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合集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课堂美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课堂美起来

关键词 :激情 导入 ;深情 朗读 ;扣动 文本 ;捕捉 生活
中图分类号 :G 6 3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2 - 7 6 6 1( 2 0 1 3 )2 8 — 2 8 9 — 0 1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中也明确指 出 “ 培养学生高 尚的道德情
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 的人生态度是
语 文 ” 的环 境 中学 习语 文 。 2 0 0 7年 3月 的 一 天 ,我 在 看 电视 时 无 意 看 到 了 2 0 0 6年 十
这样 , 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 , 文 中个性各异 的精神世界 ,
情感 世界 ,伴 随着语言 的流 淌 ,叩击学生 的心扉 ,在学生的心 灵深 处弹奏 ,引起悦耳的共鸣 。 二 、 深 情 朗 读 , 拨 动 情 弦 “ 把作 者 的感 情恰 如其分地 传达 出来 ,激 昂处 还他个 激 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 婉”( 叶圣 陶语) ,那 么 ,老师 的深情 朗读 就 能使教 学艺术锦上添花。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通 过动情的语 言 ,特别是教师充满感情 的朗读 ,来直 接给学生一种美 的情感 输 入 ,使他 们很快体 味 出作 者的思想 感情 。如 在教< < 乡愁 们感染 ,丁小兵 “ 这 个用左手敬军礼 的人 ,我们以他为骄傲 。战 时敢舍身 ,平 时能 忘我 ,从逆 境中挣扎启程 ,在顺境 中保持清醒 。沙场 带兵 敢称 无愧无悔 ,把守 国门能说 有骨有节 ,他像一把号角 ,让理想 与
弦” ,以情动人 , . 以美感 人 ,就能打造 出富有生命力 的语文课 堂, 并 以此来打开学生心灵 的门扉 , 收到事半功倍 的最佳效果 , 让语文课堂 因情而美 。那 么 ,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 的美好情

创造性复述,让语文课堂别样美丽

创造性复述,让语文课堂别样美丽

创造性复述,让语文课堂别样美丽在语文课堂中,创造性复述是一种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通过创造性复述,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创造力。

本文将讨论创造性复述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让语文课堂变得别样美丽。

创造性复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往往会通过朗读或背诵来记住课文内容,但这种方式往往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通过创造性复述,学生们需要重新表达原文的意思,并且用自己的话语来描述,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需要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还需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创造性复述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创造性复述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来重新表达文章的内容,这就需要他们运用到了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更加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用更生动的词语来表达,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丰富文章的表现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变得别样美丽呢?老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创造性复述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创造性复述来重新演绎文章的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老师可以在创造性复述中加入一些竞赛元素,通过评选出最有创意的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评选活动,让学生们在创造性复述的过程中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然后通过投票或评审来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

锤炼教学语言 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锤炼教学语言 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卷, 教师的语 言就是这幅画 中的每一根线条 和每一 笔色彩 。课堂 中优美 、 听的语 言会 动
个想法 , 它想干什么 呢? 在这堂课的一开始 , " 就用它的声美 、 情真
抓住 了我 的听众— — 孩子们 的心 , —一 调起 了他i - > 探究 的热 情 , r - ] J @ 更 重要 的是渲染 了课 堂美的氛 围, 着孩 子们的心灵开始步入 了 带
五、 志畅神 , 悦 生成 “ 志趣 ” 美
契合 。我们可 以利用 多种教学 方法和手段 使教学 内容变得 更生 动、 更形象 , 以充分激发学生 的 自由想像 , 使想像在现实材料 和已
往 经 验 的 基 础 上 无 拘 无 束 地 驰 骋 。 从 而 对 当 前 材 料 和 以往 经 验 进行变异 、 合 、 工而构成新的体验。 组 加
黼 教 学 鲁 题
射镧嘴蜘嘲缈I 赋
通过 与文本的对话 , 明白作 者对青海 湖的喜爱 , 那是 一种贴 近 自
然 后 发 白内 心 深处 的情 感 。
三 、 游 怀 想 。 现 画面 美 神 再
审美活动 中凭借情感 的牵 引 , 自己移入 观赏 对象 , 将 从而实现 “ 物
我 合 一 ” 以获 得 具 体 的 审美 愉悦 的 过 程 。教 学 中 , 还 特 别 注 意 , 我
抒 胸 臆 , 情 而 生 动 地 再 现 这 梦 幻 的美 分 不 开 。 于 是 , 鼓 励 学 深 我 生 “ 游 怀 想 ” 尽 情 展 示 家 乡景 色 的 画 面 美 , 要 求 学 生 用 一 段 神 , 并 话将 家 乡 的 山 、 、 乡的 春 花 、 乡的 秋 风 …… 流 露 于 笔 端 。这 水 家 家 个 教 学 活 动 的设 计 不 仅 丰 富 了 学 生 的 审 美 体 验 , 启 迪 了思 维 , 更 引发 了想 象 , 学 生 的审 美 情 趣 提 升 到 了 一个 新 的境 界 。 让

