子女饶漱石,中国著名作家,散文家和翻译家,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而闻名。

除了在文学界有着卓越的成就外,饶漱石也是一个家庭人。

那么,饶漱石究竟有几个子女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根据相关资料,饶漱石共有两个子女,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他的儿子叫饶达夫,女儿叫饶宗颐。

饶达夫,生于1944年,是饶漱石的长子。

他继承了父亲的才华,是中国著名学者、散文家、翻译家和评论家。

他的成就在学术界广受认可。

饶达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并对饶漱石的作品有很深的理解和探索。

他也曾对父亲的作品进行过翻译和评论。

饶宗颐,生于1947年,是饶漱石的女儿。

她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

饶宗颐主要从事中国文学、艺术、文化和哲学的研究工作。

她以其深入的学术见解和坚持的学术态度而受到广泛赞誉。

饶宗颐也曾多次参与父亲的作品的研究和评论,对他的思想深有体会。

饶漱石的两个子女都继承了他的文学基因,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他们对饶漱石的影响也是相互的。

父辈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深度影响了子女们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

他们通过自己的工作和研究来传承饶漱石的文学遗产,同时也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饶漱石的子女们并不在文学创作方面像父亲那样被广泛关注,但他们的学术贡献和对饶漱石的传承确实让人敬佩。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为文学界和学术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总结一下,饶漱石共有两个子女,分别是饶达夫和饶宗颐。

他们都是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继承了父亲的文学基因,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他们通过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以及对饶漱石的作品的翻译和评论,为文学界和学术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缅怀世纪老人 饶宗颐老先生

缅怀世纪老人 饶宗颐老先生

作为中国国学大师泰斗,饶宗颐老先生于今晨去世,享年101岁。

老先生生于1917年,原籍广东潮安。

幼承家学的饶宗颐,研究范围极广博,涵盖上古史、甲骨学、经学、宗教学、史学、敦煌学等十三大门类。

其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他曾说“做学问就是求真、求是和求正,做人也是这样。


作为经历过一个世纪的历史见证人,他经历了民国,共和国两个时期,堪称两个新旧时代交替的亲历者。

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

现当代国学家先后有钱锺书、季羡林与之并称,称“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

1982年,《选堂集林·史林》出版,被学界誉为继钱锺书《管锥篇》后的又一学术巨著,有人称誉为“南北学林双璧”,他造访钱锺书时,钱以自己批校过的《管锥编》手稿相赠。

虽然斯人已去,然而他却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堪称是一位最伟大的人,同时也是一位人人所敬仰的人。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接触到这些相关学科,都会想起老先生的呕心沥血和鞠躬尽瘁,作为年轻一辈当知感恩,正是由于他的出现,才使得这些学科才能够真正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此致,献给饶宗颐老先生。

饶宗颐是著名国学大师

饶宗颐是著名国学大师

饶宗颐是著名国学大师【解说】香港大屿山凤凰山麓,有一处由38条木柱组成的大型户外木刻群——心经简林。

这里的每根木柱上都刻有国学大师饶宗颐所书的《心经》经文,行至此处,令人感到平静祥和。

饶宗颐生前很喜欢心经简林宁静清幽的环境,去年2月于香港逝世后,他的一部分骨灰被撒在了这里。

清明将至,记者跟随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一起来到心经简林,倾听他回忆饶公其人。

【解说】饶宗颐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

其学茹古涵今,贯通中西,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

李焯芬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与饶公结缘,后来代表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一直支持饶公的研究工作。

在李焯芬的记忆里,饶公治学严谨,心无旁骛,经常一天花费18-20个小时在学术上,而且他心系社会,关心国计民生。

香港经济低迷时期,饶老将手书的《心经》赠予港人,以鼓舞士气。

【同期】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这个心经简林,是大概20年前开始构思的。

20年前有场亚洲金融风暴,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市民,对好多人有很大的影响。

股票(跌)下来了,楼价也(跌)下来了;好多人借了钱也不够还贷,借钱买楼,楼卖了都不够还贷,变成了负资产。

很多人就很烦恼,很苦恼。

饶老就看到这种情况,他这个人非常慈悲,非常关心别人,他就想了想,他是一个书法家,他就写了《心经》260个字。

他希望整个香港“阖境安康”,大家都生活得非常好,非常的愉快,经济也能恢复过来,不像亚洲金融风暴那个(时期);结果过了几年香港的经济又恢复了,那倒是按他的祝福来实现了。

【解说】饶宗颐一生爱莲花,他的画作中经常会出现莲花的身影。

李焯芬说,饶公不仅爱莲花的高洁,而且莲花的茎支撑着莲叶和莲花,象征着一种担当。

【同期】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他特别喜欢莲花,他的画里面有很多莲花;喜欢莲花也不单是周敦颐的《爱莲说》,莲花高洁,中通外直。

