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的英文缩写

凝血酶原时间的英文缩写
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测血液凝血功能的一种常见的检查项目。
其英文缩写为PT,是Prothrombin Time 的缩写。
在临床医学中,PT是一项重要的检测指标,可以用来评估凝血功能的状态。
PT检测可以用于诊断和监测多种疾病,例如肝病、肾病、血液病等。
在肝病患者中,PT检测可以用来监测患者肝脏的功能状态,以及预测出血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在肾病患者中,PT检测可以用来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和预测尿毒症的风险。
在血液病患者中,PT检测可以用来检测凝血因子的缺乏和异常,以及评估出血和血栓的风险。
PT检测的原理是通过加入凝血酶原、钙离子和凝血酶原激活剂等试剂,观察血液的凝固时间来评估凝血功能的状态。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激活,形成血凝块,从而促进血液凝固。
如果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凝血时间会延长,说明凝血功能受损。
PT检测的结果会以秒数的形式呈现,正常范围通常为11到13秒。
如果PT值超出正常范围,说明凝血功能存在异常。
不同的医院和实验室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通常凝血酶原时间的英文缩写都是PT。
总之,凝血酶原时间是一项非常有用的检测指标,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并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
如果您需要进行PT检测,建议您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查。
- 1 -。
血凝四项

血凝四项血凝四项是一种临床常规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它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和血小板计数(PLT)。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凝血酶原时间(PT)。
PT是血液凝固的外源途径指标,也是观察凝血酶原缺乏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T的时间为10到14秒。
当PT延长时,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肝功能异常或抗凝药物的存在。
其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血液凝固的内源途径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APTT的时间为25到35秒。
如果APT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凝血障碍、抗凝药物的使用或其他疾病。
第三,纤维蛋白原定量(FIB)是一种评估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指标。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参与血液凝固的蛋白质,它可以转化为纤维蛋白,促进血栓形成和止血。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为2到4克/升。
如果纤维蛋白原减少,可能表示肝功能异常、凝血酶原缺乏或其他疾病。
最后,血小板计数(PLT)是评估血液凝聚能力的指标。
血小板是一种负责止血和血栓形成的细胞。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为150到450×10^9/L。
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会导致出血倾向。
而如果血小板计数过高,则可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总之,血凝四项是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的常规检查项目,它们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疾病。
然而,只有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因此,在进行血凝四项检查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判断和解读,避免误诊和漏诊。
同时,患者也应该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和管理,定期进行检查,以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凝血时间的判断指标

凝血时间的判断指标
凝血时间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指标,通常用于诊断出血
或血栓性疾病。
常见的凝血时间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
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凝血酶原时间(PT)。
PT是评估外源凝血
途径的指标,通常用于监测抗凝治疗和诊断肝脏疾病。
正常的PT时
间在10-13秒之间。
延长的PT时间可能暗示着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
异常,如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或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
其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内源和共同凝血
途径的指标,主要用于监测肝素和抗凝药物的治疗。
正常的APTT时
间在30-40秒之间。
延长的APTT时间可能与血友病、血小板功能障
碍或其他凝血因子缺陷有关。
最后,凝血酶时间(TT)是评估最终共同途径的指标,通常用
于检测纤维蛋白原浓度和纤维蛋白聚合功能。
正常的TT时间在11-
13秒之间。
延长的TT时间可能暗示着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如纤维蛋白溶解功能障碍或纤维蛋白多聚体异常。
除了这些常见的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凝血时间指标,如凝
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它们在特定的
临床情况下也具有重要的诊断和监测价值。
总的来说,通过对凝血时间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判
断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对于患者来说,定期检查凝血时间指标可以及早发现凝血功能异常,有助于预防和
治疗相关疾病。
凝血功能化验单各项解读

凝血功能化验单各项解读
凝血功能化验单常用于检测人体内的凝血能力,其中包括以下一些指标:
1. 凝血酶原时间(PT):指血液凝固所需时间。
该指标常用
于检测肝功能、维生素K缺乏等问题,正常值为11-13.5秒。
2. 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该指标能够检测肝功能、血
小板、因子缺乏等问题,正常值在25-35秒之间。
3. 凝血酶时间(TT):指血浆中凝血酶形成所需时间,常用
于检测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等问题。