让语文课堂充满美的气息

让语文课堂充满美的气息

让学 生 自主 选择 、设 计 , 、舞 台表
演如 何 才美 。
文学 作 品 的意境 之 美 、形 象之 美 、主题 之 美等 等需 要 阅读 者 潜 心
良好 审美 氛 围的重 要 一环 。如课 堂
情 境 的巧 妙设 置 、教 学过 程 的科 学
教 师 的形 象 、举 止在 整 个教 育 过程 中具 有 不 可 忽 视 的美 育 作 用 。 教师 的发 型 、服饰 、语 言 及 动作 等 都 是 学生 审 美的 内容 。很 多优 秀 教 师不 仅知 识 渊博 、才 华 出众 ,而 且 服饰 仪 表 、举 手 投 足都 颇 具 风 范 , 带 给 学生 美 的熏 陶 。 比如有 教 师不 仅 注意 平 常 的形 象 塑 造 ,而且 在讲 特 定篇 目时还 会 特 意 装扮 ,配 合 讲授 ,比如 某篇 祭
调 控 等 ,加 上教 师 热 情 、真 挚 的 态 度 ,语 文课 堂将 处 处显 美 。 “ 轻 抚 中华 历 史 的 尘 烟 沙 幔 , 萧瑟 秋 风 中 ,一 位 才情 四溢 的女 词 人 朝 我 们 缓缓 走 来 。她 轻 移 莲 步 , 衣 着 淡雅 、面容 憔 悴 、神 情 凄 苦 。 ” ( 语 文轩 《 声 声 慢 教 学 设 计》 如 此凄 婉 的调 子 、文学 色 彩浓
阐发 。课 本 剧的 表演 是对 文 本美 的
个极 其 重要 的方 法就 是 诵读 。通
过诵 读 ,感 悟 《 涛经》 语 言 的押韵 和 重章 复沓 之美 ,欣赏 杜 甫诗 歌语 言 的抑 扬顿 挫 之美 ,比较 李清 照 和 辛 弃疾 的 词作 的绮 丽柔 美 和豪 壮恢 弘 等等 。
… …
阅 读 、仔 细 品析 才 能 深 刻 感 悟 到 。 比如 通 过 品 析 ,欣 赏 《 孔 雀 东 南 l £ = 》中刘 兰 芝 的多才 多 艺 、聪 慧勤

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文 学 与 美 术 可 谓 一 对 又 造 或 视 觉 艺 术 ’ 通 常 指 的 是 绘 画 和 雕 。
痕 , 致 宁静 , 翁 泊舟 独钓 , 景 一 悠 然 自得 , 充满 了诗 情 画 意 。通 过 赏 图 和 语 言 的解 析 ,学 生 充 分 展 开 了想 象 和 联 想 , 评 绘 画作 品 , 点 品 评 诗 歌 意 境 ,找 到 了诗 和 画 叶蕴 1 藏 的 物 我 无 问 、天 人 合 一 的 美 好 境 界 ,仿 佛 和 诗 人 在 生 命 情 感 卜 遥相 契合 ,实现 了读者 和诗人跨 越 时 空 的 沟通 。 二. 画悟情 : 语 文教学中 , 绘 在 运 用 绘 画 引 导 美 术 专 业 的 学 生 理 解 文 学 作 品 是 一 个 行 之 有 效 的 方
的诗《 面朝 大海 , 春暖花开》 , 时 老 师先指导学生 朗读诗作 ,并讲 解 海子创 作这 首 诗时 的精 神世 界 , 以 及 诗 中所 饱 含 的 情 感 ,再 让 学 生 用 自 己 的 画笔 绘 出 他 们 所 理 解 的 海 子 的 内心 世 界 。 学 生 们 将 自 己 的 感 情 融 人 绘 画 之 中 ,有 的 绘
术, 两者相互 渗透 , 相互依存 。美 术作 品与 文学 作 品密 切相 关 , 其 往往 蕴藏 着 丰富 的情 感色 彩 , 更
易 于 激 起 学 生 的想 象 和 联 想 , 陶
冶 人 的 情 操 , 此 , 语 文 课 教 学 因 在 中借助绘 画作品再现情 境 ,传 达 情感, 能扩大学 生的视野 , 高他 提
们 学习语文 的兴趣 ,培 养其 丰富 的想 象 力 和 创 造 力 。 语 文 课 教 学 中 ,绘 艺 术 的 引 入 ,可 以通 过 出 示 与 课 文 内容