他特别喜欢莲花,夏天去荷塘里面可以看到,一枝枝的莲花的茎,上面就是一片片的莲叶,一朵朵的莲花。

饶宗颐先生介绍

饶宗颐先生介绍

响 颇 大莲诸家,于李人物画不拘一山水画法造诣集 种篇 ,著 逾已 出 版学 、 简宗 教 学音 乐 、史 、 艺古 文 字围 广 博顾 问授 。中 文 大荣 誉奖,教授于理学院以后历文志》岁续,广东年
60

,。、,、,Fra bibliotek1917
他方来音

作海饶短刊发专得及字在六渊作饶
出内教文及表著了华学文十博等教
了海授和各在六卓侨,学多,身授
不外为杂大世十越史敦,年精的是
可弘国文书界多的料煌语来通学学
磨扬际约刊各种成等学言,多者富
灭中汉有上大外就方,学孜种。五
的华学四的学,。面宗,孜外他车
贡文界百论术尚除都教古不语知,
献化及篇文期有了取学文倦。识著
。, 。,

▪ 饶宗颐是我国当代的文化明星,其对于历 史、考古、文学、经学、教育、书画等不 同领域均有涉猎,又是杰出的翻译家。香 港大学副校长曾引用余秋雨的话说:“香 港如果出了一个饶宗颐,就不会是文化沙 漠了。”有人以为饶先生可以与季羡林齐 名,并称之为“南饶北季”。
贯通古今 海纳百川
▪ (三)饶宗颐在学术上与艺术上的造诣均达到相 当高的水准,他集学问与艺术为一身,以其博洽 周流、雅人深致的境界,成为当代罕有的国学宗 匠。同时,他的文化世界具有自信、自足、圆融、 和谐的特点。整个二十世纪,一般知识人都觉得 一定要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新派”与 “旧派”之间做选择的时候,他却没有一种焦虑 与困惑。他的世界里,东方与西方没有鸿沟,古 代与现代之间没有裂罅。饶宗颐的学问、艺术与 文化人格、与香港一地有极为重要的相似性。是 特殊的地缘所造就的学术文化史现象。这一范式 所树立的标格,将对于未来的中国学术具有重要 启示意义。

当代香港国学大师

当代香港国学大师

当代香港国学大师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

这位饶公,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

大家平时会看当代香港国学大师吗?关于当代香港国学大师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香港国学大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当代香港国学大师:家学启蒙大病引斯入“国”门白发,白眉,清瘦。

最近一次见饶公是在几天前,85岁的他刚落座就轻声说道:“先得纠正一个重要偏误,我不像有些文章说的那样‘连小学也没上过,完全是无师自通’,我上过正规的初中,而且我学每样东西都有老师的,我的老师很多。

”与纠正许多历史学方面的偏误一样,饶公对自己也是一丝不茍。

他说,我的祖父、父亲都是做生意的,我的家是当时广东潮州地方的首富。

所不同的是,我的父亲一面做生意,一面也读书做学问。

因此我家里有很多的书,大概有几万本。

我小时候就在这些书里,很早就念了很多书。

到了十几岁,父亲就过世了,我接下了他的两副担子,既要管生意,还要继续做他没做完的学问。

后来,我对钱越来越没兴趣,父亲的钱到我手里变得越来越少。

看来,我只能做好一件事,就是把他的学术研究继续下来。

我后来就变为纯粹向学术方向发展了。

可以说是家庭教育,是家学,使我走上这条路的。

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

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

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

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

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对“缘”的解释不是完全被动的:缘是外面的条件,你自己有某种内在的条件可以同外缘结合,能够配得上的就会能够搭得上,要不然也搭不上,因为你的条件和它的条件不合,它没有需要你,所以说缘要内外两方面的结合。

饶宗颐先生介绍

饶宗颐先生介绍

饶宗颐先生介绍生平简介饶宗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

香港大学副校长曾这样评价他:“香港如果出了一个饶宗颐,就不会是文化沙漠了。

”而他又是以“辛苦待舂锄”来谦虚地评价自己一生成就的。

饶先生和季羡林齐名,学界称"南饶北季"。

饶宗颐,1917年8月9日。

生于广东潮安。

字固庵,号选堂,广东潮州人。

幼耽文艺,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刊于领南学报。

以后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教授。

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学,并先后从事研究于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任职教授。

1973年回香港,任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及系主任。

饶教授于1962年获法国汉学儒莲奖,1982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

1993年为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

饶教授学术范围广博凡甲骨、敦煌、古文字、上古史、近东古史、艺术史、音乐、词学等,均有专著,出版书40种,学术论文过三百篇。

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

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

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

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录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