正常值为14-18秒。
4. 纤维蛋白原(FIB):该指标能够反映人体内纤维蛋白原的
水平,是血栓形成的主要组成部分。
正常值在2-4克/升之间。
5. D-二聚体(D-dimer):用于检测体内是否有血栓形成或血
管损伤等情况,若D-二聚体水平升高,则可能存在血栓或血
管损伤等。
正常值为小于0.5微克/升。
6. 纤溶酶原激活物时间(PFA):该指标能够检测血小板聚集
和红细胞聚集功能,常用于评估出血性疾病。
正常值为100秒左右。
7. 血小板计数:指血液中血小板数量,正常值为150~
400×10^9/L。
以上几项指标以及其他一些相关指标,如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平均体积等都可以提供对人体凝血状态的评估。
如果有异常,则需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凝血酶原时间(建议收藏)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百科名片凝血酶凝血酶原时间,简称PT,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因子(兔脑渗出液)后,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正常值为12-14秒。
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者有临床意义。
应用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曲线,对比患者血浆的PT,可以求出活动度。
活动度的正常值为80%—100%。
目录[隐藏]。
.。
文档交流原理与临床意义PT在肝病中的应用价值PTA与INR在肝病中应用价值的比较PTA组间差异的相关因素[编辑本段]原理与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其原理是在抗凝血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和适量的钙离子,满足外源性凝血条件,从加入钙离子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PT。
.。
..文档交流实验室报告PT有4种方式:秒、活动度(prothrombintimeactivitypercentage,PTA)、率(prothrombintimeratio,PTR)、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
4种形式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同。
...。
.。
文档交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
文档交流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编辑本段]PT在肝病中的应用价值PT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I、Ⅱ、Ⅴ、Ⅶ、Ⅹ的水平决定,它在肝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凝血酶时间偏低的原因以及可能出现的病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凝血酶时间偏低的原因以及可能出现的病变
导语:所谓的凝血酶原时间其实就是指的在没有血小板的血浆里面加入适量的组织因子,观察凝血酶原转化成凝血酶需要的时间,因为凝血酶原转化成凝血
所谓的凝血酶原时间其实就是指的在没有血小板的血浆里面加入适量的组织因子,观察凝血酶原转化成凝血酶需要的时间,因为凝血酶原转化成凝血酶这个过程会伴随着血浆凝固。
如果凝血酶时间偏低,则相应的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往往偏低。
在正常的情况下凝血酶时间在12到14秒之间,这个时间有一定争议,有的人认为可能是11秒到16秒之间。
不管怎么说,如果这个时间非常小,则说明凝血酶时间偏低。
凝血酶时间偏低能够初步诊断患有某些疾病,比如说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就可以导致遴选没时间偏低。
再比如说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也可以导致凝血酶时间偏低。
某一些妇女可能会经常性的口服避孕药,或者是患有某些血栓性疾病,这些因素可以使得血液呈现出高凝状态,从而凝血酶时间也会随着偏低。
还有一些情况就是严重的肝病患者存在凝血酶时间偏低现象,如果肝病逐渐康复,则凝血酶时间也会随之慢慢恢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检查凝血酶时间来判断肝病的恢复情况。
在我们国家凝血酶的时间正常范围是11到13秒,或者是12到16秒,如果凝血酶时间低于了最小值,则说明凝血酶时间偏低。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凝血酶原时间偏高常见原因

凝血酶原时间偏高常见原因凝血酶原时间(PT)是评估凝血系统功能和肝脏功能的一种常用指标,PT偏高通常意味着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可能引发出血倾向。
以下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偏高的常见原因:1. 肝病:肝脏是体内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包括凝血酶原、凝血因子II、凝血因子V、凝血因子VII、凝血因子IX和凝血因子X等。
肝脏功能异常会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异常,从而引起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 姓氏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姓氏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是一种凝血因子VIII和凝血因子IX缺乏的遗传性疾病。
这种疾病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3. 使用抗凝药物:某些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和新型口服抗凝药(比如达比加群酯)会影响凝血酶原时间。
这些药物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疾病,在用药期间会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4. 凝血功能异常: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凝血功能异常。
遗传性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如血友病和因子V Leiden突变。
获得性凝血功能异常可以由许多因素引发,如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等。
5. 其他疾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还可能与其他疾病和情况有关,如急性或慢性感染、肿瘤、休克、器官损伤、急性胰腺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6. 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也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增加的常见原因之一。
例如,血友病是一种由凝血因子VIII或IX缺乏引起的遗传性凝血疾病。