让“美”充满语文课堂

让“美”充满语文课堂

让“美”充满语文课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小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学习语文兴趣不浓,甚至讨厌学语文。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寓教于乐,使学生进入轻松快乐的课堂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一、课前5分钟演讲,让学生由怕说到敢说,把“说话”美带进课堂上课开始,笔者让学生自己走向讲台发表演讲。

但学生往往因羞涩腼腆或信心不足而不肯开口“说”,久而久之就形成惰性。

因而,笔者首先要根除他们心中这一最大障碍,激发他们“说”的兴趣。

笔者的做法是降低演讲的难度,树立学生的信心。

在训练中如果一开始难度过大,必然会使学生望而却步。

所以,在训练之初,笔者一般只是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

如每次接到一个新班,笔者总是让学生先介绍自己的姓名、爱好、喜好的科目及原因等简单的问题,这些都是他们很熟悉的,所以都能比较流利地介绍有关情况。

这时,笔者对他们及时地进行肯定,让学生觉得开口说话并不难,从而信心倍增。

如果学生还是不敢说,笔者就启发学生讲故事,或者电视剧里的情节。

有时,笔者还津津有味地和同学们一起谈论电视剧里的情节。

别看这些学生平时不说话,一谈到电视剧就打开了话匣子。

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由怕说到敢说,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

二、利用音乐、图片,引导学生朗读,把意境美带进课堂朗读是一个把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和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

如,在《山中访友》一文中,作者在访问古桥、森林、白泉等老朋友时,运用了很多优美的词语,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它的美丽和意境,笔者为学生配上一段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借助表演,揣摩文章内涵,把表演美带进课堂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无论课文描述的景物多么迷人,描述的事情怎样感人、有趣,学生就是无动于衷。

让美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美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美在语文课堂中绽放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美。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巧用导语感受开始美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的。

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海浪阵阵,波涛滚滚。

有一条小船,在风口浪尖上颠簸。

船上的人吓得不知所措。

一个浪头过来,船翻了,一人落入茫茫大海。

此人不会游泳,周围又没有其他船只,连呼救都不可能,看来此人必死无疑。

但奇怪的是,这个人没有被海浪吞没,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岸边。

原来这个人掉进了死海。

为什么掉进‘死海不死’呢?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这个导入,老师用形象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为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二、把握诵读体会吟诵美诵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

吟诵的时候,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也可是学生齐读,还可以是分角色朗读。

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

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引导学生要读出“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惊讶”“吕蒙的调侃”。

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题 , 可 以 是 一 次 z z, 活 动 。 如 : 执 教 《 弓之 鸟 》 也 J J的 ,, 例 在 惊 时 , 篇 就 布 疑 设 阵 : 现 在 , 中飞 着 一 只 大 雁 , 家 想 开 “ 空 大
想 , 什 么办法 能把 它打 下来 ? ” 生凭 经验 纷纷 说 , 用 学 用 箭 射 , 枪 弹 … … 至 此 , 师 首 先 肯 定 学 生 的 回 答 是 正 用 老 确 的 。但话 锋 一转 , :可是 , 时侯 有 个 射箭 能手更 说 “ 古 赢 , 只拉 弓不用 箭 , 的一声 就把这 只 大雁 射 了下来 , 却 嗖
意境 , 必须在 教师 的 引导下 , 住作 者所 描写 的景物 , 就 抓 结 合 作 者 的 情 感 , 系 自 己 的 阅 读 经 验 , 飞 学 生 的 想 联 放 象 , 学生 深 入作 者 所 描 写 的意 境之 中 , 就 是想 象再 让 这
富 有 经 验 的 教 师 很 重 视 导 语 的 设 计 , 们 善 于 抓 住 他
这 究 竟 是 什 么 缘 故 呢 ? 答 案 就 在 课 文 中 , 大 家 仔 细 阅 请 读 课文 , 谁先找 到答 案 。” 语 巧设 悬念 , 学生 进一 看 导 为 步 体 验 教 材 中 的人 物 美 起 到 一 个 铺 垫 作 用 , 强 烈 地 吸 它 引学生 积极 主动地 参 与审美 教学 活动 。