饶宗颐家中“天啸楼”藏书达十余万卷,为当时粤东最富盛名的藏书楼。

同乡评述同乡林伦伦对饶先生的评述:先生“业精六学,才备九能”,迄今已出版著作50余部,发表论文400多篇,在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书画、音乐、韵学诸方面都有了不起的成就,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

饶宗颐先生,字固庵,又字伯子、伯濂,号选堂。

饶先生的父亲在家中排行第三,名宝璇,字纯钩,后改锷,号钝鹿,又号兹园居士。

饶锷老先生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参加过南社,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曾著《〈佛国记〉疏证》、《王右军年谱》、《慈禧宫词百首》、《潮州西湖山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国学大师饶宗颐简介
饶宗颐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

他是当代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他贯通中西之学,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物小传
1917年,饶宗颐生于广东潮安。

父亲饶锷在家乡建有潮州最大的藏书楼“天啸楼”。

少年饶宗颐常躲进天啸楼里自学,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超强的自学能力。

在饶宗颐的回忆中:“我家以前开有四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

我小时候十分孤独,母亲在我两岁时因病去世,父亲一直生活在沉闷之中,但他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有五个基础来自家学,一是家里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1935年,18岁的饶宗颐经温丹铭举荐,进入广东通志馆中,专职艺文纂修。

这段编纂地方志的经历,为他百科全书式的学问体系打下深深的基础。

饶宗颐是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也是第一个系统研究殷代贞卜人物。

1962年,饶宗颐获得了被誉为“西方汉学的诺贝尔奖”的“儒莲汉学奖”。

自此,饶宗颐、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并称为“甲骨五堂”。

饶宗颐
饶宗颐的研究领域,囊括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等十三个门类,他出版著作六十余部,著述3000万言,仅《20世纪饶宗颐学术文集》浩浩十二卷,就达1000多万字。

2017年6月27日,百岁高龄的饶宗颐前往法国巴黎,参加“莲
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展”开幕仪式,并与两位老学生:90岁的法国汉学泰斗汪德迈、91岁的德国汉学泰斗侯思孟会面。

他所追求的正是将中国文化传播海外。

饶宗颐的人生哲学
饶宗颐曾诗云:“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这是他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我是弹古琴的。

有一次,我和学生在海上弹琴,作了两句诗。

‘万古不磨’,就是中国人讲的‘不朽’,中国人讲‘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这个‘自在’,是佛教的话。

我写心经简介,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自在’,就是像观世音一样。

‘中流’,在水的中央,说明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个波罗蜜,就是要保持一种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前矗立四个大字“慈悲喜舍”,也蕴含着他对人间的一片悲悯之心。

饶宗颐的人才观
在饶宗颐先生百岁之时,曾对如何培养通人、怎样看待“东学西渐”等问题谈过自己的看法。

在饶宗颐心中,有一个“新经学”的概念。

“经”是经典的意思,“新”主要“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新整理和研究新出土的材料;二是重新界定传统的经的范围,不应只限于十三经;三是可扩大经的范围至一些长篇而重要的铜器铭文、部分《逸周书》等,可以补充《尚书》,包括记言类的《国语》也可以入经,思想性的出土文献可选一些入经,道家的书如《老子》《庄子》等,一些子书更自当列入新经书体系之内,甚至释家的书如《坛经》等亦可列入。

他认为,“新经学” 有助于建立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重新树立中国人传统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使之成为中国人做人做事的常道,以达到天人互益的境界。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已不是科学或物质的问题了,近年我们这方面突飞猛进,物质生活甚至已有过犹不及的态势,有些人开始价值观混乱或扭曲了。

饶宗颐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的传统学问本就重视“通古今之变,
究天人之际”,要求学者做通人,并非做专家。

这个“通”“究”之道要付出极大心力和极多现实上的自我牺性。

"我的心得是,首先不要自我设限,保持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可先从一个小范围内的方面做起,如我年轻时先做方志学和地方史,以家乡潮州为研究对象。

从考古一直到文学、戏曲、陶瓷等都做,特别注重不同领域间的关联性问题,这样慢慢就越做越通了。

我也是这样教学生的,但愿意这样跟着我长期做的人极少。

"
"现在要培养通人很难!中外学界制度上都重视专家,这是受理工科的影响。

所以人文素质越发低下了,因为我们用了理工科的应用主义方法去培养文科的人才,结果是貌似专精而实际狭小,这还已是好的了,我还知道有不少粗疏而虚空的“专家”呢!学者可以先成专家,再追慕会通,终成通人,大概这样一个过程是可以的。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饶宗颐在为人修学中也有自己的“三境界”:“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为第一重境界,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

“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为第二重境界,人其实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没有光彩。

“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为第三重境界,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这样才没有烦恼,自主人生,自成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