这些凝血因子的缺乏会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7. 抗凝药物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Warfarin)、肝素等的使用也会延长凝血酶原时间。
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凝血因子的生成或活性,从而延长凝血时间。
8. 前列腺疾病:前列腺肿瘤、前列腺炎或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也常常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异常升高。
综上所述,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偏高的原因非常多样,包括肝病、使用抗凝药物、姓氏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凝血功能异常、其他疾病和情况等。
凝血酶原时间偏高护理观察要点

凝血酶原时间偏高护理观察要点凝血酶原时间(PT)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当凝血酶原时间偏高时,意味着患者可能面临出血的风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凝血酶原时间偏高的护理观察要点,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一情况。
1. 凝血酶原时间(PT)的基本概念在开始深入探讨护理观察要点之前,让我们首先了解凝血酶原时间的基本概念。
凝血酶原时间是一种衡量血液凝血功能的指标,通常用于检测凝血因子的功能性状态。
正常情况下,PT时间应在特定范围内,如果PT时间延长,可能表明患者存在凝血问题。
2. 凝血酶原时间偏高可能的原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2.1 抗凝药物使用某些药物,如华法林,可以延长凝血酶原时间以预防血栓形成。
在给予这些药物的患者中,延长的PT时间是正常的。
2.2 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血的蛋白质,缺乏某些凝血因子可能导致PT时间延长。
这可以是由遗传性疾病或某些疾病状态引起的。
2.3 肝功能障碍肝脏在合成凝血因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肝功能受损可以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因为凝血因子的合成受到影响。
2.4 钠华病毒某些病毒感染,如钠华病毒,可以引起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
3. 护理观察要点当护理患者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偏高时,以下观察要点至关重要:3.1 出血风险评估首要任务是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延长的PT时间可能表明患者的凝血功能受损,因此需要密切观察任何出血迹象,如皮肤淤血、鼻血、出血性尿液或便血。
3.2 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在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非常重要。
这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案,以确保PT时间在安全范围内。
3.3 药物管理如果患者因使用抗凝药物而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偏高,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药物管理。
这包括确保患者按照医嘱用药,并了解患者的药物剂量和频率。
3.4 肝功能评估对于患者可能存在肝功能障碍的情况,需要进行肝功能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百科名片凝血酶凝血酶原时间,简称PT,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因子(兔脑渗出液)后,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正常值为12-14秒。
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者有临床意义。
应用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曲线,对比患者血浆的PT,可以求出活动度。
活动度的正常值为80%-100%。
目录[隐藏]原理与临床意义PT在肝病中的应用价值PTA与INR在肝病中应用价值的比较PTA组间差异的相关因素[编辑本段]原理与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其原理是在抗凝血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和适量的钙离子,满足外源性凝血条件,从加入钙离子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PT。
实验室报告PT有4种方式:秒、活动度(prothrombintimeactivitypercentage,PTA)、率(prothrombintimeratio,PTR)、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
4种形式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同。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编辑本段]PT在肝病中的应用价值PT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I、Ⅱ、Ⅴ、Ⅶ、Ⅹ的水平决定,它在肝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急性肝炎PT异常率为10%~15%,慢性肝炎为15%~51%,肝硬化为71%,重型肝炎为90%。
在2000年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中,PTA是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分期的指标之一。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轻度PTA>70%、中度70%~60%、重度60%~40%;肝硬化代偿期PTA>60%、失代偿期PTA<60%;重型肝炎PTA<40%[1]。
Child-Pugh分级中PT延长1~4s计1分、4~6s计2分、>6s计3分,结合其它4项指标(白蛋白、胆红素、腹水、脑病)将肝病患者肝功能储备分为A、B、C 级;决定终末期肝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肝移植先后顺序的MELD评分(Modelforend-stageliverdisease),公式为3.8×loge[胆红素(mg/dl)]+11.2×loge(INR)+9.6×loge[肌酐(mg/dl)]+6.4×(病因:胆汁性或酒精性0;其它1),INR是3项指标之一[2]。
我国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会议制定的肝病DIC诊断标准中包括:PT 延长5s以上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延长10s以上,因子Ⅷ:活性<50%(必备条件)[3];PT与血小板计数常用于评价进行肝活检与外科手术患者的出血倾向,如血小板<50×109/L、PT延长超过正常4s是肝活检、外科手术包括肝移植的禁忌证[4]。
Schepis等[5]报道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如果PTA<70%、血小板<100×109/L同时门静脉宽度>13mm,则出现食道静脉曲张的机率大,属于高危出血患者,应作胃镜检查及相关治疗。