段 风 趣 生 动 的 语 言 , 可 以是 一 幅 优 美 宜 人 的 画 面 , 可 以 是 ~ 段 轻 松 明 快 的 音 乐 , 可 以 是 一 个 蕴 含 哲 理 的 问
造 的过 程 。 这 个 过 程 中 , 以 以作 者 的 思 想 情 感 为 经 , 在 可 以作 者 描 绘 的 景 物 为 纬 , 想 , 引导 学 生在轻 柔 的旋律 饮 时 我 中 闭 上 眼 睛 想 象 西 湖 晴 雨 天 气 的 变 化 及 美 丽 , 而 体 会 从 作 者 热 爱 祖 国 山 河 的感 情 。 读 诗 歌 时 学 生 自然 而 然 就 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摘要:本文以中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为写作目的,分别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方法和途径,即以美引读、以美启想、以美促品、以美导写、以美作范。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育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中美育,指的是借助自然美、生活美等内容,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教育。

由于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具有高度的主观性和广泛性,这种能力的培养单靠艺术课的教学实践是不充分的,还应需要其它学科教学潜移默化地相辅。

但美育由于缺乏客观的考核与评价,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常常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软因素。

这种不平衡的现象说明学生的审美教育急待普及,期待在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能得到更有效的体现。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方法
(一)以美引读,培养感受美的能力
美是到处存在的,发现美、感受美的途径也很多。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就是其中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感受美的方法。

成功的朗读,能使学生醉心于课文本身,有助于培养他们阅读和鉴赏的兴趣,从课文丰富的内涵中自然地、也是自觉地捕捉美的信息,汲取精神营养。

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因此,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反复朗读,细细玩味。

曾经听过一节课,执教的老师在上《金色花》时,抓住课文后面母子的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对话指导朗读。

老师讲得很少,而让学生细读,读时思考两个问题:“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蕴含着妈妈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不告诉你,妈妈”表现了“我”当时怎样心理?这位老师用不同的语调进行范读,引导学生随着老师的朗读讨论,哪种更符合文章情境。

老师具体指导了四种朗读基调(即“焦急型”,“暴躁型”,“冷淡型”,“嗔怪型”),并启发学生: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而孩子呢,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更温馨,所以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最后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自由读,再选角色读,最后老师当“妈妈”,同学当孩子,再读。

通过这样的有序地层层深入地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母爱之美、回报之美。

(二)以美启想,培养认识美的能力
文学作品不象欣赏绘画、雕塑有直接的可视外形,而是借助间接符号——文字,通过联想、想象和体验去感受作品的。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描述启迪学生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受到深深的感染和得到美的享受。

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艳的抒情诗,又是一
幅富有流动感的油画,很适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去感受美、认识美。

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配乐朗诵课文,要求学生闭目凝神细听,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情景体会,学生仿佛置身于“苍茫的大海”中,有卷集的乌云、耀眼的闪电、汹涌的海浪;有隆隆的雷声、怒号的海啸;更有那“高傲的”、“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的海燕。

通过具体情景想象后,学生对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海燕,有了更深的感染,受到更美的教益。

(三)以美促品,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正如高尔基指出:“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性格,用语言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物和思维过程。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时,可注意那些优美的词句,拣出来,仔细分析品味,就会有无穷的趣味。

曾听到过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执教的《天上的街市》。

在教第一节诗时,洪老师抓住“天上的明星现了”一句中的“现”字,并将其换成“亮”,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然后,洪老师又把这节诗的前两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闪着无数的明星”与后两句“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串换位置,通过比较、品析,使学生体悟了诗歌行文思路的一致美。

诗的后三节中五个句子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怎么赏析这些句子呢?洪老师从内容上启发学生:所描述的事物明明都是出于想象,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是否矛盾?再引
导学生揣摩写作意图——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通过这些佳词丽句的品析,学生就能领会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并受到鼓舞和感染,从而有助于提高他们认识美能力和鉴赏美的能力。

(四)以美导写,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如果仅仅限于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创造美,才能完成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教学目标。

作文指导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美的有效途径。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多想象生活中存在的自然美、社会美,进而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如教朱自清的《背影》之前,我先引导学生比较一下母爱与父爱的不同,当然学生的比较都比较肤浅,比较片面的。

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接着以字词和细节描写为教学重点,和学生共同体会那浓浓的父子深情:父亲穿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爬月台的动作“攀、缩、倾”等为学生构建一个无声的感人泣下的画面——作者泪光中父亲的背影,已深深感染每个学生。

之后,我便再次启发学生深层思考父爱与母爱的不同,此时学生已能体会到父爱之美了。

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在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与高尚的审美理想。


信不久的未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定将绽放出最“美”的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