可见PT在肝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编辑本段]PTA与INR在肝病中应用价值的比较PT受组织凝血活酶来源不同、仪器和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结果在实验室内部与实验室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实验室报告PT的4种形式中,哪一种方式是评价肝病患者病情的最佳方式?目前存在争议的是PTA与INR。
WHO于80年代早期用INR将PT标准化。
因为从人和兔脑的不同提取物所测PTR的Log值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因此需要一个校正系统将PTR与WHO标准相连。
为此,1份非常敏感的人脑提取物被指定为第一国际参考物(internationalreferencepreparation,IRP),通过定义规定:第一份IRP的国际敏感化指数(internationalsensitivityindex,ISI)为1.0,将商业组织凝血活酶的敏感性与IRP相比,得出其ISI值,INR=PTR1ISI=PTR01.0(PTR0代表IRP所测的PTR、PTR1代表商业组织凝血活酶测同一份血浆的PTR值),INR 值排除了试剂来源不同对结果所带来的差异。
INR/ISI已合理用于监测口服抗凝治疗的患者,目前INR 也用于评价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病情[6],但是否适合于肝病患者仍有争议。
Robert等[7]用7种组织凝血活酶检测了27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及29例口服抗凝药患者的PTs、PTR、PTA 与INR。
对于肝病患者,只有PTA可以排除组织凝血活酶来源不同所致PT的变化,INR组间差异非常显著。
但对接受口服抗凝治疗的患者,只有INR可以排除组织凝血活酶来源不同所致结果的差异。
[编辑本段]PTA组间差异的相关因素1、WHO标定不同组织凝血活酶的ISI时用的是正常人或口服抗凝治疗患者的血浆,而非肝病患者的血浆。
2、肝病与口服抗凝治疗时凝血功能紊乱的机制不同。
3、许多肝病患者INR值非常高,而它超过抗凝范围(4.0)时,标准化的准确性将大大降低。
而PTA检测简单,所受影响因素少,只要准确测定正常人与肝病患者的PT即可,因此目前它是评价肝病患者病情或病情变化的最佳表达方式。
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范围:11~13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jbdq/jkzc/1/1/2004-10-16-24128.htm中文名称: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英文名称: Prothrombin Time英文又名: PT简介【参考值】活动度:80%~120% INR:1.0~1.5 WHO规定报告INR值(国际标准化比值)用于国际交流才有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凝血酶原、V、Ⅶ、X因子缺陷,纤维蛋白原明显减低,抗凝血酶物质增加,严重肝功能损坏,新生儿出血症,胃肠道紊乱致使维生素K吸收不良,阻塞性黄疸。
WHO规定用Warfarin(法华林)时INR值允许范围为:手术前处理:(非髋离手术1.5~2.5,髋部外科手术2.0~3.0);预防静脉血栓;2.0~3.0;活动性静脉血栓;(反复发生的静脉血栓,肺栓塞及其预防2.0~4.0);预防动脉血栓和栓塞包括心脏瓣膜(机械瓣)的手术:3~4.5。
临床上用注射维生素K 前后测定凝血酶原时间用来做肝源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的鉴别。
http://218.21.92.189:81/datalib/2002/Biochemistry/DL/DL-6293 8/人体内存在着正常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此系统一直保持着动态的生理平衡。
若止凝血活性增强或抗凝血活性减弱,便会导致血栓前状态或血栓形成;相反,会引起低凝状态或出血倾向。
有关止血和凝血的检查项目,从临床需要出发,分为常规检验项目和其他检验项目两大部分。
出血性凝血凝血常规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参考值:平均秒值:(12±1)s:男性:11~13.7s。
女性:11-14.3s。
超过正常对照值3s为异常。
临床意义:PT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及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症、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使用某些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氨苄西林、利福平、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利尿剂等。
PT缩短:先天性Ⅴ因子增多症、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使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等。
建议:(1)显著减少建议检查肝功能。
(2)检查前应尽量不饮酒,不吃高脂饮食。
(3)若PT显著增高,应预防出血倾向。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参考值:(37±3.3)s,超过正常对照值10s以上有意义。
·临床意义:APTT延长:先天性因子Ⅷ、Ⅸ、Ⅺ缺乏,如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Ⅺ因子缺乏症;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使用阿司匹林、肝素等药物;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亢进、DIC;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
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注意事项:时间缩短应预防高凝引起的并发症。
5.PT比值[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患者PTs/正常参比血浆PTs)ISI]参考值:0.8~1.5之间临床意义:用于口服抗凝剂的监测,2~3为宜。
注意事项:(1)如果APTT延长,PT、TT、FIB正常,临床上有出血,建议做凝血因子确定性实验,确定血友病类型;临床上无出血,建议做血浆因子Ⅶ的促酶活性检查,确定是否为因子Ⅻ缺乏症。
(2)如果APTT、PT均延长,TT、FIB均正常,建议做检查确定是否为因子Ⅱ、Ⅴ、Ⅸ、Ⅹ或多个因子缺乏症。
建议做肝功能检查,确定是否为肝脏疾病。
(3)如果APTT、PT、TT、均延长,FIB降低,建议确定血液中是否存在抗凝物质,否则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4)如果PT延长,APTT、TT、FIB正常,见于Ⅶ因子缺乏症和双香豆素治疗早期。
(5)如果血凝常规与血小板均异常,建议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方面的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PT)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水平的试验,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它的升高和减低可以反映体内凝血机制的变化,可为临床不同疾病提供较准确的治疗依据,现将其临床应用总结如下。